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蒼把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擺在了劉徹面前,。
這幾年來,,各個諸侯國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故:元光六年,長沙王劉發(fā)薨,。
元朔元年,,魯王劉余薨。
元朔二年,,江都王劉非薨,。
加上元光五年薨殞的河間王劉德,短短的幾年間,,先后有四位諸侯王逝去,。
依照祖制,他們的長子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王位,這于禮本是再正常不過,。
可在劉徹看來,,無能之人是怎么也治理不好一個封國的,把天下百姓交由眾諸侯盤剝,,更是極其昏頭的做法,。
從宗正寺遞上來的呈報得知,這些王侯子弟大都為紈绔之徒,,這些人怎么有資格襲封王位呢,?
劉徹一想到他們平日里擾民亂民,奸邪作惡的嘴臉,,就恨不得立即把他們捉到京城,,千刀萬剮。
可現(xiàn)在還不是時候,,他們的父輩在封國經(jīng)營多年,,勢力盤根錯節(jié),一旦動起兵戈,,難免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危及朝廷穩(wěn)定。
因此這件事情如鯁在喉,,讓劉徹非常不舒服,,自削減竇王兩家勢力,再給竇嬰和田蚡兩人不咸不淡的九卿閑職以來,,他度過了一段政事不紛的日子,,但看來現(xiàn)在又要開刀了。
一連數(shù)日早朝之后,,劉徹都在宣室殿查閱典籍,,翻閱卷宗。
他要尋找一個合適的手段對諸侯動手,,以期完成先帝沒有辦到的事,。
賈誼的《治安策》、晁錯的《削藩策》,,他讀了許多遍,。
在他們的書中,顯眼的是他們對諸侯國的警惕,,不可謂不睿智,;他們對削藩的見解,不可謂不深刻,;他們對大一統(tǒng)的向往,,不可謂不強烈,。
但問題卻是,他們的這些對策不但沒有真正奏效,,反而使各人因此遭遇厄運,。
賈誼被流放到長沙,死在異鄉(xiāng),,而晁錯在七國之亂的關(guān)鍵時刻,,被腰斬于長安東市。
這到底是誰的錯呢,?先帝,?
自己又會不會重蹈覆轍?
哎,!提出變革的人太多不會善終,他們不會死在秋后算帳,,反而早早倒在變革之中,。
這是一個怪異的宿命。
怎么辦,?削亦難,,不削亦難,劉徹將手中的筆舉起來,,又放下,,再舉起,再放下,,最后干脆停留在空中,。
他手握的仿佛不是一支朱筆,而是染了鮮血的青鋒寶劍,,寒光閃閃,,卻不知該劈向何處。
自從建元元年登基以來,,他還從來沒有這樣地猶豫過,。
畢竟先帝因此而遭受過七國之亂,不排除棋殺吳太子的誘因,,削藩不當終歸會有反彈,,這不利于江山社稷的穩(wěn)固。
所以他的一舉一動都要小心,,不可以留下詬病,,同時也不能太過仁慈。
這時候,,包桑近前稟奏:“陛下,,中大夫主父偃求見,!”
“快宣!他來得正是時候,!朕還想聽聽他什么建議,。”
主父偃進殿來了,,這位來自臨淄的士子,,身材高大,渾身帶著齊地的豪爽和強悍,。
他早年想要做一個游學之士,,一直以蘇秦和張儀為楷模,因此常常恨自己生不逢時,。
在舉國獨尊儒術(shù)的日子里,,他的足跡雖然遍及齊地山水,卻處處受到冷落和排斥,。
他的日子過得十分窘迫,,以致朋友都不愿意見他,視之如蒼蠅,,避之不及,。
他最終明白,滿腹經(jīng)綸抵不住一官半職,,所謂孔子游歷諸國,,不過是一段被人冷落的歲月,國君們那里愿意聽一些周禮舊典呢,?只怕日新月異才能叫他們提起一絲興趣,。
他詛咒上蒼無眼,讓他流落九皋,,而機遇恰在此時也找上了他,。
元朔元年,劉徹頒布了一道詔書,,要各地二千石以上的官員舉賢良,。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guī)煛?p> 今或至闔郡而不薦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積性君子壅于上聞也,。
且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古之道也,。其議二千石不舉者罪,。”
主父偃聞訊大喜,,他帶著自己的精心撰寫的上書到長安來了,。
他知道以自己的身份,要想見到陛下是多么不現(xiàn)實,。
于是,,他將書投到了北闕司馬門。
他沒有想到,,陛下真會迫不及待地看那些意見,,在當天傍晚皇帝就召見了他。
他一口氣向劉徹陳述了自己多年來深思熟慮的九件事,,其中有八件都是談論律令的,,只有一件談到匈奴。
他至今仍不明白,,一向主張對匈奴用兵的劉徹在聽了他對匈奴作戰(zhàn)的批評后,,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把他留在身邊,,接納了他不同的意見。
他打從心底里敬佩當今圣上的兼聽不獨,,沒有執(zhí)一家之言的意思,。
短短一年間,他竟然被連續(xù)升遷了四次,,現(xiàn)已官至中大夫了,。
這是在嚴助之后,大臣從來沒有過的待遇,,不得不說,,這很榮幸。
主父偃不同于汲黯,。
他的經(jīng)歷讓他圓滑許多,。
汲黯遇見不公的事情總是喜歡言詞犀利地抨擊,有時候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而主父偃卻善于猜度劉徹的心思,,并且會很適時地來到劉徹身邊提出建議。
此刻,,他正站在皇帝面前,,述說著他的見解,“自文帝以來,,屢次削藩,,未能奏效,,皆因為欲除藩國,必會引起戰(zhàn)亂,。
然現(xiàn)在藩國之勢,,根深樹大,已歷數(shù)世,,皇帝若草率行事,,恐適得其反。
但如若任其發(fā)展,,必會危及社稷,,所以也應該干涉。
臣近觀史籍,,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勢易制。
今諸侯或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縱以逆京師,,以法制削之,,則逆筋萌起,前日晁錯是也,。
今諸侯子弟或十數(shù),,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惡仁孝之道不宣。
臣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p> “嗯,,卿之所言,十分有理,!”
劉徹多日來的憂慮被主父偃一掃而空,,心境明朗多了。
“陛下可頒一道詔書,,命各諸侯國將要分封子弟的表章上奏朝廷,,由宗正寺審定后恩準,,諸侯子弟必感恩皇恩,效忠朝廷,。
就是有人要鬧事,,其族人也未必會跟隨!獨木不成林,,事情便不會鬧大,。”
“如此甚好,!明日早朝時,,朕就將之付予廷議?!?p> “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