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靈宮內(nèi)的殿閣數(shù)不確切統(tǒng)計已過千間,,這個規(guī)模僅次于汴京第一道觀玉清昭應(yīng)宮,。
依照真宗皇帝以來的規(guī)定,每年的四孟日(即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皇帝都會帶領(lǐng)宗親大臣在景靈宮進行朝獻,。最近的孟夏也就是五月三日,,哲宗趙煦就在景靈宮朝獻過。
由于后來皇帝親祭景靈宮的次數(shù)逐漸變得頻繁,,其祭祀儀禮的規(guī)模也在逐日擴大,最終發(fā)展成如今堪比太廟的國家儀禮,,正式被納入宋代禮制,。
章淳一干官員在禮部官員的組織下,在天興殿迅速祭祀完了太祖皇帝后,,就直奔不遠處的神宗偏殿,,以次于太祖祭禮的規(guī)格又祭祀了一番,才啟程自景靈東宮的東門處往東行去,。
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里不僅有文武百官與儀仗禁軍們,,還有如趙明誠這等看熱鬧的吃瓜群眾,隊伍經(jīng)過乾明寺與車輅院等地,,才最終到達汴京內(nèi)城東面的“太廟前門”,。
太廟此處往南是觀音院,往北,,即后廟,,也稱為皇后別廟,暫時或長期奉祀“不可入太廟”的皇后們,,與其南的太廟合稱為“兩廟”,,成南北建制。
這是因為在太廟一帝,、一后相配的禮制約束下,,其余皇后只能另尋他處奉祀,大宋本著祭祀方便的緣故,則是直接在太廟后建了這個后廟用于祭祀未入太廟的歷代帝后,。
后廟基本上仿效太廟以西為上的建制與禮制,,諸后廟室遵從自西而東、依次毗鄰布局的禮制規(guī)范一一排列,。
從后廟再向北去,,則只須通過一條榆林巷,便可直接橫插到舊曹門內(nèi)的東西大街,,即內(nèi)城東西走向的御街,。
目視著章淳等人進入太廟,限于太廟的森嚴禮制,,如趙明誠這等百姓只能簇擁在廟外,,隔著偌大的廟門,看著里面威嚴肅穆的祭祀景象,。
若是俯瞰整個太廟,,則可以發(fā)現(xiàn)其除了當(dāng)中主殿外,東西各三間偏殿,,共七間大殿,。嚴格依照《禮記·王制》中所載的“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進行建設(shè),。
這話大體可以解釋為,歷代帝王為維護儒家的宗法制度,,設(shè)立七廟以供奉七代祖先,,其中太組之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父居左稱為昭,子居右稱為穆,。
比如北宋,,太祖就居中,二世太宗為昭,,三世真宗為穆,,如此往復(fù)至七代,形成七廟的格局,。
其實古代帝王的宗廟分家廟和遠祖廟,,家廟即一般常說的太廟,而遠祖廟則又稱為祧廟,。太廟中的神主,,其中永不遷移,、永享太廟的則叫做“不祧之主“。
一般來說,,開國時期的太廟肯定神位不足七位,,則會遷遠祖進祧廟,到了后代帝王超過七代的時候,,又會把除太祖等不祧之主外的帝王按照時間遠近相繼入祧廟中參與祖宗們的合祭,,一直保持住太廟七代的禮制。
但沒想到后世出了徽宗這個奇葩,,不得不說藝術(shù)家的想法就是從來不被禮制所拘束,。
趙佶這家伙上來就直接將太廟從祖宗之法的七廟擴容至九廟,之前的遠祖也陸續(xù)被遷入其中,,形成九世十室的格局,,而且除了早逝的英宗與哲宗外,太祖以來的帝王都被徽宗列為“不祧之主”,。
歷朝歷代的朝廷在確定“不祧之主”時都是相當(dāng)正式與慎重的,,經(jīng)常要進行數(shù)次大的朝議,多番辯論之下,,最終才能達成一致,。
比如唐代,唐高祖和唐太宗的不遷地位就一直拖到了第九位皇帝唐代宗,,于大歷十四年才最終確定,,可見不祧之主的條件苛刻。
相比之下,,宋代卻一反前朝嚴苛的評選,在確定不祧之主上就顯得過于隨意,,比如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剛親政不久,,就讓在他之前的三朝皇帝也就是太祖、太宗,、真宗都獲得了不遷的地位,。
這一拍腦子的決定,讓當(dāng)時負責(zé)祭祀的官員苦不堪言,,因為不祧之主就意味著祭祀的級別為大祀,,這個級別需要的人力物力無疑是祭祀的最高等級,由此不僅加重了官員的負擔(dān),,還造成了巨額的不必要開銷,。
話歸正傳,臨時性的祭告一般是委以宗室之人代行,,皇帝不會親臨,。所以整個太廟的祭祀儀式是由德高望重的宗室主持,而不是由文臣宰輔代行,這次祭祀也一樣,,負責(zé)主持的是宗室中任觀察使的趙仲碩,。
祭祀用的是新鮮的牲牢,中庭上設(shè)宮架,,殿上則有宮廷樂師伴奏,,沒有舞蹈,其間有樂師唱告詞高歌,,用的都是一些祭祀禱告的辭藻,。
雖然場面宏大,但整個祭祀過程在趙明誠看來都比較無趣,,身旁的人卻都能津津有味,,看來時代的割裂,還是深深影響了他,。
這樣一座小小的太廟,,歷朝歷代卻都能圍繞它產(chǎn)生無數(shù)的爭論,特別是涉及到兄終弟及或是宗室過繼的時候,,往往還伴隨著殺戮,,只因為一點,太廟某種意義上還代表著“正統(tǒng)”與“合法”,!
就如同北宋后期,,神宗、哲宗和徽宗父子三人都致力于制度的變革,,大力推行新法,,在禮儀制度上尤其是太廟這個特殊儀禮場所上,都有很多在時人看來是有違祖宗之法的大動作,,這三位帝王的目的很明顯也是為了爭奪所謂正統(tǒng)的話語權(quán),。
自太廟祭禮結(jié)束,今天的官方慶典就宣告結(jié)束,,趙明誠的小伙伴們都趁著難得的停課相約去不遠處的妓館找點樂子,,有事要處理的趙明誠只能無奈的看著大家遠去,調(diào)轉(zhuǎn)方向去了編輯部,。
太廟與后廟這兩廟緊鄰著東側(cè)的景德寺,,其寺前就是聶昌等人去的大型妓館區(qū),時人喚之為“桃花洞”,,也不知道寺廟中的僧人如何能忍受對門就是煙花之地,,這夜夜笙歌,晚上如何能安心常伴佛燈,,在趙明誠想來,,肯定有耐不住偷腥的,。
ps:“天子七廟”是人們普遍接受的觀念,除了上引《禮記·王制》和《禮記·禮器》外,,在其他儒家典籍中也可以看到“天子七廟”的說法,。如《谷梁傳·僖公十五年》:“天子至于士皆有廟。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