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去了,,大師已辭塵世去,,徒留余子空談惋。
可以想象,無數(shù)的朋友圈和公眾號會把這份消息瞬間刷爆,,畢竟,,金庸以及由他所代表的新武俠小說,對于我們,乃至于我們的父輩,,甚至更早的人,都是無法忽視的文化糧食,。有無數(shù)忙忙碌碌掙扎求生的蕓蕓眾生,,也許沒有那個閑工夫去看各種各樣的文學小說,但是肯定能夠對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這些角色如數(shù)家珍,。整個華人圈最為流行的消遣,,除了麻將,也許就是金庸小說吧,。無論人們有怎樣政治傾向,,年齡老幼,文化背景,,生活氛圍,,金庸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永遠可以成為大家共同的媒介。柳永被稱作是“凡有飲水處,,皆有柳三詞,。”,,那么金庸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一句:“凡有華人處,,皆能解金庸小說?!?p> 然而,,這些幾十年前的小說所帶來的盛名,對于這個年過九旬剛剛去世的老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呢,?這個問題,恐怕只能問九泉之下的金庸老先生了,,外人的評論,,充其量不過是隔靴搔癢罷了??尚∽右琅f自不量力,,想借來金庸老先生的忌酒,來抒發(fā)我個人的一些塊壘,,對此評論一二,。想來,,老先生也不會介意后生小子的不敬吧。
幼時也是從電視上首次接觸金庸的作品,。神雕俠侶驚為天人,,然后看過一系列金庸先生的小說作品翻拍,真正系統(tǒng)地接觸原著,,居然還是得等到大學之后,,這里面多多少少有些“燈下黑”的原因。因為電視劇的流行,,我們有幸很早就接觸了金庸的作品和情節(jié),,但是也正因如此,反而缺少了去閱讀原文的一些動力,,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怪的反差,。另一種原因,可能是在于父輩們從原著中領略了金庸作品的好,,所以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電視劇加以推廣,。
所以,幼時我接觸到的,,是經(jīng)過再創(chuàng)作過得電視劇,,經(jīng)過電視語言重新描繪的俊男美女所演繹的那一個個愛恨情仇逍遙悲歡的故事。我得以領略金庸先生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掌握和把控,。
接下來,,是大學以后真正接觸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從原文中領略金庸的文筆,。說起來,武俠四大家中,,金庸的文筆似乎沒有特點,。溫瑞安用詞若落英繽紛,梁羽生行文如溫潤書生,,古龍文筆自在隨性卻又別有一股瀟灑的魅力,。金庸的原著看完之后,你沒法感覺這其中有什么文筆特別的魅力,,時常在知乎上被人稱道的《倚天屠龍記》中“若我偏要勉強”和“若我問心有愧呢”,,更多的是對于人物心態(tài)微妙而逼真的把握,。這也是金庸作品的特點,,用文字傳達感情,文字只是一種承載的工具,。從這個角度來說,,很難從金庸的原著中讀出對于文學本身的特別感情,,更多的體會的是金庸對于故事描述的熱情和克制分寸的語言表達。
所以,,接觸原著之后,,我看到的,是一個有些匠氣,,技藝嫻熟,,克制文字的一個熟練的故事講述者。不得不說,,這其中是多少有些失望的,。雖然當時的我也承認,金庸的小說比其他三位的要更加成熟,,更加精彩,。但是心中還是稍稍偏愛那個有江湖氣的古龍,書生落寞的梁羽生,,和在背叛和強權陰影下用過于華麗語言掩飾的溫瑞安,,因為能從作品中有和作者的交流感,能夠讀出作者某些“真”的地方,。而金庸,,他太精巧,太嫻熟,,將自己成功地隱藏在了作品后面,,以一個成功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多少有些望而卻步,。
再后來,,其實多多少少了解了金庸先生的一些感情經(jīng)歷和政治觀點,“袁崇煥評傳”啦,,《笑傲江湖》啦,,這些就不詳細說了。那個時候更多是稍稍有些非議的吧,,至少在內(nèi)心深處?,F(xiàn)在想來也覺得有趣,可能是因為自己受到了金庸先生作品這么大的影響,,心中不自覺的有一些期待,,期待著金庸先生能夠和自己更像。一旦發(fā)現(xiàn)存在差距,,就馬上陷入失落感,,進而產(chǎn)生怨懟。就像是吃了一個雞蛋感覺很好吃,,就一定希望看看那只母雞一樣,。其實,,金庸先生出生的那個年代,他的成長經(jīng)歷和我們這一代人的環(huán)境是天差地別,,父母之間都有代溝,,有何況是幾乎大半個世紀的時代差距呢。想要讓他和我們在觀念上相似,,這多少確實有些強人所難,。
所以,在了解更多之后,,我以自己的觀念為標桿,,對金庸的個人產(chǎn)生了更多的期待和失望。我不自量力地覺得,,大多數(shù)人對于金庸的感受,,多多少少與我相似。作為一個影響了半個世紀國人的著名小說家,,他的小說深刻的影響了我們,,也將自己卷入了眾多的期待仰慕甚至怨懟之中,讓金庸成為焦點,,他的經(jīng)歷,,他的一切,都成為大家評頭論足的一切,,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
印象很深的,是一個小故事,,說倚天屠龍記連載中,,趙敏的性格多多少少像金庸未來的第二任妻子朱玫女士。而且金庸和朱玫女士的定情還是源于一場電梯事故,。這個故事有待考證,,可如果接受了這個設定,讀著綠柳山莊張無忌去撓趙敏的腳踝,,是不是有別樣的意趣呢,,這種意趣的源頭,是不是因為滿足了我們某種窺探的惡趣味,?
對于金庸作品中人物的解讀和尋找現(xiàn)實中的原型人物,,可以說養(yǎng)活了一大批”金學家“。我們渴望金庸,,希望了解金庸,,因為這些解讀而心滿意足,有所收獲。金庸,,從一個筆名,變成了一個角色,,一個真實世界的小說的重要角色,,滿足眾多讀者的點評和好奇。
這也許就是為什么,,作者需要一個筆名,,讓這個筆名去承受世人的評論和爭議,讓作者自己能夠在金庸的背后稍稍喘一口氣,。
今天,,明天,未來的數(shù)日,,我們都會聽到看到許多金庸的話題,,因為他死了,這徹底引爆了媒體的輿論和焦點,??山鹩拐娴乃懒藛幔?p> 金庸死了嗎,?古龍死了嗎,?梁羽生死了嗎?
那個名叫金庸的存在,,依然活著,,活在記憶里,活在評論中,,活在他冠名的每一部作品中,。我們從作品當中認識的那個金庸,他依舊存在,。甚至死亡,,金庸活得更加濃烈,更加巨大,。
現(xiàn)在,,我才真正意識到,金庸的作品,,那種嫻熟的故事技巧和克制的自我表達,,是一個多么聰明的事情。當你將自己太多的情感投入其中時,,你就會對它產(chǎn)生期待,,產(chǎn)生希冀,產(chǎn)生恐懼,。但你如果能夠抽離開來,,以金庸這樣一個成功的故事講述者出現(xiàn),,我給你講故事,你回報我以功名利祿,,不是比起古龍,,還要更加的瀟灑嗎?
郭靖的俠之大者,,敦厚儒風,;楊過的狂狷桀驁,執(zhí)著唯一,;無忌的普度眾生卻優(yōu)柔寡斷,;蕭峰的慷慨激昂,郁郁狂怒,;令狐沖的自在,,韋小寶的譏諷,到底哪個是你,?剛剛辭世的老人,?
還是說,他們都不是你,,他們是金庸,,是你留給我們無盡回味的藝術精華,給我們最初的文化啟蒙,,是容許我們來消費戲說去填補無聊時光的消遣,。
此時此刻,請盡情讓金庸漫天飛舞,,充斥每個街頭巷尾,,共同印證一個文化巨子的逝去與重生。這個筆名,,那位上個世紀的老人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chǎn),,是他無奈的寬容,他達觀的微笑,。至于那個真名,,請容許它默默消失,無聲無息,,這是我們能給這位老人最大的敬意,。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