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兩袖清風
金岳霖去了,,帶著對林徽因無盡的眷戀去了,。
時間的車輪依然在不緊不慢地向前行進著,這么多年過去了,,許多人,、事早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我們相信,,金岳霖對林徽因的愛,將會一直延續(xù)下去,,這種愛,,就像著名的德芙巧克力,味道濃烈至極,,再也化不開,。
我們之所以這樣說,一來是因為金岳霖對林徽因的那份愛很深,,確確實實是滲透到骨子里的,;二來,我們可以從他的身后事窺見一二,。
之前我們介紹過,,金岳霖國外留學歸來,進入清華大學任教,,清華大學是多少學子心目中神圣的學術殿堂啊,,能夠進入清華大學任教,更是難得,。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三人作為當時清華大學赫赫有名的教授,工資自然不會太低,,那么,,他們?nèi)ナ篮螅z留下來了哪些物品呢,?
我們首先來看梁思成,。
有人可能要說了,既然梁思成先生那么熱愛建筑藝術,,想必他身后留下了不少關于建筑方面的書籍吧,?
不好意思,梁先生身后確實留下了不少珍貴的物品,,但是,,唯獨關于建筑藝術方面的書籍,沒有,,原因嘛,,你懂的。
我們來具體看看梁思成身后留下了些什么:
1.梁思成,、林徽因合作的扇面;
2.《營造法式》三十四卷附錄一卷;
3.梁思成考察漢墓石闕照片(2張),;
4.梁思成簽名古塔照片,;
5.梁思成《西南建筑圖說》手稿等
幾乎每一件物品都是無價之寶,畢竟,,這些物品中間凝聚了梁思成先生太多太多的心血,。
我們再來看林徽因先生的遺物:
1.林徽因《北海公園》手稿;
2.林徽因收藏清代繡片(一組九件);
3.林徽因隨中國營造學社考察古建筑時所拍攝的照片……
有細心的讀者可能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林,、梁二人的遺物中,,沒有錢!
是的,,沒有錢,,沒有錢很正常,一方面,,像梁思成,、林徽因這樣對中國古建筑藝術如此熱愛的人,即便手里有些積蓄,,也會毫不吝嗇地投入到建筑藝術研究中來,;另一方面,在抗戰(zhàn)時,,他們隨著清華大學一路南遷,,一路上顛沛流離,,最終在昆明站穩(wěn)了腳跟,隨著抗戰(zhàn)形勢越來越緊張,,他們被迫搬到了昆明郊區(qū),,就連住的房子也是兩人親自動手建造的,在房子還未竣工之時,,兩人手頭的積蓄已然所剩無幾,,所以,沒有錢財,,恰恰能證明兩人的清廉,。
接下來,咱們來說說金岳霖,。
金岳霖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呢,?
金岳霖是清華大學一級教授,平時又是一個人生活,,錢肯定是花不完的,,所以,他遺留下來的錢財,,一定要比梁思成跟林徽因多得多,!
如果你這么想,只能證明你對金岳霖先生太不了解了,!
金岳霖錢賺得不少,,這沒有錯,他一個人在吃穿上面花銷不大,,這也沒有錯,,可是,在他去世以后,,他也沒有給后世留下多少錢財,,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金岳霖除了是一個借錢達人以外,,他還是一個“借錢達人”。
前者當然指的是他向別人借錢,,而后者指的是,,他借給別人錢。
他借給別人錢,,往往非常大方,,而借錢的對象,遍及他的朋友和學生。比如,,
曾經(jīng)的喬冠華,,曾經(jīng)是金岳霖的學生。喬冠華年輕的時候,,想要到德國去留學,,他所選擇的學術研究方向,跟金岳霖一樣,,也是哲學,,后來,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喬冠華獲得了德國土賓根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
可是,在出發(fā)之前,,喬冠華卻犯了愁:沒有路費,,這該如何是好呢?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當金岳霖得知此事以后,,二話不說,幾百塊大洋就到了喬冠華的手里,。
也許,,這件事對于金岳霖來說,只不過是舉手之勞,,而他也并不指望喬冠華能夠回報自己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舉動,,在年輕的喬冠華的心里激起了巨大的波瀾,。喬冠華后來能夠在政壇上取得那么大的成績,,這與金岳霖對他的悉心教導是分不開的,。
還有一個例子是張奚若。
這個與金岳霖一起留學海外的知識分子,,在抗戰(zhàn)時期,,也不得不為了一家人的性命安全著想,開始舉家千里漂移,。常言道,,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一個人出門在外,,必帶三樣東西:
1.鑰匙;
2.衛(wèi)生紙,;
3.錢,。
長期在路上奔波的張奚若,,經(jīng)常陷入無米下鍋的尷尬境地。
有一天,,張奚若突然在自家的椅子上,,發(fā)現(xiàn)了一摞鈔票。
這摞鈔票,,對于彼時的張奚若來說,,真可謂是救命稻草。問題是,,這錢是誰給的呢,?
張奚若仔細回想事情的來龍去脈,最終斷定,,這事是金岳霖所為,。原因無他,此前,,金岳霖剛剛從他家離開,。
有人可能要問了:他們倆關系那么好,為什么不能當面給錢呢,?
這話問到點子上了,。
雖說是無錢買米,但是,,舊時的文人,,無論丟掉什么,骨子里的清高是絕對不能丟的,,張口借錢,?那面子就沒了。面子沒了,,比殺了他們還要難受,。
所以說,金岳霖的做法,,看似古怪,,實則是在維護朋友的面子,這種做法非常正確,。
就像金岳霖一樣品學兼優(yōu)的人,,他們的音容笑貌早已經(jīng)隨著歷史的車輪遠去,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將他們忘卻,不過,他們遺留下來的那些寶貴的治學精神以及嚴謹?shù)膶W術著作,,將成為我們后輩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加油吧,,各位青年同仁們,,向前輩看齊,向前輩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