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抱歉,,定時發(fā)布定錯時間了現在才發(fā)現!
繼后出身世家,,父親乃是當今圣上建元帝的內閣首輔,,又是兩朝老臣,先帝也曾經稱贊過的,。
而且父親的妹妹乃是當今太后,,論起來繼后還是當今圣上的表妹。
家世在大周朝貴女中也算是頂尖的,,只是在她十二歲時,,家中出了變故,大哥被人誣告與前朝余孽有關聯(lián),,本來繼后家人都覺得這種誣告太過荒唐,,皇上也對父親十分信任,還安慰父親說過信任父親家人,。
畢竟說起來本國不過立朝還沒有兩百年,,當今圣上是第五代皇帝,時日已久。
且前朝乃是異族,,在中原大地肆虐作亂,,引得民不聊生,當朝太祖起兵時可謂是順應天命,,顧念前朝的人除了異族人外,,誰會愿意與前朝沾上關系。
可誰知后來的發(fā)展會是那樣的驚心動魄,,大理寺與刑部對繼后的大哥,,首輔長子的調查其實不過是走個過場,畢竟連皇上也表態(tài)了,。
可誰知到了最后,,繼后大哥的妾侍,也是他的姨家表妹拿著所謂與前朝余孽通信的證據,,告了繼后大哥,。然后便直接撞死在衙門前,引起眾議沸騰,。
因為是至親,,繼后家中并不曾防備那個妾侍,對所謂的證據自然不承認,,但繼后大哥的妾侍少年時與繼后大哥一同讀過書,,對繼后大哥的書法字跡了然于心,那份證據十分像模像樣,,就像是繼后大哥真的寫過那封信一樣,。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因為沒法證明證據是假的,,建元帝雖有心偏袒老臣,,可也得堵得住悠悠眾口,只能把繼后大哥下獄,,最后以沒有太多證據為由,,把繼后大哥流放邊疆。
當時太后正與父親鬧矛盾,,根本沒有給娘家人說情,。
而首輔父親也因為此事,不得不在之后上書請辭,,建元帝幾次駁回,,但首輔父親顯然是無顏留在朝中,最后終于離去,。
也因為首輔父親的辭去,,繼后家中愈發(fā)敗落,,好景不長,之后邊疆傳來消息,,繼后大哥因病去世,,繼后父親聽聞這個消息,也一病不起,,溘然長逝,。
而繼后與次兄只能跟在叔父家中,叔父怨恨繼后大哥之事導致家中敗落,,對兩兄妹不聞不問,,而嬸娘生性苛刻吝嗇,繼后兄長連書都無法繼續(xù)讀下去,,繼后漸漸長成,,嬸娘又想在繼后婚事上做文章。
繼后無法,,想了一個辦法,使人賄賂了主管宮中小選的太監(jiān),,得以進宮成為宮女,,避開了嬸娘那所謂的好親事。
但是繼后兄長仍受制于人,,繼后想盡辦法,,使了一些手段,在御花園遇到了當今圣上建元帝,,得了建元帝青眼,,被封為貴人。
后來生下兒子徒顯謙,,繼后在圣上面前哭訴大哥冤枉,,祖父枉死的事情,圣上對繼后父親也有一番情分在,,知曉當初繼后大哥的事情不過是一筆糊涂帳,,只是礙于證據確鑿,才能做出那番處置,。
如今已經時過境遷,,建元帝念在當初首輔的忠心耿耿,且又是他的嫡親舅舅,,以及繼后為他生下一子的情況下,,為繼后大哥澄清了身后名。
只是繼后雖說是首輔女兒,,但到底是小選入宮,,成為建元帝嬪妃的手段也不光彩,,所以在后宮里繼后即使一直謹小慎微,也難免被人看不起,。
徒顯謙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長大,,時常有兄弟喊他宮人所出之子,讓徒顯謙愈發(fā)冷面,,只一心盡力做事,,想要讓母親顏面有光。對此繼后一直覺得十分愧對兒子,。
后來一番陰差陽錯,,幾位王爺奪嫡的情況極其慘烈,到最后,,徒顯謙這個并無明顯劣跡的王爺登上了皇位,。
繼后這個生母自然成了太后,要說繼后這一生,,實在是起起落落,,所以繼后的心性早已磨練出來,即使成為了太后,,也只一心為兒子考慮,,不僅把試圖攀附過來的叔父一家?guī)追柍猓蛔寖鹤与y做,,更讓自己的兄長謹言慎行,,為兒子的皇位考慮。
繼后成為了太后之后,,也并無什么貪權的想法,,便把后宮交給了兒媳皇后打理,并不怎么管束,。
只是太后沒想到她這為兒子兒媳考慮的想法后來竟釀成了大禍,。
太后這個兒媳皇后家世并不出眾,當初徒顯謙娶親時,,太后根本插不上話,,只得眼睜睜的看著。
不過太后對皇后本身并無什么偏見,,至少皇后還算稱職,,只是性情有些軟弱,不過也并無大礙,。只是太后沒想到,,正是因為這一點,導致了自家兒子只剩下一個子嗣,,還是個愧對祖宗的孽障,!
皇后因為家世不顯,,即使成了皇后,也底氣不足,。所以即使太后對皇后還算和善,,皇后自身卻沒那個能力壓服后宮諸妃,導致后宮之中數年沒有子嗣降生,。
而皇后所出嫡子也因為一次貌似是意外的情況下夭折,,皇后更是心如死灰,最后皇帝只剩一個宮人所出的九皇子,。
因只有這一個子嗣,,九皇子難免被嬌慣的不成樣子,皇帝忙與前朝政務,,也無暇顧及,,就這樣在皇帝太過勞累,英年早逝的情況下,,九皇子年少倉促登基,。讓太后傷心兒子去世的突然。
九皇子登基為帝之后,,自然要加封生母與母族,,只是新皇母妃雖與已經是太皇太后的繼后同樣是宮人出身,但太皇太后到底是出身世家,,在她父親出事之前,接受的都是最頂尖的教育,,而這位新任太后,,其父不過是一個泥瓦匠,要不是太后運氣好,,生下了新皇,,哪有如今的風光。
因此新鮮出爐的太后與承恩公得了這么大的好事后,,自然是撐不住場子了,,就如乍富的暴發(fā)戶般,不通禮法,,囂張跋扈,,甚至意圖插手朝政。
對此太皇太后與朝中大臣自然不允,,因為先帝去得突然,,所以只匆匆指了幾位輔政大臣,這些大臣們雖也算忠心耿耿,,但到底都有了自己的小心思,,面對新皇維護太后與承恩公的動作也不好有太大動作,。
而太皇太后年紀大了,就算是長輩,,也不能插手太多,。且實際上她也只有新皇這一個親孫子,到底也有一份祖孫之情在,。
所以理所當然的,,新皇長歪了。新皇其實并非愚鈍之徒,,教導的太傅也時常贊嘆新皇天資聰穎,,只可惜新皇的心思沒放到正道上。
等新皇長大成人,,也不知聽了誰的蠱惑,,竟意圖學開國太祖太宗,想要在武事上大展宏圖,,因前面兩代帝王勵精圖治,,給新皇留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大周周邊并無實力強橫之輩,,所以新皇的目光便瞄上了遼東的女真族,。
因前朝乃是異族上位,所以今朝對非我族類十分警惕,,這女真族其實已經歸順,,但因女真族所占據的地方朝廷的存在感并不高,所以朝廷對新皇針對女真的行為態(tài)度也有些曖昧,。
只有兩朝老臣襄陽侯,,也就是先帝定下的輔政大臣之首,對此強烈的反對,,這倒不是說他對女真有什么憐憫之心,,而是因為女真不管有沒有異心,名義上已經是大周臣屬,。
新皇只是為了練兵,,沒抓到女真把柄便想打仗,如此名不正言不順,,天下人恐怕是會心寒的,,畢竟歸順的異族不只是有女真。朝廷藩屬各國恐怕也會借機反叛,。
只是襄陽侯一片苦心不被新皇理解,,此時新皇已經開始親政,對以往規(guī)勸他甚多的襄陽侯很是不滿,,索性聽從身邊心腹蠱惑,,直接在襄陽侯上書威脅請辭的時候同意了,,把襄陽侯打發(fā)回家了。
此事一出,,朝野震驚,,這也是朝廷大臣們第一次發(fā)現,他們的君主如此任性,,根本就是恣意妄為,。
襄陽侯此人在朝野上下有口皆碑,其人在被先帝托付成為輔政大臣之后,,一直兢兢業(yè)業(yè),,忠心耿耿,也約束家人不得仗勢欺人,,可謂是大臣典范,。
即使如今襄陽侯年紀已老,按理說當然可以請辭離去,,即使惹怒了圣上,,圣上不愿忍耐,也該全了老臣顏面,,僅僅允了襄陽侯請辭,,卻無一絲賞賜,甚至冷落,。
要知道普通大臣告老的時候,,還有朝廷賞賜,封贈虛銜致仕,。堂堂襄陽侯竟然只剩下一個家傳的爵位,,實在讓人心寒。
此時太皇太后得知之后大怒,,她當然清楚襄陽侯是少數沒有一絲私心的忠臣,,皇帝如此不智,,太皇太后一面訓斥皇帝,,一面令人安撫襄陽侯,意圖讓襄陽侯打消告老的想法,。
只是襄陽侯已經下定決心,,堅決告老,且還上了折子,,將爵位傳給長子,,一心不想再理朝政。
顯然襄陽侯心寒之余,,也不愿再和新皇鬧太多矛盾了,。
太皇太后清楚襄陽侯的自保之心,,嘆氣之余允了襄陽侯的請辭,還首次插手朝政,,對襄陽侯退下之后的賞賜封贈均一一下旨,,讓皇帝也有了不滿。
皇帝針對女真的行為自然是告了一段落,,很快皇帝又找到了其他興趣,。
只是誰也不知道,皇帝這一任性的舉動,,竟引發(fā)了一個很可怕的后果,。
皇帝被人駁了面子,之后更加任性,,朝中看了襄陽侯差點晚節(jié)不保的局面之后,,自然不肯在出頭,時日一長,,朝野皆是一派安靜,。
這樣的情況下,承恩公以及太后也漸漸抖了起來,。正巧這時候女真一族的族長得知自己一族竟然差點遭了大禍,,心生寒意的同時,也開始思考自保之策,。
女真所居之地物產十分豐富,,所以很多商人愿意前去,所以女真族長便收攏了很多商人做了眼線,,想從商人這條線賄賂朝中大臣,,以求自保。
因為先前襄陽侯的態(tài)度,,在女真族長看來,,是可以交好的存在,便想著巴結這位,,可誰知得知襄陽侯被皇帝厭棄,,便有了其他念頭。
正巧這時候承恩公以及太后進入了女真族長的眼里,,女真族長便大肆賄賂承恩公,,試圖借助他的途徑自保。
承恩公得了賄賂,,再加上為了給襄陽侯添堵,,承恩公故意將女真族長的兒子引薦給了皇上。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心思莫測的皇帝不知怎么的,,竟對女真族長之子青睞有加,,不只加官進爵,并允他諸多特權,,一時為朝臣們側目,。
襄陽侯見此心生不安,一方面聯(lián)系各方大臣,,一方面也上書阻撓此事,,只是襄陽侯的舉動似乎被皇帝認為故意挑釁。
皇帝是這么想的,,朕想打女真的時候,,你不準,朕想親近的時候,,你又不準,,難道這天下的道理都在你襄陽侯手中?
所以在帝王盛怒之下,,襄陽侯倒了霉,,連祖上傳下的這個爵位都丟了。
此時太皇太后也隱隱覺得,,皇帝作為有些不妥,,但囿于見識,不能特別理解襄陽侯的擔心,,終歸是放任了皇帝的作為,,畢竟她已經老了,不能真把皇帝當做小孩子,。
只是太皇太后沒想到,,一時放任竟釀成了大錯。
皇帝對女真信任的時候,,女真族長之子十分恭順,,事事都將皇帝放在首位,從未被忤逆,,這讓皇帝很是滿意,。
如同唐時的安祿山一樣,連英明神武的唐玄宗都看漏了人,,更何況當今這個不是民間疾苦的皇帝,。
但還年輕的皇帝沒想過,,有人如此奉承他,,必定是想從他身上得到些什么東西,他對女真的恩賞,,也讓女真原本的野心一步步變大,,直至女真族長之子對皇位開始有了垂涎,。
這時候的皇帝因性情所致,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朝中對女真人不滿的幾乎已經沒有,只剩下唯唯諾諾之徒,,以及被女真人收買的人,。
所以在不知不覺間,女真這個借由皇帝賞識的部族,,一步登天,,成了除承恩公家族外,最顯赫的部族,。女真一族在朝堂上已經不可小覷,。
所以在有一天,皇帝仍認為天下太平,,自己只需在宮中玩樂,,對感興趣的事情沉迷的時候,昔日那位女真族長之子帶著兵馬闖進了皇宮,,成為了新一代皇朝的皇帝,。
新皇故作大方,封了亡國皇帝為安樂侯,,并給了一座府邸,,安樂侯竟好似覺得新皇還算仁慈,對于身邊忠臣們想要復國的想法嗤之以鼻,,還認為自己如今處境不錯,,只要有地方供他玩樂就好了。
且不說這位即將亡國的皇帝心里是怎么想的,,已經是天命之年的太皇太后心中的悲憤和悔痛可想而知,。
謀朝篡位的新皇故作大方的放了舊主一把,太皇太后也因此雖不至于被叛逆殺死,,但也受不了祖宗基業(yè)一朝失去,。
同樣被叛軍趕出皇宮的太皇太后此時對皇帝失望之極,又得知襄陽侯勸諫被廢的皇帝復國,,卻被皇帝駁斥,,更為了他自個的處境,還將襄陽侯等人出賣給了新皇,。因此,,襄陽侯被滿門抄斬。
幾番打擊之下,太皇太后便臥病在床,,在死前恍惚見到了自己的丈夫與兒子,,終于帶著滿腔悔恨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