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不道!
九掌摘下一片葉子示眾云:
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不道,!不道,!
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著》
掌門在思考自殺的勇氣源于:意識,。比如,,意識告訴你——你沒有選擇生的權(quán)利,更沒有選擇活的權(quán)利,,那么,,是不是就會有選擇去死的權(quán)利呢?
死亡是人類面臨的另一個比生還困惑人類的終極問題,,“悟到死生如旦暮,,信知萬象一毛輕”。佛家早就把生死悟透了,,然而,,禪還要來問生邪死邪的問題,從根本上講,,佛和禪是打開世界的方式不同,,即思維方式的不同。比如自殺,,禪是由這件事引出人們的思考,,而自殺者是由某一種意識所引導。如果這個世間沒有死亡,,也就不會去思考,。
話說一個禪師叫:道吾,有一次去吊唁之人,,慰問生者,,意思是去參加追悼會,。漸源拍著棺材問:“生邪死邪”,意思是問真如之體是往生了,,還是真的死去了,?問題是語言的事,可是生死卻不是語言的事,。這個漸源還停留在有無生死的問題上,,離正證悟還很遙遠。于是,,道吾才又回答說:“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意思是不能說是往生了,,也不能說是死亡了,,亦如龍吟霧起,虎嘯風生,。
人的一生,,沒有人能一帆風順,也沒有人生下來就能了解這個世界,。原生家庭,,學校的教育,乃至走入婚姻,,又或是一個人走過一生,,無論遇到多少人,亦不過是一個人的修行,。掌門很少遇到悟性高的求道人,,卻常常遇見刻舟求劍的古板之人。我們終極一生,,很少有人能夠逃脫那個過去的自己,,也只有自己意識到,就算是高明的師傅,,也很難點化愚鈍的徒兒,,而生死邊緣的事情,也沒有邏輯和道理可講,,故師云:“不道,!不道!”,。喪車背后懸藥袋,,悔不慎當初??上?,一切都回不去了,,故霜云:“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覓什么先師靈骨?”,,天下的道理多了去了,,亦不過是打開世界的其中一個法門。你若是不得清凈心,,又到哪里去尋找你先師所啟發(fā)你的真如佛性呢,?
《六祖壇經(jīng)》云:“善知識,菩提般若智慧,,世人本來自身都具有,,只由于心受迷惑,無法自己開悟,,這才需要靠更高智慧的人,,予以開導啟示來認識佛性?!笔枪实牢嵋彩抢掀判那?,苦口婆心想要接引漸源,這倒是像極了當下的許多父母,,怕孩子走上邪路,,怕孩子沉迷游戲,怕孩子遇到挫折就輕生,,于是,,像道吾那樣喋喋不休,始終沒有放棄對漸源的接引,。漸源后來至一小院,,聞行者誦《觀音經(jīng)》云:“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xiàn)比丘身而為說法”,,才恍然大悟,,當時錯怪先師,比如詩人寫詩,,只因她自己就是一首詩,。作家寫故事,他自己就是一個故事,。哲學家講哲學,,他自己本身就是哲學。禪師講禪,,他本身就是禪,,這里的現(xiàn)比丘身而為說法,,應該用比丘的身份來接引人。
我們常常會說,,假如我是你,,我就不會那樣做。問題是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是我,你是你,,所以,,感同身受是很難去做到的,更別說我變成你,,你變成我,。當我們聽聞人們的離世是通過一種非正常死亡時,雖然心痛,,但是,,卻又說不出什么來,只是感覺心寒,。
相傳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北方之森林,,林中幽邃且寒,初為該城人棄尸之所地,,為罪人居住地,,其后泛稱棄尸之所為“寒林”。也許,,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塊寒林之地,,里面放著那個被我們拋棄人的心?!蛾悤?孝行傳.謝貞》:“氣絕之后,,若直棄之草野,依僧家尸陀林法,,是吾所愿,。”而在華哥哥家民間里,,這些總是讓人忌諱的,,故也才說不見七賢人女游尸陀林,隧指尸問云:“尸在這里,,人在什么處,?”亦如縱身一跳,棄身寒林。蘇軾有詩云:“棄身尸陀林,,烏鳶任狼藉,。”
掌門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只履西歸
傳說達摩將衣缽法器傳給慧可以后,,便離開少林去禹門(今洛陽龍門),,禪棲在千圣寺,于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達摩死后,,他的尸體按照佛教的禮儀裝殮入棺,十二月隆重地移葬在熊耳山,,在HEN省陜縣的定林寺內(nèi)為他建造了一個墓塔,以作紀念,。
達摩是北魏時期影響最大的禪師之一,。達摩之死,對禪宗界來說,,好像隕落了一顆明亮的星石,,僧徒們?yōu)樗敹Y祭拜,皇帝群僚為之合十贊嘆,。
達摩之死,,世所共知。東魏使臣宋云因事出使西域久而未歸,,對于達摩辭世的事一無所知,。達摩死后兩年,宋云從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經(jīng)蔥嶺的時候,,迎見達摩一手拄著錫杖,一手掂著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著雙腳,由東往西而來,。二人相遇后,,宋云急忙停步問道:“師父你往哪里去?”達摩回答說:“我往西天去”,。接著又說:“你回京以后,,不要說見到了我,否則將有災禍,?!倍说懒T,各奔東西。
宋云以為達摩給他說的是戲言,,絲毫沒有介意,。回到京城以后,,向皇帝復命交旨時,,順便提到了他途經(jīng)蔥嶺遇見達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誰知話音未落,,東魏孝靜帝就發(fā)了火,,怒斥宋云:“人所共知,達摩死于禹門,,葬于熊耳山,,造塔定林寺,你怎么說在蔥嶺遇見了達摩,,死人怎能復活,?這分明是欺君騙聯(lián),豈有此理,?”說罷,,便令殿角侍衛(wèi)把宋云扭出殿外,五花大邦投入南監(jiān),。
事隔數(shù)日之久,,一天,孝靜帝坐朝審理宋云欺君一案,。將宋云傳上殿以后,,孝靜帝問道:“你在蔥嶺遇見達摩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要如實說來”,。
宋云先叩頭,后說話:“皇上容稟:蔥嶺見達摩,,祖師光著腳,,一手拄錫杖,一手提只履,。僧衣隨風飄,,翩翩向西行。他說回西天,,不讓我吭聲,,假若說出去,災禍必報應,。臣覺是戲言,,順便奏主君。如今從實說,句句都是真,。不敢欺皇上,,萬望是非分?!?p> 孝靜帝聽了以后,,半信半疑,真假難辯,,無所敵從,。群臣們在殿角下,也是議論紛紛,,有的說:“達摩在世,,人所共知,哪有死人還陽魂,?宋云犯的是欺君之罪,,應當依法處置?!庇械恼f:“達摩西歸宋云見,監(jiān)禁豈敢再欺天,,既然真假是非難辯,,可以開棺驗證?!?p> 孝靜帝采納了后一條建議,,逐把達摩墓穴挖開,撬開棺蓋一看,,果然棺內(nèi)沒有尸體,,只剩下一只鞋子了。宋云蒙受的不白之冤逐平反照雪,。
現(xiàn)在少林寺碑廊內(nèi),,還有一塊《達摩只履西歸圓碑》,上邊刻有四句話:“達摩入天平年,,熊耳山中塔廟全,。不是宋云蔥嶺見,誰知只履去西天,?!?p> 明萬歷年間,金忠士在《題達摩面壁》的七言律詩中寫道:“渡江一葦浪花飛,,九載跏趺坐翠微,。面壁已知僧入定,巢肩亦是鳥忘機。無生色相俱成幻,,有漏人天總悟非,。何事宋云蔥嶺見,少林風雨悵西歸,?!闭崎T覺得這個“悵”字不好,就像《紅樓夢》里的絳珠仙草轉(zhuǎn)世,,是到人間還淚的,,來自證木石前盟的,這在掌門看來,,把黛玉寫成悲劇是敗筆,。我們在尊重每一個生命到來的同時,也同樣尊重每一個生命的逝去,。掌門倒是覺得黛玉在寶玉離開后才是她覺醒的開始,,如果要掌門來續(xù)寫《紅樓夢》,也不會向高鶚所寫,。
無論是一部宏偉的小說,,還是一個平凡人的一生,境界就如“黃金靈骨今猶在”,,而現(xiàn)實的世界就是“白浪滔天,,何處著?”也要轉(zhuǎn)過現(xiàn)實的一面,,若是無處著呢,?只履西歸曾失卻。
至此,,我也才明白:
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不道,!不道,!
掌門~~~
九掌
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不道,!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