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祭陵,曹家末日,。
曹爽不理忠言勸諫,,縱馬而去,,桓范痛哭回府,。
司馬懿聞報曹爽出城,,心中大喜,,即起舊日手下家將,,引二子上馬,先到省中,,令司徒高柔假節(jié)鉞,,行大將軍事,先據(jù)住曹爽大營,;又令太仆王觀行中領(lǐng)軍事,,占據(jù)曹羲軍營。
二人與司馬懿早有勾結(jié),,自然一說就通,,照計而行。
司馬懿又引舊部入宮,,來奏郭太后:曹爽辜負(fù)先帝托孤之恩,,奸邪亂國,其罪當(dāng)廢。
郭太后大驚道:今天子在外,,如之奈何,?
司馬懿奏道:臣有進(jìn)奏天子之表,誅除奸臣之計,。太后勿憂,。
太后懼怕,只得從之,。司馬懿討了太后懿旨,,即率眾官出宮,令長子司馬師為中護(hù)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都。于是列陣而行,,經(jīng)過曹爽府門,。
曹爽部將嚴(yán)世登樓,引弩欲射司馬懿,。參軍孫謙乃并州刺史孫禮族弟,,見狀急扯其臂,,諫阻道:將軍不可妄動,!太傅與大將軍同為托孤重臣,統(tǒng)兵列陣宜固其職守所在也,。事情真相還不可知,,豈可射殺朝廷三公?此滅族之罪也,。
嚴(yán)世不理,,三次想要發(fā)箭,三次被孫謙所止,,手按嚴(yán)世之肘,,使之不能射出。正爭執(zhí)之間,,司馬懿軍隊已從府前馳過,。
大司農(nóng)桓范見司馬懿果然舉兵造反,急攜大將軍印信符節(jié),,趁亂出城去投曹爽,。
司馬師知之,追趕不及,,遂報與父親司馬懿,。蔣濟(jì)在旁聞聽此信,憂心如焚:智囊往矣,,我等皆死無噍類也,。
司馬懿笑道:太尉休慌,。桓范智則智矣,,奈駑馬戀棧豆,,曹爽必不能用其計也。
司徒高柔使人來報,,已接管曹爽在京軍營,。司馬懿大喜,親至大營謂高柔道:安漢大功,,今君其為周勃矣,。
太仆王觀使人來報,已持太后懿旨,,統(tǒng)攝曹羲軍營,,諸將并無反抗。
見京都已定,,司馬懿自率太尉蔣濟(jì)等留京眾官,,勒兵出都以迎天子,駐兵于洛水浮橋,。又親寫奏章,,向皇帝陳述曹爽諸般欺君誤國之罪,使人送去高平陵,。
曹爽此番出城,,明借祭陵為由,其實(shí)欲行游獵遣興之舉,。祭祀明帝已畢,,便在汝陽平野畋獵,驅(qū)虎逐鹿,。正玩得興發(fā),,忽見京都信使到來,呈上司馬懿奏章,。曹爽覽奏大驚,,將來使遣回,命將皇帝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征發(fā)屯兵數(shù)千人以自守,。
正在這時,智囊桓范持大將軍印信及調(diào)兵符節(jié)來到,,急勸曹爽:事到如今,,京師回不得矣。大將軍可挾持皇帝到舊都許昌,發(fā)文書征調(diào)天下兵馬勤王,,以討司馬懿之叛,。
曹爽猶豫再三,終不從其計,;反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去見司馬懿,探聽動靜,。
司馬懿向二人說道:曹爽之過,,天下皆知,我也回護(hù)不得,。非但我奉太后詔旨聲討其罪,,并州刺史郭淮也已興兵在途??苫貓蟠髮④?,令其早來服罪,仍不失宗室王公之位,。
二人聽太傅如此說法,,只得以此言回報,曹爽又猶豫不決,。
曹爽手下司馬魯芝時在洛陽,,見城中事變,來與參軍辛敞議道:今司馬懿變亂,,我等何不引本部兵出城,,去見天子,?臨危勤王,,這場功勞不小。
辛敞信以為然,,急入后堂更衣,,并欲集合家丁。
其姊辛憲英乃故侍中辛毗之女,,衛(wèi)尉羊耽之妻,,正在廳中閑坐,見弟行止乖張,,變顏更色,,便問:我弟如此慌張,有何急事,?
辛敞告說:今天子在外,,太傅謀逆。魯司馬教我同去,未知可去否,?
辛憲英:司馬公未必謀逆,,特欲殺曹大將軍耳。曹爽非司馬公對手,,此番必然敗矣,。
辛敞:既是如此,我不去也罷,,閉門不出可也,。
辛憲英:雖然如此,但忠于職守,,乃為臣子者大義,。你與曹將軍執(zhí)鞭日久,今若棄其職事,,不祥其莫大焉,。我弟應(yīng)慷慨赴義,其死莫辭,。
辛敞從其姊言,,乃與魯芝斬關(guān)奪門而出,去見曹爽,。
司馬懿見曹爽不來投降,,又派曹爽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前去對曹爽言說,,朝廷只免其官職,,絕不害其性命,并以洛水為誓,。
尹大目剛走,,司馬懿又令蔣濟(jì)寫信給曹爽,稱太傅只是想將其免官,,勸其盡早交出兵權(quán)投降,,可保爵位富貴。
曹爽連續(xù)得到司馬懿保證,,又掛念京城中家眷,,遂不聽桓范等人力諫,終于說道:司馬懿正當(dāng)欲奪吾權(quán)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
桓范見說不聽,,出帳哭道: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
于是曹爽自請免職,,隨天子曹芳回京。剛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日夜看守。
司馬懿命人在曹爽府宅四角搭起高樓,,派人在樓上監(jiān)視曹爽兄弟所有舉動,。
曹爽嫌室內(nèi)煩悶,挾彈弓到后園,,則聞樓上監(jiān)視者叫道:故大將軍向東南去矣,。
只得扔了彈弓,自回內(nèi)室,,不知如何是好,。
有司奏告司馬懿:黃門張當(dāng)私將為天子所選才人送給曹爽,疑其隱有奸謀,。
司馬懿命人逮捕張當(dāng),,交付廷尉訊問。張當(dāng)不耐拷打,,攀咬交待:曹爽與尚書何晏,、鄧飏、丁謐,,司隸校尉畢軌,,荊州刺史李勝等人陰謀反叛。令某送才人與他,,以充后宮耳,。
司馬懿將張當(dāng)供狀報于天子,奏道:臣與大將軍曹真乃莫逆之交,,天下人所共知,。若非謀反大罪,臣已令養(yǎng)其子終老矣,!今為篡逆大罪,其誰敢赦之,?
曹芳被逼無奈,,只得下旨,以謀反之罪誅殺曹爽兄弟,,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飏、畢軌,、李勝,、桓范等,并夷滅三族,。
經(jīng)此政變,,蔣濟(jì)因功被進(jìn)封為都鄉(xiāng)侯,食邑七百戶,。蔣濟(jì)先前信了司馬懿,,以為本來只是罷免曹爽,不料司馬懿卻大開殺戒,,使自己對曹爽失信,。于是憂悔成疾,不久去世,。
緝查曹爽同黨之時,,司馬昭說道:魯芝、辛敞斬關(guān)奪門,,楊綜奪印不與,,皆不可縱。
司馬懿卻道:彼各為其主,,乃義人也,,不可殺之。
于是非但不殺,,反而奏請恢復(fù)各人舊職,。辛敞至此感喟長嘆,對魯芝說道:我若不問于家姊,,必招滅門之禍,,且失大義矣!
魯芝亦贊道:令姊真乃奇女子,,多少自負(fù)才志之士者不如,。
有人聞辛、魯二人此語,,以為是甚密謀,,報與司馬懿知道。司馬懿遂召辛憲英至府,,問道:汝因何斷定,,某定會不誅令弟辛敞?
辛憲英從容答道:天下事情不能預(yù)知,。但以我判斷,,太傅發(fā)動兵變以廢大將軍曹爽,,是被逼而為,并非圖謀篡逆,。明帝駕崩之前,,曾把太傅手臂囑咐后事,朝中人士無不記憶猶新,。曹爽與太傅同受顧命,,但獨(dú)專權(quán)勢,驕奢行事,,對王室可謂不忠,,于人倫亦謂不正。故某知太傅此舉,,只不過是要誅除曹爽耳,。我弟不是曹爽親信,雖附驥尾,,不會受其連累也,。
司馬懿聽罷,大為贊嘆:辛佐治有女如此,,可以無憾矣,。
由此開始屬意于其夫羊耽,漸為提拔重用,。
鏡頭轉(zhuǎn)換,,大亂之后,萬象更新,。
曹爽一黨既遭滅族,,魏主曹芳便封司馬懿為丞相,令其父子三人同領(lǐng)國事,。魏國大權(quán)落于司馬懿父子手中,,魏武皇帝曹操當(dāng)年所做“三馬并曹”之夢,至今果成現(xiàn)實(shí),。
嘉平元年十二月,,詔命加九錫,朝會不拜,,司馬懿固辭,,帝不允。
二年春,,又命給司馬懿在洛陽立廟,。洛陽廟成,丞相司馬懿隨之患病不起,。國人皆謂生人不得享死者之祭,,而導(dǎo)致此病。從此司馬懿不任朝請,,只在府中養(yǎng)病,。
司馬懿既誅曹爽,滿朝文武皆無怨言,,惟有司空王凌不滿,。乃與其內(nèi)侄令狐愚商議,圖謀廢黜曹芳,,誅殺司馬懿父子,,再立楚王曹彪為帝。
不料尚未行動,,令狐愚便忽然暴亡于家中,。王凌哀嘆時運(yùn)不濟(jì),只得寧耐,。
為司馬懿立廟之后,,魏帝曹芳又下詔褒獎并州刺史郭淮,進(jìn)封為陽曲侯,,食邑共二千七百八十戶,。朝廷又分出三百戶,封其一子為亭侯,。
司馬懿自覺病重,,乃殺戮過重所致,遂請旨出榜曉諭:曹爽門下盡皆免死,,有官者照舊復(fù)職,。軍民各守家業(yè),內(nèi)外安堵,。何,、鄧二人死于非命,至此果應(yīng)管輅之言,。
自此魏國朝中曹氏宗室力量日漸薄弱,,司馬氏完全掌握大權(quán),控制朝政,,并逐步消滅支持曹氏勢力,,便為日后司馬炎代魏立晉,奠下根基,。
嘉平三年正月,,司空王凌屯兵壽春,請求朝廷撥付兵馬十馬,,出兵征討東吳,。
司馬懿知其欲為曹爽報仇,,不令增兵,并于四月親率中軍,,討伐王凌,。又重施往年擒殺孟達(dá)故技,先下詔赦免王凌之罪,,寫信撫慰,,但不久大軍突至。
王凌自知勢窮,,獨(dú)自乘船迎接司馬懿大軍,,并派屬官王或送上印綬、節(jié)鉞,。
司馬懿軍到武丘,,王凌拜道:某若有罪,公用半片竹簡召回即可,,何苦親自前來,?
司馬懿笑道:因君非折簡之客也!
即命部將司馬純率六百人馬,,將王凌解送洛陽,,密囑途中扎營項(xiàng)城賈逵廟,如此如此,。司馬純領(lǐng)命,,帶兵押解王凌去了。
這日到達(dá)項(xiàng)城,,司馬純因見天色已晚,,遂命于賈逵廟前就地扎營。因王凌位列三公,,故不監(jiān)禁,,使其獨(dú)居一營,門首使一百軍守之,。
王凌知道司馬純乃司馬懿宗侄,,便向其討要釘棺材之長釘,試探司馬懿是否欲殺己,。
因有司馬懿臨行所囑,,司馬純毫不猶豫,命手下找來棺頭之釘送之,。王凌知己必死,,在賈逵廟前大呼:賈梁道!普天之下,只你知我乃大魏忠臣也,!
遂將舊部掾?qū)賳局翈ぶ?,說道:某今年近八十,孰料竟然晚節(jié)不保,,身名俱裂,!
于是飲藥自盡,。司馬純見王凌自盡,,將其就地草草掩埋,使人飛馬報與丞相司馬懿,。司馬懿此時已進(jìn)軍壽春,,接到司馬純之報,即檄命參與王凌之謀者皆來自首,,便可免罪,。王凌部下見說,皆指認(rèn)同謀者,,且牽涉到楚王曹彪,。
司馬懿推知其事,令凡牽連在內(nèi)者,,一律誅滅三族,。又派人挖開王凌、令狐愚墳?zāi)?,剖棺暴尸三天于市,,后燒其印綬、官服,,埋于土中,。
最終又逼楚王曹彪自盡,并趁機(jī)將曹魏宗室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城,,命有司監(jiān)察,不準(zhǔn)其互相交結(jié)往來,。至此便借王凌事件,,將曹氏宗族全部罷廢。
這一日,,父子三人正在廳中閑話,,司馬昭忽然想起一事,乃對父親說道:諸曹夏侯,,尚有夏侯玄守備雍州等處,,乃系曹爽親族,倘驟然作亂,如何提備,?必當(dāng)妥善處置,。
司馬懿大悟,即遣使前往雍州,,命取征西將軍夏侯玄赴洛陽,,其職由郭淮代之。時有夏侯玄叔父夏侯霸正在渭南大營,,聽知此信大驚,,便引本部三千兵造反,投漢中來降姜維,,先使人入漢中蜀營,,持書通報。
姜維聞報,,尚不敢相信,,令人體訪得實(shí),方教夏侯霸入城,。
夏侯霸拜見已畢,,哭告司馬懿屠害曹氏之事。
姜維道:昔微子去周,,成萬古之名,;公能匡扶漢室,無愧古人也,。
夏侯霸聞言痛哭道:某安敢比于古人先賢,!我家世為魏國宗室皇親,高祖武皇帝乃某之族叔也,。若非司馬懿逼迫,,免于闔族死無噍類,某安肯背魏以降敵國耶,?
姜維遜謝,,遂設(shè)宴相待,次日引夏侯霸來至成都,,入見后主,。
后主聞是妻舅來投,遂破例召見,,并賜座與談,,君臣盡歡。又問其家族中事,,夏侯霸將被司馬懿滅族慘狀哭訴,,后主亦為之嘆息。
姜維見后主顧念新親情,遂乘機(jī)奏請即以夏侯霸為向?qū)Ч?,克服中原,,重興漢室:以報陛下之恩,終繼丞相之志,。
后主聞奏,,即問道:終繼相父之志,固然是好,。然則相父六出祁山,,究竟大業(yè)未就,壯志未酬,,遺恨千古,。卿有何策,以復(fù)中原,?
姜維奏道:“臣久居隴上,深知羌人之心,;今若結(jié)羌人為援,,雖未能克復(fù)中原,自隴而西,,可斷而有也,。
后主道:卿既欲伐魏,可盡忠竭力,,勿墮我蜀漢銳氣,,以負(fù)朕命。
姜維領(lǐng)敕辭朝,,同夏侯霸徑到漢中,,因道:可遣使去羌人處通盟,后出西平,,進(jìn)雍州,。先筑二城于麹山之下,令兵守之,,以為掎角之勢,。我盡發(fā)糧草于川口,次第進(jìn)兵,。
夏侯霸領(lǐng)諾,,依計籌備。姜維令驛人發(fā)檄各處軍營,,三日之間,,鎮(zhèn)北將軍廖化引軍先至。姜維大喜,親與夏侯霸接出帳外,,執(zhí)其手道:與公一別,,五六年矣。當(dāng)年隨丞相同出祁山之時,,公意氣風(fēng)發(fā)英華正盛,,今亦鬢發(fā)斑白矣。
廖化笑道:誰說不然,?公亦如此,。
姜維向廖化介紹夏侯霸,三人進(jìn)帳敘話,。姜維謂夏侯霸道:廖化將軍昔從漢壽亭侯關(guān)公同守荊州,,屢立奇功。至于今日,,則為我蜀軍元老,,魏將無人不知其,可謂聞風(fēng)喪膽,。當(dāng)年關(guān)公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guān),,戰(zhàn)六將,,其勇天下盡知;廖公之勇,,魏人知否,?
夏侯霸道:廖將軍大名,自是如雷貫耳,。但未知其詳,,愿聞雅教。
姜維笑道:延熙元年九月,,廖公率兵西征,,攻打魏國守善羌侯宕蕈駐守大營,羌侯求救于魏雍州刺史郭淮,。郭淮遣廣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率兵救援,兩軍沿東西兩面分兵合進(jìn),,欲夾擊廖公,。被我蜀軍細(xì)作探知,廖公便率軍突襲其營,,游奕大??;王赟率軍前來救援,也被廖公乘勝截?fù)?,一箭射于馬下,。后涼州羌胡叛魏來降,廖公隨某率軍西迎,,于成重山筑城留守,。則廖公不但抵住郭淮進(jìn)攻,且助某迎回胡王治無戴等部,。
夏侯霸聽罷大為拜服,,離座致敬,廖化再三遜謝,。
當(dāng)日宴罷,,姜維即使廖化重回西涼,會合羌兵,,夏侯霸留于中軍參贊軍機(jī),。又令部將李歆往麹山前筑東西二城,以為屯糧進(jìn)軍基地,。
蜀兵未出漢中,,雍州刺史郭淮已知,產(chǎn)遣副將陳泰引兵五萬前往迎之,。
陳泰令兵四面圍住麹山攻打,又以兵斷其漢中糧道,。郭淮自引大兵亦到,,看了地勢,遂令軍士掘土堰,,切斷上流水源,。城中無水,李歆軍士枯渴,。
是夜北風(fēng)大起,,天降大雪,城內(nèi)蜀兵分糧化雪而食,。李歆趁雪殺出重圍,,匹馬來見姜維求救,報說郭淮,、陳泰皆至,,麹山二城危急。
姜維聞報,,問計于夏侯霸:廖化聯(lián)合羌兵未到,,魏兵圍困麹山甚急,,將軍有何高見?
夏侯霸:若等羌兵到,,麹山二城皆陷矣,。今雍州兵盡來麹山攻打,將軍可引兵徑往牛頭山,,抄在雍州之后,。郭淮、陳泰必回救雍州,,則麹山之圍自解,。
姜維大喜,于是依從其計,,引兵望牛頭山而去,。
魏營這邊,陳泰見李歆殺出城去,,乃謂郭淮:李歆今出城求援,,姜維料吾大兵皆在麹山,必抄牛頭山襲吾之后,。將軍可引一軍去取洮水,,斷絕蜀兵糧道;末將分兵一半,,徑往牛頭山擊之,。彼若知糧道已絕,必然自走,。
郭淮從之,,遂引一軍解圍而去,暗取洮水,。
陳泰引一軍徑往牛頭山來,,正遇姜維兵至。于是截住去路,,大喝道:姜伯約,,爾乃魏之反臣,竟引敵軍欲襲吾雍州,!我已等候多時了,。
挺槍縱馬,直取姜維,。戰(zhàn)不三合,,陳泰敗走,占住山頭據(jù)守,。
姜維就在牛頭山腳下寨,,每日令兵搦戰(zhàn),,不分勝負(fù)。忽報郭淮引一軍奪取洮水,,斷了糧道,。姜維大驚,急令夏侯霸先退,,自己引兵斷后,。
陳泰分兵五路趕來,姜維退到洮水,,郭淮又引兵殺來,。姜維奮死殺出,折兵大半,,飛奔上陽平關(guān)拒守,。魏軍前來搶關(guān),兩邊諸葛連弩齊發(fā),,將陳泰前軍射死不知其數(shù),。
陳泰亡魂皆冒,僥幸逃命而回,,說與郭淮諸葛連弩之事,。郭淮大驚,即舍了陽平關(guān),,轉(zhuǎn)而去攻麹山二城,。城中蜀將見援兵不至,又因城中并無多少糧草,,只得開門降魏,。
姜維折兵過萬,遂領(lǐng)敗兵退回漢中,。此是一伐中原,小敗而回,。
蜀軍退回漢中,,廖化引諸羌之兵五萬來至。姜維接出營外,,廖化埋怨:我聞麹山二城俱陷,,公亦損兵折將。因何如此心急,,不待某至合兵以戰(zhàn),?
姜維遜謝認(rèn)錯,復(fù)引兵出,,再來進(jìn)攻雍州,。
郭淮于是西擊羌人各部,,留鄧艾屯白水北岸,以防蜀軍反攻,。姜維令廖化在白水南岸扎營,,與駐扎北岸的鄧艾對峙,以牽制其軍,;自與夏侯霸引領(lǐng)大軍,,出兵襲取洮城。
鄧艾識破其計,,令子鄧忠守住白水大營,,自率主力倍道搶先占據(jù)洮城。
姜維見計又不成,,只得引軍撤退漢中,。此二伐中原,雖無大損,,無功而還,。
十二月,姜維再出隴右,,聯(lián)合羌人,,攻打西平未克。此三伐中原,,不勝而回,。
鏡頭轉(zhuǎn)換,魏嘉平三年,,京師洛陽,。
秋八月,司馬懿染病,,喚二子至榻前囑道:為父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因天下人皆疑我有異志,,致某嘗懷恐懼,事君愈慎,。我河內(nèi)司馬一族,,世為漢臣,爾等志之,。昔魏高祖曹公至死不做大漢篡逆,,我司馬懿亦終生不為魏國叛臣。我死之后,,你二人善理國政,,不得叛魏,。若立嗣子,必須司馬炎,。若立別子為嗣,,乃為逆子,死后不得入祖塋,!
言訖而亡,,享年七十三歲。葬于河陰首陽山,,追封相國,、郡公。
其弟司馬孚秉承兄長遺愿,,率二侄辭讓朝廷郡公殊禮,,依兄遺命簡葬,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shè)明器,。謚號文貞,,后改為宣文。
殯葬已畢,,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二人申奏魏主曹芳,,并謝皇恩。曹芳厚加祭葬,,優(yōu)錫贈謚,;封司馬師為大將軍,總領(lǐng)尚書機(jī)密大事,,司馬昭為驃騎上將軍,。
與此同時,吳主孫權(quán)因太子孫和亡故,,又立三子孫亮為太子,,乃潘夫人所生。又因右大司馬,、左軍師全琮病故,孫權(quán)大為悲悼,,詔令其子全懌嗣任其爵,。
陸遜、諸葛瑾,、全琮皆亡,,吳國勛舊老將,,便只余丁奉一人。自此吳國軍政一應(yīng)大小事務(wù),,皆歸于諸葛瑾長子諸葛恪,。
吳神鳳元年,孫權(quán)自覺病勢沉重,,乃召太傅諸葛恪,、大司馬呂岱、少傅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jù)以及侍中孫峻,囑以后事,,次日駕崩于建業(yè),。在位二十四年,壽七十一歲,。
孫權(quán)死時孫弘在場,,諸葛恪尚在府中不知。孫弘素與諸葛恪不和,,恐以后受制于彼,,便封鎖孫權(quán)去世消息,欲矯詔除掉諸葛恪,。不料行事不秘,,被諸葛恪聞知,即領(lǐng)家將直至宮禁,,于靈前殺死孫弘,,發(fā)布天子死訊,為之治喪,。
諸葛恪與孫峻等一班重臣便依先帝遺囑,,立太子孫亮為帝,于靈前即位,。
孫亮繼承吳主大位,,大赦天下,改元建興元年,;謚先父孫權(quán)曰大皇帝,,葬于蔣陵。
諸葛恪權(quán)傾朝野,,勢壓群僚,。初當(dāng)權(quán)時為收民心,廣施德政,取消監(jiān)視官民情事制度,,罷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賦稅,取消關(guān)稅,。每一舉措,,都盡量給百姓以德澤實(shí)惠。
此后諸葛恪每次外出,,吳民皆列于街道兩側(cè),,引頸相望,以一睹其風(fēng)采為榮,。
便在此時,,嫡親三叔馬均自成都而來,拜見寡嫂,,又與子侄輩盤桓數(shù)十日,,即引三子諸葛望、諸葛企,、諸葛謙以及家眷,,望武陵桃花源谷隱居去了。
吳主大帝孫權(quán)病亡之事,,早有細(xì)作報入洛陽,。司馬師聞孫權(quán)已死,遂議起兵伐吳,。
司馬昭道:今孫權(quán)新亡,,孫亮幼懦,其隙正可乘也,。
司馬師深然其說,,遂令司馬昭為大都督,總領(lǐng)三路軍馬:征南大將軍王昶一路攻南郡,,征東將軍胡遵二路攻東興,,鎮(zhèn)南都督毋丘儉三路攻武昌。三路軍共計十二萬,,同時進(jìn)發(fā),。
冬十二月,司馬昭兵至東吳邊界,,屯住人馬,,喚三路都督皆到帳中:東吳最緊要處,惟東興郡也,。今他筑起大堤,,左右又筑兩城,,以防巢湖后面攻擊,諸公須要仔細(xì),。
遂令:王昶、毋丘儉各引一萬兵,,列于左右,,且勿進(jìn)發(fā),只待取了東興郡一齊進(jìn)兵,。
又令:胡遵為先鋒,,總領(lǐng)三路兵馬,去取東興大堤,,并奪左右二城,。
胡遵領(lǐng)命前去,引兵來搭浮橋,,直取東興大堤,。因屯軍堤上,差桓嘉,、韓綜二將,,分別攻打左右二城。左城中乃吳將全端守把,,右城中乃留略鎮(zhèn)守,。
全、留二人見魏兵勢大,,憑借城池高峻堅固,,死守城池。
時值嚴(yán)寒,,天降大雪,,胡遵與眾將扎營徐塘,設(shè)席高會,。
吳太傅諸葛恪聽知魏兵三路而來,,聚眾商議。平北將軍丁奉自請引三千水兵去救東興,,諸葛恪壯之,,使其為先鋒前往,令呂據(jù),、唐咨,、留贊各引一萬馬步兵,分三路隨后接應(yīng),。
老將丁奉得令,,即引三千水兵,,分作三十只船,望東興而來,。正值隆冬,,北風(fēng)凜烈。丁奉乘船迎風(fēng)鼓勇前行,,兩天即達(dá)東興,,占據(jù)徐塘大堤。
當(dāng)時天氣寒冷,,天空飄起大雪,,江山一色,遍地銀妝,。
丁奉兵到徐塘,,見魏軍將營帳扎于江岸上不遠(yuǎn),便令將三十只船作一字兒拋列在水上,,激勵部將: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貴,正在今日,!
遂令眾軍脫去衣甲,,卸了頭盔,不用長槍大戟,,止帶短刀上岸,,直奔曹軍營壘而來。
魏兵見了大笑,,只待吳兵近時以弓箭射之,,更不多做準(zhǔn)備。
吳軍隨著主將丁奉,,皆拔短刀在手,,上岸砍入魏寨。魏兵不料吳兵迅疾如風(fēng),,說來就來,,措手不及。欲放箭時,,卻見弓弦全濕,,發(fā)矢不得。
韓綜在帳內(nèi)飲酒正歡,,忽聽營外喧嚷,,急奔出帳外看時,丁奉已到眼前,。韓綜手中未帶武器,,順手拔起帳前大戟迎戰(zhàn),,卻早被丁奉搶入懷內(nèi),手起刀落,,砍翻在地,。
桓嘉從左邊轉(zhuǎn)出來救韓綜,被丁奉一記飛刀正中左肩,,望后便倒,,只在地上掙命。丁奉飛腳趕上,,奪了桓嘉手中長槍,刺入其胸,,大叫一聲斃命,。
吳兵見主將如此英武,遂皆振奮,,左沖右突,,狀如三千頭猛虎,當(dāng)者無不披糜,。
胡遵正在中軍大會諸將,,聽得營外便似開鍋,拔劍出帳迎時,,丁奉已至近前,。胡遵見不是頭,急扭頭回至營門,,上馬奪路而走,。
只聽一聲炮響,驚天動地,,吳將呂據(jù),、唐咨、留贊引兵大至,。魏兵皆醉,,頭重腳輕,紛紛被驅(qū)趕入江,,大半落水而死,;殺倒在地者,不知其數(shù),。車仗馬匹軍器,,皆被吳兵所獲。
司馬昭,、王昶,、毋丘儉聽知東興兵敗,,只得勒兵而退。
諸葛恪聞報東興大捷,,一面遣人赍書入蜀,,求姜維進(jìn)兵;一面起兵,,來伐中原,。
丁奉獻(xiàn)計:魏國向以合肥新城為江淮總隘,若先取得此城,,司馬師必然喪膽,。
諸葛恪大喜從之,趲兵直至新城,。
魏守城牙門將軍張?zhí)匾妳潜笾?,閉門堅守,遣人急報宛城,。司馬師聞報,,急令毋丘儉、胡遵引本部軍回防,,拒住吳兵,。
諸葛恪連月攻打,新城東北角將陷,。張?zhí)厍彩龟迮鹾戏蕛约?,赴吳寨見諸葛恪告曰:魏國之法,若敵人困城百日,,而無救兵至,,然后守將出城降敵者,家族不坐罪,。將軍圍城已九十余日,,望乞再容數(shù)日,某主將張?zhí)乇乇M率軍民出城投降,??謱④姴恍牛染邇约噬?。
諸葛恪亦知魏國有此法令,,于是深信其言,收住軍馬,,遂不攻城,,只待百日之期。
張?zhí)睾逋藚潜?,遂拆城中房屋,,三日?nèi)盡將城破之處修補(bǔ)完備,,乃登城大罵:我城中尚有半年之糧,豈肯降吳狗耶,!盡戰(zhàn)無妨,!
諸葛恪大怒,催兵攻打,,親縱馬到壕邊督戰(zhàn),。
城上亂箭射下,正中其額,,大叫一聲落馬,,未知生死,先見肢體不動,。諸將救起主帥還寨,,眾軍因此膽寒,皆無戰(zhàn)心,;又因天氣亢炎,軍士多病,,諸將亦懷歸意,。
旬日之后,諸葛恪金瘡稍可,。正待下令攻城,,中軍忽報:都督蔡林引軍投魏去了。
諸葛恪大驚,,乘馬遍視各營,,見軍士面色黃腫,各帶病容,。遂無可奈何,,勒兵還吳。
鏡頭轉(zhuǎn)換,,吳都建業(yè),。
諸葛恪大敗而歸,不思己過,,反而羞慚惱怒,。因恐朝臣議論己過,便先搜求眾官將領(lǐng)過失,,輕則發(fā)遣邊方,,重則斬首示眾。于是內(nèi)外官僚,,無不悚懼,。
為防備眾官報復(fù),,諸葛恪又令心腹部將張約、朱恩總管御林軍,,以為牙爪,。
孫峻本掌御林軍馬,今聞諸葛恪令張約,、朱恩奪其兵權(quán),,心中大怒。
太常卿滕胤素與諸葛恪有隙,,乘間挑唆孫峻:諸葛恪專權(quán)恣虐,,殺害公卿,將有不臣之心,。公系宗室親王,,何不乘早圖之?
孫峻聞言稱善,,即與滕胤入見吳主孫亮,,密奏其事。
孫亮說道:朕見此人,,亦甚恐怖,。今卿等果有忠義,可獻(xiàn)策圖之,。
滕胤奏道:陛下可設(shè)席召來,,暗伏武士于壁衣中,擲杯為號,,就席間殺之可也,。
孫亮從之,即發(fā)詔請諸葛恪進(jìn)宮飲宴,。
諸葛恪自兵敗回朝,,托病居家養(yǎng)傷,心神恍惚,,坐臥不安,。忽報天使至府,宣請?zhí)蹈把?,諸葛恪不疑,,遂令安排車仗,便欲出府,。
張約聞之,,攔車諫道:今日宮中設(shè)宴未知好歹,主公不可輕入。
諸葛恪聽罷,,以為有理,,便令回車。孫峻,、滕胤乘馬前來,,至車前問道:陛下相請我等入宮飲宴,某二人故來相約同去,。太傅何故回轉(zhuǎn)車駕,?
諸葛恪反應(yīng)敏捷,隨口答道:因額上有傷,,醫(yī)者囑咐,,需按時進(jìn)藥,故此還家,。
孫峻笑道:將藥餌裝入車中,,宮內(nèi)自有人侍候煎服,何勞太傅憂心,。(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