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門六不收
葉大師不停的在群里“叨叨”,,說他自己是宇宙使者,原來是想收我家小主為徒,。葉大師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表面上看上去,我家小主是女人的模樣,,他哪里曉得我家小主是一個頑劣的禪門造化小兒,,拿著一把她自以為是“禪宗劍”的“桃木劍”到處玩耍,嘴里還喊著:“看劍,!”這葉大師的眼睛和舌頭能不能保住都成問題,,就算他不管這個小娃娃,我家小主可是漢文明史上赫赫有名的九先生,還有九掌門,,她可是“叨叨派”的掌門,,就連“時光筆”的分身,至今,,九兒還沒認全,葉大師這又是何苦呢,?我家小主就是“云門六不收”,。
僧問云門:“如何是法身?”門云:“六不收,?!狈鹨卜址鹕砗头ㄉ恚献诱f:“反者道之動”,,法身都帶有反的意味,,所以孫悟空天上地下都不收留他,孔子也是,,雖后世子孫稱他為“素王”,,提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套理論,當(dāng)然,,這夫子的“素王”也并非真“素”,,學(xué)生們提著雞鴨鵝當(dāng)學(xué)費,估計孔子還是經(jīng)常有肉吃的,。唐明皇說:“夫子何為哉,?棲棲一代中??鬃泳褪欠ㄉ?,亦如我家先生,他棲身沒有個落腳處,。俗話說:“尖底的芭蘿”,,也就是“云門六不收”。
俗話說:“貓有貓路,,狗有狗路”,,人生在這天地間,應(yīng)該有一個棲身之處,。良禽擇木而棲,,《三國演義》里第三回:“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賢臣擇主而來,。見機不早,,悔之晚矣”。
邵國師示眾云:“古人到這里為什么不肯住”?自代云:“為他途路不得力”,。要肯住,,也要好住才肯住。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來到城市打拼,,如今好歹有一處可居,雖然也是密密麻麻高樓大廈中的一間,,好歹有一張床,,一張書桌,一杯茶,,一支總是吸著藍墨水的筆,。人生的七苦八苦,營生算是其中一苦,。書生也要吃飯,,也要有食物果腹,有一張床休息,,才能去思考治國平天下,。要想留住人才,就算是云門六不收的“鬼才”,,你也要能收了,,那么,還有什么是你不能收的呢,?蘇軾十八歲與弟隨父親出川,,船發(fā)嘉州云:“去意浩無邊”,這樣的浩無邊不正是書生們的初云么,,而“浩無邊”不也正是人生的留白么,。
我問你:今天你留白了沒有?
古人對美是這樣的一種態(tài)度,,重含蓄,、克制,輕喧嘩,、張揚,,做事給己留有余地,不說盡,、不道破,,于無聲處覓天籟,于無色中覽萬象,。含蓄克制猶如禪之宗旨,,不立文字,盡得風(fēng)流才能悟道成佛。不會像我家小主這樣字立門派“叨叨派”,,就像一個女版的唐僧,,叨叨叨。古人的這種處世態(tài)度就像水墨畫中的留白,,留白并非空無,,空白中才能生出燦爛的有,留白不畫才是最美的景色,,它為水墨畫注入了無窮的生命力,;又如寧靜無聲,不也是一種音調(diào)嗎,?給自己留白,不要被閑雜事情搞得疲憊無力,,讓心花蔫頭耷腦,。留白就是在疲憊中劈開一條縫,往縫里注入新鮮氧氣,、注入新的光明,,心花才能重新綻放。
葉大師說陰陽調(diào)和,,此話也是真的,。《詩經(jīng)》里的一個“興”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皆有陰陽,,陽是動,陰則隨隧而生成,,而后又再生成之新的開端,,又生出動的陽,又是一次循環(huán),,就像春天里的枝丫,,是一節(jié)節(jié)在春風(fēng)里生成的。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禪宗來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地何言哉,萬物生焉”。天地?zé)o言,,潛運四季,,寒暑而化生,萬物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春天到了,冬天就要收起行囊,,四季不會因為你的嫌棄寒憎署,,而停止運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莫將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在節(jié)氣的轉(zhuǎn)機處,,在四季寒暑自然變換處,可以體悟真如之體,。在萬物生化處,,可以體悟佛性之用。那么,,在什么處可以體現(xiàn)修行者的法身,?我家小主也是法身,對于她老人家來說,,不停地“叨叨”可以體現(xiàn)修持者的法身即佛三身,,即法身、報身和應(yīng)聲之一,,又各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清凈心,。眾生迷而不覺,只有明心者才能證知,。
太原孚上座是唐未五代禪師,,當(dāng)時也叫講師,與如今大學(xué)里的“講師”同稱呼,。他是雪峰義有之法嗣,。有一天,他去講課,,說到“法身”,,他是這樣說的:“豎窮三際,,橫亙十方”。從時間來說,,法身是超越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從空間來說,,橫跨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講師正滔滔不絕講解:“何為法身”,?這時,有一禪客,,聽著聽著就笑出聲,。孚下座問:“你笑啥,?”禪客回答:“座主只講得法身量邊事,,不見法身”,意思是對法身僅有比量的認識,,以己知事實為基礎(chǔ),,比較未知之事實,由推理而進行認知,。孚講師問:“哪要怎樣,?”那禪者答:“孚老師也別講了,還不如去屋里靜坐,,觀照自心”,。孚講師就照做,一夜靜坐,。到打五更,,忽然大悟說我:“從今日起,更不將父母所生鼻孔扭也”,,又教中道:“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yīng)物現(xiàn)形,,如水中月”,。亦如我有一夜,,停下來,不叨叨了,,靜靜坐在書桌前冥想,,忽然有五字跳到腦海里“空相法門中,”之后用此句作為九掌門的偈語,。在眾多的分身中,,到底誰才是法身?難道是九兒這顆虛粒子,。又僧問夾山:“如何是法身,?”山云:“法身無相”?!叭绾问欠ㄑ??”,山云:“法眼無瑕”,,云門卻道“六不收”,。
“六不收”也是說法身不可被收在哪一類型,五祖弘忍大師一日云:
釋迦摩尼佛,,下賤客作兒,。
庭前柏樹子,一二三四五,。
這倒是把釋迦摩尼佛的妙相莊嚴(yán)來解放了,,亦如北宋后期大文豪蘇軾,不僅以詩歌和散文的創(chuàng)作,,還致力于詞的寫作,,蘇詞比柳詞更具有更為深管的社會內(nèi)容和思想,它徹底打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觀念,,使擺脫了音律的羈絆,,形成了豪放派的詞風(fēng)。亦如人家說我家小主寫的不是詩,,小主本來也就不是寫詩,,詩是要押韻的,她老人家那是“短叨”,,不押韻,,只壓意,更壓心,。
世界萬物終將逃不出不破不立,,思維亦是如此。如果說,,人終其一生都在逃離原生家庭而找回那個丟失在時空里的自己的話,,父與子亦是如此,,兒子也是終極一生在“殺死老子”,不斷在自己的人生中去否定父親強加給自己的意愿,,尤其在擇偶方面最為突出,。比如年輕的時候會反逆父親,而選擇一門父親不同意的婚姻,。自己想當(dāng)然的認為從一個男孩變成了一個男人,,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的婚姻??墒侨松褪且怀鰬?,往往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發(fā)生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那個你當(dāng)年反逆父親娶回家的女人,,在風(fēng)雨兼程的生活中,雞零狗碎的生活中,,你終于厭倦了她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而更讓你想不到的是,你拋棄了那個唯命是從的女人,,又娶了一個如父親般兇著你的女人,,原來你骨子里面早就習(xí)慣被兇,只不過你把父親的管教在兩個女人身上,,在不同的角度又演繹了一遍,,結(jié)果都是一樣!還有師傅與徒弟也是一樣,,只有把師傅殺死了,,否定了師傅的思維,,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思維,,亦如禪宗把佛的寶相莊嚴(yán)來解放了,九掌往“禪宗劍”里注入了“情”,,練成一把“情劍”,,都可以到那云門那里,拿著掃帚簸箕,,在柏樹下掃落葉了,。
生于佛境,山川草木皆是法身,,連那幾株柏樹亦是法身,。生于禪境,九兒九子九先生,,皆是法身,,連那些碎碎唸亦是法身,。可是,,自古仙佛在世,,在凡間時也是遭人誹謗,然后,,重列仙班后,,才叫人想之不盡,念之不忘,。
故雪竇禪師頌曰:
一二三,、四五六,碧眼胡僧?dāng)?shù)不足,。
少林謾道傳神光,,卷衣又說歸天竺。
天竺茫茫無行處,,夜來卻對乳峰宿,。
孔子在世時,也是居無定所,,只是六跟,、六生、六識,,此六皆從法身生,,六根收他不得,在世是無名無份,,重列仙班后,,后世子孫也才稱他“素王”,碧眼胡僧?dāng)?shù)不足,,三生六十劫,,達摩何曾夢見。阇黎為什么知而故犯,?也有詩云:
二十年前此院游,,木蘭花發(fā)院新修。
而今再到經(jīng)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
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蘇軾有十八歲的“去意浩無邊”,到后來也有過餓到頭昏眼花,,又何況是葉大師和我家小主這樣的書生,。也有詩云:
饑眼眩東西,,詩腸忘早晏。
雖知燈是火,,不悟鐘非飯,。
山僧異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為三百年,,記憶作此訕。
齋廚養(yǎng)若人,,無益只遺患,。
乃知飯后鐘,阇黎蓋具眼,。
秋風(fēng)嘆/碧沙籠
湖上秋晴卷流濤,。雙燕。飛去又來瑤池,。誰在泣,,人在綺窗,空思愁,。
夕陽下,,落景黃昏。簾半卷,,依舊重門深鎖,。碧沙籠,書不盡情,,不如叨,。
叨叼~~~
九掌
秋風(fēng)嘆/碧沙籠 湖上秋晴卷流濤。雙燕,。飛去又來瑤池,。誰在泣,人在綺窗,,空思愁,。 夕陽下,,落景黃昏,。簾半卷,依舊重門深鎖,。碧沙籠,,書不盡情,不如叨,。 叨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