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氣十二寸以下代表秀才,圣前秀才的極限是文氣十二寸,?”
看著手里這份泛黃的古冊,楊奉先頭皮一陣微微發(fā)麻,,隱約意識到自己看到了一本什么,,而這會,韓佩還在一旁看著這個西廂記,,津津有味,,投入到了極點,根本沒注意到楊奉先在干嘛,。
楊奉先呼吸急促到了極點,,也懶得理會一側(cè)的韓佩了,悄悄側(cè)過身子一些,,繼續(xù)翻閱起手上這本書,,楊奉先越是看,呼吸就越是急促了一些,,這竟然是一本系統(tǒng)系介紹大魏讀書人的一本書,,書中所言,讀書人分為六等,,從秀才到天下文宗,,讀書人的氣運與皇朝連為一體,在皇朝的冊封之下,,才能進一步增長,。
這書中的內(nèi)容叫楊奉先豁然開朗,終于對這大魏的神秘面貌有了一個系統(tǒng)系的了解了,。
達到圣前秀才,,或是文氣達到了極致的十二寸,便可以身軀中散發(fā)出清香了,,這一點看來父親說的是錯的,。
楊奉先繼續(xù)向下看去,書中作者介紹說,,自古以來,,能夠不經(jīng)過科舉而達到文氣十二寸,圣前秀才的人可謂少之又少,,讀書人里萬中無一,,這樣的人未來最起碼能達到進士以上,甚至大儒有望,。
當(dāng)然,,是否能成為大儒和圣前秀才并無絕對的聯(lián)系,但是,,能夠達成圣前秀才的人,,最終成就大儒之身最起碼比一般人多出一倍的概率。
至于天下文宗這書中則是沒有提及,看這個樣子,,也是毫無必要介紹了,,天下文宗之稀少,整個大魏只出過一人,,整個華夏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就那么寥寥幾人,但是書中對如何成為“天下文宗”,,還是有一定的介紹,。
“大儒即是讀書人修養(yǎng)之巔了,再往上,,個人境界的提升已經(jīng)無法成就文宗,,文宗必須滿足以下三點?!?p> “不朽之德,,不朽之言,不朽之功,,謂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p> “成就三不朽,,方為天下文宗?!?p> 看完這些,,楊奉先忽然有些明悟,這不是與神話故事中圣人封圣略有相似,,需發(fā)下大宏愿,,普度眾生,萬家生佛的人才能成為文宗,。
“仲尼著春秋,,是為立言,廣收天下門徒,,因材施教,桃李滿天下,,是為立功,,言傳身教,圣賢不朽,,是為立德,,這三者才是仲尼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最終境界。”
楊奉先看的頭皮一陣微微發(fā)麻,,這也太恐怖了一點吧,,且不說這個立德立言,先說說這個立功吧,,要是太平盛世,,就算想立功一般也沒什么地方可以立啊。
“難怪大儒達到巔峰境界之后,,往往會選擇召開書院,,廣收天下門徒,這是想傳播經(jīng)義,,達到立功這一不朽的境界啊,。”
楊奉先一下就聯(lián)想到了上一個大儒巔峰李國藩,。
李國藩晚年就是廣開書院,,遍收天下門徒,最后朝野上下,,九成官吏出自他一人門下,,譽為桃李滿天下。
可是就是這樣的人,,最后還是抱憾終身,,沒有成就文宗,楊奉先這么估算,,這李國藩的三不朽境界,,最起碼達到了兩個!
“這一點,,和佛教中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頗有類似,。”
楊奉先沉吟,,聯(lián)系起這些內(nèi)容,,暗暗揣摩,想到這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之爭,。
小乘佛法講究渡己,,大乘佛法則講究普度眾生。
“大小乘佛法在本質(zhì)上其實并無高下之分,,只是追溯不同,,但是在讀書人的境界上,似乎并不是這樣,,渡己可以成為大儒,,但絕不能成為天下文宗,。”
“普度眾生,,才是天下文宗,。”
“這一點,,不論是立德,,立功,還是立言,,均是如此,。”
立功立德就已經(jīng)是難如登天了,,這立言也沒簡單到什么地方去,,翰林李道光曾經(jīng)著書到一半,棄筆嘆息,,說讀書若不能把天下經(jīng)義融會貫通,,根本無從下筆。
這個立言,,絕不是說寫什么西廂記,,寫什么三國演義。
而是要像周文王著周易,,王陽明創(chuàng)心學(xué),,對一代文人有開辟性影響的時代巨著才行。
這個難度之高,,想想都讓人頭皮發(fā)麻,。
楊奉先的讀書修養(yǎng)不夠,對這天下文宗的理解還是比較淺白的,,只能做這些簡單的粗陋理解,。
再進一步看了看這書中,楊奉先擰起眉,,從這書里可以看到,,讀書人境界提升,和所謂修仙之說有巨大的差異,,修仙之說是在提升一個人的實力,,但讀書人并沒有。
讀書人只是讀書到了一定境界,,養(yǎng)浩然正氣于胸,,可萬邪不侵。
這從秀才一直到大儒,,并無任何的提升,,僅僅只是讀書境界上的一種進步,這書中還舉了這么個例子,,說是大明一位大儒曾經(jīng)深入深山,,考察風(fēng)土人情,是夜,,走在林間小道,,四周鬼火飄起,景物大變,。
一座古宅之下,,恍惚之間,猩紅色的燈光亮起,,只看到一白衣女鬼由遠及近,,懸空漂浮而來,鬼焰兇天,,想要前來索命,。
這大儒怡然不懼,身上明火沖天,,浩然正氣充塞天地,,百鬼不能近身,這大儒瞠目厲斥一句,,這厲鬼立馬消散退去,,再無蹤影。
四周鬼火消失,,幻象不見,,這大儒步履平穩(wěn),緩緩下山,。
第二天有一位風(fēng)水堪輿大師到這,,見了這風(fēng)水格局大吃一驚,說是這地方叫“鬼翻棺,,墓壓墓”之格局,,乃是天下十大兇地之一,曾經(jīng)是一個古戰(zhàn)場,,萬人坑,,死人無數(shù)。
后來在此地形成濃濃怨氣,,天地?zé)o人能收,,最后竟然形成了一女鬼,已經(jīng)達到了“鬼仙”境界,,可以白日日游,,無懼烈日,。
這樣的一頭鬼仙,被那大儒路過,,大喝了一聲,,竟然震傷了元氣,銷聲匿跡了,,起碼一甲子不能恢復(fù),。
可見這大儒讀書到心田,百邪不侵到何等地步,。
那大兇之地,,曾經(jīng)害死翰林都不下七人。
而大儒本身則是手無縛雞之力,,就算是一個屠夫也能刺殺了他,。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便是讀書人,。”
楊奉先精神一陣恍惚,,追求長生是道家所為,,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雅士無不對此嗤之以鼻,。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書,?”楊奉先手掌顫抖,不可思議,,有些驚懼的看著,,大兇之地,鬼仙之說也有,?
讀書人不語怪力神語,,這書真是夠離經(jīng)叛道的!
楊奉先腦海里不禁閃過了一個詞語,,那就是“妖書”,!
不少人都常常提起,楊奉先這么一想,,這妖書恐怕不是一種形容詞,,而是一個確切的指向詞吧?
楊奉先暗吸一口冷氣,,望向手上這書,。
這書才翻閱了一半,前一半是講讀書人,,后一半,,似乎在講其他內(nèi)容了,。
這,看還是不看,?
楊奉先額頭上漸漸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