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亂象起
“師兄,辛苦了,?!?p> 孟緣率領縣衙一眾人員出城迎接。
龔憬擺了擺手,,隨后望向了身后的難民,。
“師弟,因為我一人勢單力薄,,只帶回了一部分難民,。”
“不過沿途我留下了訊息,,想必后面會源源不斷的來人,。”
孟緣面露笑容,,先行感謝一番,,隨后便讓龔憬先行休息,剩下的工作交給他就好,。
“趙萬一,,你率領兩人前來登記,將每個人的職業(yè)細分出來,?!?p> “是,大人,!”
趙萬一身為主簿,,管理戶籍本就是他的職務。
“孔志峰,,你去通知百姓熬煮白粥,,做好之后運到城門外來,。”
孟緣望向一名滿身儒雅的中年帶須男子,,開口吩咐,。
這人正是之前招募的那批識字之人中的一員,因為老實本分,,被孟緣帶在了身邊,。
吩咐完一切之后,孟緣開始細細打量這群難民,。
只見他們蓬頭露面,,衣不蔽體,渾身還散發(fā)著陣陣惡臭,。
其中多為青壯年,,少有老者和小孩。
沒過多久,,趙萬一便找來一張桌子立在一旁,,他和其他兩人坐在了后面,開始招呼人排隊登記,。
登記到了一半的時候,,一群士兵端著一桶桶的白粥走了出來。
看見白粥的難民,,眼中閃出綠光,,若不是士兵佩刀的寒光阻止了他們,恐怕已經(jīng)一擁而上了,。
“排好隊,,每人都有份,哄搶插隊者,,殺,!”
說這話的正是孟緣之前提拔的軍侯,名為段坤國,。
等到分發(fā)完所有人的時候之后,,趙萬一再次召集起了眾人開始登記。
孟緣見一切順利之后便轉(zhuǎn)身回到縣令府中,。
時間到了晚上,,趙萬一拿著一本厚厚的書頁走到了孟緣的身旁。
“大人,,已經(jīng)統(tǒng)計好了,,共有一千八百五十二人,其中男子一千五百三十二人,,女子三百三十人,?!?p> “有工匠那些嗎?”
孟緣放下了手中的書本,,抬頭望向趙萬一,。
“能夠識字的人有十七人,鐵匠有三人,,裁縫一人……”
聽完之后,,孟緣便讓趙萬一去將眾人安頓在民居當中。
“看樣子修建軍營和學堂的事情可以提上日程了……”
孟緣喃喃自語,。
三日之后,,初來的難民已經(jīng)基本融入了青臺縣城,孟緣將城外荒廢的土地分發(fā)給了他們種植糧食,。
至于秋收之前的食物來源,,則是孟緣前不久征收的糧食,。
時間很快,,轉(zhuǎn)瞬半年。
半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對青臺縣來說,卻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過程,。
所有的民居如今皆已重新修建,,曾經(jīng)那些七零八亂的建筑也得到了整改,整個青臺縣看起來干凈規(guī)整了許多,。
同時,,這半年時間青臺縣城的人口突破了兩萬大關。
其中有著逃荒的難民,,還有一些附近村寨的村民,。
更為重要的是,像軍營,,學堂,,商鋪,等等一系列的基礎設施也已經(jīng)全部具備,。
孟緣手下的兵力也擴充到了兩千之眾,,其實孟緣身為縣令是不能擁有這么多士兵的。
但是此地距離京都甚遠,,沒有誰能夠管到他,,甚至可以說,孟緣在這青臺縣當中就是一個土皇帝的存在,。
更讓人驚喜的是,,青臺縣歷經(jīng)半年時間,,百姓們終于迎來了第一次收獲,這也讓孟緣松了一口氣,。
畢竟先前都是他每日發(fā)放糧食,,他征收的糧食自然是不夠的,最后沒有辦法,,孟緣只得先行找有存糧的百姓借糧,。
正是因為如此,孟緣才撐到了今天,。
——
蕭國邊境,,一處軍營處。
“快換上便裝,,我們要去征收糧食了,。”
一名軍官對著身前的數(shù)百名士兵大聲說道,。
軍官所說的征收糧食并不是找本國百姓,,而是去到青臺縣中。
是的,,他們就是先前趙萬一所說的那群“土匪”,。
如今到了收獲時節(jié),正是他們?nèi)デ罢骷Z的時候,。
一番修整過后,,他們推上了板車,開始往青臺縣趕去,。
只是當他們趕到的時候,,卻驚訝的張開了嘴,因為此時的青臺縣城早已變了模樣,。
此時孟緣正端坐在城墻之上,,在城門下方則是嚴陣以待的士兵們。
“殺,!”
孟緣一聲令下,,兩千士兵卷起道道灰塵沖向那群“土匪”。
望著人數(shù)比他們多了數(shù)倍,,眼中冒光的士兵,,扮做土匪的蕭國士兵一下子就慌了神。
紛紛丟下手中的板車拔腿就跑,,可惜的是,,青臺縣兵平日里的訓練更多,不一會功夫便將這些人全部俘虜,。
孟緣沒有細看,,只是吩咐趙萬一將他們拉去當苦力,。
孟緣并非心慈手軟,他只是想利用每一份力量壯大自己罷了,。
……
有道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此時的皇帝,就陷入了焦頭爛額的狀態(tài),。
因為當初的蝗災不僅沒有停息,,反而席卷了陳國全境,雖說搶救及時,,但還是有很多糧食入了蝗蟲的口中,。
正是因為如此,天下紛紛流言四起,。
說是因為皇帝的殘暴才導致了此次蝗災,,更有甚者直接說皇帝德不配位。
這套說法不知不覺就傳遍了整個陳國,,最后逼得皇帝不得已發(fā)布了一篇《罪己詔》,。
可惜的是,作用甚微,,百姓因為活不下去,,開始強闖官府和鄉(xiāng)間地主家中,,整個陳國漸漸的有了些亂像,。
正所謂無風不起浪,之所以流言能夠流傳出去,,這不得不得歸功于隱藏著的前朝余孽,。
正是因為他們的推波助瀾才導致皇帝的聲望大跌。
當陳國開始動蕩起來之后,,他們的目的便達成了,。
一個個紛紛冒頭,借著替天行道的由頭,,裹協(xié)群眾開始造反,。
聽聞此消息的皇帝震怒,隨即派遣軍隊前去鎮(zhèn)壓,,然而帶隊的卻不是湯若行,。
自從皇帝封他為安平侯之后,他便辭去了大將軍的位置,,回到家中安心的當起了閑散侯爺,。
而帶隊的人則是皇帝的心腹愛將,他因為忠誠,,被皇帝委于重任,。
可惜很多時候,,只有一顆忠誠的心是沒用的,他率領五萬正規(guī)軍,,竟然沒有鎮(zhèn)壓得了叛亂,,反而還狠狠的打了幾場敗仗。
至此以后,,鎮(zhèn)壓一事就陷入了僵局,。
朝中有人提議讓湯若行再次提槍上馬,率領軍隊,,但卻被皇帝義正言辭的拒絕了,。
他依舊固執(zhí)的讓心腹愛將率領軍隊前去鎮(zhèn)壓,哪怕效果微乎其微,。
想想也是,,他好不容易收回了湯若行手中的兵權,怎么舍得輕易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