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每個年齡段的人都有每個年齡段的人的無奈,,以及對生活的不同的見地與態(tài)度,確切來講這樣的不同可以精準到每一個人,,當這些不同在生活中相互碰撞時又會產(chǎn)生新的無奈,。我今年20歲,我喜歡假期,,但同時也不喜歡,、甚至害怕。
小時候以為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說得通的,,很多問題的對錯在小腦袋瓜里都是簡單而清晰的,,存在著絕對的對與錯、好人與壞人,、正義與邪惡,。不過也確實,對于每個特定的人與角色自身而言,,確實存在著很多絕對的對錯是非,。前幾天剛在微博劃過一篇《中國女孩何時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穿衣自由》本來不以為然,僅僅是掃了幾眼便過去了,,可就今晚自己便成為了這個話題的被審判者,。當我穿著光腿神器,,配了條牛仔短褲,再搭了件oversize的羊羔毛外套,,正準備去外婆家取東西時,,碰撞便發(fā)生了。在年輕人眼里的“下衣失蹤”在父母那一輩及以前的“大人們”眼里是變了味道的怪異,。挖掘原因坦然論之,,一來不想自己的女兒被那些所謂的親戚指手畫腳、評頭論足,,二來他們自己本來也接受不了那樣的穿搭,,三來畏人犯罪,怕自己的孩子這樣穿出去太吸睛等等的諸多原因,,他們是沒有錯的,,但是他們卻有可能是那片文章里所說的看到別的女生穿著性感遭遇不幸時把不幸發(fā)生的原因大多歸結于“是她穿衣不檢點”上,就像今晚責罵我說“穿得像出去找活干的”,。我不是不理解他們,,但有時讓我感覺到無力的是我發(fā)現(xiàn),有些東西真的相差太遠了,、差別太大了,,差了觀念的融合、差了人性的考驗,、差了整個大環(huán)境的認同......
而且通常矛盾總是會蔓延升級的,,飯桌上的“教育”當你不出聲時會變成交流的阻隔,就像一場起義,,當起義發(fā)生時,,結果很有可能又會激化新一輪的矛盾,因為差異暴露得更多了,。
我吃完飯后回了自己的房間,,深冬的風凜冽得很,風在縫隙拉開的一剎那像乘滿了水的杯子,,止不住地往室內涌,,門“啪!”地一聲,,誤會又產(chǎn)生了,,即刻間我被說成了不聽勸好心的建議,偏執(zhí),、甚至淪為不孝,、出現(xiàn)“女大不中留”、“為別人家養(yǎng)孩子”等難以入耳的言語,??赡茉谖覌屟劾?,我是永遠的“好吃懶做”,可是每當我媽上班不在家時,,下廚掃地拖地洗衣服洗碗倒垃圾全天的家務活我都可以心里無負擔地攬下來,,可比起這些“享受生活”的瑣屑,,我很害怕和我媽一起待在家里,,這會讓我變得不知所措,當飯后我主動提出洗碗時,,會被說:“做事不認真,,連個碗都洗不好,也省的讓你洗,,還要收尾,。”當她在廚房里忙活,,過去問需不需要下手時,,面對的回應總是一張冰冷的臉。在她面前我總是“一步錯,,步步錯”,,慢慢地便被說成了冷漠的“不聞不問”,對家的“事不關己”,。她早已厭煩了生活的瑣屑,,她或許是疼我,她在的時候不忍心我做太多的家務,,但是說出來的話卻能“三日寒”,,我被冰得不知所措,當她需要我的時候我便成了冷漠的不自覺,。
老一輩都說人生的伴侶要講究門當戶對,,這樣的考究是為了以后更融洽地生活、更得力地相互扶持,、更好地彼此陪伴,。可是有的時候孩子與父母卻不一定是“門當戶對”思想不一樣,、角色不一樣,,他們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身邊有太多的顧慮,、衣食住行,、柴米油鹽......而孩子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熱衷于新世界的事物,,漸漸地,,不一樣就多了......
生活中的經(jīng)歷都可以編成許多的故事,,家的事能反映社會事、時代事,,每個人努力的方向是不一樣的,,有些理解往往難以跨越,可能因此才更需要成長,,無論“大人”,、“小孩”、千千萬的我們,,這樣才能更好的“感同身受”,,成為更好的自己、幫助別人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