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走近國學
最新章節(jié)
- 第88章 佛教向社會文化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分割的分
- 第87章 諸宗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不同的經(jīng)典 不同的法門應對不同的根機
- 第86章 隋唐政治與佛教——隋唐盛世里的第一大宗教
- 第85章 佛經(jīng)的翻譯和求取——兩種文化之間的撞擊與吸收
- 第84章 佛教的傳入與流布——鑲刻在人類文化骨髓里的傳世明珠
- 第83章 內丹學——道教的主要修持方術
第1章 前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博大而深邃的國學,,凝聚了先賢的智慧,,鑄就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它宛如清新而流動的活水,,啟迪著我們的智慧,,滋養(yǎng)著我們的心靈。
中國傳統(tǒng)學術之所以被稱為“國學”,,本身就是中華民族走向現(xiàn)代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在西方文化沒有大規(guī)模地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的學術只有“六藝”,、“諸子”,、“經(jīng)學”、“漢學”,、“宋學”,、“儒學”、“佛學”,、“理學”等稱謂,,并無“國學”之名。到了鴉片戰(zhàn)爭之后,,有了“西學”的出現(xiàn),,相對應的才有了“中學”的概念。那時候在國人的心目中,,“西學”雖然在物質文明方面強過我們,,但是論起精神文明,自然還是我們“中學”優(yōu)越,,于是就有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以后隨著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危機,、文化信仰發(fā)生了危機,,“中學”在國人心中崇高的地位開始動搖,才又有了“國學”的概念。
“國學”一說,,最早見于章太炎先生的《國故論衡》以及《國學概論》演講,,又可稱為國故。國學以先秦經(jīng)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jīng)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文學,、史學以及自然科學等內容。國學最簡單的分類就是四庫全書的分類,,即經(jīng),、史、子,、集四大類,。
國學分類雖然簡單,但其內容卻包羅萬象,。國學經(jīng)典卷帙浩繁,,汗牛充棟,對于非專業(yè)的讀者來說,,面對日益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抽出時間品讀國學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偶爾有一些時間,,很多讀者也不免因為國學內容的龐雜和國學經(jīng)典的艱深而喪失品讀的興趣和信心,。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有些人認為國學已經(jīng)無法適應當今社會,,是古人之學,。改革開放以來,歐美日韓各國文化相繼受到追捧,,而根植于中華大地的國學卻備受冷落,,以至于幾乎無人問津。
可喜的是,,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一股國學熱悄然興起,,諸如易中天,、于丹等研究者、推廣者一時間成為大眾喜愛和追捧的學術明星,,國學也走進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成為我們身邊的熱門話題之一。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這本書應運而生了,。本書旨在方便讀者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迅速把握國學的脈絡和精華,并從中領略國學的精神,,探尋中華文化之本,、文明之源,以求鑒往而知來,,識古而明今,。
本書采用縱橫結合的結構,先以時間為線索,,縱向敘述從古至今每一個時期中華文化的發(fā)展狀況及其歷史背景,,而后又以文化領域為框架,橫向分述各領域的發(fā)展狀況,,并取該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或典籍,,給予詳細地解說??v橫結合,,互相呼應,又互為補充,,盡可能讓讀者對國學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在語言上,本書力求達到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統(tǒng)一,,既凸顯文化底蘊,,又緊扣時代脈搏,讓讀者感受國學的魅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涉及歷史事實的章節(jié)中,本書不以編者的好惡進行取舍,,也不添加任何帶有政治傾向的評論,,盡最大努力還原歷史的真實,并列出有可靠來源的不同觀點和見解借讀者參考,。唯有如此,,才是對歷史和讀者負責,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未經(jīng)政客刪改的國學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
在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真實和國學原貌的基礎上,本書也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加以區(qū)分和揚棄,,以期給讀者一點有益的參考,。
希望讀者通過這本書了解國學,萌發(fā)出對國學的興趣,并能從中得到啟迪和教益,。當然,,本書仍有疏漏與不當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