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子恭平定河州之亂,,振旅還師,。
朝廷大為嘉獎,胡太后詔命犒賞三軍,,頒賜諸將,。
胡太后時至晚年,,將好色之心收斂,轉而寵信宦官劉騰,,委以侍中,、右光祿大夫重職,把攬朝政,,致文武畏懼,,百官側目。
劉騰雖然不會寫字,,卻是胸懷溝壑,,極有急智奸計,人所不及,。兼且極其善于揣摸太后心意,,更為滿朝文武所不及其萬一,。
胡太后謂其有保護自己之功,,遂多次越格提拔,致其位出三公,,干預軍國重事,。
劉騰乃以聚斂為務,,大肆收取賄賂替人求官,行賄者無有不達目的者,。無獨有偶,,河間王元琛為定州刺史,亦以貪婪放縱而聞名,,后卸任回朝,,欲另謀高官。
胡太后下詔:元琛在定州之時,,只差沒把中山宮帶回自家府中,,其余無有不弄到手者,怎可再加任用!
于是將其閑置家中,,不復委任,。
元琛本是個官迷,如何閑居得???于是請托劉騰,求為養(yǎng)子,,賄賂劉騰上萬金銀珠寶,。劉騰在太后面前為元琛說情,果使其兼任都官尚書,,并出鎮(zhèn)秦州刺史,。
劉騰病重將死,胡太后便于九月癸未朔日下詔,,封劉騰為衛(wèi)將軍,,加封儀同三司。
太史令表奏天象有變,,主宮中將有兇事,。胡太后欲使崇憲高太后承擔兇兆,暗令將其毒害,。戊申夜間,,高太后暴死庵寺之中,胡太后命以尼僧禮葬北邙,,卻又賜謚號為順后,。
胡太后因為好佛,曾派使者宋云及僧人惠生到西城求取佛經,。
司空任城王元澄上書:昔孝文帝遷都時,,規(guī)定城內只許設置僧、尼寺廟各一座,,其余皆建于城外,。因僧俗不同,欲其居清靜之地,,處塵世之外也,。臣謂凡城中可遷寺廟,宜皆使遷到城外,;不足五十僧人之寺皆命合并大廟,,京外各州亦按此辦理。
胡太后覽奏,,怒而不準,。
神龜二年,,征西將軍張彝之子張仲瑀上書,請奏修訂選官規(guī)定,,以限制武將,,不使其在朝中列入士大夫清品,。羽林,、虎賁等將士聞知,聚集千人同到尚書省叫罵,,復攻入張家住宅,,將張彝盡情捶打污辱,并燒其住房,。張仲瑀受傷逃脫,,張彝被打致死。
事發(fā)之后,,朝野震驚,。但胡太后只殺八個首惡,其余不再追究,,后又頒布赦令安撫,,令武官可按資格入選。至此朝中有識之士皆謂,,北魏將致動亂不寧,。
鏡頭轉換,塞北懷朔,。
當初燕國之燕郡太守高湖逃奔魏國,,其子高謐做侍御史,因犯法被流放到懷朔鎮(zhèn),,幾代人居住邊疆,,乃養(yǎng)成鮮卑人習俗,便以鮮卑族人自居,。
高謐之孫名喚高歡,,雖然家境貧困,但有大志,。在平城服役時,,被富家婁氏女看到,謂其不同一般,,便下嫁之,。高歡因而有馬匹乘騎,得以充當鎮(zhèn)上信使,。
其到洛陽之時,,見到張彝被羽林及虎賁軍打死,,回家之后即傾盡財物,結識賓客,。
有人問其緣故,,高歡說道:宮中衛(wèi)兵結伙焚燒大臣住宅,朝廷卻畏懼其亂而不敢過問,,執(zhí)政如此,,可見事態(tài),某豈可死守財物,,而過此一生哉,?
乃與懷朔省事云中人司馬子如、秀容人劉貴,、中山人賈顯智,、戶曹史咸陽人孫騰、外兵史懷朔人侯景,、獄掾善無人尉景,、廣寧人蔡俊等人結義,仗義任氣,,稱雄鄉(xiāng)里,。
五月戊戌日,北魏任命任城王元澄為司徒,,京兆王元繼為司空,。
魏宗室權幸之臣競為豪侈。高陽王元雍富冠一國,,出則儀衛(wèi)填塞道路,,歸則歌吹連日,一食直錢數(shù)萬,。河間王元琛與元雍爭富,,養(yǎng)駿馬十余匹,以銀為槽,,玉鳳銜鈴,,金龍吐旆。會諸王宴飲,,以水晶鋒,、瑪瑙碗、赤玉卮為酒器,,皆中國所無者,。
神龜二年十二月癸丑,任城文宣王元澄去世,。
朝廷因謂選官過濫,,遂大加淘汰,,只有朱元旭、辛雄,、羊深,、源子恭及范陽人祖瑩等八人因有才能留用,余者皆被罷職遣回,。
太傅清河文獻王元懌神采儀表俱佳,,胡太后逼與私通。領軍將軍元乂倚仗太后寵幸驕傲放肆,,窮奢極欲,,元懌常按法律裁之,,因此元乂怨恨元懌,。
吏部為討劉騰歡心,奏請任其弟為郡太守,,元懌壓而不奏,引起劉騰怨恨,。
龍驤府長史宋維被元懌薦為通直郎,,元乂以富貴誘之,,讓宋維告司染都尉韓文殊父子謀叛,欲立元懌為帝,。元懌因此被監(jiān)禁,,經查驗所告不實,復被釋放,。
宋維因誣告而應治罪,,元乂求于太后,遂只把宋維貶為昌平郡太守,。
元乂又和劉騰密謀,,令主食中黃門胡定出供,說自己曾受元懌賄賂,,欲在飲食中下毒,,殺死皇上,以謀奪帝位,。
孝明帝當時只有十一歲,,遂信胡定誣陷,,反與元乂商量,說要除去元懌,。
秋七月丙子日,,胡太后在嘉福殿,元乂奉明帝到顯陽殿,,劉騰關閉永巷門,,胡太后不能出。元懌入宮,,在含章殿被元乂令宗士擒之,,送到含章東省囚禁。
劉騰偽稱帝詔,,命集公卿議論元懌謀反罪狀,。眾官畏懼元乂,皆無異辭,,獨仆射新泰文貞公游肇不肯簽名,。
元乂、劉騰執(zhí)王公簽名狀進宮,,孝明帝批準,,半夜時誅殺元懌。又偽造胡太后旨令,,稱病還政于孝明帝,,將胡太后囚于北宮宣光殿,,劉騰自掌宮鑰,,只許遞送食物,。
胡太后嘆道:養(yǎng)虎為患,,卻被虎噬,,其言我哉。
元乂與太師高陽王元雍等人輔政,,復與劉騰內外專權,相互勾結攬政,。
辛卯,,孝明帝行加冠禮,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正光,。
北魏相州刺史中山文莊王元熙,元英之子,,與二弟給事黃門侍郎元略,、司徒祭酒元篡,都受清河王元懌厚待,。三人聞說清河王死訊,,遂在鄴城起兵,上書要求誅殺元乂,、劉騰,。
長史柳元章率城中平民鼓噪入城,,將元熙,、元篡及其諸子擒至高樓。元乂派尚書左丞盧同往鄴城,,斬殺元熙及其子弟,。
元熙被擒,傳檄諸友:我弟兄皆蒙皇太后知遇之恩,,恩同慈母,。今太后被廢囚北宮,太傅清河王橫遭殺害,,圣上年幼,,于前殿任人擺布。我等故率軍民伸張正義,,但因智力淺短,,賊人未除,反身陷囹圄,,上愧朝廷,,下慚知己。我為忠義起兵,,不得不然,,肚腦涂地,并無二言,。望諸友敬奉道德,,保持名節(jié),,以此絕筆。
諸士見之,,無不下淚,。
元熙首級被送至洛陽,親友皆不敢往觀,,只有故驍騎將軍刁整收其尸身安葬,。
鄴城大亂之時,元熙次弟元略僥幸逃出,,往投故友司馬始賓,。司馬始賓同元略用葦桿扎筏,夜間渡過孟津至屯留,,藏于名士栗法光家中,,后投靠西河太守刁雙,藏匿年余,。
元略聞知元乂以帝命懸賞通緝自己,,便求刁雙將自己送出國境,欲投南梁,。
刁雙說道:人固有一死,,最難得為知己而死。公且安住于此,,休要擔心累及于我,。
元略堅決請求南逃,刁雙便派侄刁昌送元略渡過長江,,終至梁朝,。梁武帝喜而納之,復封元略為中山王,。
元乂聞報元略被梁帝封王,,方知其南逃,而不知何人所助,;因恨刁整收殮元熙之尸,,乃誣告刁整送走元略,將其連子弟一同抓獲,,欲嚴刑問實除之,。
御史王基等人全力為刁整申辯,方才得以幸免,。
魏孝明帝遂任高陽王元雍為丞相,,與元乂一同總管內外朝政。清河王元懌死后,其同母弟汝南王元悅并無仇恨之心,,反而送桑落酒討好元乂,,極盡諂媚討好能事。
元乂大悅,,遂命元悅為侍中,、太尉,魏以重任,。
元悅既掌大權,,遂向己侄亦既元懌之子元亶索取元懌所遺服飾、古玩等物,。
元亶不敢不應,,但因未及時送去,而所送之物又不合元悅心意,,元悅就令侍人以大杖重責元亶一百,,幾乎將元亶打死。朝臣聞知,,無不深惡元悅,。
鏡頭轉換,按下北魏,,再說漠北柔然,。
柔然國佗汗可汗娶伏名敦妻候呂陵氏,生下伏跋可汗以及阿那瓌等六子,。伏跋繼為柔然可汗之后,,忽然走失幼子祖惠,命人遍國查訪,,找尋不得。
有巫婆名喚地萬者,,前來叩庭求見,,揚言祖惠現(xiàn)在天上,彼能招來見父,。
伏跋可汗大喜,,于是依其所說,在大澤中搭起帳幕,,令其作法,。地萬在帳中祈禱天神,祖惠竟果然瞬時出現(xiàn)于帳幕中,,并向其父訴說,,自己一直在天上居住。
伏跋大奇,,遂稱地萬圣女,,并將其娶為正妻,。地萬既善法術且有姿色,伏跋對其既敬且寵,,非常聽信其言,,任其參與國事。
數(shù)年之后,,祖惠漸長成人,,遂對其生母言道:我是被地萬偷偷劫去,一直住在其家,,并未曾上天,。當時對父王所說,亦皆是地萬教我,。
其母遂將此事真相告訴伏跋,。未料伏跋不聽其說,并發(fā)怒道:地萬能預見未發(fā)之事,,你休要心懷嫉妒,,說其壞話。
地萬怕前事暴露,,遂于伏跋面前陷害祖惠,,并暗殺之。
候呂陵氏聞說孫兒被害,,驚怒欲狂,,遂派心腹大臣具列等人絞死地萬。伏跋大怒,,欲殺具列,,恰逢阿至羅族入侵,于是暫息其事,,帶兵抗擊外敵,。
結果出戰(zhàn)不利,兵敗而回,。候呂陵氏遂與具列殺掉伏跋,,立其弟阿那瓌為可汗。
然而阿那瓌立為可汗王僅有十日,,族兄示發(fā)便率數(shù)萬精騎前來攻打,。阿那瓌戰(zhàn)敗,與弟乙居伐輕騎逃往北魏,。
示發(fā)攻破汗庭,,即殺候呂陵氏,以及阿那瓌兩個胞弟。
孝明帝聞報柔然可汗阿那瓌將至北魏,,即派司空京兆王元繼,、侍中崔光等人將阿那瓌迎至洛陽,親在顯陽殿接見,,隆重設置宴席以待,,并將阿那瓌座位排在親王之下。
阿那瓌以君臣之禮參拜道:臣因家中有難,,國內臣民全都逃散,。今只身前來朝拜陛下,未料陛下施天高地厚之恩,,不以亡國之臣視我,。臣不揣冒昧,望請陛下派兵助臣回歸本國,,誅滅造反逆賊,,收集逃散人馬。若果能借陛下天威復我舊部,,臣定不忘恩,,必率我百姓牛馬,竭心侍奉陛下,,永不背叛上朝,。
是夜賓主盡歡,魏明帝并未當場答復阿那瓌之請,,宴罷使人送入洛陽館驛安置,。
時因魏明帝接待場面極為排場,故使全城士民轟動,,京師居民萬人空巷,,出來觀看。當時就有人作流行詩歌《阿那瓌》:聞有匈奴主,,雜騎起塵埃,。列觀長平坂,驅馬渭橋來,。
魏明帝立阿那瓌為朔方公、蠕蠕王,,賜以衣服,、軺車,祿恤儀衛(wèi),,以燕然館處之,。
阿那瓌心急如火,聞說元乂執(zhí)掌政事,乃以金百斤賄賂,,屢求返國,。
十二月壬子,魏明帝敕令懷朔都督選銳騎二千,,護送阿那瓌達于境首,,觀機招納。
明帝囑道:若見柔然部眾前來迎候阿那瓌,,則賜其絲綢布匹及車馬,,依藩王禮節(jié)為其餞行;若柔然部族不接受阿那瓌,,則仍允其回到洛陽朝中,。
阿那瓌至于北境,先使人回國,,探聽政事如何,,自與魏兵在境首等候來報。
正光二年春正月,,探馬還報:大汗從兄郁久閭婆羅門已擊破郁久閭示發(fā)叛軍,,自冊立為可汗。今聞說可汗將歸,,即將遣族人前來迎接,。
阿那瓌聞之大驚,恐為強兄所害,,未敢北還,。又在邊境停留期月,復聞郁久閭婆羅門為高車族所逐,,阿那瓌遂為柔然部眾迎還漠北,。
魏明帝聞報大喜,遂贈以各種兵器,、衣物,、馬駝、牛,、羊,,并粟二十萬石,復征調附近郡縣一萬五千多兵力,,由懷朔鎮(zhèn)將楊鈞統(tǒng)率,,送柔然可汗阿那瓌回國。
尚書左丞張普惠上書:蠕蠕國長期以來,,一直為我邊患,。今天降災亂,,令其受苦,概令其行天道以安,,奉我大魏也,。陛下宜安民正身,以使其心悅誠服,,撫之可以,。奈為此勞擾天下,興師動眾以荒遠,,救助我歷代強敵,,助天亡丑虜?彼邊將圖一時之功,,不思征戰(zhàn)兇險,,圣王不得已而用也。況今大旱,,圣上自減膳食,,委楊鈞率萬五千人以安蠕蠕,背勢而行,,焉能成功耶,?萬一不測,既將楊鈞殺食,,亦無補矣,。
孝明帝不聽,遂派牒云具仁前去曉諭阿那瓌從兄婆羅門,,命其迎接阿那瓌回國,,復為柔然之主。北魏與柔然此段恩情,,按下不提,。
按下柔然,再說北魏,。
元乂,、劉騰囚禁胡太后,命右衛(wèi)將軍奚康生為撫軍大將軍,、河南尹,,仍統(tǒng)御仗衛(wèi)兵。奚康子名奚難當,,娶左衛(wèi)將軍侯剛女,;侯剛之子又是元乂妹夫,元乂因此十分信任奚康生,。
甲午,,魏孝明帝朝拜太后于西林園,文武侍坐,,酒酣迭舞,。
奚康生表演力士之舞,折旋之際每顧視太后,,嗔目頷首,,為執(zhí)殺之勢,太后懼不敢言,。
日暮,,太后欲攜明帝宿宣光殿。侯剛奏道:至尊朝太后已訖,,嬪御在南,,何必留宿!
奚康生道:至尊乃太后陛下之子,,隨陛下將東西,,更復訪誰!
群臣聞言,,皆莫敢應,。太后起援明帝左臂,下堂而去,。奚康生高呼萬歲,,孝明帝進入殿門,手下人互相擁推,,致殿門關之不上,。
奚康生奪過奚難當千牛刀,砍殺值衛(wèi)元思輔,,安定局面,。
孝明帝升坐宣光殿,侍臣立于西階之下,。奚康生卻被元乂抓住,,鎖在門下。
光祿勛賈粲騙胡太后道:侍官惶恐不安,,太后宜親往慰撫,。
胡太后信而下殿,賈粲便扶孝明帝走出東門,,前至顯陽殿,,將胡太后關在宣光殿內。
至晚,,元乂令侍中,、黃門,、仆射、尚書等十余人審問奚康生,,判其斬刑,;奚難當因是侯剛女婿,免死流放安州,。
奚難當泣別其父,,奚康生怒道:我不悔死,你哭甚么,?
于是被殺,。此后劉騰被任為司空,因而權傾一時,。朝中八坐,、九卿常晨拜劉騰觀其臉色,后到官署辦公,,亦有整日不得見者,。
劉騰貪得無厭,不論公私只看財物多少行事,,無論陸川物產全都獨占,,復對六鎮(zhèn)敲詐勒索,每年收入數(shù)以百億,。復侵奪周圍房屋擴為己宅,,遠近皆受其害。
京兆王元繼請以司徒讓崔光,,朝廷以元繼為太保,。元繼固辭,朝廷不許,。
秋七月丁酉,,梁朝趁北魏國內擾亂之機,再次北征,。
因命大匠卿裴邃為信武將軍,,授予符節(jié),令督率眾軍討伐義州,。
裴邃首戰(zhàn)告捷,,在檀公峴打敗魏義州刺史封壽,進而圍攻其城,。封壽請降,,于是梁奪義州。北魏委任尚書左丞張普惠為行臺,,率兵來救不及,,只得還軍洛陽,。
梁武帝乃命裴邃為豫州刺史,鎮(zhèn)守合肥,。
裴邃欲襲壽陽,,暗中結交壽陽人李瓜花為內應,約定取城時間,。因怕被北魏發(fā)覺,裴邃便先致書魏揚州長史:魏原駐馬頭,,今聞欲筑白捺城,,乃欲攻我。我亦需筑歐陽城,,以增邊備,,筑城之兵已集,只待回復,。
魏揚州刺史長孫稚與幕僚商議,,諸將皆道:我無修筑白捺城之意,可告以實情,。
錄事參軍楊侃:白捺小城,,本非險要之地。裴邃狡詐,,今集結軍隊,,恐別有用意。
長孫稚頓悟,,遂回書裴邃:公調集兵力,,必有用意,何說我欲修筑白捺城耶,?古云“彼有心思,,我能度之”,勿謂我北國無人也,。
裴邃得書,,遂遣散軍隊,不敢謀圖壽陽,。
李瓜花久候梁軍不至,,錯過約定時間,即互相告發(fā),,其謀遂敗,,有十多家被處死。
此時阿那瓌在魏明帝相助下復歸,,故柔然國剩余數(shù)萬部眾,,遂來邊境迎接,。阿那瓌復向孝明帝上表請借一萬精兵,助其平亂復國,。
孝明帝議于諸臣,,涼州刺史袁翻奏道:蠕蠕與高車國反復交戰(zhàn),方至我邊境數(shù)十年塵土不起,,乃我國之幸也,。今蠕蠕兩個國王相繼歸順,若使其國尚存,,高車必無力覬覦我國,;若任蠕蠕滅亡,則高車強不可制矣,。以臣愚見,,應使蠕蠕國兩個國主并存,以阿那瓌在東,,抵制高句麗,;婆羅門在西,筑西海舊城以居,。西海城在酒泉北,,距高車國金山一千余里,實是北虜來往要塞,,土地肥沃廣闊,,宜于耕種。我應派遣良將監(jiān)護婆羅門,,并使屯田自給,,亦可省糧運煩勞。若婆羅門能收集離散部眾,,復興其國,,則使其北越沙漠,為我外藩,,且是高車強敵,,于是西北一帶無慮矣。即便婆羅門反叛,,則不過為外逃流寇,,亦對我國無損。
朝廷公議,,乃準其奏,。
正光二年九月,柔然可汗俟匿伐到懷朔鎮(zhèn),迎接其弟阿那瓌,。
高陽王元雍奏請將阿那瓌安置在吐若奚泉,,使婆羅門投降前來投奔魏國蠕蠕人還至懷朔鎮(zhèn),交給阿那瓌管理,,孝明帝復詔準之,。
十一月,東益,、南秦二州氐人反叛,,朝廷遂命秦州刺史河間王元琛引兵前往討伐。
元琛倚仗劉騰權勢,,貪婪殘暴,,諸將皆不聽其調遣,遂被氐人打得大敗而歸,。中尉彈奏元琛失機陷軍之罪,但因逢國內大赦,,因此只被除名,,因重賄劉騰,不久恢復王爵,。
北魏遂命安西將軍元洪超兼任尚書行臺,,到敦煌安置柔然婆羅門可汗復國。
高車王伊匐派使節(jié)向北魏進貢,,北魏朝廷任命伊匐為鎮(zhèn)西將軍,、西海郡公,、高車王,。其后伊匐和柔然國交戰(zhàn)失敗,其弟越居殺伊匐自立為王,。
婆羅門率部反叛北魏,,逃奔嗕噠。北魏派平西府長史費穆兼任尚書右丞西北道行臺,,率兵前去討伐婆羅門,,柔然不敢迎戰(zhàn),四散逃跑,。
費穆對眾將說道:見敵就跑,,乘虛又來,乃戎狄本性,。若不滅其主力,,恐其后患不除,我則疲于奔命。
于是挑選精銳騎兵,,埋伏于山谷,,另派瘦弱步兵在外扎營,以惑敵兵,。
婆羅門果然上當,,引柔然兵大至,來擊魏兵,。費穆軍將其引入埋伏,,精騎大出猛烈進攻,柔然人一敗涂地,,婆羅門被擒獲,,送至洛陽囚禁。
北魏正光四年,,柔然國發(fā)生嚴重饑荒,,阿那瓌率部進入北魏境內,上表請求賑濟,。魏明帝命尚書左丞元孚為行臺尚書,,持符節(jié)去安撫柔然。
元孚上表:蠕蠕向來強大,,昔我國在代京時對其常置重兵防衛(wèi),。如今天福于魏,使其自生敗亂,,來請臣服,,陛下宜趁此慮其長策。昔漢宣帝時,,呼韓邪來降,,漢遣董忠、韓昌送出朔方城,,且以大軍衛(wèi)護助之,;光武帝亦遣中郎將段彬設安集掾史,以察其行,。今宜依前例以閑地借其放牧,,簡置官署護之,且置兵力防之,,使其近而不詐,,疏而不叛,上上之策也,。
朝廷不納其奏,,終使人以糧米賑之。柔然國俟匿伐可汗親來洛陽,朝拜孝明帝,。
夏四月,,元孚持白虎幡在柔玄、懷荒二鎮(zhèn)慰問柔然,。阿那瓌?chuàng)肀娙f扣留元孚,,使其坐在車中,稱為行臺,,以示尊敬,。
因而率兵向南,所過之處橫加掠劫,,至平城方許元孚南歸,。
北魏派尚書令李崇、左仆射元纂率十萬騎兵攻打柔然,。阿那瓌掠民驅畜北竄,,李崇追三千余里未及,只好撤回,。
元纂使鎧曹參軍于謹帥騎二千追柔然至郁對原,,前后十七戰(zhàn),屢破之,。
元乂囚禁胡太后,常入宮執(zhí)勤,,百般獻媚,,孝明帝因此始寵信之。元乂始掌朝政,,尚能自我粉飾,,得勢之后則傲慢無禮,欺上凌下,,隨心所欲,,破壞綱紀。其父京兆王元繼更加貪婪放肆,,與其妻子皆受賄賂,,操縱朝政,無人敢抗,。
故領軍將軍于忠之弟于景,,字百年,時為征虜將軍,、懷荒鎮(zhèn)將,。柔然入寇,鎮(zhèn)民請糧于將軍府,于景不給,,鎮(zhèn)民遂反,,將于景及其妻子分別關押,折辱月余之后殺死,。
此事上報朝廷,,元乂置之不理,亦不詔恤鎮(zhèn)民,,于是各鎮(zhèn)鮮卑族人皆起造反,。
未幾,沃野鎮(zhèn)民破六韓拔陵聚眾反殺鎮(zhèn)將,,自立年號,,稱為真王。諸鎮(zhèn)華夷之民響應,,遂引發(fā)六鎮(zhèn)之亂,。
字幕:破六韓拔陵,原居沃野鎮(zhèn),,匈奴單于后裔,,六鎮(zhèn)之亂發(fā)起者。
畫外音:自皇始至延和年間,,北魏設懷荒﹑柔玄﹑撫冥﹑武川﹑懷朔﹑沃野六鎮(zhèn),,外御柔然,內制高車,,拱衛(wèi)京都,,世為朝廷北部屏藩。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世守邊陲六鎮(zhèn)者逐步淪落為鎮(zhèn)戶,、府戶,由是引起六鎮(zhèn)軍民普遍不滿,。至此只因柔然入侵,,終于引發(fā)民變。
破六韓拔陵引兵南侵,,遣別帥衛(wèi)可孤包圍武川鎮(zhèn),,又分兵往攻懷朔鎮(zhèn)。
懷朔鎮(zhèn)將楊鈞聞說叛民來攻,,急升帳聚將,,擢武川豪強賀拔度拔,及其諸子賀拔允,、賀拔勝,、賀拔岳為統(tǒng)軍,,率眾抗御破六韓拔陵;同時遣使六百里加急,,具表呈報朝廷,。
魏明帝覽奏,詔命臨淮王元彧都督北討諸軍事,,帶兵前往平叛,,屯駐云中。
此時高平鎮(zhèn)民赫連恩亦聚眾造反,,推舉敕勒部落酋長胡琛為高平王,,攻高平鎮(zhèn)以應破六韓拔陵。魏鎮(zhèn)邊大將盧祖遷率本部軍擊破赫連恩叛軍,,高平王胡琛北遁還國,。
韓拔陵復遣部將衛(wèi)可孤攻陷武川,再引得勝之兵往擊懷朔,。
官軍大潰,,賀拔勝父子俱為衛(wèi)可孤所虜。破六韓拔陵親攻五原,,大敗魏軍主將臨淮王元彧,,魏將李叔仁敗于白道。
字幕:元彧,,臨淮宣王拓跋譚后代,,臨淮懿王拓跋提之孫、濟南康王元昌之子,,本名拓跋亮,,字仕明。因避穆紹之父穆亮名諱,,而請求皇帝下詔改名元彧,字文若,。
元彧敗于叛軍,,滿朝驚震。魏明帝改派李崇為北討大都督,,命撫軍將軍崔暹,、鎮(zhèn)軍將軍廣陽王元琛皆受李崇節(jié)度。
李崇奉命北上,,以崔暹為前鋒都督,,先領軍二萬前往白道迎敵破六韓拔陵,囑其與李叔仁取得聯(lián)系,,內外夾擊,。
崔暹恃其武勇剛愎自用,,獨自與破六韓拔陵戰(zhàn)于白道,至于大敗,,單騎走還,。
破六韓拔陵乘勝追擊,率全軍并力進攻,,李崇乃引還云中,,與之相持。
官軍一敗再敗,,東西兩部高車亦趁機背叛北魏,,歸附破六韓拔陵,義軍于是大盛,。
秀容人乞伏莫于攻殺郡守,,南秀容牧子萬于乞真殺太仆卿,俱反北魏自立,。
孝明帝復下詔改鎮(zhèn)為州,,以求安撫,并召崔暹進朝,,由廷尉問罪,。
崔暹回京之后先還家宅,盡搜府中女妓,,再以田產莊園賄賂元乂,,最后竟未治罪。孝明帝反將李崇免官,,使元淵代總戎政,。
破六韓拔陵在白道大勝北魏名將李崇,不由軍威大振,。但此時忽然噩耗傳來,,說武川鎮(zhèn)有賀拔度拔父子,及宇文肱等糾合鄉(xiāng)里豪強,,襲殺六鎮(zhèn)義軍前鋒大將衛(wèi)可孤,。
破六韓拔陵聞心腹大將喪亡,不由心中大痛,,連日號哭,,飲食俱廢,義軍軍威亦由此受挫,,暫停向南進擊,。
正在進退兩難,探馬來報:今有柔玄鎮(zhèn)羌人莫折大提,,起兵叛變魏廷,,發(fā)動關隴起義,。
破六韓拔陵急問:其事到底為何?你可細細說與我知,。
探馬:魏秦州刺史李彥為政貪暴,,又對部下將士極其殘苛。便有士兵薛珍,、劉慶等人不耐其酷,,遂聯(lián)合漢、羌,、氐各族部民首領密謀,,于秦州城內擒殺李彥,因而起兵,。羌人莫折大提為人智勇兼?zhèn)?,且部族眾多,眾推其為首領,,號稱秦王,。又有南秦州城兵張長命、韓祖香,、孫掩等據(jù)城反魏,,斬殺刺史崔游,響應莫折大提,。兩鎮(zhèn)義軍聯(lián)手,,猶恐不敵北魏官軍,于是聚會商議,,欲遣使前往懷朔,,同奉主公為首。小人得知此訊,,故星夜馳馬來報,。
破六韓拔陵聞報大喜,遂止悲痛,,當下親自修書,,派人前往柔玄鎮(zhèn),主動先與莫折大提聯(lián)系,,商議其同進兵向南。
莫折大提得到破六韓拔陵書信,,當即回書定約,,并遣來使回報;一邊趁勢起兵征伐,,派卜朝攻克高平鎮(zhèn),,斬殺鎮(zhèn)將赫連略及行臺高元榮,。
不料正在高歌猛進之時,莫折大提忽發(fā)暴疾,,病亡于軍營之中,。部屬大悲,一邊為主公發(fā)喪斂葬,,一面擁立四公子莫折念生為首,,統(tǒng)領先父部眾,繼續(xù)作戰(zhàn),。
莫折念生為父親辦完喪禮,,重整雄師再編軍伍,兵分兩路:派己弟莫折天生為前鋒大都督,,帶兵五萬向西征發(fā),,自率大軍合后。
莫折天生英勇異常,,且善用兵,,連續(xù)擊敗魏國宗室大將元志,以及歧州刺史裴芬之,,陸續(xù)占領歧,、涇、涼三州,。
孝昌元年正月,,莫折天生駐軍黑水,魏岐州刺史崔延伯及南梁降將蕭寶寅率眾來攻,。
兩軍戰(zhàn)于馬嵬,,莫折天生因連續(xù)獲勝而致輕敵,遂中崔延伯伏兵之計大敗,,被俘斬部眾十余萬,,率殘部退保小隴,北魏軍遂復占領涼州,。
有道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其后南秦州義軍首領韓祖香亦敗,,被北魏益州刺史魏子健擊殺,。張長命走投無路,率余眾投降蕭寶寅,。
四月,,高平鎮(zhèn)義軍首領胡琛復起,遣大將萬俟丑奴,、宿勤明達等攻擊魏涇州,,大敗蕭寶寅及崔延伯,,蕭寶寅退保安定。至此情勢逆轉,,叛軍盡占六鎮(zhèn)之地,。
破六韓拔陵聞說胡琛在涇州大敗魏軍,遂趁勢揮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節(jié)節(jié)獲勝,軍威復振,。義軍兵鋒所指,,各鎮(zhèn)邊將皆望風而逃,或起兵應之,,六鎮(zhèn)盡為破六韓拔陵所占,。
朝廷接到邊報大驚,元乂無可奈何,。
胡太后雖在幽禁之中,,外間耳目尚存,及時得到六鎮(zhèn)叛亂消息,。于是趁機密見孝明帝及高陽王元雍,,與二人定下計策,施行宮變,。
結果宮變輕易成功,,元乂及其同黨皆都被誅,并無一個落網(wǎng),。
胡太后再度臨朝聽政,,詔命大赦天下,改元孝昌,。聞說六鎮(zhèn)叛軍屢敗王師,,急命派出使節(jié),帶重禮出使柔然,,求柔然東部可汗阿那瓌出兵助魏平叛,。
阿那瓌既奉胡太后詔旨,遂發(fā)大軍十萬,,浩浩蕩蕩向六鎮(zhèn)殺來,,進攻武川、沃野,。
破六韓拔陵遣將迎之,,頻戰(zhàn)不利。六月,阿那瓌攻破武川,,復引眾西向沃野。
孝昌二年,,丁零族敕勒部鮮于修禮亦起兵于定州左人城,,恒州、朔州流民紛起響應,。
二月,,西部高車斛律洛陽又起于桑干河西,與費也頭牧子勾連,,旋即被秀容酋長爾朱榮鎮(zhèn)壓,。四月,朔州城民鮮于阿胡據(jù)城造反,,并率流民南下,,七月攻克平城。
爾朱榮旋即亦反,,率軍奔襲肆州,,殺北魏刺史,收降猛將賀拔勝,。復乘魏軍在六鎮(zhèn)節(jié)節(jié)失利,,積極網(wǎng)羅北鎮(zhèn)酋帥、豪強,,以賀拔勝為大將,,兵力日盛。
孝昌三年正月,,鮮于修禮部將葛榮大敗趙郡豪強李元忠,,攻克殷州,進圍冀州,。七月,,相州刺史元鑒舉鄴城投降義軍。
魏廷遣源子邕,、裴衍攻打鄴城,,擒斬元鑒,進逼葛榮,。
葛榮避敵鋒銳,,輾轉北上,十一月攻克信都,,生俘冀州刺史元孚,,及本州豪強潘紹等五百余人。十二月復又回兵南下,趁魏軍不備奇襲,,大敗源子邕,、裴衍,再次進圍鄴城,。
武泰元年正月,,定州長史李裔舉中山以降,俘刺史楊津,,瀛州刺史元寧亦舉城以降,。
葛榮連克冀、定,、瀛三州,,又敗據(jù)守鄚城之河間大族邢杲,以及割據(jù)勃??ず缽姼吒?。二人不敵義軍攻勢,各率部曲鄉(xiāng)里十余萬戶南逃,。
至此,,葛榮擁有燕、幽,、冀,、定、瀛,、殷,、滄七州之地,南圍鄴城,,西逼并,、肆二州,兵力大盛,。
爾朱榮勢力也急劇擴大,,高歡、段榮,、尉景,、蔡俊等懷朔豪強并起,先叛玄柔鎮(zhèn)高車族首領杜洛周,,后又背叛葛榮,,皆投奔秀容爾朱部下。
爾朱榮將此四將皆為重用,,尤其器重高歡,,使其常參軍謀,。
并州刺史元天穆見爾朱榮勢力日盛,暗中與之勾結,,勸其襲取洛陽,,爾朱榮猶豫未決。
復說莫折念生,,因弟天生驕兵而敗,,遂復遣屬下都督楊伯年攻打仇鳩、河池兩個寨堡,。
東益州刺史魏子建派將軍伊祥迎敵,一戰(zhàn)擊敗楊伯年,,斬首一千多人,。
部將皆向魏子建進言:東益州本是氐王楊紹先封國,城中民眾勇悍不馴,。南秦州及秦州叛賊皆是楊紹先同族,,請先沒收其兵械,再以兵圍府宅,,禁其家人出入,,免通消息。
魏子建說道:絕計不可,,城中民眾數(shù)次經歷戰(zhàn)陣兵火,,安撫即可為我所用,急逼則為心腹之患,。若依諸公之議收氐王兵器,,則必令其復反。
于是將城中民眾召集起來,,先安撫曉諭,,然后逐漸將其父子兄弟分派到外地各郡戍守。如此內外相顧,,終無叛者,。
東益州雖然暫安,涼州卻又大亂,。時有北魏涼州幢帥于菩提,,引部眾拘押刺史宗穎,占據(jù)涼州而反,。折報入京,,魏帝急召群臣朝議。
員外散騎侍郎李苗上奏:兵法云糧少兵精,,利于速戰(zhàn),;糧多兵眾,利于持久。今隴賊猖狂,,但無糧資儲備,,雖占州城,其勢在于急攻,,遲則離散,,坐待崩潰。飚至風舉,,逆反者求萬一之功,;高壁深壘,王師有全制之策,。若使隴東失守,,元志軍潰,則秦州莫折念生及張長命等反賊勢力便強,,長安危弱,,國家右臂廢矣。陛下宜下旨令主將堅壁而守,,不要出戰(zhàn),,另命副帥偏將率兵數(shù)千出麥積崖,從背后襲擊叛賊,,如此則秦隴之地群妖自散,。
魏帝聞言大悅,乃命李苗為統(tǒng)軍,,同別將淳于誕分別從梁州,、益州出發(fā),往征叛賊,。
然而朝廷之軍尚未到達,,莫折念生便遣高陽王莫折天生率兵來攻隴地。都督元志與莫折天生在隴口交戰(zhàn),,元志兵敗,,棄眾跑到岐州自守。
此時東西部敕勒人皆叛北魏,,投附于破六韓拔陵,。
孝明帝詔令改鎮(zhèn)為州,遣兼黃門侍郎酈道元為大使,,命去安撫宣慰六鎮(zhèn),。時因六鎮(zhèn)已全部反叛,酈道元不能成行,。
秀容人乞伏莫于聚眾攻打郡城,,殺其太守,。南秀容放牧人萬于乞真殺太仆卿陸延,秀容酋長爾朱榮討伐平之,。
莫折念生復遣都督竇雙攻打盤頭郡,,又被東益州刺史魏子建所敗。
涼州司馬長史宋穎向吐谷渾王伏連籌求救,,伏連籌親自率兵援救涼州,。守將于菩提不敢抵敵,棄城逃跑,,被伏連籌追上斬之,。
于是城中百姓趙天安等,復推舉宋穎為刺史,。
未料涼州剛剛平定,,營州又反。
城中百姓劉安定,、就德興擒殺刺史李仲遵,占據(jù)營州反魏,。未料義軍中有個王惡兒忽然反水,,復又斬殺劉安定,宣布投降朝廷,。就德興率眾東逃,,自稱燕王。
朝廷聞報,,急派黃門侍郎盧同為幽州刺史,,兼尚書行臺,使持符節(jié)去營州慰勞叛民,。就德興降而復反,,屢敗盧同。
當時朔方胡人亦反,,圍攻夏州,。
刺史源子雍率眾嬰城固守,城中糧食吃盡,,軍民煮馬皮為食,。源子雍見此,只得留其子源延伯固守統(tǒng)萬城,,自率羸弱之卒去東夏州運糧,。
糧草未集,便被胡人頭領曹阿各拔得知,,率眾將源子雍擒拿,。
源子雍雖然被囚,,仍設法暗中派人給統(tǒng)萬城送信,命城中軍民努力固守,。全城軍民得知源子雍被擒,,憂懼非常,復被源延伯節(jié)義所感,,無不奮發(fā),,立志守城。
東夏州城中,,源子雍見胡人以禮相待,,遂對其陳述利弊,規(guī)勸投降朝廷,。(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