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棣看來,,自己的孫子是神童,,自然也要安排一個神童當老師。
雖然是蒙師,,但是朱瞻基是皇孫,,所以內(nèi)閣首輔解縉,,這個曾經(jīng)的著名神童成為了朱瞻基的老師。
當然,,這個時候的內(nèi)閣首輔可不是什么高官,,沒有半分實權(quán),,只是皇帝的參謀,內(nèi)閣首輔也才五品,。
到了后來,,內(nèi)閣才逐漸操持了朝政,并且兼任六部官員,,才變成了二品,,一品。
朱瞻基對解縉的大名還是有些了解的,,因為他是《永樂大典》的總編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不過這個人雖然博學多才,,卻是個情商極其低下的二愣子,,口無遮攔,得罪了太多人,。
朱瞻基對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死因,,竟然是被灌醉后埋進雪堆凍死的。
有一個這樣的老師,,朱瞻基也不知道是禍是福,。
他當老師的好處是他擅長書法,博學多才,。壞處當然是他拉仇恨的能力太強,,以后說不得要幫他這個二愣子擦屁股。
想到以后為了他要跟朱高煦,,紀綱這樣的狠人打擂臺,,朱瞻基就覺得頭疼。
永樂元年,,朱棣忙著清除建文帝余孽,。
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guī)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
為了讓自己的皇位顯得合法,他不得不善待讀書人,,并且提拔了一大批原建文帝時期沒有政治偏向的文人,,幫他吹噓揚名。
崖山之后,蒙元入主中原百年,,有氣節(jié)的文人世家?guī)缀醣磺宄豢铡?p> 從朱元璋時期開始,,文人就只是皇帝的應聲蟲而已。
朱棣奪取了侄兒的江山,,也唯有一個清流方孝孺剛正不阿,。
何謂清流,也就是嘴炮而已,,辦不了半點實事,,于國于民沒有半點貢獻。
天下太平之時,,清流可以作為平衡朝堂的工具,,亂世之時,清流就是拖后腿的廢物,。
朱棣就是看出了方孝孺一心博名,,卻沒有半點能耐,干脆地一殺了之,。
對文人,,他雖然利用,卻從來沒把他們當回事,。而且文人他也只用具有實干之才之人,,嘴炮在他這里是沒有市場的。
他雖然不重視文人,,對于實干之人卻非常重視,。在他上任之初,提拔的所有文人無不是當世之大才,。
永樂元年,,他就提拔了解縉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組建文淵閣內(nèi)閣。再加上后來的楊溥,、蹇義,、夏原吉,于謙等等,,全部都是明朝中興時期最具政治手腕的文人,。
雖然后世他的名聲不算好,但是縱觀五千年歷史,在當皇帝這個職業(yè)上,,能夠與朱棣相比的皇帝,,最多也不過三五人。
至于被后世吹上天的仁宣之治,,康乾盛世,,跟他相比就是渣。
朝堂風云變化,,這些跟現(xiàn)在才六歲的朱瞻基都沒有關(guān)系,。為了讓朱瞻基蒙學,朱棣親自下令,,在金陵給他的兩個叔叔修建王府,,騰出了文淵閣。
朱高煦本來就不喜歡皇宮,,他性喜漁色,,在皇宮規(guī)矩大,不僅約束多,,也失去了騰挪的空間,。
要知道,皇宮可算是朱高熾的主場,,他的目標是跟自己的哥哥爭奪皇位,,在皇宮里,他沒有半點優(yōu)勢,。
只有離開皇宮,,以退為進,在皇宮外發(fā)展自己的勢力,,才能有機會跟自己的哥哥來掰手腕,。
朱高燧可就不情愿了,把文淵閣騰出來組建內(nèi)閣也就算了,。但是朱棣竟然是為了讓朱瞻基學習方便,,就讓他搬出皇宮,這就未免太對不起他這個兒子了,。
一個黃毛小兒,,半點功勞未建,現(xiàn)在卻一下子越過了他們這兩個在戰(zhàn)場上屢建大功的兒子,,如何讓人心服,。
不過他為人本就陰鷙,表面上裝作若無其事,,暗地里卻加快了與兩個哥哥相爭的步伐,。
文淵閣也就是明朝內(nèi)閣的雛形,,如今解縉身為首輔,卻也只是個三品官員,。
他們相當于是皇帝的秘書,,朝堂大事每日一匯總,他們這些秘書要針對每一奏折給出處理意見,,然后把奏折和初步處理意見匯總到朱棣那里去,。
除了這些公務,解縉每天早上還要負責給六歲的朱瞻基講一個時辰的課,,然后布置課堂任務才去上班,。
到中午時分,他會檢查一番朱瞻基的功課,,并且告知朱瞻基哪里對了,,哪里錯了,等朱瞻基徹底明白,,這一天的功課才算結(jié)束,。
經(jīng)歷過后世的填鴨式教育,現(xiàn)在的這種教育方式對朱瞻基來說,,根本沒有半點壓力,。
后世的小學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勞輪番交替,語文的廣博,,數(shù)學的精深,,徹底開發(fā)學生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能力。
而這種一個老師,,一個學生的精英教育,,學的還只有語文一科,所以這些對朱瞻基來說,,學的非常輕松,。
唯一不算輕松的,就是每日一百個大字了,。
朱瞻基算是領(lǐng)略到了這個時代的人對于書法的重視了,。在后世的人看來,寫字只是工具,,只是途徑,,但是這個時代的人,能把書法看的比文采還要重要,。
他年齡還小,每天只需要寫一百個大字,,但是這每個字都必須工工整整,,一點錯誤不能出,哪怕字上面多了一個墨點,都需要重寫,。
前世的周游不是一個有耐心的人,,但是每天寫這一百個毛筆字,真的非??简炓粋€人的耐心,。
不過他也沒有半點抱怨,而是把寫字當做了磨練心境的方法,。
他卻不知道,,解縉雖然每天只是簡單地贊賞兩句,但是他的字早已在內(nèi)閣以及朱棣那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對于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能夠用毛筆把字工工整整寫出來就很不錯了。這個時候,,只是臨摹,,根本沒有書法可言。
但是朱瞻基不僅僅是朱瞻基,,他還是周游,。
周游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小學是個落后生,二流子,。這樣的學生在上學期間為了出風頭,,往往會寫一手好字。
周游的硬筆書法就寫的很不錯,,楷書仿了幾年龐中華,,擁有了一點基礎(chǔ)之后又向行書方向發(fā)展,再到草書階段,,就有了自己的風格,。
他現(xiàn)在雖然只有六歲,剛開始練字,,但是前世的風格卻影響到了現(xiàn)在,。
所以他的毛筆書法雖然基礎(chǔ)差,但是整體的框架結(jié)構(gòu)與風格都在,,讓他的書法一開始就有了自己的風格,。
并且他的書法風格不是那種華美優(yōu)雅,自帶一種冷峻與凌厲,,非常具有氣勢,。
這對于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解縉在他面前不會無底線地夸他,,但是在內(nèi)閣的一幫同仁,,包括皇帝面前,只差把他夸成圣人了,。
這也讓一幫同仁無不羨慕異常,,能為世子師。并且還是一個未來極有可能當皇帝的老師,,這可是解家三代興旺之勢?。?p> 朱棣也從朱瞻基的書法中看出了殺伐果斷之氣勢,,對這個肖己的孫子越發(fā)中意,。
嚴令世子書法絕不可出文淵閣,對于一個才六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書法風格實在有些太超前了,。
朱瞻基對此一無所知,他現(xiàn)在的主要精力,,還放在熟悉環(huán)境方面,,外面的風風雨雨,跟他現(xiàn)在還無關(guān),。
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第一次參政,,竟然來的如此之快,。
永樂元年五月初一,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平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河南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
此奏章一出,,立刻引起朝堂上下議論紛紛。
所有人都看出來了,,此舉乃是逢迎朱棣之心,,也是朱棣對朝堂的一次試探。
朱棣遷都之心可謂是司馬昭之心,,但是如今的金陵可謂是世界第一大城市,,人口逾百萬。
江浙一帶又是著名魚米之鄉(xiāng),,經(jīng)濟發(fā)達,,將首都遷往現(xiàn)在只是一座小城的北平,朝堂阻力非常之大,。
朱棣即使有難得的霸主之勢,,也不能直接逆勢而為,,想要遷都,,也要講究方法,。
第一步是將北平列為陪都,時機成熟,,再宣布遷都,。
內(nèi)閣眾人也對此舉意見不一,為了此事爭執(zhí)了數(shù)日,,都沒有一個結(jié)果,。
在文淵閣讀書的朱瞻基原本對此事一無所知,他讀書在文淵閣與藏書庫天一閣之間的側(cè)殿,,與大堂尚有一段距離,。
側(cè)殿有五間,有一單獨小院,,并且直通內(nèi)宮,,可直接到他居住文華殿,本仁殿,。
而文淵閣依托皇宮城墻而建,,在皇宮的最南側(cè),進入宮門可以直接入文淵閣,,想要進入內(nèi)宮卻還要經(jīng)過門禁,。
他年齡太小,與外臣接觸過多,,并不是一件好事,。為了避嫌,朱瞻基一般很少進入文淵閣,。
不過這一日午時已過,,解縉還未到來,加上他也難免對明朝初建的內(nèi)閣有些好奇,,索性帶著金闊和余先來找解縉,。
從來文淵閣讀書,他的身邊除了付典衣和薛掌闈,,又增添了兩個朱棣派到他身邊的長隨,。
長隨在明朝太監(jiān)等級中算是中層干部,卻沒有多大的實權(quán),。但是現(xiàn)在跟了朱瞻基,,也算是有了盼頭。
金闊祖籍揚州,,木訥少語,,但是忠厚穩(wěn)重,。
余先祖籍湖廣行省興國路,朱瞻基問過才知,,所謂的興國路就是后世的咸寧,。
余先同樣話不多,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做事一板一眼。
朱瞻基年齡還小,,朱棣也是特意選了兩個這樣的太監(jiān)安排在他身邊,,也算是用心良苦。
付典衣她們不能跟著朱瞻基接觸外臣,,但是金闊他們就沒有這個顧忌了,。所以現(xiàn)在,反倒他們跟在朱瞻基身邊的時候更多,。
?。ɡ^續(xù)求一下小票票……)

搖搖-欲墜
謝謝彪騎兵,小瘋子的推薦票紅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