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河烽燧堡
從秋中走到初冬,四千里的路,,走了快四個月,,要不是今年安北都護府折損了太多邊軍,,蘇策這批府兵最有可能便是被分到安東都護府的水軍中,,只是造化弄人,。
“安東蛟龍騰四海,,
安南毒瘴大肚腩,。
安西黃沙卷金甲,,
安北年年埋枯骨,。”
這首邊軍中的打油詩說盡了四大都護府的境遇,。
安東都護府,,一府六城五大港,四萬鐵騎鎮(zhèn)守遼東,,五支水師縱橫海域,。
安南都護府,一府九城,,九千守捉郎呼嘯山林,,六萬赤血軍鉆山越嶺,。
安西都護府,一府七城,,流動駝城威震西域,,八萬乾軍破軍百萬,百國稱臣,。
安北都護府,,年年歲歲埋枯骨,歲歲年年府兵行,。
雖說如此,,大乾的軍中將領(lǐng)四成出于安北邊軍。
戰(zhàn)損愈多之地,,軍中戰(zhàn)功愈盛,。
眼前城墻三丈半高的安北府猶如一只酣睡的臥虎,城墻面上刀劈斧砍的戰(zhàn)爭痕跡和蘇策記憶中精致的杭州城截然相反,。
這是一座軍府,,唯一的用途便是戰(zhàn)爭。折沖府的老兵們交接完兵策后,,和蘇策這百人打了一個招呼,,便騎著馬匆匆離開,似乎一刻也不想在這里多待,。
從各折沖府來的府兵們進了城,,便被打散重編。
就和一汪水分成一滴滴水珠,,轉(zhuǎn)瞬又融入到其他水洼里一般,。
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物盡其用,。輪番的新府兵是沒有加入安北府正軍中的資格,。
四個月為一期,烽燧一期,,戍堡一期,,軍鎮(zhèn)一期,滿此三期優(yōu)者入正軍進安北城,,弱者進守捉城,,待三年期滿,若還活著,,便有了選擇調(diào)出邊軍,。
但是,這前三年沒有選擇,只能在邊軍,,膽怯者盼望北無狼煙,,好功者只盼日日狼煙。
蘇策覺得自己的運氣不好不壞,,這次他抽中了去烽燧堡的竹簽,。
自己抽的怨不得別人。
烽燧每三十里設(shè)置一座,,有烽帥一人,,管烽卒五人,配馱馬三匹,,馱著兵器甲胄和工具,。
去往烽燧堡的六人,身上的負重都不輕,,每人帶一弓一壺箭,,一把橫刀,還有一把隨身障刀,,一塊磨刀石,,背著九斗粟米和兩升稻米,在冷冽的寒風(fēng)中步履蹣跚的往北前行,。
一路上,烽帥李豐沒有多說話,,蘇策和其他四個人便聊了起來,。互相介紹認識后,,話題卻并沒有打開,,冷風(fēng)往嘴里鉆的感覺不是太好受。
走走停停,,既要防著越邊的胡騎,,還要防著藏身枯草的土狼,六個人走了兩天這才到了這一次的目的地——小河烽燧堡,。
小河烽燧堡,,隸屬安北都護府西三守捉城第三鎮(zhèn)第一戍,第一戍也叫河灘戍,,只因位置處于一片河灘地上,,而小河烽燧堡就在這條河的上游,距離河灘戍三十里,,東邊三十里是同戍的黑石烽燧堡,,西邊是魚窩子烽燧堡。
這些名字都是戍守的邊軍自己起的名字,黑石烽燧堡顧名思義,,建在一片黑色石山上,,魚窩子烽燧堡旁邊有一個水洼子,里面有不少魚,,小河烽燧堡旁邊一條幾步寬的小河,。
中午趕到的六人,和之前的六人交接完畢,,烽帥李豐放第一趟哨,。其他人都窩在土炕上睡覺,蘇策沒去睡轉(zhuǎn)了一圈,,摸了摸小河烽燧堡的底子,,陌生環(huán)境,起碼得做到心中有數(shù),。
小河烽燧堡不大,,東西寬七米,南北寬六米,,土木結(jié)構(gòu),,高四丈,一共三層,。
第一層高五米,,由堡門,馬廄和樓梯組成,,堡門開在南墻的東側(cè)拐角,,只有一米寬,兩米高,,鐵條鐵釘固定的半尺厚木門,,給里面的駑馬厚實的安全感。
進門便是左手邊是三米寬,,五米長的馬廄,,剩余的地方呈L型,順著墻往里面走,,第一個拐角處是一個小水井,,再往里走,最里面的拐角處是一條通往二層一米寬的帶墻土質(zhì)樓梯,,當(dāng)?shù)蒙弦环虍?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第二層四米高,,兩米半寬,,五米長的土炕,灶臺,煙囪順墻通往三層,。
三層露天,,用土坯壘著三米高的烽火臺,中空結(jié)構(gòu),,四周是一米半高帶著弧度的女墻,。
整個烽燧堡墻寬一米,以兩寸厚的木板充做樓板,,上面在鋪上河邊長的長桿草摻雜著黃泥抹平,,變成了上一層的地面,二層的灶臺和土炕明顯墊高了一尺,,既保溫又隔溫,,整個“樓板”厚半米,結(jié)實程度可想而知,。前面裸露分土坯明顯能看到干枯桿狀植物,。
厚實,穩(wěn)重,,用料扎實,,就像一塊方形巨石守護在小河旁邊的高地上。一座烽燧堡不是前人建成,,后人乘涼的產(chǎn)物,。
每一代管烽卒都會不遺余力的把烽燧堡加固加高,平日里多出一份力,,真碰上胡騎就能多堅守一刻,,在這直抵胡騎的烽燧堡內(nèi),沒有誰會拿自己和同袍的性命當(dāng)做一個樂子,。
墻上插著很多磨的光亮的木拐,不用多想,,這是掛兵器的地方,,在墻根處是用小土坯壘成的“儲物柜”。一座小小的烽燧堡,,集放哨,,預(yù)警,戰(zhàn)斗,,生活為一體,。
物資中武備肯定是重中之重,三副鐵質(zhì)札甲,,六副皮甲,,六只長槍,十二把橫刀,兩張長弓,,兩張角弓,,兩張稍弓,一把臂張弩,,三壺破甲紅羽箭,,六壺平射白羽箭,三壺重弩箭,。
除此之外,,還有六人背回來的五石半粟米和一石多稻米,上任留下來的三四斤干肉,,十來斤魚干,,三匹駑馬自己背著的六斗黃豆,灶臺邊堆著曬干的馬糞塊,。
蘇策不是小家子氣的人,,但是卻有些不忿,跟著自己走了四個月的馬駒被征用了,,或者說被強制買賣了,。
一匹建昌駑馬駒,抵做三貫錢,,蘇策戍守烽燧在即,,只能折價換成銀錠。
屋外的白毛風(fēng)卷著雪粒拍打在厚實的土坯墻上,。蘇策也累極了,,跟同袍一樣鉆入毯子中。
這毯子還是都護府配發(fā)的,,狼皮為主,,兔皮為輔。
都護府除了精糧,,也就是稻米需要朝廷供應(yīng)外,,在南岸有著十二萬戶的軍屯,民屯,,犯屯,。
每萬畝設(shè)為一屯,屯兵五百人,,十畝田養(yǎng)一個兵,。每屯設(shè)有屯官、屯副,,不由軍事行政長官擔(dān)任,,而是從士兵中選出的“善農(nóng)者”擔(dān)任,。除了一半供屯軍自己外,剩下的一半供給都護府正軍,。
安北都護府十萬邊軍,,十二萬屯軍,沿著無定河將昔日荒涼無序的草原逐步的開發(fā)出來,。
河灘地平坦的地形,,不需要管烽卒外出巡邏,只要時刻站在堡頂瞭望即可,。
六個人,,每人兩個時辰,其余時間或者打磨自己的氣力,,或者外出打獵,,又或者蒙頭大睡都可以。
不過每日太陽初升的點卯必須參加,,不然以逃兵論處,。
大乾軍律嚴格,戍守,,行軍,,作戰(zhàn)都有嚴格的軍律把控。
睡了一會兒,,蘇策就被叫醒了,,蘇策輕手輕腳的從炕上爬起來。
穿上裝著四斤棉花的黑色深衣,,烽帥李豐幫著蘇策披甲,,蘇策記憶中的自己還是兩年前那個初入折沖府的小孩,一切都覺得很容易,,現(xiàn)在物是人非,,厚實的肩膀,粗壯的四肢,,折沖府兩年的打磨無疑讓蘇策收益良多,。
上了堡頂,三米高的木制瞭望塔上樹立著大乾的軍旗,,黑底黃絹,一個大大的乾字,,下面的紅布流蘇只有一條,,軍旗代表著此地歸大乾所有。
臂張弩,,和長弓沒有掛弦,,弓弦放在兩個小皮囊中,,兩個箭壺,一個里面放著重弩箭,,一個放著破甲紅弩箭,。
在瞭望塔的木樁上還掛著一面銅鑼,若是發(fā)現(xiàn)敵情,,可勁敲鑼,,一人堡底封死堡門,五人上高臺殺敵,。
狼煙一起,,生死不問。
烽燧堡有上中下之分,,一伍為下,,兩伍為中,三伍為上,,若是人數(shù)再多一點,,便可稱為戍堡。
戍堡兩伙為下戍,,三伙為中戍,,五伙為上戍,再多便稱為鎮(zhèn),。
中鎮(zhèn)三百人,,不足為下鎮(zhèn),五百人為上鎮(zhèn),。
在往上便是守捉城,,都護府,守捉城屯軍一萬,,正軍五千,,都護府屯軍正軍各兩萬。
烽燧,,戍堡,,關(guān)鎮(zhèn)釘在北岸,守捉,,都護守在南岸,。
戍堡依照河流地形設(shè)置在險要處,關(guān)鎮(zhèn)設(shè)于渡河處,,烽燧自戍堡往北沿伸三十里,,連成一線。三層體系,,牢牢地控制著無定河北岸百里之地,。
這些都是路上沉默寡言的烽帥李豐告訴蘇策的,。
冬天的太陽落得快,小河烽燧堡的炊煙裊裊升起,,很快便聞到了稻米的清香,。
蘇策手左手扶著腰間橫刀的刀柄,右手抓著長槍,,眼睛機警的遠眺四方,。
白毛風(fēng)可勁的往袖口衣領(lǐng)里鉆,蘇策左手伸進腋下,,掏出來一條暗紅色粗布,,纏繞在脖子上,只露出一雙眼睛,,只是袖口的寒冷,,讓手指僵硬。
不知道這一趟哨站了多久,,關(guān)內(nèi)道劉三郎上來替下了蘇策,,蘇策回到二樓,活動著僵硬的手指,。
劍南道周正笑著指著灶臺,,蘇策掀起鍋蓋,里面溫著一大碗米飯,,上面鋪著三片干肉和半條魚干,,還有發(fā)黑的看不出種類的干菜。
“烽帥,,蘇策下哨,!”蘇策左手捶胸行禮。
烽帥李豐左手狠狠地砸在右胸口的盔甲還了一禮,。
“可有敵情,?”
“無!”
“可有懈???”
“無!”
“可有軍械損失,?”
“無,!”
“去吃飯吧!”
“喏,!”
三問三答后,,河南道趙俊俊和劍南道周正湊到端著碗刨食的蘇策旁邊,小聲說著兩人的謀劃,。
河?xùn)|道關(guān)岳抱著橫刀靠在墻邊,,眼睛裝作不在意的看著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