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呂布,,評說馬中赤兔,。
李肅聞罷,連聲贊嘆:此等良驥,,也只有賢弟這等英雄識得,,也只有賢弟乘得,。小兄雖然有幸得著,但自知武藝低微,,不配乘騎,,特來獻與賢弟,,以助虎威。
呂布聞言大喜,,令帳下軍士將赤兔馬接過,,牽到馬廄之中專槽精心喂養(yǎng)。遂拉住李肅再次進帳,,殷勤奉酒,,施禮稱謝:賢兄賜此龍駒與弟,弟不知將何以為報,?
李肅見時機已到,,微笑道:賢弟真欲回報,莫謝小兄,,理應回報此馬主人可也,。
呂布驚問:馬主卻是何人?
李肅道:小兄是何等樣人,,怎配有此等龍駒,?此馬主人羨慕賢弟武藝才能,這才令小兄敬贈寶馬,,表達日夜思慕之念,。此公還有重禮托小兄同時奉上,望賢弟一并笑納,。
遂拉過身側行囊,,取出金珠、玉帶,,羅列于呂布面前,,說道:這些稀世之寶,連同赤兔馬,,皆司空大人董卓所贈也,。
呂布大驚,離席退了兩步,,當即拔劍出鞘一半,,盯住李肅問道:原來如此。賢兄是前來收買我,,讓我做背信棄義之人么,?
李肅并不驚慌,緩緩說道:咱們兩個是同鄉(xiāng),,又自幼交好,,如同兄弟,何必拔劍相向?小兄素知賢弟志向,,終非為人下之人,。想那丁建陽官不過刺史,兵不過萬,,又無視賢弟一身武藝天下無敵,,委以區(qū)區(qū)主薄之職,待如家奴,,又不聽賢弟良策,,能有多大前途?小兄今日奉了董公之命,,正是前來奉勸賢弟棄暗投明,,何談背信棄義?
呂布冷笑道:雖然如此,,丁刺史待某有如父子,,天下盡知。你如今以利誘我背義而行,,將置某于何地,?
李肅聞言,反而穩(wěn)坐,,復自斟自飲數(shù)杯,,再也不置一詞。
呂布見此情狀,,只得將寶劍還鞘,,復歸座間:莫非小弟所言有誤?愿聞雅教,。
李肅:賢弟自幼喪父,,不改沖天之志,一心出人頭地,,要建立功名聲揚天下,。今委曲求全寄身于丁建陽帳下,僅被用作主薄,,有何恩義可言,?董公身為司空,為朝廷所重,,又坐擁西涼精銳二十余萬,天下誰能爭鋒,?今董公久慕賢弟大名,,思之如渴,故贈良馬金珠,可知其求賢之心,。倘賢弟轉投董公,,封侯裂土也只在轉念之間。董公志向非凡,,今行廢立大事,,日后便是一國丞相,漢室衰微氣數(shù)將近,,受禪稱帝,,亦謂可知。丁建陽以區(qū)區(qū)數(shù)千兵馬,,能與董公相抗幾時,?今日董公佯敗,亦是愛惜賢弟,,欲收歸帳下,,不欲拼力死戰(zhàn)以傷及賢弟之故。小兄言盡于此,,請賢弟熟思而行,。若要殺小兄時,就請下手,。
呂布細細品味此言,,句句打在心上,轉思愈覺有理,,不由廢然長嘆,,面色轉和。
李肅見其心意已動,,遂又說道:小兄已知張遼回歸并州搬兵,,欲與董公決戰(zhàn)。但早被李儒料到,,因獻計董公,,令李傕、郭汜領一萬兵馬,,扼守孟津,,擋住并州之兵。張遼雖勇力過人,,卻也無力渡河南下,。今日之戰(zhàn),若有李,、郭二將在營,,賢弟自思能夠獲勝么,?
呂布恍然大悟道:賢兄不必再講,你歸告司空,,約于明日,,必殺丁原來降。
李肅見呂布允諾,,不由大喜,,于是辭歸洛陽,回報董卓,,大事已成,。董卓雖聞呂布乃背信棄義之人,但不意反復如此之速,,尚懷狐疑,,又問李儒:你看此事如何?
李儒詳問李肅此去情狀,,不由笑道:早聞呂布見利忘義,,今觀果然如此。我料其今夜必殺丁原,,明日率眾來投,,明公請勿見疑。
董卓聽了,,笑道:賢契此料,,未必的確。但呂布既然收了寶馬金珠,,就算不殺丁原,,亦不能再與我為敵矣。丁原若無呂布為助,,我便不懼,。
于是重賞李肅,命其回府休息,,一宿無話,。
次日一早,董卓剛剛升帳,,只聽營外人喊馬嘶,。剛要使人出營打探何事,忽見李肅笑逐顏開,,跑進大帳來報:丞相大喜,!營外果然是呂布殺了丁原,率部前來歸降也,!
董卓大喜,,親自出帳相迎,,見對面赤兔馬上坐的果是呂布,手提丁原首級,,背后領著三五千并州兵馬。
呂布見了董卓,,立時下馬,,上前參拜,口中說道:呂布乃一五原匹夫,,不知大義,,前日多有冒犯,尚請司空恕罪則個,。
董卓上前伸手拉起,,哈哈大笑道:自古道不打不相識,將軍乃當世英雄,,何罪之有,?孤得奉先,天下只在反掌之間矣,。
遂與呂布攜手而入,,置酒相待,令李儒,、李肅作陪,。三巡酒罷,呂布就席間拜董卓為義父,,發(fā)誓愿效犬馬之勞,,鞍前馬后侍奉,終生不渝,。
董卓聞言大喜,,命以金甲錦袍相賜,并封呂布為騎都尉,、中郎將,、都亭侯。這場酒席從早到晚,,整整吃了一日,,當夜盡歡而散。
席散之后,,李肅回歸自己府中,,心下恨恨不已:某自謂是董卓帳下第一員大將,滿身武藝,,且在李郭張樊四人之上,。此次說降呂布,,立下大功,本當重賞厚賜,,自不必說,。但觀今日情狀,只厚封呂布,,視我如同無物,。如此喜新厭舊,轉面忘恩,,著實可惱,!
不由懊悔不迭,怨氣滿腔,,只是沒個說處,,只好暗氣暗憋。
董卓既得呂布歸降,,又收了并州數(shù)千兵馬,,愈加驕橫跋扈。
李儒眼見丁原已死,,盧植告病不出,,遂勸董卓早定廢立之計。
董卓喜而從之,,乃再次于省中溫明園設宴,,會集公卿,計議廢立之事,,并令呂布將甲士千余侍衛(wèi)左右,,把住園門,不許群臣自由出去,。
當日太傅袁隗與司徒王允為首,,率領百官皆到,見呂布侍立于董卓身后,,心中吃驚之余,,已知此次赴會吉兇難保,不會善罷,。
酒行數(shù)巡,,董卓自座中起立,重提廢立之事,。呂布執(zhí)戟立于董卓身后,,只以雙目瞪視座中,不發(fā)一言,。群臣惶怖不敢反對,,即便曹操等西園各軍校尉,,也只得默不作聲。
唯有中軍校尉袁紹推盞離座,,挺身而出,,號令百官仗義直言。因見百官緘默不語,,袁紹大怒,,手提寶劍而出,懸節(jié)東門,,直奔冀州去了。
董卓知道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于天下,,不好發(fā)作。于是再納李儒之計,,即日差人前往冀州,,拜袁紹為渤海太守,以息其反心,。
袁紹既走,,百官更是無人出頭,皆都默不作聲,。
董卓沉吟片刻,,平息怒氣,向座中袁隗說道:令侄今日當面忤逆于我,,不是看在太傅面上,,你袁家三族危矣。
袁隗:多謝司空大度,,不與小兒輩計較,。
董卓:廢立之事,太傅以為如何,?
袁隗:司空大人所言極是,,廢立之事,惟明公而定,。
董卓再問百官,,百官盡皆附和,再無異議,。董卓大喜,,這才命令大開園門,放百官群臣離去,,還歸府第,。百官猶如在鬼門關前轉過一圈,,自回府中,與家人慶賀不死,。
李肅惱恨董卓有功不賞,,當日趁夜到尚書盧植府中,以言辭挑撥道:大人身為尚書之尊,,且是漢室干國之臣,,對董卓今日之事,能無動于衷乎,?
盧植:公為司空大人麾下心腹之將,,何論及此?
李肅:尚書大人休疑,。我乃漢臣,,何謂奸賊心腹?
盧植:則以公計,,當奈其何,?
李肅:今袁本初已走,袁太傅志墮,,滿朝之中,,只有大人敢于仗義執(zhí)言,不懼董賊,。卑職冒死前拜,,是欲請求大人登高一呼,聯(lián)絡百官,,速為之計,,以救漢室也。
盧植嘆道:難得將軍,,竟有此忠義之心,。然老夫已經(jīng)免官,無能為也,。
李肅:然大人忍見漢室傾覆,,不予理會耶?
盧植:公若果然心存漢室,可速出洛陽東門,,前至玄都觀中,,請史子眇道長入宮,與太后計議對策,。史道長有神鬼莫測之能,,必能解此危難。
李肅:尚書既如此說,末將謹遵吩咐,。
盧植:以老夫觀之,,董卓雖氣焰囂張,但暴虐寡恩,,胸無韜略,,必不能持久。世人皆知你為董卓心腹,,卿當隱忍不發(fā),。后有忠貞大臣謀誅董賊,你可作內(nèi)應,,建立不世功勛,。
李肅領命,便以巡城為名,,直出東門而去,。
他是虎賁中郎將,又是董卓家將,,哪個不知?雖是夤夜出城,,門軍并不敢盤問,,即刻放行。李肅到了玄都觀,,求見史子眇道長,,便將董卓廢立之謀,及盧尚書之言相告,。
史子眇自劉辯返京之時,,早已料到今日之變。當下聽了李肅之言,,也不吃驚,,遂向李肅道謝,叮囑數(shù)語,,將其送出山門,。
李肅隨即回城歸家,依照史子眇所囑,,向董卓稱病不出,,只待時機到來。董卓自從得了呂布,,哪里還去管他,?當即準了,也不在意。
次日盧植即上表朝廷,,以年老為由請求致仕,,返回家鄉(xiāng)涿縣。
表章落到董卓手里,,因早就嫌盧植在京礙眼,,當即以朝廷名義批準。盧植便似打破牢籠走虎豹,,頓開鐵鎖飛蛟龍,,急走小路離開洛陽,兼道而去,。
李儒聞知走了盧植,,急入司空府中陳說利害,董卓大悔,,復派人出城追殺,,已是不及。盧植回到原籍,,隱居在幽州上谷郡,,從此不問世事。
初平二年,,袁紹聽從河北名士沮授計策,,以詭計取得冀州,自稱州牧,,終有立足之地,。欲拜盧植為軍師出山輔佐,可惜次年盧植因病逝世,。
盧植臨終之前,,讓其子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只著貼身單衣入土,。
便在此時,玄都觀主史子眇身著帝師之服,坐四馬香車入宮,求見太后,。因先帝曾特許其乘車入宮,禁軍統(tǒng)領及黃門侍衛(wèi)盡知其事,,見到香車自是放行,絲毫不加阻難,。
史子眇入見太后及少帝,,說明目前不可拂逆董賊之意,可任其所為,后必有報,。少帝明知其中厲害關竅,,自是一一應諾。
何太后不肯應承,,急道:若立陳留王為帝,,我母子死無葬身之地!我曾鴆殺劉協(xié)生母王美人,,又逼害其祖母董太后,,他與我冤仇似海,豈容我母子活在世間,?此事萬萬不可,。
史子眇說道:非也。大將軍為十常侍所害,,何苗又被禁軍統(tǒng)領吳匡誅戮,,西園八部尉及禁軍盡歸董卓,太后尚依仗何人與其爭鋒,?如今內(nèi)無良援,,外無救兵,乃是坐困之局,。少帝若是不依董卓,,你母子立斃刀劍之下,誰能救駕,?若到那時,董卓既承擔弒君大罪,,則毫無顧忌,,不必再立陳留王為君,即可自立為帝,,如此漢室不復存矣,。
太后:依道長所言,則忍見董卓為所欲為乎?
史子眇:若少帝愿意讓位,,劉協(xié)繼立,,漢室仍存,海內(nèi)諸侯仍奉劉氏正朔,,社稷不至斷絕,。少帝即肯讓位,必然退而封王,,能保此身,。太后倘與少帝歸其封國,詔令天下諸侯率兵進京誅殺反賊,天下劉氏宗親及漢室舊臣孰不響應,?至于太后與劉協(xié)之仇,,乃系家仇;劉氏與董氏之恨,,乃是國恨,。陳留王雖幼,但頗知大義,,豈能舍國恨而重家仇,?
太后:劉協(xié)祖母董太后死于我兄之手,其一旦踐位,,豈可不報此恨,!
史子眇:太皇太后乃朝中大臣依列祖列宗成法劾奏出宮,憂慮而死,,并非大將軍殺害,,陳留王亦知根底;其后少帝親自庇護陳留王,,朝臣盡知,。陳留王得立,對你母子必不加害,,諒必還要盡力遮護,。即便還有危險,貧道以道法護之可也,。請?zhí)笕迹?p> 少帝劉辯深知師父道行,,聞言也勸太后,休要因小失大,。
何太后思想道長之言有理,,只得緘默無語,獨自落淚,。
史道長又將胡車兒和臧霸喚來,,將出一瓶丹藥遞于胡車兒,說與用法,;又密囑臧霸一番,,二人奉命允諾。史子眇囑罷,,這才出宮,,轉回玄都觀召集眾徒,布置應變之事,。
九月朔,,董卓奏請少帝升嘉德殿,,大會文武。
群臣朝賀已畢,,董卓早已拔劍在手,,對眾臣說道:當今天子暗弱,不足以君臨天下,。陳留王劉協(xié)圣德偉懋,,向為先帝所愛,宜承漢室大統(tǒng),。茲應廢皇帝為弘農(nóng)王,,皇太后還政,請奉陳留王為帝,,應天順人,,以慰天下生靈之望。
遂命李儒宣讀策文,,叱令左右扶少帝下殿,,北面長跪稱臣,解其璽綬轉奉新帝劉協(xié),,又呼太后去除冠服候敕,。
帝后皆號哭下殿,群臣心中無不悲慘,,卻是敢怒而不敢言,。
董卓見少帝出宮,即請陳留王劉協(xié)登殿,,接受群臣朝賀,。又逼迫劉協(xié)宣讀敕命,令何太后,、弘農(nóng)王及其妃唐氏于永安宮閑住,,封鎖宮門,禁群臣無得擅入,。
陳留王劉協(xié)字伯和,,史謂獻帝,,登極時年僅九歲,。遂改元初平,封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莫比,。
董卓拜相,,重賞左右,李儒,、呂布俱得厚賜,,卻又獨忘李肅。又拜蔡邕為左中郎將,,加封高陽鄉(xiāng)侯,,位在太傅袁隗及司徒王允之上,朝臣等無不為之側目,。
李肅仇怨積深,,足不出府,更不上朝,。
獻帝即位之后,,凡事皆依丞相董卓決斷,自此董氏親信遍布朝堂,,自不必說,。
字幕:初平二年六月,洛陽發(fā)生地震,,毀坍民房無數(shù),。
董卓為此,詢問蔡邕何故,。蔡邕乘機答道:地動者,,因陰盛侵陽,臣下逾制侵君故也,。今春郊祀,,明公奉車駕而乘金華青蓋,車廂雕以龍紋,,愚以為不可,,望明公裁之。
董卓盯視蔡邕片刻,,于是下令改乘皂蓋車,。
自此董卓愈重蔡邕才學,對之非??蜌?,每遇宴會則令蔡邕鼓琴助興。
蔡邕有古琴兩架,,一名龍吟,,一名鳴鳳,分為雌雄成雙,。因常攜龍吟上朝,,以備董卓隨時宴請群臣時湊興,;鳴鳳卻賜于愛女蔡琰,令其精研習學,。
每到蔡邕席間鼓琴之時,,太傅袁隗及司徒王允雖亦鼓掌稱善,但頗為小看蔡邕為人,。
蔡邕趨奉董卓,,只為少帝安全及漢室江山,自也無從解釋,,只得自污名聲,,忍辱負重。因見董卓性愎自用,,遂萌生去意,,對堂弟蔡谷道:董公性格剛烈而易作惡,終究不能成事,。我想辭官東奔兗州,,重歸泰山郡舊居著書立說,與摯友諸葛珪詩文唱和,,豈不是好,?
蔡谷答道:哥哥容貌奇?zhèn)ィ尕摯竺?,天下實無藏身之處,。想躲起來,不亦難哉,!
蔡邕深以為然,,終于打消棄官逃走之意。
鏡頭轉換,,按下朝堂,,復說江湖。
袁紹自與董卓鬧翻,,馳馬逃出京都洛陽,,本欲直奔冀州,不料中途接到朝廷赦旨,,被董卓拜為渤海太守,,并不念溫明園相爭之惡。
袁紹得到赦書,,且驚且喜,,遂依旨前往渤海就職,。但亦知既與董卓反目,,早晚必有一戰(zhàn),,由此發(fā)書聯(lián)系洛陽故舊及關東各地刺史,歷述董卓倒行逆施之狀,,會合諸侯同心倒卓,。
單說曹操,即日收到袁紹來書,,因自己單身一人,,并無親眷在京,于是更不久留,,遂棄了官印,,化妝易容,改換姓名,,逃出京師,。
比及董卓發(fā)現(xiàn)曹操掛印而去,派呂布沿途追索之時,,已自不及,。曹操離京,沒命狂奔,,一路逃至陳留,,尋到父親曹嵩。
曹嵩見兒子忽然歸家,,而且狼狽萬狀,,不由大驚,急問何以至此,。
曹操:何大將軍欲除宦官,,反被十常侍所殺。袁紹無謀,,更召董卓進京,,致其攬政亂國,擅行廢立,。兒乃堂堂漢臣,,豈能助紂為虐?因此夤夜離京,,一路逃回,。
曹嵩:可恨先帝縱容張讓等十常侍亂政,何進兄妹信諂誤國,,袁紹有勇無謀,,誤召董卓進京。我兒既還家中,,今后作何打算?
曹操: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況我世代簪纓,累受皇恩,!孩兒欲求父親盡散家財,,招兵買馬,聚集族眾并四海英雄豪杰,,以討國賊,。上扶漢室,下安黎庶,,望父親大人允準,。
曹嵩:我兒既有如此志向,我又何惜區(qū)區(qū)家產(chǎn),?愿意毀家,,以抒國難。
曹操見父親并無異議,,遂橫心絕志,,當即回書袁紹,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袁紹得到曹操回書大喜,于是遍發(fā)檄文于關東諸郡,,揭發(fā)董卓擅行廢立之事,,號召各郡牧守起兵討董。
檄書所到之處,,卿士大夫無不懷憤,,地主豪強皆都切齒。袁氏門生故吏固然一呼百應,,紛紛起兵,;就連董卓親任關東牧守,此時也各懷異志,。
鏡頭轉換,,按下江湖,復說朝堂,。
董卓次日上朝,,聞呂布報說曹操不知何往,也不甚以為意,。此時環(huán)視朝堂左右,,盡為自己心腹,再無異志之人,更是為所欲為,,連獻帝劉協(xié)愈發(fā)不放在眼里,。
李儒、呂布等一班親信,,揣摩董卓心思,于是上書獻帝,,請加司空董卓太師尊號,,又稱“貴無上”,以酬其擁立大功,。
獻帝新立,,且又年幼,每日升殿只是垂拱而已,,自是當即準奏,,更無異辭。
董卓由是志得意滿,,愈加橫行無忌,。滿朝文武但凡有不從己意者,即隨意羅織罪名殺之,,先斬后奏,,性極殘忍。
自光武帝復漢稱帝,,在洛陽建都已近二百年,,城中貴戚室第相望,家家金帛財產(chǎn)殷積,。董卓為平息西涼部卒思鄉(xiāng)之念,,每每縱放兵士,突入富家廬舍剽虜資物,,謂之“搜牢”,。
京城富戶由此家家切齒憤恨,無不視董卓及其西涼兵馬為寇仇,,燒香求佛,,愿其速亡。
忽這一日,,關東信使入京,,將袁紹檄文呈遞朝廷。董卓這才著慌,,急命呂布沿京師至山東一線設防,,并檄命各郡刺史州牧加緊防范,捕拿反叛。
檄文下達河北,,冀州牧韓馥得之,,召集屬僚議道:太師以天子名義下詔,不得不聽,。設若袁紹突然起兵發(fā)難,,我冀州是為首當其沖者,當如之何,?
郡丞進言:依屬下愚計,,既不可與袁本初反目為仇,又不可違拗太師嚴命,。不如派遣部郡從事數(shù)人,,前往駐渤海郡中任職,,以監(jiān)視限制袁紹行動,。
韓馥:此倒不失為折衷之策。公可擇選膽大心細之士,,派往渤海便了,。
正商議間,門軍入報:今有東郡太守橋瑁,,派人前來下書,,見在府門候見。
韓馥:橋瑁乃是袁氏門生,,此來必為袁紹張本,,不如不見。
治中從事劉子惠起身諫道:使君不可,。那橋瑁亦是大郡牧守,,豈可拒之門外?
韓馥:既是如此,,令其入來,。
門軍領諾,轉身出廳,,不一時領進東郡使者,。那使者氣勢軒昂,從容大度,,登廳后先向韓馥施禮,,再與群僚相見,不卑不亢,。
韓馥:橋太守命先生遠來,,不知有何指教,?
來使:不敢。因逆賊董卓無故擅興廢立,,天怒人怨,。橋太守今接渤海袁本初檄文,更受朝中太傅袁隗,、太尉楊彪,、司徒張溫三公密書,故遣下僚轉呈使君,,求為聯(lián)盟,,共伐董卓。
言罷,,呈上袁紹討董檄文,,并三公密書,。
韓馥先看袁紹檄文,,無非是歷數(shù)董卓罪狀,號召諸郡牧守及天下豪杰起兵討逆,,共赴國難,;再看三公書信,內(nèi)稱“袁本初公系受董卓逼迫,,無以自救,;亟盼天下各郡諸州,各興義兵,,拯救國家危難”,,諸般言語。
韓馥看畢,,一時難辯真?zhèn)?,便與眾人商議道:如今朝廷之勢,董太師與袁本初各發(fā)檄文通告天下,,正邪不分,,真假難辨。我冀州應當相助袁氏,,還是助董氏為好,?
話猶未落,劉子惠再次出班行禮,,厲言正色道:使君謬矣,。興兵以伐無道,是為國家社稷,,何說什么袁氏,、董氏!
韓馥聞之語塞,臉有愧色,,遂修書回復袁紹,,表示支持起兵討董。
橋瑁既得韓馥回書,,信心大增,,于是相繼傳檄幽、并,、兗,、青諸州。關東州郡聞說冀州牧韓馥表明立場擁袁,,于是紛紛響應,,相約起兵討董,共同推舉袁紹為盟主,。
滎陽太守徐榮聞此大驚,,立派使者進京,急報太師,。
董卓聞報,,怒問來使:關東諸郡,都有何人反我,?
信使:是以渤海太守袁紹為首,,自號車騎將軍,關東諸侯從之者甚眾,,十數(shù)路之多,。
董卓:其軍力如何,今屯何處,?
信使:袁紹與河內(nèi)太守王匡兵屯河內(nèi)以為大本營,,令韓馥留鄴城,供給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兵屯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屯于酸棗,,后將軍袁術屯于魯陽。各路諸侯均有軍隊不等,,共聚軍馬三十五萬,,號稱合眾六十萬人,,齊聽袁紹將令。
董卓聽罷,,即驚且怒,,叫道:李儒、奉先何在,?
李儒,、呂布聞聲入內(nèi),躬身施禮:太師有何吩咐,?
董卓:速帶禁衛(wèi)虎賁,,立將太傅袁隗及在京袁氏宗族全部誅戮。太尉楊彪,、司徒張溫皆與袁紹通謀,,也都一并擒殺!
李儒:袁氏謀逆,,殺之可也,。然太尉楊彪、張溫與袁氏通謀,,尚無證據(jù),。其二人反跡未明,,又在朝中頗具人望,,門人弟子遍及天下——不可樹敵過眾,太師三思,。
董卓:既是如此,,或先將楊彪下獄,以觀其效,。張溫老兒,,卻是非殺不可!
鏡頭閃回,,補敘董卓與張溫結仇由來,。
中平三年,邊章,、韓遂作亂涼州,。
大將軍何進命中郎將董卓前往抵御討伐,因董卓怯戰(zhàn)不進,,因久不見成效,。
朝廷又派司空張溫代理車騎將軍,總督隴西諸涼兵馬,,西討邊章,、韓遂,。張溫素知江東孫堅之勇,即上奏朝廷,,請調孫堅至帳下參與軍事,,隨己西征,天子允準,。
孫堅應命前來帳下聽用,,因感念張溫知遇之恩,從此侍奉帳前左右,,半步不離,。
張溫辭帝出京,率部西征,。不一日行至舊都長安,,遂將中軍大帳扎住,以為都督行轅,,發(fā)出皇帝詔書,,命中郎將董卓前來商議軍情。
董卓故意拖延,,半天才來,。張溫惱其輕視自己,以延誤朝廷大事喝責,,董卓仗著朝中有中常侍撐腰,,應對時出言不遜,繼而轉身出帳,。
孫堅見此,,私對張溫說道:董卓受了恩師責備,必定懷怨,。其若與朝中十常侍等奸黨勾結陷害恩師,,此后防不勝防,前景大是可虞,。
張溫:依賢契之見,,便當如何?
孫堅:恩師何不趁著兵權在手,,論其不按時應召前來拜見之罪,,依軍法殺之?亦可趁此剪除十常侍羽翼,,以免朝廷后患,。
張溫:賢契之論似有不妥。那董卓常駐西涼,,在隴,、蜀一帶享有威名,,現(xiàn)在以此細故殺之,恐失軍心,。此后若與涼州叛軍開戰(zhàn),,則其部下兵卒必不肯用命矣。
孫堅:恩師親領皇家禁軍以討不臣,,威震天下,,依賴董卓之兵為何?今董卓之舉止輕上無禮,,是其罪一,;邊章、韓遂于其治下胡作非一年有余,,養(yǎng)虎遺患,,今天兵已至,本應及時進討,,而董卓反說不可,,沮喪軍心,疑惑將士,,是其罪二,;董卓接受重任而毫無戰(zhàn)功,召其前來又滯緩不前,,反倒狂妄自傲,,是其罪三。古代名將帶兵臨陣,,無不果斷斬處違犯軍紀者以顯揚威嚴,,故有穰苴斬莊賈,、魏絳殺楊干之事,。今恩師留董卓而不斬殺,不惟損折軍威,,且后必為其所反噬,,恩師宜慎重思之。
張溫畢竟愛惜董卓之勇,,于是含糊道:為師自有對策,。今董卓候于帳外,你且暫先回營,,免其對你生疑,。
孫堅知道張溫寬容仁慈,于此大戰(zhàn)將臨之際,,必不肯殺董卓,,于是嘆息而出,。
中平三年十一月,張溫以孫堅為先鋒,,擊敗邊章,、韓遂西涼叛軍,旋即大破羌胡族首領北宮伯玉于美陽,。
眼見勝局已定,,張溫與孫堅自領中軍追剿殘敵,同時又兵分兩路:遣蕩寇將軍周慎圍擊榆中,,中郎將董卓西討先零羌,。
二將奉令,各領本部兵馬前往,。周慎因大意輕敵,,中了敵軍埋伏,以致全軍覆沒,。
董卓甚是乖巧,,并未與敵兵正面交戰(zhàn),而是筑壩于河上,,令軍士在河內(nèi)捕食魚蝦,,以惑邊章、韓遂之眾,,最終竟以全軍而還,,無一人傷亡。
事已至此,,董卓養(yǎng)敵自重之心昭然若揭,。
張溫聞報,恚怒且悔,,但此時再欲誅殺董卓,,又苦無罪狀實據(jù),只得按捺,。
隴西平定,,張溫奏凱還朝,由司空升任司徒,。孫堅隨軍征戰(zhàn)有功,,拜為議郎。
轉過年來,,長沙人區(qū)星反叛,,自稱將軍,聚眾一萬多人,,攻圍城邑,。朝廷聞報,,接受司徒張溫舉薦,任命孫堅為長沙太守,,前往剿滅叛賊,。
孫堅引兵到郡,僅用一月有余,,即除區(qū)星之患,,長沙郡中軍民震服。
當時另有周朝,、郭石在零陵,、桂陽舉事,廬江太守陸康派人向孫堅求救,。
行軍主簿勸止孫堅:不得朝廷敕令,,不可越界征討,以免獲罪,。
孫堅答道:我以征伐為功,,越界征討,是為保全郡國,。倘若以此獲罪,,無愧于天下!
即令起兵馳援,。周郭二人聞說孫堅來討,,望風逃遁。自此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皆平,朝廷檢錄孫堅前后戰(zhàn)功,,封為烏程侯,。
閃回結束。董卓聞說三公暗通袁紹,,復又想起昔日舊恨,,豈肯饒過張溫?于是不顧李儒諫阻,,必要殺之而后快。
李儒見此,,也就無話可說,,只得應諾。
董卓又問:然則關東聯(lián)軍,,以何拒敵,?
李儒:若依愚計,,不如先禮后兵。
董卓:怎樣一個先禮后兵,?
李儒:袁隗既誅,,其門下大臣皆懷恐懼,必惟太師之命是聽,??烧?zhí)熳酉略t,便使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zhí)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瓖等袁門弟子,,前去曉諭勸降各路軍隊。彼等既奉袁氏旗號造反,,我便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亦以袁門諸臣前往勸降,,豈非因風吹火,,全不費力哉!
董卓:果然妙計,,全都依你便了,。
于是呂布大搜京師,將袁氏滿門老幼全都押至市曹,,開刀問斬,。又闖進司徒府,在席間將司徒張溫擒拿,,就于庭中斬殺,。洛陽城中腥風血雨,瞬間化作人間地獄,。
屠殺政敵之后,,董卓便奏請升遷王允為司徒,復命韓融等人東出洛陽,,勸降諸侯,。
韓融等數(shù)人利刃在頸,更兼家眷被囚,,不得不行,,卻是各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因隨天使先到袁紹大營,,宣讀袁隗罪狀,,并曉諭漢獻帝勸降招安圣旨,勸令罷兵,。
袁紹聞說叔父及宗盡皆死難,,急怒攻心,又見自家門人故吏皆奉董卓之命前來,,遂不問青紅皂白,,即令河內(nèi)太守王匡,誅殺胡母班,、王瓖,、吳循等人。
袁術與其胞兄此時倒是合力同心,,亦在魯陽捕殺陰循,,只有韓融因為德高望重,免于一死,,奔回洛陽向獻帝復命,。
獻帝聞知袁氏兄弟只顧心系家仇,卻中李儒借刀殺人之計,,將門人故吏濫殺,,深感痛心,卻又無可奈何,。當下只可準依董卓所奏,,詔告袁氏兄弟為朝廷反叛,令太師興兵除之,。
圣旨下至各郡,,諸侯但聞太傅袁隗遭戮,無不悲憤,,人人想著為袁氏報仇,,反而皆奉袁紹討董之檄,蜂擁相繼起兵西向洛陽,,皆打袁氏旗號,。
鏡頭轉換,按下袁紹,,先表袁術,。
袁術兵屯魯陽,聞報叔父袁隗及闔家三族被害,,當下大哭一場,,捕殺前來勸降的少府陰循,,驅回韓融,,便令全軍掛孝,,即欲興兵。
臨行之前,,忽然想起長沙太守孫堅,,于是發(fā)書遣使,請其領兵來助,,并為司徒張溫報仇,。
孫堅在長沙任上,不覺忽忽數(shù)載,。因時刻不忘張溫獎掖提拔之恩,,常有書信往來。
其后聞說董卓冤殺張溫,,不由大慟,,拊膺長嘆:若當年恩師聽我諫勸殺了董卓,朝廷哪里會有這場浩劫,?也不必為董賊所害,!
自此便有征討董卓之心,爭奈自己兵力太少,,只得暫息此念,,等待時機。
便在此時,,魯陽信使來到,,見到孫堅,遞上袁術密書,,請求聯(lián)合發(fā)兵,,討伐董卓。
孫堅覽書大喜,,立即點起手下程普,、黃蓋、祖茂,、韓當四員健將,,引領荊南兵馬八千余人,并數(shù)千部曲之眾,,星夜兼程,,前往魯陽助戰(zhàn)。
兵行數(shù)日,,先鋒黃蓋遣人來報:前面已到荊州,,刺史王睿吩咐城門緊閉,,不放我軍馬入城。是否攻打,,請令定奪,。
孫堅觀書,便遣來使回復黃蓋:當今亂世,,城守為保境安民,,加強防備亦為常事,我當先禮后兵,,遣使通好,。公覆只宜按兵不動,切休攻城,。
打發(fā)信使去后,,孫堅復遣部將赍持自己手書,進城求見王睿,,歷數(shù)董卓罪狀,,請求借道進軍,并約其一起出兵,,北上會合諸侯,。
部將奉命赍書,前往叫開荊州城門,,求見刺史,,遞上主將孫堅手書。
王睿覽書已畢,,眉頭微皺,,計上心來,對來使展顏笑道:孫文臺將軍急公好義,,心系漢室,,某為大郡刺史,豈有甘于人后之理,?將軍且往館驛休息,,待某親自修書,回復文臺,。
孫堅部將聞此,,道謝退出,自往館驛中聽信,。
王睿摒退來使,,遂喚主薄近前,私下吩咐:某自鎮(zhèn)守荊州以來,,惟與武陵太守曹寅不和,,因其智勇兼?zhèn)?,不敢輕啟戰(zhàn)端。孫堅既欲借道荊州北上,,我想此人有萬夫不當之勇,,何不趁此良機借刀殺人,使孫堅擊殺曹寅,,就此并吞武陵,,以歸我有,?
主?。褐鞴斨牵怂患?。然則計將安出,?
王睿:我欲將計就計,如此如此,。你即刻作書回復孫堅,,就說我若助其北伐,甚慮武陵太守襲我之后,,斷我歸路,。彼若助我攻取武陵,便為合兵北伐交換條件,,若何,?
主薄:此計大妙,!屬下這便修書,,若有不當之處,再請大人斧正,。
于是心領神會,,隨即筆走龍蛇,頃刻寫就,,呈于案上,。
王睿觀書贊道:便是如此。先生實乃大才,,一字難易,。
于是蓋上刺史大印,再用火漆封固,,命人送往館驛,,交付來使,令其回報孫堅,。
信使接書拜辭,,飛馬出城,,回營來見孫堅,說知如此如此,,獻上荊州刺史回書,。
孫堅覽其書信道:文臺公勇赴國難,討伐國賊,,乃是大義之舉,,王某豈敢不附驥尾。奈有武陵太守曹寅,,因受奸賊董卓之命,,領兵監(jiān)視荊州,虎視眈眈,。我若隨公出兵北伐,,荊州空虛,曹寅必躡我之后,,實為后顧之憂,。早聞文臺公乃世之英雄,武功天下無對,,量曹寅匹夫,,豈是將軍對手,擒之譬如探囊取物,。若公能奮勇先下武陵,,擒而殺之,則荊州安如磐石,,我必盡出荊州之兵,,以隨將軍北征。
孫堅得書,,未知真?zhèn)?,心中猶疑不定。正在此時,,營門官忽然進帳稟報:啟稟將軍,,今有武陵太守曹寅,差人前來犒軍,。(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