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布鞋·我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題記
我是穿著媽媽做的布鞋長大的,。小時候能夠穿上媽媽做的布鞋,是我最幸福的事,。因為媽媽做的布鞋,,是舒適的,溫暖的,,幸福的,。
記憶中,媽媽一有空,,便會做布鞋,,仿佛有做不完的布鞋。在做布鞋之前,,媽媽會找?guī)讖埍容^硬的白紙,,把我們的鞋墊貼在白紙上,,用鉛筆描繪出鞋墊的圖樣,再把它剪下來夾在一本厚厚的紅皮書里,。媽媽管這個剪下來東西叫“鞋樣”,,就這樣,反反復復,,我們腳的尺碼都記在了媽媽的心里,。
每到初春時節(jié),媽媽便會翻倒衣柜,,尋找家中的破被褥,、破被單,再尋一個好天氣,,把這些東西洗凈,,曬干。趁著曬布頭這會兒功夫,,媽媽會拿一瓢面粉倒在面盆里,,用冷水調一個漿頭,再用沸水沖泡,,攪拌成糨糊,。糨糊做好之后,再找一個長方形的架板,,洗凈曬干,。
媽媽把曬干的架板放在地上,右手浸滿糨糊,,均勻地涂在架板上,,同時左手拿起一塊塊布頭貼在架板上,這樣一層一層將布頭地鋪在上面,。媽媽說,,這東西需要鋪五層才可以,。沒多久,,架板上就貼滿了五顏六色的布片,就像一幅鮮艷的水彩畫,。待“水彩畫”做成之后,,媽媽就會把它放在太陽下曬個兩三天,就變成了硬邦邦的布片,,媽媽叫它“硬襯”。
晚上,媽媽拿出來曬干的“硬襯”,,再翻開那本厚厚的紅皮書,像變戲法一樣地拿出一張張“鞋樣”,。媽媽把“鞋樣”貼在“硬襯”上,,然后用剪刀把它剪下來。一雙鞋底要四層“硬襯”,,但中間要夾一層,,這樣納鞋底時才會松軟。最后,,把鋪上的“硬襯”用縫衣針縫上,,媽媽管這個過程叫做“落底”,。
夏天經(jīng)常下雨,,媽媽就會待在家里搓鞋底線。搓鞋底線是個細致的技術活呢,。媽媽用一根根棉紗線套在客堂落地長窗閣柵的扣鈕上,,左三根,右三根,,左邊的線頭用牙齒咬住,右邊的線頭用兩只手的掌心揉搓,,左右兩股線合二為一,,反復用掌心揉搓,然后手握兩頭,,用力一拉,,“啪”的一聲,便成了一根鞋底線,。一個下午,,媽媽便搓了一大堆的鞋底線。
到了晚秋,,天氣漸涼,。入晚,我們幾個孩子圍坐在明亮的燈泡下做作業(yè),,媽媽便會坐在我們身旁“納鞋底”,。媽媽時不時地會用扎底針在自己的頭發(fā)上劃一劃,她右手無名指上的一只黃銅頂針箍上有一個個細小坑,,扎底針的另一頭頂在小坑上,,扎底針便輕輕地穿過厚厚的鞋底,還會均勻地發(fā)出“滋啦”的聲音,。等到我們寫完作業(yè)鉆進被窩后,,便看見媽媽手中白色的鞋底線忽上忽下舞動著,,右手指上的黃銅頂針箍一閃一閃,最后伴著“滋啦,,滋啦”的做鞋聲,,漸漸地進入了夢鄉(xiāng)。
“納鞋底”是個慢功夫,,時間一長,,手指會酸痛,眼睛會發(fā)花,。有時候媽媽手發(fā)麻不小心扎到手指,,每次見到,我都十分心疼,。我就會安慰她說:“等我長大了,,就掙錢買鞋,給咱們一家人穿,,媽媽你就不用這樣辛苦的做鞋了,。”媽媽看著我,,微笑著說:“等你長大了,有媳婦做鞋了,,我就省心了,。”
慢慢的,,媽媽就做好了鞋底,。這時候,媽媽會扯一塊又厚又硬的新黑土布,,先用縫紉機把黑土布做成鞋面,,再用面粉調成厚糨糊,然后把三層鞋面粘在一起,,最后用兩個板凳的凳面對壓在鞋面上,。一夜功夫,鞋面就變得挺括了,。接下來,,媽媽把已經(jīng)納好的鞋底的四周沿上布邊,用鞋底線把鞋面與鞋底連接一起,。媽媽管這活叫“绱鞋子”,,“绱鞋子”是做布鞋中最難的一個活兒。媽媽會用左手捏住鞋面與鞋底的邊緣,右手用小鉆子帶著鞋底線來回穿梭,。等到做好后還要把大大小小的木楦頭塞進鞋肚里,,放置一天,再把鞋楦頭拿出來,,布鞋便會變得筆挺,、硬朗。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媽媽給我們做了一雙又一雙的布鞋,。媽媽做的布鞋,散發(fā)著母愛的氣息,,是媽媽生命的一部分,,陪伴我度過了那些寒苦的日子,也一直溫暖著我的心,。
當我們穿著一雙包含母愛的布鞋,,腳踩著縱橫交錯的路,盡管路上有暴雨,,有泥濘,,可人生的路不會錯,不會斜,,心中總會灑滿陽光,,歡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