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查無此人
這時,,從院外又走進來一個小姑娘,張偉認出這是孫大叔的小女兒蘭香,,正在縣里的高中讀書,。
小姑娘背著行李,雙手還都拎著書本,,孫玉厚見到女兒這副樣子,,忙上前去接過行李,往屋里面送去,。
蘭香見到家里有客人在,,還挺拘謹,,但是等看到來人是張偉以后,,就親切起來,說道:“張偉哥哥,,你怎么來了,?”
張偉在孫家住的那幾年和這三兄妹的關系都特別好,大哥孫少安經(jīng)常幫張偉干一些知青點的農活,,二哥孫少平則經(jīng)常幫他借一些書回來,,和他討論學習上的事情,而張偉為了報答這家人,,也經(jīng)常把母親郵寄來的糖果點心分給這個最小的妹妹,,因此蘭香和他也特別親。
張偉說道:“我出差路過,,來看看你們,。香兒你都長這么大了啊,大叔剛才和我說你中考時考了全縣第三名,,挺厲害的啊,,你這是高中放假了么?”
蘭香點頭說道:“恩,,昨天開始放假的,。”
張偉說道:“哎呀,我昨天晚上就是在縣城里面招待所住的,,早知道昨天就去看看你了,,今天也能順便帶你一塊回來,你這是走回來的么,?”
蘭香點頭說道:“是啊,,沒碰到順路的車?!?p> 張偉招手道:“快點過來坐下歇歇吧,,你也夠厲害的。幾十里路還背著那么多東西就走回來了,?!?p> 蘭香說道:“我不累,習慣了,,以前你和我二哥去縣里不也都是走著去的么,?”
說著話,張偉又從包里翻出一盒巧克力,,遞給她說道:“這是我專門帶給你的,,還是從德國進口的呢,我在長安好不容易才買到的,,我記得以前給你吃過一次,,后來每次我家里寄東西過來你都問我有沒有巧克力?!?p> 蘭香不好意思的接過來,,說道:“張偉哥哥,你真好,?!?p> 張偉隨手翻著蘭香帶回來的那一摞書本看起來,除了高中教材之外,,還有很多的雜志,,這個年代沒有電視,沒有手機,,學生們假期里面除了幫助家里做農活之外,,也都喜歡讀一些文學雜志來消磨時光。
張偉問道:“這些雜志你都看過么,?”
蘭香說道:“這些是我從城里同學那里借來,,準備假期在家里讀的,對了,,張偉哥,,我前段時間讀了一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huán)》,,作者和你同名,而且也是名軍人呢,?!?p> 張偉故作詫異的說道:“是么?我怎么不知道,?”
蘭香說道:“是啊,,你平時不看書的么?這部小說現(xiàn)在很多人都看的,,特別感人,,我讀的時候都哭過,廣播也在播,,我們學校好多同學都讀過呢,,我們語文老師也推薦我們看。是啦,,你以前在我們家住的時候就不愛讀書,,還總拉著我二哥讓他逃課帶你出去玩?!?p> 張偉沒有道出實情,,而是繼續(xù)翻著這摞書,上面有好幾種不同的雜志,,但是這摞書的底下十幾本卻是一整套《延河》,,是1979年全年的十二期雜志,書的主人顯然很愛惜圖書,,還將十二本雜志用絲繩綁在了一起,。
《延河》雜志是在1956年創(chuàng)刊的,,在新華國文學的奠基時期有過非凡的表現(xiàn),,曾號稱“小《人民文學》”,在秦省和周邊的省份影響力舉足輕重,。
張偉記得此時那個作家應該就是這本雜志的編輯之一,,也經(jīng)常在上面發(fā)表作品。
張偉順手拿起這厚厚的一本雜志,,翻看著每一期的目錄,,想要尋找那個熟悉的名字,結果竟然沒有找到,,接著又翻看起雜志封面上的編輯人員一欄,,也沒有看到。難道這個時間段他還沒有用筆名,,而是使用的真名,,張偉又重新翻看目錄,,找起了王偉國的名字,還是一無所獲,。
旁邊蘭香剛吃過一塊巧克力,,正回味著那滋味,就見張偉在那亂翻,,不依道:“張偉哥,,你找什么呢?別給我弄壞了,,我好不容易才從同學那里借來的,。”
張偉停下翻看的動作問道:“香兒,,你平時很愛看這些雜志么,?”
蘭香說道:“是啊,我有個同學,,她父親是縣里的領導,,單位上面定了好多種雜志,她經(jīng)常帶到學校來看,,我這里有一些就是向她借的,。”
張偉問道:“那你看過陸遙寫的詩歌和散文么,?很多應該就是發(fā)表在這個《延河》雜志上面的,。”
蘭香想了想說道:“沒看過,,最近兩年的《延河》我都讀過,,上面的詩歌有好幾首我還摘抄了呢,陸遙是很出名的作家么,?”
張偉又問道:“那王偉國呢,?這個名字聽說過么?”
蘭香仍舊是搖頭說道:“沒,,張偉哥,,你認識這個人么?”
張偉說道:“哦,,那可能是我記錯了,。”
張偉思忖著難道又是哪里出現(xiàn)了偏差,,居然沒有陸遙這個人,,那《平凡的世界》這本被譽為是“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萬千青年的不朽經(jīng)典”呢,?這部小說不該被埋沒啊,,這本書可是曾經(jīng)的自己最喜歡讀的一本,,帶給了自己很多關于人生的思考。
孫大娘和兒媳忙碌了半天,,終于準備好了午飯,。
這時孫少安也回來了,他見到張偉十分高興,,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孫少安和他爹孫玉厚一樣勤勞本分,心地善良,,他年輕時也曾經(jīng)有過遠大的理想,,并為此認真讀書,以全縣第三的成績考入縣城中學,,但是最后為了扛起這個“爛包”家庭,,肩負起兄長的職責,他坦然的放棄了學業(yè),,回家拿起鋤頭下田種地,,當起了一個從土地里刨食的農民。
為了這個家庭,,他放棄了很多東西,,他甚至不敢去愛,不敢去幻想不切實際的愛情,,而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一個晉省姑娘,。
張偉從小在家里就沒干過什么重活,剛來雙水村插隊和其他知青一起下地干活時,,他根本干不了什么,,被很多人嫌棄,要扣他的工分,,是孫少安幫助了他,,他的那份工有一多半都是孫少安幫他干的,因此他把孫少安當成了是自己的親哥哥一樣的人物,。
張偉問道:“少安哥,,聽大叔說你開了磚窯,,成了咱村致富第一人,,而且還要箍新窯,你這都快成了‘萬元戶’了吧,?”
“萬元戶”的概念此時才剛剛被提出來沒多久,,始自于新新社的一篇報道,1979年底,,隴省的一位姓李的公社社員,,從隊里分了一萬多元錢,,社員們把他家叫做了“萬元戶”,該報道被國內外五十余家媒體轉載,,成了改革開放之后,,華國百姓逐漸富裕起來的象征,自此,,“萬元戶”的叫法在華國流行起來,,成為了20世紀80年代的熱點詞匯之一。
孫少安說道:“可不敢這么說,,蓋個磚窯廠就已經(jīng)把我打工賺的錢都花進去了,,箍窯還是找人借的呢。倒是你在部隊里面干得不錯吧,?”
這時孫大爺在旁邊說道:“小張娃子在部隊干得不錯,,剛才聽他說已經(jīng)是團里的干部了,到咱們地方應該都是個鎮(zhèn)長那么大的官了吧,?!?p> 張偉說道:“大叔,您可別抬舉我了,?!?p> 孫大娘端菜出來,對兒子說道:“少安啊,,快點洗手吃飯,,你陪小張喝點酒,你們哥倆有四五年沒見面了吧,?!?p> 吃過午飯,張偉又跟孫少安去他辦的磚廠看了看,,規(guī)模不大,,都是手工制磚坯,然后拿到窯里面去燒,,磚窯也不大,,一次大概能燒出兩三千塊來,而且一個月也就能出幾窯,。
張偉說道:“少安哥,,你怎么想起來要開磚廠了?”
孫少安說道:“去年上秋以后,,縣里小學要擴建教室,,找人給拉磚,我就找人借錢買了個騾子去干活,,休息的時候,,我在磚廠跟老師傅偷偷學了一手,。”
張偉說道:“還是少安哥你腦子活,,現(xiàn)在國家政策好了,,你好好干,沒準以后能成咱這的首富呢,?!?p> 孫少安連連擺手,說道:“可不敢這么說,,可不敢這么說,,小偉,你消息靈,,你說這國家政策不會變吧,?”
張偉說道:“少安哥,你放心吧,,肯定不會,,即使會變,也只會越變越好,。不過我看你這磚場規(guī)模不大?。俊?p> 孫少安說道:“我倒是想辦大點,,沒有錢啊,,我去問過了,一臺制磚機至少都要四五千塊,,而且買了制磚機就要開新的窯口燒磚,,再加上雜七雜八的費用,算下來至少要七八千塊,?!?p> 張偉聽到這個數(shù)字也是有些咋舌,沒想到這個年代開個如此不起眼的小廠子,,花費也是這么大,。他本想拿出點錢來幫幫忙,但是看來自己剩下的那幾百塊錢也是杯水車薪,。但是還是開口說道:“少安哥,,你要是缺錢的話跟我言語一聲,一兩千塊錢我還是有的,,你以前那么照顧我,,幫我干了那么多活,我一直把你當成親哥的,,咱們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孫少安錘了下張偉的胸口說道:“那我就先謝謝你了,,有需要肯定去找你,。”
張偉又去孫少安箍的新窯看了看,,剛開始弄,,不過這邊箍窯也快,一兩個月就能弄好,。
張偉在雙水村待了兩天,,又去看望了一些當初認識的村民,了解了一下雙水村這兩年的變化,,看到過去對自己頗為照顧的村民們,,在全面實行生產責任制以后,日子過得都頗有起色,,很為他們高興,。
由于這次出來時間已經(jīng)比較長了,回去后還要考慮報考軍校的事情,,兩天后,,張偉就匆匆踏上了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