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可惜他不是朕的兒子
“科舉不公平有五。
其一,,科舉名額偏重京畿,,地方較少,導致考生涌向長安及周邊落戶,,太折騰,。
其二,,科舉間隔一年一考,非長安的考生必須經過地方初考,,然后趕往長安參加終考,,若是沒考上,又得回原籍準備來年的考試,。
等到他們再拾起書冊的時候,,一定會感嘆……時間都去哪了?
其三,,科舉方式不盡合理,,考科舉只是取得出身,不一定會被封官,,還需要經過吏部主持考試,,即詮選。
詮選重在律法文書,,和士族子弟相比,,寒門子弟顯然沒有接觸此方面的機會。
其四,,科舉選拔人才較少,,一般情況下每年三十人,擠破頭也就那幾個名額,,我大唐那么多學子該如何處置,?
其五,士族影響力太大,,依大唐律法,,如有高官推薦,考生可不必參加初考,。
那士族之間可以互相請托,,寒門子弟則干謁無門,如之奈何,?”
羅太歲一口氣細數(shù)下來,,最后說道:“總體來說,士族子弟由于家學和家族的緣故,,在科舉中占據(jù)更大的優(yōu)勢,,而寒門無法與他們競爭。
并且這個現(xiàn)狀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恐怕很難改變,。”
寒門子弟真正崛起的時候,,還是宋代,,也就是宰輔必從科舉出的黃金時代,。
聽到這里,李麗質又一次沉默了,。
當前的科舉制度是父皇耗費心血,,參考前朝經驗,再經過眾大臣反復商議,,方才擬定下來的,。
已經是綜合各方面考慮,也切實為寒門子弟著想過,。
沒想到這個家伙隨隨便便就數(shù)落出這么多的不足,。
關鍵是人家有理有據(jù),還沒辦法反駁,。
“當然,,以上我說的這些還不是最關鍵的!”
羅太歲還沒完:“學而優(yōu)則仕,,這才是科舉制度最大的弊病,。
當前的科舉制度嚴重影響著教育制度。
讀書,、應試,、做官成為讀書人的理想之路。
雖然有一小部分人得以金榜題名,,但大部分讀書人卻是經歷著終老科場的失意,,科舉耗費了他們幾乎全部的精力……
豈不可悲?”
在王權政治之下,,科舉漸漸扼殺了讀書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得學校教育完全淪為科舉的附庸,其負面影響對未來的教育不可謂不深遠,。
羅太歲本人也是深受其害……當然,,這是上個世界的事了。
而這輩子,,他要做自己,,從拒絕考試開始。
李麗質抬起秀目看著羅太歲,,突然失去了繼續(xù)問下去的興趣。
總不能什么破事都去麻煩別人吧,。
人家已經把科舉制度的不足一一挑明,,若這樣還找不到解決的辦法,那么朝廷用高官厚祿養(yǎng)著那些臣子還有何用,?
“我要走了,?!?p> 李麗質起身告辭,就像她來的時候那樣突然,。
“不留下來吃晚飯,?守約都快回來了?!绷_太歲沒想到她說走就走,,下意識挽留。
“不了,,突然想起來,,還有一件事等著我去辦?!崩铥愘|婉拒,,“倒是你,有時間不妨多想想怎么見到長樂公主才是,?!?p> 說完,徑自走了,。
看著她單薄的背影,,羅太歲也不知道怎么了,竟然生出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可能是太久沒有人像她這樣,,安靜的傾聽自己說話的緣故吧……
……
李麗質回到宮中,李世民聞訊很快召見了她,。
兩人一問一答,,從操控糧價的補救措施到打壓五姓七宗的手段,再到科舉制度的不足之處,,都詳細做了溝通,。
就這樣,一直聊到深夜,。
李世民見自己寶貝女兒有些心不在焉,,以為是倦了,于是讓她回去好好休息,。
“來人,,去宣……”
他正準備如往常那樣召集幾位重臣前來商議,但猶豫了,。
也許在長孫皇后點醒自己之前,,他都認為自己貴為一國之君,受萬眾景仰,,說出來的話就是圣旨,,滿朝文武莫敢不從,。
他甚至認為自己廢寢忘食、殫精竭慮的為萬民謀福祉,,讓百姓在自己的治下安居樂業(yè),,衣食無憂,如此利國利民之舉,,那些做臣子的也該傾力而為,,不應存有私心。
但自從長孫皇后說出五姓七宗這四個字的那一刻,,就如一盆冷水將他從頭到腳淋個徹底,。
李世民長嘆一聲,揮退左右,。
“朕實不解五姓七宗為何自矜,,而世人又為何重之?”
這句話他實在是有感而發(fā),。
想這五姓七宗,,明明已經家道中落,卻還總是打腫臉充胖子,,仰仗先輩的功績,,狂妄自大,甚至連他這個大唐天子都不放在眼里,!
為了斂財,,他們還在子女結婚時大肆向親家收取彩禮,把好好的一場婚禮弄得跟販賣人口似的,。
五姓七宗如此德不配位,,可偏偏有那么多人挖空心思和他們結交,還以娶五姓女為榮,,簡直荒謬可笑,!
誠然,因為他李世民一時的疏忽,,高調處理糧食問題,,導致糧食做空價格戰(zhàn)有了崩盤的可能。
但他沒有立即補救的意思,,也沒有明著警告手下重臣的打算,,而是放任那個漏洞存在那里。
目的很簡單,,就是要看看是否有人往里鉆,。
若真有人敢在這種關乎國家社稷的大事上給他使絆子、下黑手,,那只能由他親自帶去玄武門下走一遭了,。
哼!
朕看不住那些心懷不軌的人,,還看不住五姓七宗嗎,?
倒是羅太歲那個孩子,似乎事事想到朕的前面,。
連打壓五姓七宗的辦法都考慮好了,。
二桃殺三士之法……
禁止近親通婚……
大力推廣科舉……
招招都是沖著五姓七宗要害去的。
這孩子的狠勁比之朕當年也不遑多讓,,而且事事為天下百姓考慮,,憂國憂民。
可惜他不是朕的兒子,。
不然由朕來悉心栽培,,將來的成就或許還在朕之上。
如此可保大唐長盛不衰,。
可惜可惜,。
李世民又是連連長嘆。
他現(xiàn)在的幾個兒子,,能力都不出眾,。
一旦自己百年之后,他們之中誰能鎮(zhèn)住五姓七宗這樣的世家大族,?
所以,,不管從哪個出發(fā)點考慮,他都必須盡早解決五姓七宗的問題,,刻不容緩,。
他必須讓世人知道,李唐的天下,,覺不允許任何人來分享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