日本乱妇乱子视频网站_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_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网站_想看一级黄色片_亚洲乱亚洲乱妇67194老熟妇_免费看欧美一级特黄a大片一_国产视频第一页_国产又黄又刺激又爽视频黄_国产91精品看黄网站在线观看_免费看黄无码网站,AV网站免费线看精品,娇妻在办公室被C到娇喘,国产18禁黄网站禁片免费观看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第1章 導(dǎo)言

在舊時的中國,尤其是宋代以后,,孟子可以說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這大概還得拜南宋后出現(xiàn)的發(fā)蒙讀物《三字經(jīng)》所賜?!度纸?jīng)》劈頭就講“人之初,,性本善”,這可是孟子的意思,。第二句“性相近,,習相遠”,那才是孔子的話,??梢姡瑥哪菚r起,,孟子的地位并不比孔子低,。這里,我們就先來講講孟子這個人,、《孟子》這部書吧,。

一,、孟子其人其書

孟子名軻,生活在動蕩的戰(zhàn)國中期,,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關(guān)于孟子的生卒之年,學(xué)術(shù)界歷來有許多說法,。據(jù)統(tǒng)計,,光孟子的生年之說就有九種之多,然后又由于各種推算的不同,,以及對他壽數(shù)的說法不同,,可衍生出更多關(guān)于孟子卒年之說。這里我們僅取一種相對通行的說法,,即孟子生于約公元前372年,,卒于約公元前289年。

古人除名之外還應(yīng)有字,。關(guān)于孟子的字,,《孟子》書中并未提到過,司馬遷在其《史記》中也無記載,。到東漢末的趙岐,,他在注解《孟子》時就更不清楚了,,只能說孟子“名柯,,字則未聞也”(《孟子題辭》)。但從魏晉開始,,突然冒出孟子字“子車”“子輿”或“子居”等多種說法,。盡管煞有介事,但證據(jù)卻絕無,,且其中還有被學(xué)界公認的“偽書”,,因此不足憑信。

孟子的先祖是誰,?《孟子》七篇中沒有說,,《史記》《漢書》及其他與孟子同時代或稍晚的歷史文獻中也無記載。東漢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說:“或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后,?!薄盎蛟弧敝f表明趙岐也不能完全確定,但學(xué)界一般都沿用了此說,,即認為相傳孟子的遠祖是魯國的貴族孟孫氏,,后來家道中落,從魯國遷居鄒國。據(jù)說孟子幼年喪父,,與寡母相依為命,,孟母對孟子的教養(yǎng)有道。從《孟子》書中我們知道,,孟子對其母親非常孝敬,,以致因葬母時棺槨衣衾太好而遭人非議,。從西漢開始,,孟母開始成為世所公認的母儀典范,西漢時的文獻《烈女傳》《韓詩外傳》中記有“孟母三遷”“孟母斷織”“東家殺豚”等故事,,這些故事的真實性雖無從考證,,但不妨其成為流傳千古的美談。

孟子的師承關(guān)系也不太清楚,。司馬遷說他“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但“子思門人”是哪位?缺乏進一步的說明,。從中唐韓愈開始,,不少儒家學(xué)者都說孟子的老師是子思,子思的老師是曾參,,此說后來流傳甚廣,,但沒有確切的證據(jù),所以也有學(xué)者并不認可,。根據(jù)孟子自己的說法:“予未得為孔子之徒,,予私淑諸人也?!保ā峨x婁下》)[1]這里的“人”是誰,?我們不知道,大概是“子思之門人”吧,。而所謂“私淑”,,按一般的理解,是指敬仰某人學(xué)問但未能登堂入室成為其弟子的說法,。因此,,孟子直接的老師是誰,至今無法斷定,。

孟子的生平經(jīng)歷,,與其崇敬的孔子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一,、與孔子一樣,,他也長期開門授徒,即使在游歷諸國時,學(xué)生們還是伴隨其左右,;二,、與孔子一樣,他也有強烈的從政愿望,,希望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諸實踐,,因此中年開始他也周游列國游說,而“仆仆于道路”的結(jié)果和孔子也差不多,,沒有哪位國君真正愿意接受其政治主張,;三、與孔子一樣,,晚年時孟子也退居故里,,與學(xué)生一起討論學(xué)問。這里我簡單敘述一下孟子以上三方面的情況:

孟子曾說過:“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盡心上》)孟子用先秦特有的強調(diào)句式即前后的復(fù)句,,來強調(diào)從事教育之“樂”,,說明他把從事教育看得比稱王天下還要有價值,看來他確實在長期的教學(xué)活動中獲得過很大的慰藉,。由于長期從事教育,,孟子的學(xué)生盡管沒有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有二”那么多,,但可以想見也一定不少,。如他在游歷齊國時,已經(jīng)是“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滕文公下》),,這所“從”的“數(shù)百人”,都是他的學(xué)生,。只是由于沒有類似司馬遷為孔子學(xué)生專作的《仲尼弟子列傳》這種比較可信的資料,,所以我們對孟子學(xué)生的情況了解不多。現(xiàn)在能確定的也僅有樂正子、萬章,、公孫丑,、公都子、陳臻,、充虞,、咸丘蒙、陳代,、彭更,、屋廬子、桃應(yīng),、徐辟,、孟仲子等十幾人,他們都見諸《孟子》書中,。后世有學(xué)者在這方面做過不少研究和考證,但其結(jié)論未被學(xué)界普遍接受,,而所增人數(shù)也實在有限,,所以不提也罷。

大致說來,,孟子是四十來歲開始其政治游歷的,。在此之前,他或許已有了短暫在鄒從政的經(jīng)歷,。孟子的游歷,,到過齊、宋,、薛,、魯、滕,、梁(魏)等國,,期間還曾返回過鄒國。孟子在各國的時間有長有短,,有的僅是路過,,有的則去過數(shù)次,旅居時間也較長,。其中,,去過次數(shù)最多、旅居時間最長的是齊國,。

至于孟子游歷諸國所提的政治主張,,基本上是一以貫之的,那就是主張“王道”而反對“霸道”,反復(fù)申論“仁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孟子在其游說中提出:“仁政”源于先王的“不忍人之心”,而從正經(jīng)界,、劃井田開始,,其中包括了“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等內(nèi)容,;他認為這可以使老百姓有一定的“恒產(chǎn)”(土地),能安居樂業(yè),,老人們能衣帛食肉,,進而再使年青人受到道德教育;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具有關(guān)鍵意義,,其地位高于國家,更高于君王,,所以君王必須能保民,、安民、養(yǎng)民和惠民,;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么即使是弱國、小國,,國君即使是好勇,、好貸、好色之徒,,即使用木棒為武器,,也可以打敗秦、楚這種有“堅甲利兵”的強國,、大國,;就可以使其軍隊成為“王者之師”,別國的人民就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孟子在諸國頗受各國君主的優(yōu)禮,,明顯要比當年的孔子來得幸運,這與當時各國普遍有“禮賢下士”的風氣有很大關(guān)系,。孟子在游說那些諸侯時,,常常慷慨陳詞,,咄咄逼人,,擺出一副“說大人則藐之”的架勢,,經(jīng)常弄得那些國君狼狽不堪,只能“顧左右而言他”,。但當時的君主都是一些講求實際功利的人,,他們都崇尚霸道,大國熱衷于如何攻伐,、兼并,,小國則關(guān)心如何在夾縫中搞平衡、求生存,。所以孟子那些陳意甚高的政治理想,,在這些國君眼里就不能不是“迂遠而闊于事情”,就如司馬遷所說的:“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wù)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因此,,孟子游說的結(jié)局也和孔子一樣——到處碰壁,。

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東奔西走、四處碰壁后,,孟子最終明白,,那些諸侯國君主雖然在“重士”的風氣下對自己很客氣,但卻從來沒有認真對待過自己的政治主張,,他的“王道”“仁政”理想是難以實現(xiàn)了,。到了這種境地,他又一次以孔子為榜樣,,放棄從政愿望,,回歸故里,,與弟子們一起講學(xué)論道,希望通過這種形式,,把自己的思想傳于后世,。于是,就有了我們今天還能讀到的《孟子》這部著作,。

有關(guān)《孟子》這部書的作者,、篇數(shù),也有不同意見,。

關(guān)于作者,,按司馬遷的說法,主要是由孟子自著,,而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參與其事;按趙岐,、朱熹,、焦循等歷代研究者的觀點,認為是孟子自著,;而韓愈,、蘇轍、晁公武等學(xué)者的意見則認為是弟子萬章,、公孫丑之徒的追記,。有關(guān)具體的說法,這里就無煩贅引了,。就目前學(xué)術(shù)界的一般看法,,較多是采取司馬遷的說法。

至于《孟子》的篇數(shù),,司馬遷說“作《孟子》七篇”,,可《漢書·藝文志》卻著錄“《孟子》十一篇”。現(xiàn)存最早《孟子》注解的作者趙岐,,分《孟子》為“內(nèi)書”七篇,,“外書”四篇,并提出:《性善辨》《文說》《孝經(jīng)》《為政》四篇“外書”,,“其文不能宏深,,不與內(nèi)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也”,。所以他不予作注。這以后,,這四篇《外書》就漸漸亡佚了,。今存的“外書”,,學(xué)術(shù)界公認為是明末姚士粦的偽作,為清代吳騫所刊行,,故不能列入《孟子》,。

今存的《孟子》一書共七篇,篇目依次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篇各分上下,,共261章(有的分為260章)。一般認為,,《孟子》的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數(shù)字,,沒有什么特定含義。篇目的排列順序,,按趙岐《孟子篇敘》的說法則有特定含義:

孟子以為圣王之盛,,惟有堯舜。堯舜之道,,仁義為上,,故以梁惠王問利國,對以仁義,,為首篇也,。

仁義根心,然后可以大行其政,,故次之以公孫丑問管,、晏之政,答以曾西之所羞也,。

政莫美于反古之道也,,滕文公樂反古,故次之以文公為世子,,始有從善思禮之心也。

奉禮之謂明,,明莫甚于離婁,,故次之以離婁之明也。

明者當明其行,,行莫大于孝,,故次以萬章問舜往于田號泣也。

孝道之本,,在于情性,,故次以告子論情性也。

情性在內(nèi)而主于心,,故次以盡心也,;盡己之心,,與天道通,道之極也,,是以終于盡心也,。

這實際只是趙岐個人研讀《孟子》一書的心得,謂之一家之言可矣,。

二,、孟子升格過程

歷史上有一個通行觀點:孔子以后“儒分為八”,到戰(zhàn)國中后期演變?yōu)閮芍?。一支始于子夏,,講文獻之學(xué),數(shù)傳而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參,,究義理之學(xué),二傳而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是漢代經(jīng)學(xué)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經(jīng)傳的先師,孟子則成為兩宋起道學(xué)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內(nèi)部這兩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謂“學(xué)統(tǒng)”與“道統(tǒng)”之別,“漢學(xué)”與“宋學(xué)”之分,。對這個說法,,學(xué)術(shù)界的意見歷來不同,這里就不必去細究了,。此說至少有一點不錯,,即孟子其人其書的重要性確實是從唐宋之際開始凸顯的。這以后,,“孔孟之道”幾乎就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詞,。

孟子去世以后,由他為代表的儒家中之一派似無太大的發(fā)展,。到了戰(zhàn)國的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漸漸嶄露頭角。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長期居齊,,因?qū)W問博洽,曾三次出任“稷下學(xué)宮”的“祭酒”,。他精通多種儒家經(jīng)典,,被認為是儒家經(jīng)學(xué)早期傳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中,,對子思,、孟子一派曾有嚴厲的批評,,說他們“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荀子的批評只能說是當時儒家內(nèi)部的派別斗爭。

秦漢以降一直到兩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視為一般的儒家學(xué)者,;孟子其書,,只能歸入“子部”一類。在官私文獻中,,多是“周孔”或“孔顏”并提,,鮮見有“孔孟”合稱的。令人注意的是,,東漢趙岐在注解《孟子》時,,曾把孟子尊為“亞圣”,還提到西漢文帝時設(shè)置過《孟子》的“傳記博士”,??伞皝喪ァ敝幢凰纬郧暗墓俜秸J可過,;而“傳記博士”即使存在過也為時很短,,且不說此事因不見于《史記》《漢書》記載而頗啟后人疑竇。當時,,也有人批評孟子,,最典型的應(yīng)該是東漢的王充,他在《論衡》中專立了《刺孟》一篇,,列舉了孟子八個方面加以批評。

歷史進入唐代,,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爭論國子學(xué)當祭“周孔”還是“孔顏”時,;唐太宗增加從左丘明到范寧二十二位儒者從祀孔廟時,;唐玄宗封顏淵為“亞圣”和“兗國公”、封“孔門十哲”和“七十子”為侯,、伯時,;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當時科舉考試的“明經(jīng)”科目中只有“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左傳》《公羊傳》《榖梁傳》)以及《周易》《尚書》《毛詩》這“九經(jīng)”,,《論語》和《孝經(jīng)》則被列入了“兼通”,而《孟子》一書沒有資格入選,。此時的《孟子》一書,,尚不如《老子》《莊子》《文子》《列子》這四部道家著作,后者在唐玄宗時被列入科舉,,稱之為“道舉”,,課試與“明經(jīng)”相同。

但從中唐起,,情況開始發(fā)生了變化,。漸漸地,孟子之名被廁于孔子之后,,成為僅次于孔子的“賢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加封了爵號,從祀孔廟,;孟子其書被增入儒經(jīng)之列,,懸為科舉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經(jīng)”而躋身于“四書”,,變成中國士人必讀的官方教科書,。這個變化過程,就是歷史上的“孟子升格運動”[2],。

變化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宗的寶應(yīng)二年(763年),。禮部侍郎楊綰上疏,建議把《孟子》與《論語》《孝經(jīng)》并列為一“兼經(jīng)”,,增為“明經(jīng)”科目,。此事雖未見允,但卻開啟了《孟子》由“子”升“經(jīng)”的先聲,。

真正揭開孟子升格運動序幕的是韓愈,。韓愈在其《原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儒家的“道統(tǒng)”,并把孟子的名字上升到孔子之后,,與那些“古圣先王”相提并論,。韓愈以尊“孔孟”取代唐初的尊“孔顏”,在當時的學(xué)界引起了一些學(xué)者的關(guān)注。如唐末的皮日休,,他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上書朝廷,,建議將《孟子》作為國家“明經(jīng)”考試的單獨一經(jīng)。但韓,、皮之說只是少數(shù)人的呼吁,,并沒有得到最高統(tǒng)治者的重視。

趙宋立國伊始,,承襲唐代舊制,,國子監(jiān)所祭仍為“孔顏”,明經(jīng)取士仍考“九經(jīng)”,。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重視孟子其人其書的大概也只有柳開和孫奭比較有名,。柳開受皮日休影響,十分推崇孟子,,但當時的影響并不大,;孫奭乃是三朝宿儒,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曾受命??薄睹献印?,由此“請以孟軻書鏤板”,并撰成《孟子音義》二卷,。

孟子升格被重新喚起,,那是在宋仁宗的慶歷之際。當時,,學(xué)壇上出現(xiàn)了一股社會思潮,,而“尊孟”也成為思潮的取向之一。慶歷思潮的領(lǐng)袖人物是范仲淹和歐陽修,,他們都屬于“尊孟”一派,。如范仲淹發(fā)揮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思想,,標舉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宋代新儒家的理想人格風范。歐陽修推尊孟子,,認為“孔子之后,,唯孟子最知道”。當時最推崇孟子的應(yīng)該是孫復(fù),、石介師徒,,他們反復(fù)強調(diào)儒家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到孟子,、揚雄,、王通、韓愈這樣一個圣賢相續(xù)的“道統(tǒng)”,。他們作為北宋前期首出的經(jīng)學(xué)家和教育家,,在當時的學(xué)術(shù)界有很大影響。在思想界出現(xiàn)“尊孟”的同時,,實質(zhì)性“尊孟”的行動也開始出現(xiàn),,那就是山東兗州鄒縣孟廟的建立。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出知兗州的孔子第三十五世孫孔道輔,,在鄒縣建成孟廟,以公孫丑,、萬章等配享,,還專請孫復(fù)為此事寫了記文。

自慶歷以后,,孟子升格進入了迅速發(fā)展期,,到了宋神宗的熙寧、元豐年間(1068—1085年)達到高潮,。當時,,二程的“洛學(xué)”、張載的“關(guān)學(xué)”及王安石的“新學(xué)”,,盡管政治意見相左,,卻都屬于“尊孟”之列的。二程兄弟及張載尊孟的言論很多,,后來南宋的理學(xué)大師朱熹之所以會把“四書”單獨拿出來作“集注”,,明顯受到了二程和張載的影響,這方面的資料在他們的文集中隨處可見,,不必一一引證,。我們主要來談?wù)劜惶珵槿俗⒁獾耐醢彩?

王安石一生服膺孟子,他把孟子引為自己的千古知己,,把成為孟子式的人物當作人生的目標,。王安石之“尊孟”是時人公認的,其弟子陸佃評價乃師曰:“言為《詩》《書》,行則孔,、孟,。”其政敵司馬光也說他:“介甫于諸書無不觀,,而特好孟子,、老子之言?!蓖醢彩畬W(xué)得力于孟子,,故其治《孟子》一書亦勤,有《孟子解》十四卷,,今已佚,。其“新學(xué)”一派中人對《孟子》也多有鉆研。王安石一派由于掌握著當時的國家權(quán)力,,所以在行動上將“尊孟”積極付諸實踐,。孟子升格此時在政治上已獲得朝廷支持,請看下列進展:

熙寧四年(1071年)二月,,《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的科目之中,。

熙寧七年(1074年),支持王安石變法的經(jīng)學(xué)家常秩,,請立孟軻像于朝廷,。

元豐六年(1083年)十月,孟子首次受到官方的封爵,,詔封為“鄒國公”,。

元豐七年(1084年)五月,官方首次批準,,允許孟子配享孔廟,。

政和五年(1115年),政府方面承認兗州鄒縣所建的孟廟,,詔以樂正子配享,、公孫丑以下十七人從祀。

宣和年間(1119—1125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刻成石經(jīng),,成為“十三經(jīng)”之一。

在上列事實中,,熙寧間為王安石當政期間,,元豐間王安石雖已經(jīng)退隱,但執(zhí)政者蔡確,、章悙等均為“新黨”中要人,,故一向詆詬王安石的朱熹,,也不得不承認“孟子配享,乃荊公請之”,;政和至宣和年間是蔡京當國,,亦號稱行“新法”。因此,,王安石及其“新黨”,,實在堪稱孟子升格運動中之功臣。

宋室南渡以后,,孟子升格已進入尾聲。當時,,王安石“新學(xué)”盡管遭到排斥,,但“尊孟”取向卻為統(tǒng)治者全盤接受。到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年),,國子司業(yè)劉?奏準將朱熹的《論語孟子集注》作為官方之學(xué),。差不多同時,目錄學(xué)家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正式從目錄學(xué)上把《孟子》一書由“子部”升格至“經(jīng)部”,。至此為止,孟子升格運動已告基本完成,。到元朝的至順元年(1330年),,元文宗加封孟子為“亞圣公”,這可說是整個孟子升格運動的句號,。

當然,,孟子升格運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期間也出現(xiàn)了不少逆向的言行,,即刪孟,、議孟、疑孟,、辯孟,、黜孟乃至詆孟的思想傾向。舉其重要者言之:如唐末林慎思作《續(xù)孟子》,,把《孟子》書中他以為不是孟子“原意”的內(nèi)容加以改寫,。北宋慶歷之際的李覯作《常語》,提出孟子不續(xù)“道統(tǒng)”,、孟子背叛孔子,、孟子懷疑六經(jīng)、孟子不尊王,、反對孟子的性善論,、反對孟子排斥功利,。李覯的學(xué)生陳次公、傅野等則附和乃師之說,。北宋熙豐之際,,司馬光著《疑孟》,對孟子加以批評,。司馬光的“疑孟”,,從政治上講,目的是攻擊王安石變法,;從學(xué)術(shù)上講,,是因為他信奉西漢揚雄的思想。司馬光的門人晁說之著《儒言》,,反對孟子的態(tài)度較其師更激烈,,而矛頭所指也是王安石。他公開上疏,,反對當時立《孟子》于學(xué)科,。南宋初的鄭厚作《藝圃折衷》,對孟子進行人身攻擊,,極盡詬罵之能事,,說孟子是借孔子思想而“賣仁義”。南宋中期的葉適,,在其《習學(xué)紀言序目》中,,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了反對當時的尊孟風氣,他否定孟子一系獨傳“道統(tǒng)”,,批評孟子專言心性,,批評孟子不切實際的政治思想等。認為孟子身上存在著四個毛病,,“開德廣,,語治驟,處己過,,涉世疏”,。

以上諸人的反孟言行,由于不適應(yīng)時代潮流,,所以不可能產(chǎn)生真正的效果,。倒是后來的明太祖朱元璋曾掀起過一點反孟的小浪。作為絕對專制獨裁的君主,,朱元璋對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十分反感,,開始想罷去孟子在孔廟配享的資格,后在大臣冒死進諫下只能作罷,。但他卻下令刪除《孟子》書中“激進”的話共八十五條,,出版了一本名為《孟子節(jié)文》的書,,規(guī)定科舉考試不能出現(xiàn)已被刪掉的文字[3]。但即便權(quán)傾一時的皇帝,,也不能改變已深入人心的文化傳統(tǒng),。所以,“怪胎”式的《孟子節(jié)文》一書,,并沒有流傳開來,。

三、孟子思想略述

有關(guān)孟子思想的研究,,代不乏人,,兩宋以后尤多專家。這里只是很簡略地敘述一下,,有興趣者則應(yīng)該進一步去閱讀那些專家之作,。

這里,我把孟子思想分為四方面來講,,這僅是就其重要者而言的。

1.人性本善

中國第一個系統(tǒng)提出并討論人性問題的思想家應(yīng)該就是孟子了,。在孟子之前,,孔子偶爾提到過人性,但并沒有講人性的善惡問題,。是孟子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命題,,以后他的理論引起了長期而熱烈的爭論。

就當時言,,與孟子展開爭辯的是告子,。告子認為人性無所謂善惡,就像流水不分東西南北一樣,。這一觀點遭到孟子激烈的批評,。孟子確認,人具有一種先驗的善性,,他也用水來作喻:“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告子上》)而人性之所以本善,,是因為人生來就有“善端”,,就好比人生來就有四肢一樣。這種“善端”不僅是先驗的,,也是超功利的,,他說: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

這就是著名的“四端”說,亦即孟子的“性善”論,。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非有外鑠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是“不學(xué)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盡心上》),。他通過“同類相似”的邏輯來論證人普遍具有善性: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也,耳之于聲也,,有同聽也,;目之于色也,有同美也,。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告子上》)

孟子在強調(diào)人的本性存在先驗的“善”之同時,,提出人之所以會有不善,,是由于兩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

其一是外界影響。他說:“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保ㄍ希┧€舉了“牛山之木”為例來說明。

其二是人自己是否有向善的主觀愿望,。孟子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保ā峨x婁上》)在孟子看來,一個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棄”“自賊”的行為,。

孟子與告子實質(zhì)上講的是不同的“性”。告子說的是人的本能,,人人皆然,,無所謂善惡,這本來也不能說就是錯的,。告子的失誤在于僅僅把人的本能當作人性,,這就使得人與動物沒有區(qū)別了。而孟子強調(diào)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性”,,即“人之所以異于禽獸”的“人性”,,其主要的標志就在于人有道德意識,,即有仁義之心。

為了使人的“善性”能夠得到保存并擴充,,孟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這其中既包含了他的認識論,也包含了他的道德哲學(xué),。如,,“盡心”:“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存心養(yǎng)性”:“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同上);“寡欲”:“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盡心下》),;“求放心”:“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思誠”:“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離婁上》),;“自反”:“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盡心上》),;“養(yǎng)氣”:“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公孫丑上》),;“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也”(同上)等,。此外孟子還提出了“不動心”“存夜氣”“先立其大”“知恥”等修養(yǎng)心性的命題,,這里就不具引了。

孟子關(guān)于“人性本善”的命題,,肯定了人類道德生活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揭示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根本區(qū)別之所在,這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有積極意義,,對推動中國古代倫理學(xué)的發(fā)展起到很大作用,,可以說,中國人性論的基調(diào)是以孟子的理論為主的,,盡管也有反對孟子的觀點,。

2.理想人格

從孔子開始,理想人格就成為儒家所追求的人生目的,。在孔子那里,,理想人格的目標是有等級的,它們依次是圣人,、賢人,、仁人、志士,、君子,。在《論語》中,有很多關(guān)于理想人格的論述,,有的是孔子本人的話,有的是其弟子的話,,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同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子路》),;“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同上)。

孟子進一步發(fā)揮了孔子以來儒家強調(diào)追求理想人格的思想,,他有一系列關(guān)于理想人格的論述,,較為人所熟知的如:

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梁惠王下》)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告子上》)

人皆可以為堯舜。(《告子下》)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上)

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盡心上》)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同上》)

以上種種,,都可謂是激勵人心,、傳誦千古的名言。

孟子所提倡的理想人格,,其思想的基礎(chǔ)就是人貴在“有義”,,這種價值觀使得在人類固有的理想意向即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突出了人的道德精神,,和為理想而勇于犧牲的大無畏的精神境界,。在孟子看來,人生的最高價值就在于實現(xiàn)自我的道德理想,。他肯定了人的生命的重要性和可貴性,,但卻強調(diào)有比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義”,,就是道德,。

孟子關(guān)于追求理想人格的思想,及其“舍生取義”的理論,,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曾放射過經(jīng)久而奪目的光輝,。中國歷史上無數(shù)的志士仁人、忠臣英烈們,,他們?yōu)檎胬砗驼x,、為人民和祖國而勇于獻身的壯舉,可以說都回響著孟子“舍生取義”的主旋律和正能量,,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孟子思想的感染,。因此,,這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精華,。

3.排斥“異端”

孟子一向以“圣人之徒”和儒學(xué)捍衛(wèi)者自居,面對當時“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思想格局,,他當然不能袖手旁觀,。于是,“撥亂反正”“攻乎異端”,,對各家各派學(xué)說進行批判,,自然成了他的責任和使命,用他的話說:“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禹,、周公、孔子)者,?!保ā峨墓隆罚┯纱耸姑献佑辛恕昂棉q”之名,盡管他自己認為這是“不得已”,。孟子“好辯”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如與人討論、政治游說,、思想爭辯等,。這里敘述他在思想層面上的爭辯,即主要對其他學(xué)派的批判,。這方面最著名的如斥告子的人性論,,距楊朱、墨子的“為我”“兼愛”思想和駁許行的“并耕”思想,。這其中,,第一點已提過,就簡單看看孟子對后面三派的批判:

孟子之所以要距楊,、墨,,是因為當時這兩家的思想影響很大,“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保ā峨墓隆罚┒鴥杉抑远寂c儒家思想不合,。

楊朱是道家中人,生于孟子之前,,其生卒年代已不可考,,大約生活在戰(zhàn)國初期。楊朱沒有留下著作,,他的思想片段散見于《孟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中,。他主張“貴生”“重己”“為我”;“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認為,,楊朱“為我”,,其問題的實質(zhì)“是無君也”(《滕文公下》)。孟子的定性是否準確可以討論,,因為楊朱的“為我”,,是想表達既反對別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侵奪別人,,這其中有合理因素,。但從儒家立場而言,孟子的定性又無可厚非,。儒家強調(diào)穩(wěn)定的社會等級秩序,,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楊朱“為我”,強調(diào)個人,,社會等級秩序就無法保證,,而首當其沖的就是“君”的地位受到?jīng)_擊。所以孟子說這是“無君”,,進一步言,,“無君”就等于“禽獸”(同上)。

墨家是當時與儒家齊名的“顯學(xué)”,,墨子主張“兼愛”“非攻”“節(jié)葬”“非樂”等,,“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認為,,墨子“兼愛”,,其問題的實質(zhì)“是無父也”(同上),。儒家也講“仁者愛人”,但儒家所講是從人之常情出發(fā)的“愛有差等”,,是一種推己及人、由近及遠的愛,,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而墨家所講的是“愛無差等”,,愛沒有親疏遠近之分,。這在孟子看來是泯滅了人與人之間的親疏之別,將人父等同于己父,,那等于沒有己父,,這不僅大逆不道,而且就等于“禽獸”(同上),。此外,,孟子還對墨家“薄葬”的理論也加以了駁斥(見《滕文公上》孟子批評墨家學(xué)者夷之)。

許行是戰(zhàn)國中期農(nóng)家的代表人物,,楚國人,。關(guān)于他的情況,全賴《孟子》一書中保存了片段資料,。從《孟子》書中我們知道,,許行屬于農(nóng)家中主張“神農(nóng)之言”一派的,他認為“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同上),,即人人必須勞動,自食其力,,雖國君也不例外,。這種主張貌似平等,卻是違背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反文明的思想,,實際就是要退回到原始的社會狀態(tài)中去。孟子與許行弟子陳相展開了辯論,,有力地批判了這種思想,。他通過指出許行理論的內(nèi)在矛盾,強調(diào)了隨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不同生產(chǎn)者之間產(chǎn)品交換的必要性,,進而論證了社會分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很明顯,孟子的這一理論較許行的思想合理,,代表了一種社會進步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仍有其重要意義,。

4.王道“仁政”

先秦儒家的思想核心,用最簡潔的話概括,,不外乎“內(nèi)圣外王”或“修己安人”四字,,這固可視為通俗之談,確也真是不刊之論,。

作為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其思想自不例外,這本沒有多大疑問,。但自宋代開始,,儒家學(xué)者為回應(yīng)佛教心性之學(xué)的挑戰(zhàn),在充分發(fā)掘先秦儒家心性之學(xué)資源的同時,,逐漸也形成了一個頗為流行但卻片面的觀點,,即認為孟子思想的本質(zhì)就是心性之學(xué)。更有甚者,,以為儒學(xué)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核心就是心性之學(xué),。這真可謂“失之毫厘而謬之千里也”!確實,,在先秦儒家學(xué)者中,,孟子討論心性問題最多,稱他為儒家心性之學(xué)的實際開創(chuàng)者也不為過,。但孟子重心性,,并不表明他就輕社會政治了。實際上,,孟子之所以要大談心性,,恰恰是與他的政治理想、政治目標緊緊結(jié)合一起的,,恰恰是為了論證他的政治理念,,恰恰是為他的政治理論服務(wù)的。

從性善論出發(fā),,孟子提出了關(guān)于“仁政”“王道”的政治學(xué)說,。孟子認為:“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離婁上》),;“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梁惠王上》)?!叭收痹从谙韧醯纳菩?,即“不忍人之心”(《公孫丑上》),而“必自經(jīng)界始”(《滕文公上》),,即從劃定土地開始的,。孟子提出的理想狀況應(yīng)該是: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包括了他“制民之產(chǎn)”的理論,,即主張以“恒產(chǎn)”來求得老百姓對國家的“恒心”,。他認為:

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梁惠王上》)

這里的“恒產(chǎn)”指穩(wěn)定的生產(chǎn)資料,,“恒心”指正常的道德行為,。而所說的“士”,,特指有學(xué)識修養(yǎng)的知識分子。孟子認為,,一般人如果沒有一定的生產(chǎn)資料作為其穩(wěn)定的經(jīng)濟來源,,就不可能有正常的道德意識,就會違法亂紀,、無所不為,。如果統(tǒng)治者不能保障人民必需的生活來源,等到老百姓犯了法再去懲罰他們,,那等于在陷害老百姓,。所以,孟子提出“制民之產(chǎn)”的主張: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同上)

“制民之產(chǎn)”就是要讓老百姓擁有一定的財產(chǎn),,在當時說來就是擁有一些土地。老百姓的財產(chǎn)要足以贍養(yǎng)父母,,撫養(yǎng)妻子兒女,;要能保證豐年衣食不愁,災(zāi)年不至于餓死,。有了這樣的條件,,才可能引導(dǎo)老百姓講道德,即前面提到的“謹庠序之教,,申孝悌之義”,,而老百姓也容易接受。孟子“制民之產(chǎn)”的思想,,肯定了物質(zhì)生產(chǎn)活動和物質(zhì)生活條件對于人的思想意識及道德行為的決定作用,,是正確的,在當時來說有很大的進步意義,。

孟子的“仁政”思想突出強調(diào)了“民”的地位,,具有明顯的民本色彩。他提出,,在社會的政治生活中,,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他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

在一個社會中,國家政權(quán)要比國君重要,,而老百姓又比國家政權(quán)重要,,這就是“民貴君輕”思想。孟子引用《尚書》話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就把“天”與“民”等同了起來,,而“重民”也就與“尊天”具有了同樣重要的意義,,這在兩千多年前說來確實很了不起。

正是基于這一思想,,孟子不僅提出了“保民而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離婁上》)的政治主張,而且還引申出君臣關(guān)系相對性的觀點:“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保ā峨x婁下》)君臣不是絕對服從的關(guān)系,只有當君主敬重和愛護臣下時,,臣下才可能忠于君主,,反之若君主不把臣下當人看,那么臣下也有理由敵視君主,,這是對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思想的發(fā)揮。比孔子更進一步的是,,孟子還肯定了臣下和人民有反抗暴君的權(quán)力: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謂之賊,,賊義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保ā读夯萃跸隆罚?

這可認為已具有反專制暴君的民主傾向,,而不僅是民本思想了。正由于孟子對專制暴君的有力針砭,,所以也不斷引起歷史上一些暴君的不安和惱怒,,如明代的朱元璋就是一例。而孟子的這種思想,,反過來成為歷代人士反對暴政的理論根據(jù),。此外,在孟子的政治學(xué)說中還有“王道”與“霸道”之辨,、義利之辨等,。

四、介紹幾部《孟子》注釋的名著

最后,,我想介紹幾部歷史上公認的《孟子》的注釋作品,。在我看來,不管你是研究哪個領(lǐng)域的,,只要你想深入了解《孟子》,,這些注釋作品或許會對你有一定的幫助,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讀本,。

1.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4],,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孟子》注。

按趙岐的自述,,他的注是“述己所聞,,證以經(jīng)傳,為之章句,,具載本文,,章別其旨,分為上下,,凡十四卷”,。(《孟子題辭》)他采用對一句或數(shù)句原文進行注釋的方法,每章結(jié)尾加上對全章概括性解釋的“章指”,。趙岐注的特點是:偏重于義理的闡釋,,而對名物制度及字義的考訂訓(xùn)詁則相對較弱。這其中的原因,,清代四庫館臣解釋得已很清楚了:“漢儒注經(jīng),,多明訓(xùn)詁名物,,惟此注箋文句,乃似后世之口義,,與古學(xué)稍殊,。然孔安國、馬融,、鄭玄之注《論語》,,今載于何晏《集解》者,體亦如是,。蓋《易》《書》文皆最古,,非通其訓(xùn)詁則不明;《詩》《禮》語皆徵實,,非明其名物亦不解,。《論語》《孟子》詞旨顯明,,惟闡其義理而止,。所謂言各有當也?!盵5]

從總體來看,,趙注的內(nèi)容比較平實,較少附會,,而其為各章所作的“章指”,,對后人理解《孟子》的幫助不小。如后來南宋朱熹在其《孟子集注》中,,就對趙注頗多采納,;而作《孟子正義》的清儒焦循,,對趙注也評價甚高,,認為“生孟子后而能深知其學(xué)者莫如趙氏”[6]。清儒阮元在其《孟子注疏??庇洝分袆t這樣評價道:“漢人《孟子注》存于今者,,惟趙岐一家。趙岐之學(xué),,以較馬(融),、鄭(玄)、許(慎),、服(虔)諸儒稍為固陋,,然屬書離辭,指事類情,,于訓(xùn)詁無所戾,,七篇之微言大義藉是可推,。且章別為指,令學(xué)者可分章尋求,,于漢儒傳注別開一例,,功亦勤矣?!边@可說是公允的論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東漢去戰(zhàn)國未遠,,趙注中還保留了不少有價值的文獻資料,。如趙岐所見到的《尚書》,還不是我們今天所面對的真?zhèn)坞s糅的本子,,這對我們研究《尚書》就有相當?shù)膬r值,。

2.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7],這是宋朝人注釋《孟子》的代表作品,。

朱熹其人,,學(xué)問淵博,于學(xué)無所不窺,,是兩宋道學(xué)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中古社會后期影響最大的哲學(xué)家、經(jīng)學(xué)家之一,。他于《孟子》一書用力甚勤,,著述除有《孟子集解》之外,尚有《論孟精義》《孟子問辨》《四書或問》等,,至于在《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中涉及《孟子》一書的討論,,則更不勝枚舉。以往有種成見,,認為道學(xué)只講哲學(xué)而不講經(jīng)學(xué),。那實際是缺乏歷史常識的誤解。只需翻檢一下宋明時代的學(xué)術(shù)著作即可發(fā)現(xiàn),,一空依傍,、自成體系者極少,而憑借經(jīng)義傳注發(fā)揮思想的卻比比皆是,;甚至包括那些為數(shù)不少的“語錄”和“筆記”同樣也不例外,。這說明,道學(xué)家和心學(xué)家同樣十分重視儒家經(jīng)典的研究和闡發(fā),。只不過當時學(xué)者所注重的儒經(jīng)與漢唐時期的儒者有所不同,,經(jīng)典研究的形式有所變化,所關(guān)心的時代課題有所差異而已,。朱熹的《孟子集注》可說是最好的例證,,他并沒有忽視傳統(tǒng)的訓(xùn)詁,,他曾說過:“某解《語》《孟》,訓(xùn)詁皆存,。學(xué)者觀書,,不可只看緊要處,閑慢處要都周匝,?!盵8]錢穆先生對朱熹的經(jīng)學(xué)曾有一番頗中肯綮的評價:“朱子于經(jīng)學(xué),雖主以漢唐古注疏為主,,亦采北宋諸儒,,又采及道學(xué)家言,并又采及南宋與朱子同時之人,。其意實欲融貫古今,,匯納群流,采擷英華,,釀制新實,。此其氣魄之偉大,局度之寬宏,,在儒學(xué)傳統(tǒng)中,,惟鄭玄堪在伯仲之列。惟兩人時代不同,,朱子又后鄭玄一千年,,學(xué)術(shù)思想之遞衍,積愈厚而變益新,。朱子不僅欲創(chuàng)造出一番新經(jīng)學(xué),,實欲發(fā)展出一番新道學(xué)。經(jīng)學(xué)與道學(xué)相結(jié)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學(xué),。至其直接先秦,以《孟子》《學(xué)》《庸》羽翼孔門《論語》之傳,,而使當時儒學(xué)達于理想的新巔峰,,其事尤非漢唐以迄北宋諸儒之所及,?!盵9]

朱熹《孟子集注》的特點,是既重漢唐注疏,,又不一味推尊,,不僅吸收傳統(tǒng)注釋,且收入宋儒十二家解說,,下以己意,,可謂集兩宋《孟子》學(xué)大成,。當然,也有人以為朱熹的《集注》過于偏重哲學(xué)義理的闡發(fā)而忽略章句訓(xùn)詁及名物典章制度,,這一觀點自然不能說錯,。但殊不知,這恰恰也是此書特點之所在,。還是周予同先生說得好:“朱熹之于《四書》,,為其一生精力之所萃,其剖析疑似,、辨別毫厘,,遠在《易本義》《詩集傳》等書之上。名物度數(shù)之間,,雖時有疏忽之處,,不免后人之譏議,然當微言大義之際,,托經(jīng)學(xué)以言哲學(xué),,實自有宋學(xué)之主觀的立場?!盵10]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我們現(xiàn)在要讀《孟子》,如果不讀一讀朱熹的《孟子集注》,,那你的理解一定難以全面,,甚而還可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3.清代焦循的《孟子正義》[11],,這是清代學(xué)者經(jīng)典新疏的代表作之一。

焦循其人,,是清朝乾嘉之際揚州學(xué)派的經(jīng)學(xué)大師,,他以《易》學(xué)聞名于當時。但焦循早在青年時代就有志于重作《孟子正義》[12],,因為他認為“偽疏舛駁乖謬,,文義鄙俚,未能發(fā)明其萬一”[13],。當然,,這可能也包含他對過于偏重義理的朱熹《孟子集注》的某種不滿,盡管此點他沒有明說,。但后來的三十多年里,,焦循的精力基本上都萃于了《易》學(xué),所以無暇顧及《孟子》一書,。當他完成其名著《雕菰樓易學(xué)三書》,,開始從事《孟子正義》撰作時,,已經(jīng)步入其晚年。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五十四歲的焦循,,與兒子焦廷琥一起開始纂輯資料匯集性質(zhì)的《孟子長編》。當十四帙《長編》完成后,,他馬上又著手編撰三十卷的《孟子正義》,,至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完成其著。翌年七月,,焦循未及謄清此書全稿就病故了[14],。

焦循《孟子正義》的特點是以訓(xùn)釋名物為主,資料極為翔實,。他博采經(jīng)史傳注,,裁成損益,斷以己意,。就研究《孟子》資料的豐富而言,,至今還沒有哪部《孟子》研究著作能超過它。例如,,其中僅征引清人考訂注釋的研究成果就多達六十余家,。就體例而言,此書以趙岐的《章句》為主,,分段疏釋,。但他并不墨守唐人所謂“疏不破注”的注經(jīng)原則,“于趙氏之說或有所疑,,不惜駁破以相規(guī)正”[15],。客觀地說,,焦循的《孟子正義》,,對想粗粗了解《孟子》的人來說,或有繁瑣之嫌,;但對想認真研究《孟子》的人來說,,則價值極大。

4.今人楊伯峻的《孟子譯注》,,這是當代流傳很廣的一個譯注本,。

已故的楊伯峻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xué)家、古籍整理和注譯專家,,曾師從楊樹達,、黃侃等國學(xué)大家,于古漢語語法和虛詞及古籍的整理和注譯方面頗有建樹,。他的《孟子譯注》雖不如其《論語譯注》那么有名,,但也影響不小。

該書的注釋,,頗重字音詞義,、語法規(guī)律、修辭方式等,,對歷史知識,、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也有一定的考證,,而全書的譯文亦屬嚴謹,、明白、流暢,。這一切都頗便于初學(xué)者,,因此自1960年中華書局出版后,屢次再印,,流傳甚廣,。

上架時間:2019-06-12 11:26:55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已經(jīng)獲得合法授權(quán),并進行制作發(fā)行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