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聽說男孩叫孫可旺他并不吃驚,,作為一個穿越者,遇到幾個歷史上有名有姓之人實屬正常,。
袁方蹲下身子問:“你小子愿意做一輩子的叫花子嗎,?”
孫可旺斜了袁方一眼:“誰愿意呀?”
“你愿意跟我走嗎,?我可以給你飯吃給你新衣服穿,。”
孫可旺兩眼閃爍了一下:“當真,?”
袁方站起身就往城里走:“如果你不信就別跟過來,。”
孫可旺屁顛屁顛地跟在了袁方的后面,。
袁方和張從一前一后地正走在街上,,后面跟著孫可旺,當袁方走到街拐角的時候,,又見到昨晚闖進房間的錦衣衛(wèi)百戶,,四五個錦衣衛(wèi)緹騎在這個百戶的左右,他正跟一個七品官員說著什么,,袁方本不打算上前打招呼,,當聽到錦衣衛(wèi)百戶對這位官員的稱呼時,知道了這位就是遵化知縣武起潛,。
人家是父母官,,沒有見過面就算了,現在巧遇上了打個招呼還是必須的,,這是基本的禮貌,。
他上前對武起潛拱手道:“本官乃山海道監(jiān)軍僉事袁方,今日路過貴地,,還請武邑侯多行方便,!”
武起潛臉上堆起了笑容,,拱手道:“原來是袁監(jiān)軍,下官昨日已得到稟報,,說是袁監(jiān)軍要路過本縣,,今日有幸相見,幸會幸會,!”
袁方沒有看錦衣衛(wèi)百戶一眼,,徑直往前走,知縣武起潛目光跟著袁方:“袁監(jiān)軍,,可否賞臉移步本縣衙,,本縣為你接風洗塵?”
袁方拱手道:“多謝多謝,!不打擾武邑侯,,我們只是路過貴地,明日還要趕路,?!?p> 武起潛道:“既然袁監(jiān)軍公務在身,本縣也不勉強,?!?p> 接著兩人又寒暄了幾句,袁方便告辭離開,,他剛轉身走了兩步,,就聽到后面有人喝道:“站住,!你這個小叫花子,,跟在這位老爺身后是不是想干壞事?”
袁方回過身來看,,是錦衣衛(wèi)百戶攔住了孫可旺,,孫可旺瞪了錦衣衛(wèi)一眼,沒有搭理他,。
錦衣衛(wèi)百戶舉手要打孫可旺,被張從一把抓住了手臂,,孫可旺連忙溜到了袁方的身后,。
“他不是什么叫花子,是本官剛收的小隨從,?!痹揭恢皇肿o著孫可旺,冷冷地回了百戶一句,。
張從瞪著眼道:“沒聽到我家主子說什么嗎,?還不快滾,!”
百戶橫眉相對,指著張從道:“你別犯在老子手上,,犯在老子手上看老子怎么整死你,!”
張從回了一句:“怕你個球!”
知縣武起潛忙站出來打圓場:“大家都少說兩句,,少說兩句,。”
在武起潛的勸說下,,袁方和錦衣衛(wèi)不歡而散,。
……
回到驛站袁方把孫可旺叫到跟前問:“孫可旺,我為你改個名字可好,?”
“大人,,你要給我改什么名字?”
袁方道:“就改一個字,,孫可旺的旺改為遠望的望,、希望的望?!?p> “一切聽從大人的安排,!”
袁方作主把孫可旺的名字改為了孫可望,因為他太小了,,帶進京城不方便,,于是把他托付給了驛站掌柜的。
翌日,,袁方與掌柜的結完賬后,,又將十兩銀子丟在柜臺上對掌柜的道:
“掌柜的,這個小孩暫時住在你這里,。麻煩你好生照顧這個孩子,,給他吃好喝好,不能讓他跑了,,如果是你照顧不周而讓這個孩子跑了,,我唯你是問!”
掌柜的收下銀子數了數,,然后笑嘻嘻道:“袁大人您就放心吧,,人在我這里保證丟不了?!?p> 袁方撫摸著孫可望的頭對掌柜的道:“等我回來如果這孩子完好無損,,我另有打賞?!?p> 然后他又蹲下身子對孫可望道:“你就安心地在這里住幾日,,等我辦完事就來接你回去,。”
離開客棧,,袁方領著張從騎馬繼續(xù)向京城奔馳,,從遵化到京城有二百多里地,他們緊趕慢趕走了一天一夜,,來到了京城廣渠門外時,,已是上午的卯時三刻。
太陽剛剛升起,,因為城門才打開,,廣渠門外人頭涌涌,集聚了不少等待進城的百姓,。
袁方正感覺肚子餓了,,就聽到路邊有人用京腔吆喝道:
“包子,包子,,好白我的面兒來,,吃點兒包,鬧點兒包,,嘗嘗包兒餡啊——,!”
他順著聲音望去,看到有個人正挑著一擔熱包子在叫賣,,袁方讓張從去買幾個來充饑,。
張從來到賣包子的面前問:“你這包怎么賣?”
“一文錢五個,?!?p> 張從問:“什么餡的?”
“肉餡的,,可香啦,!”賣包子的一邊說一邊揭開籠屜。
張從看了一眼包子,,搖頭道:“你這包子個頭不對呀,,怎么都癟下去的,這也要一文五個呀,?”
賣包子的道:“這位官爺說話可要憑良心,,我的包子都精神著呢!一文五個,,童叟無欺!”
張從道:“一文六個,?!?p> “五個,。”
張從又道:“你看我們是兩個人,,五個不好分,,六個,不講價了,?!?p> 賣包子的不堅持了:“六個就六個?!?p> 張從取出二文錢道:“給我來十二個,。”
張從向賣包子的借了一個竹籃子,,把十二個包子提到袁方這里,,兩人找了一塊大石頭坐下,張從又從馬背上取來裝水的竹筒,,兩人就吃開了,。
十二個包子吃完了,聚集在城門口的百姓也都入城了,,此時進城的人少了許多,,袁方優(yōu)哉游哉地進了廣渠門。
兩人進了城,,便往最近的隆安寺而去,,袁方準備在那里住下。在明朝,,外地官員進京辦事,,一般都不會住在旅館或者會館,因為有明一代,,官員的俸祿是偏低的,,就拿袁方來說,一個月的俸祿不足五十兩,,維持一家老小生活已然不易,,哪里拿得出余錢來住旅館?再說,,明朝旅館又常常與茶樓,、酒肆等休閑娛樂場所混搭,堂堂朝廷命官出入其間,,難免不會被人指指點點,。
明朝時期,不管是京城還是金陵,,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寺廟,,其數量比旅館還多,。與大家想象中“青燈古佛”的凄涼景象不同,絕大多數寺廟規(guī)??捎^,、環(huán)境優(yōu)雅、住宿舒適,、素餐可口,,居住環(huán)境與旅館、會館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這些寺廟自然成為外地官員入住的首選,。
隆安寺距廣渠門不遠,,進了城門向右拐,走幾步就能看到隆安寺的塔尖,。不需要別人引路他們就來到了隆安寺前,,二人剛一進入寺,便有一個知客僧迎了上來,,張從與其接洽,,很快就定下了住宿的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