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青色仙葫
轉眼間清明節(jié)來臨,,王一得收拾下行李,,回老家祭奠父親。
王一得家鄉(xiāng)是任州市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戚家鎮(zhèn),。這任州市歷史文化悠久,,是華夏文化、運河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元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促進了任州市經(jīng)濟的繁榮,乃是運河重地,,號稱“江北明珠”,。
戚家鎮(zhèn)三面環(huán)醉仙湖,北面臨桃花山,。唐代咸通年間,,平定龐勛之亂,曾有官兵4千人駐扎這里,,可見當時戚家鎮(zhèn)就已規(guī)模不凡為兵家重地了,。元代大運河通航后,設有都漕運司,,明代設有巡檢司,,到了清代,戚家鎮(zhèn)不僅是繁華興盛的水運碼頭,,而且成了綠水青山,,名勝眾多,聞名遐邇的古鎮(zhèn)了,。
“泗水滔滔流青銅,,龍橋突兀跨長虹,。
驚波蕩滴石斗怒,,石門空洞如施弓。
南連淮楚九地厚,,東導齊魯群流通,。
賈商貿遷百貨阜,,來幡去棹紛奔沖。
車輪彭鍧鐸聲急,,馬蹄蹴躍塵影紅,。
我游天京偶經(jīng)此,一見淳俗真堯封,?!?p> 這是元代周權詠戚家鎮(zhèn)的詩句了。
戚家鎮(zhèn)后來得名,,則是與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有關了,。故老相傳,明嘉靖七年,,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被提拔為都指揮、江南運糧把總,,在赴任途經(jīng)戚家鎮(zhèn)時,,夫人臨盆生下了戚繼光。而隨行的戚景通一侄輩,,留戀此地風光,,不舍離去,遂在此鎮(zhèn)繁衍生息,,開枝散葉,。后人紀念戚繼光抗倭有功,遂改名為戚家鎮(zhèn),。
一杯濁酒,,三柱真香,在墓前祭奠了老父后,,王一得回到了祖宅,。宅子常年無人居住失修,院內雜草叢生,,墻面青苔斑駁,,桌上灰塵厚積,王一得睹物思人,,免不得一番感慨,。
王一得兄妹三人,他是老大,。父親修道未成,,悵然離世。母親后來改嫁,,定居南方,。兄妹三人,都在城市工作,每年也就回故宅看上一兩回,。
王一得正撫案追憶時,,桃花老仙突兀一聲:“咦!此宅居然有此寶物,?“
王一得驀地一驚,,依老仙所示,來到了父親當年的書房中,。憑王一得此時的微薄修為,,也看到了當年父親收藏的古籍和一堆諸如仙拂塵、三清鈴,、八卦鏡,、桃木劍等器物中,一件造型古樸的小葫蘆,,尤為醒目,,泛著微微紫色光茫,宛如游龍流轉般,。
王一得小時,,見其父外出訪道回家時,手中常把玩此青色小葫蘆,,還聽老父自吟道:
″葫蘆巧,,葫蘆巧,兩個葫蘆來回跑,。
葫蘆里面有金丹,,服者長生永不老。
既不大,,又不小,,寸口乾坤都裝了。
坎離顛倒憑葫蘆,,長男奪取少女寶,。
明老嫩,知昏曉,,火候爻珠休錯了,。
龍虎交加在黃庭,妄作三峰命不保,。
鉛中癸,,隱先天,采得鉛癸不成丹,。
火文火武明六六,,弦前弦后識三三,。
竹要敲,琴要鼓,,三百七五從頭數(shù),。
鉛來投汞結仙胎,我返為賓他作主,。
拜明師,,求口訣,不動法財不肯說,。
安爐立鼎用法財,,備辦法財買金液。
修行人,,要識貨,,不動法財不肯說。
離山老母整壇彈,,無生老母登寶座,。
賜靈丹,珠一顆,,吞入腹中命在我。
混沌七日死復生,,全憑侶伴調水火,。
陰漸退,陽漸長,,返老還童如翻掌,。
曾聞丹藥可駐顏,始信神仙不說謊,。
行著妙,,說著丑,惹的愚人笑破口,。
直指單傳這葫蘆,,不得葫蘆難下手。
這葫蘆,,價千金,,自古仙佛不敢輕。
有緣若遇真?zhèn)魇?,共作蟠桃會上人,!?p> 只是那時年幼,不解歌意,,又凡胎肉眼,,更不知這小葫蘆不是凡物,!
但是他現(xiàn)在已知曉他老父常吟誦的其視為真經(jīng)丹訣所謂的《葫蘆歌》,從字面上看似正統(tǒng)丹道真?zhèn)髯灾?,但骨子里說的卻是男/女雙/修/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