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份的時候,我在家里讀資治通鑒,,在讀到五代李從珂父子葬身火海那一幕時,心里便有了寫一本書的沖動,。
后唐時代的三位皇帝,,李存勖在軍事上是一個天才,但在政治上是一個白癡,,哪怕他在政治上有六十分,,他的結(jié)局也會好得多。
李從珂是一個純粹的武將,,他個人操行沒有什么毛病,,最大的問題就是他不合適做皇帝,加上他性格剛厲,,對下一味威壓,,下面的人都是心服口不服,實際上當(dāng)時如果是石敬瑭上臺也比他強,。
李嗣源倒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不過他上臺時已經(jīng)六十歲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不過在他治下的幾年時間還是后唐最好的時代。
李重美倒是一個好皇帝的人選,,他聰明,、寬厚,可惜……
后唐晉安寨之役令人扼腕嘆息,,張敬達手握五萬大軍,,其中還有上萬的騎兵,卻一味困守,,而對面的契丹人也就是五萬騎兵而已,如果是李存勖還在的話,,絕對是大破之,,沒有絲毫的商量。
此時,,最令人痛恨的不是賣國求榮的石敬瑭,,而是盧龍節(jié)度使趙德均,他帶著兩萬人馬南下救援晉安寨,一路脅迫各大節(jié)鎮(zhèn),、刺史將兵馬交給他,,利用他兵強馬壯的機會向自己的義子趙延壽索取職位,搞得李從珂非常被動,,最后他到達團柏谷時,,加上趙延壽交給他的兩萬宣武兵,手下至少有六七萬人,,他利用這些人馬同時向耶律德光,、李從珂討價還價,而不敢奮起一搏,。
這時,,他的兵馬,加上晉安寨的人馬,,十幾萬大軍,,在契丹五萬人面前瑟瑟發(fā)抖。
還令人痛恨的是楊光遠,、安審琦,,就是他們二位利用高行周、符彥卿不在的機會殺死了張敬達,,帶頭投降了石敬瑭,,其實如果他們殺馬充饑,加上趙德均兵團積極一些的話,,歷史必將改變,。
張敬達、趙德均,、楊光遠,、安審琦都是雁北名將,在單獨面對契丹的時候都英勇善戰(zhàn),,號為驍將,,為何合在一起反而羸弱不堪?
以筆者愚見,,多半是私心在作祟,,什么私心?當(dāng)然是稱王稱霸,。
唐末以來,,生靈涂炭,根據(jù)筆者查到的資料,,李從珂在位的時候,,整個后唐加起來的人口也就是在五百萬到八百萬之間,,而契丹人至少有三四百萬,其中故渤海國漢化的人口大約有一百多萬,,耶律阿保機多次從河?xùn)|,、河北擄走的漢民也有一百多萬,剩下便是茫茫大漠的游牧民族了,。
所以,,作為穿越者李晟基踏入這個時代,如果還是在后唐內(nèi)部崛起的話,,利用權(quán)謀,、兵不血刃奪了大唐的江山也不是沒有可能,不過筆者既不擅長,,也不愿將筆力放在權(quán)謀方面,,而如果單純靠武力奪取的話,后唐的人口再掉一半也有可能,,如果是這樣,,契丹人將輕輕松松占領(lǐng)中原。
故此,,李晟基只能將目光放在其它地方了,,原大唐的故土,現(xiàn)后唐沒有顧及到的地方,,這便是本書書名的來歷,。
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時期,比如秦漢,,比如隋唐,,總的來說鐵血多于權(quán)謀,大體上保持了對異族的優(yōu)勢,,而宋,、明兩朝,總的來說權(quán)謀多于鐵血,,最終被異族滅國,。
權(quán)謀,看似高大上,,內(nèi)斗是它的代名詞,。
所以,本書的脈絡(luò)是十分清楚的,,目前已經(jīng)寫到河套,,可以預(yù)料到接下來的在隴右與吐蕃人、黨項人的爭斗,,甘州回鶻問題,、高昌回鶻問題、于闐國問題,,喀拉汗國問題,,都會涉及到(各有各的問題,此處不便細說),,不過寫到這里的時候已經(jīng)到深水區(qū)了,,不得不面臨棘手的問題(你懂的,團結(jié)嘛),,這也是筆者的困惑所在,,列為看官如果對本文的走向有好的建議,不妨多多指教,。
至于作品風(fēng)格的問題,,筆者既沒有專業(yè)的中文背景,也沒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又是一個新人作者,,自然無法像某些大神那樣妙筆生花,引人入勝,,其實筆者自己也門清,,自己缺的是細節(jié)和代入感,不過這需要深厚的功底才能做到,,只能在以后的章節(jié)或者下一本書完善了,。
再多說一句,筆者以為,,作為小說,,關(guān)鍵的還是故事,加上還是穿越故事,,自然免不了有些夸張的,、藝術(shù)化的東西,至于金手指,,作為穿越者一定會開,,不過也僅限于政體、軍事,、農(nóng)業(yè),,指望筆者在制作肥皂、玻璃,、化妝品,、大煉鋼鐵橫掃全球等方面著力的話,那肯定會讓某些人失望,。
同樣的,,指望筆者開的金手指非常嚴謹,,文字、歷史細節(jié)也很嚴謹?shù)脑?,同樣還會失望,。
不過還是希望喜歡本書的朋友多多批評指正,不吝支持,,本人目前上班雖然薪水不高,,但朝九晚五,較為寬松,,每天兩章以上的更新完全可以保證,。
是以為記。

龍吟森森
再多說一句,,歷史上說大宋自沒了燕云十六州沒了馬場,,沒了關(guān)隘,面對草原部族的時候便大處下風(fēng),,筆者以為有些道理,,但不是主要問題,河?xùn)|,、幽州當(dāng)時就有多處草場,,大宋取得河湟一帶后就更不是問題了,為何還是一蹶不振,?肯定是有其它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