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張茂,,這本書的作者,,眼下是“山水別院”這個民宿的主人。
這本題為《山水別院情理史》的書,,是我在經(jīng)營了山水別院近兩年之后才勉強完成的,。在書的第四章,寫了我從一個中學語文老師,,變身為一個民宿主人,這之間最重要的心理歷程,。
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沒有下定決心的時候它是諸多煩惱的來源??墒且坏┫露藳Q心,,它就不再具有左右你的能力了,。當你真的不管不顧著單槍匹馬地沖過去的時候,,與之相關(guān)的一切也都不再具備傷害你的能力了。你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且發(fā)現(xiàn)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幾乎脫胎換骨成了另外的一個人,。
這段話,用來描述我的這次轉(zhuǎn)行,,再合適不過了,。
但我不打算細說我的創(chuàng)業(yè)的經(jīng)過,因為它至少是與這本書的主題不相關(guān)的,。如果將來有一天,,我寫到了別的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再告訴你們也不遲。
這本書的書名叫作《山水別院情理史》,,是我再三考慮的結(jié)果,。我當然也擔心“情理史”這樣的字眼不能很好地吸引讀者,,甚至有可能讓人望而卻步,。但我又覺得再沒有比它更合適的書名了,。至于為什么,,接下來我會解釋給你們聽,。
從教師變成一個民宿主人,對我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于教師這個職業(yè)我雖然談不上有多熱愛,終歸是不討厭的,。使我急于從中逃離的是前妻的背叛(但即便是逃離,也不是逃離職業(yè),,而是逃離原有的生活軌跡),,而這逃離的結(jié)果就是我來到了山水別院(那時,,它還沒有“山水別院”這個名字,,至于這名字的由來,,容我后面再詳述。但為了敘述方便,,不論它的命名前與后,提到它時我都一概只用這個名字),。在這里我找到了我爸爸生前的日記,,從中得知了有一位舞蹈老師可能作為“紅顏知己”存在于他的后半生里,。
找到毋老師時,她已經(jīng)臥床不起了,。她交給了我一沓厚厚的手稿,,是她的自傳,正是本書的第五章,,除了做了些校對以外,,幾乎一字不改(就連其中一些明顯的年代錯誤,,也只是以注的形式標明了)。在毋老師生前最后的日子里,,我又去看望了她很多次,,聽她講述了一些她的自傳里沒有提到的故事。那時,,她總是惦記著山水別院,,說它這也好那也好。
她把由她保管的那把鑰匙交還給我了,,還問我有沒有想過把那里改成一家民宿,。就是這句話,使我意識到還有這樣的可能性,。我當然也知道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明白凡事都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能做好的。我雖然談不上有多喜歡我的教職,,但它確實是一份旱澇保收的工作,,未來也有養(yǎng)老的依靠。
考慮了很多,,沒能立刻下定決心做這件事情,,往后又上了一個學期的課,,就算是忙碌地備課和批改試卷的時候,心思也不免飄到那遙遠的山村小院里去,。為了這一點,,我回去得很頻繁,終于一點點地將這小院和房子里的一切慢慢收拾出來了,。
在毋老師預感到大限將至時,,我設(shè)法滿足了她再來一次山水別院的愿望。就是那次,,我見到了她提到了很多次的優(yōu)秀的侄子,。他是個高挑瘦削的中年男人,長相清秀,,很有學者風范,,說話做事都讓我覺得很舒服,說是“如沐春風”也不過分,,他的名字叫毋畏,。再往后,山水別院正是作為一個民宿開始運營時,,他幫了我不少忙,,也很經(jīng)常地來照顧我的生意。
因為毋畏,,我認識了牛小玫,,她是那種乍看就讓人眼前一亮的美女,而且舉止動作都很優(yōu)雅,,談吐也頗有遠見卓識,。她整個人是那種不溫不火的,說得不多,,笑容也是淺淺的,,似乎有天生的疏離感,但又有著莫名其妙的引力場,。她似乎偏愛素色的衣服,,身上穿著的總是黑白灰,,這在她身上又顯出無限的高級感出來,。
初次見面,我就覺得毋畏和牛小玫是一對天作之合,,令人羨慕的神仙眷侶,。等到和他們交談后慢慢熟悉了,才發(fā)現(xiàn)他們竟然都不是彼此的“原配”,。關(guān)于牛小玫的故事,,是她在養(yǎng)病期間久住山水別院時慢慢口述給我的,,那時她已經(jīng)為疾病摧殘得逐漸行銷骨瘦了。她說話的音量很低,,但比以往任何一個時間都更愿意說話,,累得氣喘吁吁也在所不辭。
在交談中,,我透露了毋老師的手稿和我爸爸的日記的存在,,她倒沒有要求閱讀。她那時視力已經(jīng)不大好了,,也常常感到疲憊,。時常膝上放著一本書坐在花蔭下的躺椅上,一上午也讀不完一頁,。
把大家的故事串起來變成一本書的想法是牛小玫提出來的,,我還記得那天她的臉色因為興奮不已泛起了少有的紅暈,連無聲無息坐在一邊的毋畏也面有喜色,。他們都覺得我是做這件事的最佳人選——我曾經(jīng)是中學語文老師嘛,。不過,說實話,,在此之前我還從來沒寫過這么長的東西呢,。
山水別院的客人很少,大多數(shù)都是回頭客和他們帶來的關(guān)系親密的人,,所以我有許多的空閑時間,。因為有了許多空閑時間,我的閱讀量也大幅提高了,,漸漸產(chǎn)生了“寫長篇也不過如此嘛”這種不自量力的想法(往后真的動筆開始寫了,,自然明白了任務(wù)的艱巨,數(shù)度產(chǎn)生了放棄的想法,,好在雖拖延良久終于完成了),。因為這些,我答應(yīng)了,。
再往后,,就是收集故事的過程,毫無疑問是從對我家歷史最熟悉(甚至比我還熟悉得多)的毛伯伯開始的,,談了許多,,我也從家里找出了許多東西來佐證或者矯正他的說法。
另一條線路,,我想該找找當時在葫蘆村開設(shè)超市的那位實業(yè)家毛大富(考慮到年齡,,覺得他很可能已經(jīng)過世了,但還是想找找看),,經(jīng)過對超市系統(tǒng)的人員的走訪,,好不容易找到了他的女兒花姐毛心愛,,她已經(jīng)是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太太了。
我找到花姐(稱呼一位年過七旬的老太太為“花姐”,,確實有點怪怪的,。但她執(zhí)意如此,因為這是她尚在閨中時的名字,,是她少女時代的最后印記了)時,,她已經(jīng)第二次成了寡婦,再婚的丈夫又先她而去,,而他們在第二段婚姻里面并沒有留下孩子,。她的唯一的女兒,黃圓圓很多年前就去世了,。這一切,,都使得花姐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孤寡老人。在我去拜訪她,,聽她講故事的時候,,倒是碰上了兩次居委會的人來看她,可見她還算得到了不錯的照顧的,。
花姐很愿意給我講她以前的故事,,但是她的時間線路很混亂,而且和山水別院似乎沒多少關(guān)系,。要不要記錄下她的故事呢,?在這個問題上我也曾經(jīng)猶豫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最終還是決定記錄下來,。尤其是在后來發(fā)現(xiàn)由我和由毋老師出發(fā)的兩條線路都能到達她的故事里時,,我感到冥冥之中自有要我這樣做的天意。她的講述,,我梳理完之后放在了第二章里面,。
花姐拿給我看的,她的女兒黃圓圓在離開家讀大學之后做的一些手帳,,并不是日日都有的,,常常有很長一段時間一個字也沒有。手帳的內(nèi)容主要是待辦事項和一些簡短的大事記,,極少地心情短記,。因為年代久遠,紙張都發(fā)黃變脆了,?;ń阋婚_始用透明膠修補那些破損之處,,往后,,似乎有誰告訴她那樣是不行的,,她改成了剪下小紙片用固體膠貼在上面。她把那些小本子看得極珍貴,,小心地壓在枕頭下面,,小心地拿出來撫摸,留著它們就仿佛女兒只是離家去上大學了似的,。因此她只愿意給我看,,而不愿意借給我?guī)Щ厣剿畡e院去慢慢研究。所以我只好一趟一趟地上她那里去,,終于把花姐的故事和黃圓圓的手帳聽得看得差不多了,。
至于發(fā)現(xiàn)黃圓圓曾與毋老師相識(嚴格說來,她們不算師徒關(guān)系)這一點,,純粹是偶然,。花姐對女兒這段想學舞蹈而沒有實現(xiàn)的經(jīng)歷是絲毫不知道的,。我是從毋老師的講述里得知有這樣一個女孩的存在的,,但名字記得不真切了。等到我走訪到了花姐那里的時候,,毋老師和黃圓圓都已經(jīng)作古了,,事情本來已經(jīng)沒法考據(jù)了。但萬幸的是,,在圓圓留下的遺物里,,有一張照片,是她和毋老師的合影,,圓圓是個有著青澀笑容的小女孩,,而毋老師也還年輕。
我只見過年邁的毋老師,,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指認照片上的年輕女人,,于是向花姐千保證萬保證,終于借得那照片拿著去找了毋畏,。
那時牛小玫才剛剛過世(從第三章結(jié)尾她在棧道上暈厥往后,,她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住院和養(yǎng)病,最終是在自己家里香消玉殞的),,我每次去見毋畏都約著在他們位于豇豆鎮(zhèn)郊區(qū)的大房子里,,他總是安安靜靜地坐在窗前等著我,有時他的腿上趴著一只胖乎乎的打著呼嚕的大橘貓,,有時貓在不遠處的地上打滾,,總之貓比他有活力。這貓是牛小玫在病中撿回家的流浪貓,對于毋畏來說,,幾乎就是亡妻的化身,。
毋畏看了照片,不聲不響站起身朝屋內(nèi)走去,,進了門才回過頭了用眼神招呼我進去,。在他的書房里,他把一本厚厚的,,泛黃的相冊攤開放在我的面前,,正中間的那張,與我手中的這張,,一模一樣,。是黃圓圓和毋老師無疑了。
我也翻看了毋畏拿出的相冊,,是些毋老師人生各個階段的照片,,和親人朋友甚至學生的合影。尤其是她在手稿最后提到的與楚紅姐姐每次見面都合影一張,,這些照片整齊地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著,,完整地展現(xiàn)了兩位優(yōu)雅女性面對衰老的過程。待我翻看完,,毋畏竟然提議相冊由我拿走吧——他說姑姑把自傳交到了我的手上,,也一定希望相冊一并交給我的。本來在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想挑選一些照片作為插圖的,,但想來想去還是作罷了。書中人物的名字,,除了我的爺爺張全有,、爸爸張東梓、我張茂以及毋老師毋春花,,其他的名字都是化名,。既然這樣,照片是斷然不該公開的,。
于是,,我又帶著毋老師的相冊去了花姐家,簡單地給她講了毋老師是一個何等可貴的人,,轉(zhuǎn)述了毋老師講過的關(guān)于黃圓圓的故事,。這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太太,又一次地在我面前涕淚交流,,她以為對女兒比別人都更了解,,她以為不過是女兒離開了家她們才疏遠了,,她從來沒想過,早在那之前,,她們就已經(jīng)有許多不相交的角落了,。她總覺得自己是看著女兒長大的,她不知道她只能看見肉體的成長,,而看不見心靈的變化,。
成文過程中,,我把這段雖然是由毋老師那里了解到的故事,,放進了花姐的篇幅里,為的是上下文更連貫,,更方便讀者理解,。
第二、三,、四章,,都是由當事人親身講述的故事,我再以第三人稱的形式轉(zhuǎn)述出來,。雖然為了力求準確需要做不少核實和校對的工作,,但大抵有法可依。人的記憶力在許多時候是相當不可靠的,,往往常常把事實歪曲而不自覺,。我已經(jīng)盡力矯正我能發(fā)現(xiàn)的錯誤了,但漏網(wǎng)之魚總是難免的,,還請指正和諒解,。
最困難的是第一章,關(guān)于我爺爺?shù)墓适?。一開始我只能依靠毛伯伯的講述,,那對他來說也是年代久遠的事情了。為了盡可能的還原葫蘆村的原貌,,我走訪了村里的許多老者,,然而他們也只有碎片,還有許多的各執(zhí)一詞,。從超市那個角度入手我也嘗試了,,無奈幾乎沒有多少早期的記錄。村史,、鎮(zhèn)史都是沒有的,,縣大事記亦參考價值極低。在那段時間里,,我相當郁悶,,四處奔走而往往一無所獲。心情跌倒了谷底的同時,感到非?;臎?。山依然在那里,房子仍是當年的磚瓦,,甚至長壽的樹也只是比那時長大了些,,可是那時的人們和他們的故事,卻已經(jīng)幾乎無法考據(jù)了,。人是何等渺小的生物,,自以為雄才大略的一生,歸根結(jié)底有什么用,?
如此悲觀,,如此絕望,這正是這本書耗時那么久的原因,。這第一章,,是最讓我感到頭痛和力有不逮的部分。我只好拿出自己拙劣的想象力,,配合能找到的不多的歷史資料進行“再創(chuàng)作”,。這個部分,是我感到最心虛的部分,。
從我(在第四章中記敘的)第一次回山水別院,,到山水別院作為一個民宿開放,耗費了一年多時間,。在這之后,,又過了兩年多時間,我的這本《山水別院情理史》才勉強創(chuàng)作完成了,。它是由與山水別院這座鄉(xiāng)下小院相關(guān)的好幾個人的人生故事組成的,,是歷經(jīng)了好幾代人的故事。故事主角們本身,,肯定大不相同,,但他們有各自人生想要追求的東西和他們自己的各不相同的枷鎖。他們都用自己的一生展現(xiàn)了“情”與“理”的難以取舍,,以及做出不同選擇的結(jié)果——這是本書最終題為《山水別院情理史》的原因,。
書中有一些頗應(yīng)當謹慎記錄的情節(jié),比如牛小玫與養(yǎng)父的關(guān)系,,這些,,雖然是經(jīng)得當事人同意公開和遺屬(由毋畏牽線,我亦見到了牛小竹,,交談之后他同意只要化名即可發(fā)表,,并且補充了一些關(guān)于他姐姐青少年時代的細節(jié))亦愿意尊重死者的心愿同意公開,,但因著死者已矣,還請大家不要再多糾纏,。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惟愿逝者安息,。
小院的名字,,最終決定為“山水別院”,其實不是由我做主的,。我讀完了我爸爸的日記,,了解到他在晚年也有將家族企業(yè)脫手而搬回小院養(yǎng)老的打算,但并沒有關(guān)于小院命名的只言片語——如果僅僅用作居住,,名字并不是必須的,。
“山水別院”這個名字,,是我在家里的舊書堆里發(fā)現(xiàn)的,。那是一張黃色毛邊紙,僅僅是橫向地寫著這幾個字,。這張紙夾在一本泛黃的關(guān)于庭院設(shè)計的書里,,紙的一角甚至有一個我至今沒找到出處的紅色的印章。
這本書里,,有許多的筆記,,但那不是我爸爸的筆跡。我因此,,愿意相信那是爺爺留下的,。為了佐證這一點,我又去翻了許多別的年代同樣久遠的藏書,,在許多關(guān)于園林,、庭院、園藝,、農(nóng)業(yè)的書里找到了相似的筆跡,。我更堅信自己的判斷了,認定這些都是我那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爺爺?shù)脑?jīng)用過的功,。
“山水別院”這個名字,,于是成了爺爺選定的,我甚至在倉庫里找到了一塊沒來由的木板,,能說服自己相信我的爺爺曾經(jīng)想把“山水別院”幾個字刻上去,。這種想法,對我來說又是水到渠成的,。就像第一章的結(jié)尾一樣,,爺爺?shù)乃酪蚴敲鞔_的,,但關(guān)于他是自殺還是死于意外,并沒有明確的定論,。而倘若我的爺爺還要給院子掛上一塊名牌,,那他是必不會自殺的。
由此“山水別院”成了小院的名字,,由我完成了爺爺?shù)倪z愿,,親手將這幾個字掛到了院墻上。在我看來,,它絕不僅僅只是一個四個字的名字,,它是一種用盡力量去與生活搏斗之后,將殘余的生命力留給自己的處所,;它是一種走遍千山萬水,,終于歸來故鄉(xiāng),并能“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淡泊,。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