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馬在途,,兵變將生,。
司馬德戡被奪兵權(quán),,憤恨不平,,便將所得賞賜全都賄賂宇文智及,,請求再掌兵柄。
宇文智及往見兄長宇文化及,,為司馬德戡說情,。宇文化及頗不情愿,于是只撥給司馬德戡一萬多軍,,并使其殿后,,遠離中營。
司馬德戡兵符一旦到手,,恐此后復(fù)生變故,,乃與趙行樞及部將李本、尹正卿,、宇文導(dǎo)師等策劃,,準備驅(qū)后軍襲擊中營,就而誅殺宇文化及,。
眾人異口同聲附議,,并商定事成之后,改立司馬德戡為大丞相,。
計議已定,,趙行樞猶謂一萬兵馬太小,恐不足以成事,,遂獻計道:今有曹州濟陰叛首孟海公,,在周橋聚眾起義,占有曹,、戴兩州(今山東菏澤),,自稱宋義王,擁有部眾三萬人,。將軍何不結(jié)其為外援,?則與我合眾五萬,,可保萬全。
司馬德戡稱善,,遂扎住后軍不行,,密派人持書去見孟海公,結(jié)為外援,,約以共同舉事,。
二人只顧議論造反,卻不知防有人偷聽,。當初一同發(fā)動江都宮變之許弘仁,,卻是宇文化及兄弟死黨,聞知謀反計劃,,立即告知張愷,。
張愷復(fù)更不怠慢,立即又報告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聞言大怒,,卻不動聲色,乃派宇文士及假作游獵為名,,帶三千精騎突至后軍大營,。司馬德戡不知事情已經(jīng)敗露,只得親自出營迎接,。
宇文士及見其來至馬前,,哪里容他客套寒暄,高喝一聲:與我拿下此賊,!
侍衛(wèi)聞聲上前,,一腳踹倒,就而綁縛結(jié)實,。
司馬德戡大驚道:我有何罪,?
宇文士及不理,即命擁其上馬,,疾風(fēng)般投往中軍大營,。后軍諸將發(fā)現(xiàn)主將被擒,欲集軍馬來追,,已自不及,。
宇文化及見司馬德戡被擒至,假作嘆息道:我欲與閣下共平海內(nèi),,這才冒天下之大不韙隨公起事,。今事情剛剛成功,正欲同保富貴,閣下奈何又要謀反,?
司馬德戡知道必然無幸,,遂照實說道:本來我等弒殺昏主,就是因其荒淫暴虐,;今推立足下,,卻比昏主有過之而無不及;迫于人心,,萬不得已,。
宇文化及搖頭嘆息一回,說道:謀逆大罪,,恕我不能救公,。
遂命吊死司馬德戡,并擒趙行樞等十九名同黨,,一并殺之,。
三軍聞?wù)f司馬德戡被殺,人心皆散,。便在當夜宿營之際,,忽聽外面山呼海嘯一般,繼而火光四起,,原來是瓦崗軍前來劫營。
隋軍未作任何防備,,由是一戰(zhàn)而潰,,大半將士四散逃亡,更有三成往投瓦崗魏軍,。宇文化及在親信力保下勉強得脫,,回顧隨眾,已不足二萬,。
宇文化及不敢再向長安,,只得退往魏縣。此時亦如隋煬帝一般,,自知最終必然敗亡,,于是嘆道:人生在世,故當一死,,但須留名于青史,。事已至此,我豈不能為一日之帝乎,?
于是便命近侍進獻天子鴆酒,,毒殺傀儡皇帝楊浩,自僭帝位于魏縣(今屬河北邯鄲),,定國號大許,,建元為天壽,,署置百官。
便在此際,,長安城中,,隋恭帝楊侑下詔,以十郡之地增益唐國,,仍以唐王李淵為相國,,總領(lǐng)百揆。詔許唐國置丞相以下百官,,又加九錫,,如當年魏王曹操故事。
百官齊至唐王府參拜稱賀,,李淵卻毫無興奮之色,,并謂僚屬:此乃諂諛者所為耳。孤今秉國家大政,,而自加寵錫,,可乎?必若循魏晉之跡,,彼皆繁文偽飾,,欺天罔人;考其實不及五霸,,而求名欲過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竊亦恥之,。
眾官問道:加九錫之寵,,亦是歷代所行,何可輕廢,!
唐王答道:堯,、舜、湯,、武,,各因其時,取與異道,,皆推其至誠,,以應(yīng)天順人;未聞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禪也。今若使少帝有知,,必不肯為,;若其無知,孤自尊而飾讓,,亦平生素心,,所不為也。
于是不聽眾人之勸,,亦不受恭帝所賜九錫殊禮,,但命改丞相府為相國府而已。
時有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沈法興,,世為郡中顯著大姓,,宗族數(shù)千家之眾。父親沈恪是南陳朝官吏,,官至特進,、廣州刺史。沈法興仕隋,,擔(dān)任吳興郡守,。
沈法興聞?wù)f宇文化及弒殺煬帝,便與太仆丞元祐部將孫士漢,、陳杲仁謀反,,脅迫元祐,以誅討宇文化及為名起兵,。
乃從東陽出發(fā),,往江都趨進,待進發(fā)到烏程時,,已擁有六萬精兵,。
時有毗陵(今江蘇常州)通守路道德,,領(lǐng)兵抵御,,沈法興使人約為聯(lián)盟,借會盟之機襲殺路道德,,進據(jù)毗陵城,。復(fù)遣陳杲仁攻克丹陽,占據(jù)江南十幾個州郡,,自稱江南道總管,。其后未久便上書楊侗,自稱大司馬,、錄尚書事,、天門公,承旨設(shè)置百官。
乃下達任命:陳杲仁為司徒,,孫士漢為司空,,蔣元超為尚書左仆射,殷芊為尚書左丞,,徐令言為尚書右丞,,劉子翼為選部侍郎,李百藥為府掾,。
時有東國公竇抗,,乃是唐王李淵妻兄,煬帝使其巡守長城,,開府建衙于靈武,;聞?wù)f唐王定鼎關(guān)中,遂率靈武,、鹽川等數(shù)郡來降,。
義寧二年夏四月,有邊報傳來,,說稽胡入寇富平,,搶掠邊境。
唐王派將軍王師仁率兵北上,,一戰(zhàn)而擊破之,。稽胡又發(fā)五萬人寇掠宜春,,唐王復(fù)使相國府咨議參軍竇軌為將,,率兵討之,戰(zhàn)于黃欽山,?;烁呖v火,官軍驚懼退卻,。
竇軌怒斬領(lǐng)先后退部將十四人,,復(fù)提拔隊中小校代領(lǐng)其眾,勒兵復(fù)戰(zhàn),。又自將數(shù)百騎隨于軍后,,傳令三軍:聞鼓聲有不進者,本帥便自后面驅(qū)斬之,!
三軍聞命,,無不凜然。竇軌于是下令擂鼓,,眾將士爭先赴敵,,皆都舍生忘死,。
稽胡騎兵迎面抵御,善射者皆列于前隊,,矢發(fā)如雨,。唐軍雖然損傷慘重,但皆不敢退,,前赴后繼,,狀如猛虎?;赴l(fā)盡,,猶不能止遏唐兵,只得反身潰逃,。
竇軌遂大破稽胡,,虜其男女二萬余口。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隴西,,復(fù)說中原。
唐王世子李建成與弟李世民,,既奉父王之命,,率軍來救越王楊侗。于是兵馬趲行,,將至東都城外,,駐軍于芒華苑。
李密聞?wù)f長安發(fā)兵來救洛陽,,遂命單雄信出馬迎敵,。
李建成親自出戰(zhàn),與單雄信力爭五十回合,,力不能支,;李世民在后掠陣,暗暗稱奇,,對單雄信武藝大為贊佩,。因恐兄長久戰(zhàn)不利,乃命軍中鳴金,,李建成回馬,,單通不追,,各自引軍退去,,還歸本營。
此時洛陽城中糧絕食乏,,越王楊侗又不納唐軍之援,,東都吏民便多有欲為內(nèi)應(yīng),,將城獻與李氏兄弟者,先后派人到城外營中通信,。
世子李建成便欲趁機拿下東都,,趙公李世民諫道:我父子兄弟新定關(guān)中,根本未固,;今孤軍遠來,,雖既得東都,亦不能守,。
李建成:既然如此,,我又何必為楊侗賣命!不如引軍西還,。
李世民:楊侗既不認為我來助他,,則我退兵之際,城中必來追躡,。為保萬全,,兄長可設(shè)三道伏兵于三王陵,靜以待之,。
李建成:就依賢弟,,你自去安排。
兄弟二人議定,,于是班師西歸,。唐軍退去未久,東都城中果有兵出,,段達率萬余人繼后追殺,。追至三王陵下,只聽炮號連天,,三道伏兵盡起,。
段達因而大敗,引兵返身便逃,。李世民復(fù)又返身殺回,,直追到東都城下,斬殺四千余級,,段達只帶六千人退入城中,。
李世民遂在東都城外設(shè)置新安、宜陽二郡,;使行軍總管史萬寶,、盛彥師率部兵鎮(zhèn)宜陽,呂紹宗,、任瑰率部鎮(zhèn)守新安,。自引衛(wèi)隊向西追上李建成,,振旅還歸長安。
唐王聞聽建成所奏,,不由嘆道:越王不受我援助,,反將我當作仇敵,此必是東都城中,,諂臣當?shù)?。天將滅隋,其能誰何,!
李世民趁機道:此是天授大隋江山與父王,,不取反受其咎。
李淵看了次子一眼,,意味深長,,自此便有推倒恭帝楊侑,自為天子之意,。
西秦王薛舉聞?wù)f唐王發(fā)兵往救東都,,便與謀士郝瑗商議,欲趁長安空虛,,發(fā)兵攻之,。
郝瑗獻計:為保萬全,大王宜與梁師都聯(lián)手,,并請突厥連兵共進,,以取長安。
薛舉采納其議,,遂分遣使者,,往通梁師都及突厥莫賀咄設(shè)可汗。莫賀咄設(shè)乃啟民可汗之子,,名曰咄苾,,建牙帳于五原之北,聞薛舉使者之請,,當即許之,。
探馬獲此訊息,報至長安,。唐王李淵大驚,,遂遣都水監(jiān)宇文歆為使前往五原,赍重金賄賂莫賀咄設(shè)可汗,,且向其陳說利害,,止其出兵相助薛舉。
莫賀咄設(shè)可汗為其說動,,又看在金銀重寶面上,,便應(yīng)其絕不出兵。
宇文歆趁熱打鐵,,又勸說莫賀咄設(shè)可汗,,宜遣五原通守張長遜入朝,更以五原之地歸還中國,,莫賀咄設(shè)一并從之,。
張長遜當初因避中原大亂,舉郡歸附突厥,,莫賀咄設(shè)可汗命其為割利特勒,。此時既奉可汗之命,得以還歸中國,,自是欣然聽眾,。
由是便遣使隨同宇文歆還歸長安,舉武都,、宕渠,、五原等郡降唐。
唐王李淵大喜,,即以張長遜為五原太守,。事至于此,薛舉聯(lián)合突厥攻唐之計遂敗,。
復(fù)說此時洛陽城內(nèi),,越王楊侗號令不出東都四門,吏民再無固守之志,。朝議郎段世弘等本來謀應(yīng)西師入城,,將東都就此獻于李氏父子,及聞長安兵馬已還,,便遣人復(fù)招魏公李密,,約以己亥夜開城納之。未料信使尚未出城,,便被巡哨發(fā)覺,,搜出密書,呈獻越王,。
楊侗大怒,,乃命王世充出兵,討誅段世弘等人,。
李密本來已經(jīng)發(fā)兵,,聞?wù)f城中叛亂已定,乃引軍復(fù)還洛口,。因分兵據(jù)守鞏洛各處要道,,以防備宇文化及西去關(guān)中,,與唐王李淵合兵。
宇文化及聞?wù)f西去通道斷絕,,知道魏縣乃四戰(zhàn)之地,,不可久居,遂引兵復(fù)向東郡,,來至東郡治所聊城,。東郡通守王軌以城降之,宇文化及便以聊城為都,。
便在此時,,煬帝被弒兇信傳至長安。
唐王聞而召集群臣,,聚哭于朝廷,,悲慟逾恒,群臣勸不能止,。
李淵泣道:吾身為隋臣,,北面事之,天子雖然失道,,為臣子者既不能救,,敢忘君主之哀乎!可恨宇文化及弒君自立,,我必要殺之,。但其現(xiàn)在聊城,中有東都洛陽為阻,,奈何,!
便在此時,有人來報:魏公李密舊將王君廓率眾來降,。
李淵大喜道:得此人來投,,我自太行山向東,更無阻礙矣,。
于是率眾迎出,,待以上賓之禮,復(fù)奏請恭帝,,拜王君廓為上柱國,,假河內(nèi)太守。
鏡頭閃回,,敘述王君廓來歷,。
字幕:王君廓,并州石艾(今山西平定縣)人,出身寒民,。
王君廓自幼孤貧,,以販馬為生,品行不端,,經(jīng)常偷盜,,鄉(xiāng)里都引以為患。年少時浪蕩于街市,,見有鬻售繒布者,,便以捕魚所用笱簍扣囊其頭,。
賣布者久掙不脫,,待人相助摘下笱簍,見攤上繒布全部丟失,,而未知搶繒者為誰,,亦無法告官,只得呼天搶地,,自認倒霉,。
王君廓猶如家常便飯,并以此坑蒙拐騙手段為生,,故被鄉(xiāng)里百姓深深厭惡,。
至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王君廓以為時機難得,,欲聚集兵馬為盜,其叔父竭力反對,。王君廓見此,,便誣陷叔母與鄰居私通,與叔父一同殺死鄰居,。其叔此后雖知上當,,但因犯下人命官司,只得隨同此劣侄亡命江湖,。
王君廓于是聚眾為盜,,四處劫掠,漸集千余人,,進逼夏縣,、長平。
河?xùn)|郡丞丁榮率軍剿殺不得,,轉(zhuǎn)又派人招撫,。王君廓見到郡中來使,故意裝出感激涕零,甘愿歸降姿態(tài),。
使者以此還報,,丁榮反因此輕視王君廓,以為不必招撫,,直接布置軍隊入山清剿,。
王君廓則早將兵馬埋伏在山谷之中,嚴令不許露出破綻,,更不許出而迎敵,。
官軍在山中大搜整日,一無所獲,,兼且天色向晚,,疲憊已極,只得撤兵,。便在此時,,王君廓下令全軍出擊,由此大破官軍,,威震河?xùn)|,。
王君廓由此扎穩(wěn)腳跟,在江湖綠林中立下名號,,并與叛首韋寶,、鄧豹等人結(jié)義金蘭,稱兄道弟,。其后三賊聯(lián)手,,合兵攻打虞鄉(xiāng)(今山西永濟)。
隋將宋老生引軍前來征討,,兩軍相遇,。王君廓初戰(zhàn)不利,只得退守方山,,且故伎重施,,遣使向宋老生詐降,并與其隔澗相談,,祈求哀告,,言辭謙卑已極。
宋老生被其感動,,由此放松警惕,。王君廓則趁夜率軍穿林逃走,全身而退,。此后王君廓率軍劫掠邯鄲,,遇邯鄲人王君愕,,一見傾心,深為結(jié)納,。
王君愕進言:當今英雄并起,,兄此千余人馬,勢力單薄,,應(yīng)待各方勢力角逐,,簡其出勝者舉眾投靠,如此富貴可圖,。今兄無尺土之地,,搶奪騷擾為生,若遇強者,,則將奈何,?
王君廓:如此說來,兄必有善策教我,!
王君愕:兄可奪取井陘天險為基,,以觀天下風(fēng)色,。此處乃進出關(guān)中及山西要道,,則欲奪取天下者,誰不以兄為重,?
王君廓大喜,,遂占據(jù)井陘。
義寧元年,,唐公李淵起兵反隋之際,,先派人招降王君廓,許以重爵,。
王君廓不能自決,,議于兩位結(jié)義兄弟韋寶、鄧豹:我謂唐公初始起事,,兵不過萬,,實在不足憑依。今魏公李密乃是天下反王共主,,擁數(shù)十萬之眾,,若率眾投之,必為開國元勛,,一生富貴無憂也,。兩位兄弟之意若何?
韋寶:大哥不然,。魏公雖然勢大,,但帳下本有四十九家寨主,且以內(nèi)訌奪位,江湖中人皆都不恥其所為,。結(jié)義大哥兼讓位恩公且能殺害,,其能容我兄弟耶!
王君廓不悅,,又問鄧豹:三弟之意若何,?
鄧豹:二哥之言是也。唐公雖然初起兵少,,必以我兄弟為重,,不如歸附唐公。
王君廓心中不喜,,但見兩位兄弟意見相同,,當下也就假意贊同,議定而散,。當夜晚間,,王君廓便乘其不備突然出兵,襲擊兩位結(jié)義兄弟山寨,,奪其輜重,,然后投奔魏公李密。
未料投到魏公軍中方知,,瓦崗軍中英雄林立,,根本無其立足之地,果如兩位兄弟所料,。王君廓遂即反悔,,這才率眾西入關(guān)中,來投唐王,。
閃回結(jié)束,,書接前文。唐王李淵胸懷廣闊,,且正是用人之際,,又欲借其井陘要隘東出關(guān)中,故此以禮相待,。于是奏請恭帝,,封其為上柱國、假河內(nèi)太守,,又贈常山郡公,,后改任遼州刺史、上谷郡公,。
王君廓投降唐王之后,,見朝中多為大族縉紳,,或飽學(xué)名士,這才知道自己鄙薄,,于是收起以往各種無恥之行,,開始折身向?qū)W,積極幫扶唐王問鼎天下,。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長安,復(fù)說江南,。
蕭銑因即皇帝大位,,設(shè)置百官,皆都準依南梁故事,。乃謚從父蕭琮為孝靖皇帝,,祖父蕭巖為河間忠烈王,生父蕭璿為文憲王,。封董景珍為晉王,,雷世猛為秦王,鄭文秀為楚王,,許玄徹為燕王,,萬瓚為魯王,張繡為齊王,,楊道生為宋王,。
隋將張鎮(zhèn)州,、王仁壽進擊蕭銑,,不能取勝。繼而得知隋煬帝已死,,遂與欽州刺史寧長真等聯(lián)絡(luò),,率領(lǐng)嶺南州縣,并以郁林,、始安之地歸降蕭銑,。
蕭銑既稱梁帝,乃遣人招降交趾太守丘和,;當時林士弘亦遣使來招,,丘和皆都不從。蕭銑遂遣寧長真為帥,,發(fā)嶺南之兵自海道以攻交趾,。
丘和聞而大懼,欲引兵出降,。
司法書佐高士廉進諫道:寧長真兵數(shù)雖多,,懸軍遠至,,不能持久。城中勝兵足以當之,,奈何望風(fēng)便降,,舉數(shù)十萬民眾受制于人!
丘和聽從其諫,,便以高士廉為軍司馬,,率軍逆擊來犯之敵。高士廉連用機謀破之,,寧長真僅以身免,,盡俘其眾。
既而有驍果衛(wèi)自江都而至,,丘和得知煬帝兇問,,這才以交趾郡歸附蕭銑。
當時始安郡(今廣西桂林)丞乃為李襲志,,字重光,,金州安康縣(今陜西石泉)人,北周信州總管李遷哲之孫,,隋朝臺州刺史李敬猷之子,。
隋末因見天下大亂,乃盡散家財,,招募壯士得三千人,,以保郡城,。蕭銑,、林士弘、曹武徹交相派兵來攻,,皆不能克,。及聞煬帝在江都遇弒,乃率全城吏民,,臨吊哭祭三日,。
便有部將勸道:公乃中州貴族,久臨鄙郡,,華夷悅服,。今隋室無主,海內(nèi)鼎沸,,以明公威惠,,若號令嶺表,尉佗之業(yè)可坐致也,。
李襲志怒道:我家世代忠貞,,從無逆臣,。江都雖覆,宗社尚存,,尉佗狂僭,,何足慕也!
堅守二年有余,,始安郡外無聲援,,于是城陷,為梁軍所虜,,押送南郡,。蕭銑得之大喜,拜為工部尚書,,檢校桂州總管,。
當時偽楚帝林士弘據(jù)有江南之地,漢陽太守馮盎亦以蒼梧,、高涼,、珠崖、番禺之地附之,。蕭銑既得交趾歸降,,便遣部將蘇胡兒引兵攻略江南,拔取豫章郡,;復(fù)命宋王楊道生奪取南郡,,齊王張繡略定嶺表。數(shù)戰(zhàn)之后,,便得江準之地大部,。
由此西至三峽,南到交趾,,東至九江,,北距漢水,全都歸屬蕭銑,,兵力達到四十萬。
蕭銑既得南郡,,就此徒都江陵,,修復(fù)當年西梁陵園廟堂。又引南陽名士岑文本為中書侍郎,,使典掌文翰,,委以機密。
字幕:岑文本,,字景仁,,鄧州棘陽縣(今河南新野)人,。西梁吏部尚書岑善方之孫,隋朝虞部侍郎岑之象之子,。自幼聰慧敏捷,,博通經(jīng)史。十四歲時為父申冤,,由是知名天下,。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江南,,復(fù)說長安,。
隋恭帝楊侑聞?wù)f祖父楊廣被弒,此后每次臨朝,,便感覺后頸涼風(fēng)不斷,,如坐針氈。遂于義寧二年五月十四日,,主動禪位于唐王李淵,,遜居故代王府邸。
楊侑字仁輔,,隋煬帝元德太子楊昭第三子,,母為韋妃。自幼聰明,,氣度非凡,,初封陳王,改封代王,。禪讓之后閑居長安,,次年病終,壽十五歲,,在位一百七十七天,。
五月甲子,唐王李淵即皇帝位于太極殿,,遣刑部尚書蕭造告天南郊,,大赦天下,改元為武德元年,。命罷郡置州,,以郡太守為州剌史。推五運為土德,,色尚黃,。
此時隋煬帝被弒兇訊亦至東都,留守東都官員奉越王楊侗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皇泰,。追謚大行皇帝曰明皇帝,廟號世祖,;追尊元德太子曰成皇帝,,廟號世宗;尊生母劉良娣為皇太后,。以段達為納言,、陳國公,王世充為納言,、鄭國公,,元文都為內(nèi)史令、魯國公,,皇甫無逸為兵部尚書,、杞國公。以盧楚為內(nèi)史令,,郭文懿為內(nèi)史侍郎,,趙長文為黃門侍郎,共掌朝政,,時人號稱此七公為“七貴”,。
史稱皇泰帝楊侗眉目如畫,溫厚仁愛,,風(fēng)格儼然,。
當此唐朝初建,東西兩京二帝并立,,天下反王數(shù)十,,割據(jù)不臣者多如牛毛,乃是中國歷史上重要年份,,西方紀年之公元618年是也,。
五月辛未日,突厥始畢可汗遣骨咄祿特勒前來長安,,祝賀唐高祖即天子位,,并參與登基大典。高祖李淵設(shè)宴于太極殿以待遠客,,命奏九部樂,。
當時中國人避隋末之亂者多入突厥之境,突厥由此迅速強盛,,彼時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北部諸國皆都臣服,擁有控弦之士百萬,。唐帝因自己初起之時多借其兵馬相助之力,,故于此建國立業(yè)之后,前后餉遺突厥可汗,,數(shù)量不可勝紀,。
突厥始畢可汗由是恃功驕倨,每遣使者前至長安,,多有暴橫之行,,唐帝皆優(yōu)容赦之。
大唐初立,,乃命裴寂,、劉文靜等人修定律令,名曰《大唐武德律》,。又命置國子,、太學(xué)、四門生,,合三百余員,,郡縣學(xué)亦各置生員。
至六月甲戌朔日,,高祖升殿,,設(shè)置重臣。乃下詔命:以次子趙公李世民為尚書令,,從侄黃臺公李瑗為刑部侍郎,;相國府長史裴寂為右仆射、知政事,,司馬劉文靜為納言,,司錄竇威為內(nèi)史令,李綱為禮部尚書,、參掌選事,,相府掾殷開山為吏部侍郎,掾?qū)仝w慈景為兵部侍郎,,韋義節(jié)為禮部侍郎,,主簿陳叔達、博陵崔民干并為黃門侍郎,,唐儉為內(nèi)史侍郎,,錄事參軍裴晞為尚書右丞;以隋民部尚書蕭瑀為內(nèi)史令,禮部尚書竇璡為戶部尚書,,蔣公屈突通為兵部尚書,,長安令獨孤懷恩為工部尚書。
大封重臣之后,,各依其職,。高祖惟待右仆射裴寂特別寵厚,群臣無與為比,。
字幕: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縣(今山西臨猗)人,,出身河?xùn)|西眷裴氏,。
裴寂姿容俊偉,十四歲時便補任蒲州主簿,。隋朝建立后,,舉孝廉出身,授左親衛(wèi),,出任齊州司戶參軍,,遷侍御史、駕部承務(wù)郎,。
出任晉陽宮副監(jiān)之時,,交好唐國公李淵,策劃晉陽起兵,,授大將軍府長史,,賜爵聞喜縣公。又輔佐李淵攻破長安,,便授相府長史,。
當隋恭帝主動禪讓之時,唐王固執(zhí)不從,,裴寂率眾上表,,以辭職相脅,李淵這才受禪稱帝,。因其擁立大功,,故此命為宰相以掌政事,對其親近厚待,,自與他人大為不同,。
高祖除將軍國重事皆付裴寂,另將庶政皆都委予內(nèi)史令蕭瑀,,事無大小,,莫不關(guān)掌,。
蕭瑀乃是梁明帝蕭巋第七子,隋煬帝蕭皇后同母之弟,。今為內(nèi)史令,,亦屬宰相,,于是孜孜盡力,,繩違舉過,人皆憚之,。
高祖有敕,,怪內(nèi)史宣行甚遲,蕭瑀奏道:大業(yè)之世內(nèi)史宣敕,,或前后相違,,有司不知所從。臣在省日久,,備見其事,。今王業(yè)經(jīng)始,事系安危,,遠方有疑,,恐失機會,故臣每受一敕,,必要親自勘審,,使與前敕不違,始敢宣行,;稽緩之愆,,實由于此。
李淵聞言大喜道:卿用心如是,,吾復(fù)何憂,!
唐高祖封賞眾臣已畢,便令諸將四面出兵,,以開疆拓土,,壯大勢力,積蓄國庫帑銀,。因遣上將馬元規(guī)慰撫山南之地,,諸州郡望風(fēng)歸附,惟南陽郡丞呂子臧據(jù)郡不從,。
馬元規(guī)屢次遣使前往招諭,,皆為呂子臧所殺。
及聞隋煬帝遇弒,,高祖又遣女婿薛君倩赍詔前往諭旨:隋帝已死,,卿猶為何人盡忠,?
呂子臧覽書大哭,先為楊廣發(fā)喪成禮,,然后請降,。唐高祖拜呂子臧為鄧州刺史,封南郡公,,由此南陽歸唐,。
又說通圣天子曹武徹,率軍攻打始安郡,,久攻不下,,頓兵城外,進退不得,。梁王蕭銑趁其攻城受挫之際,,聯(lián)合城內(nèi)李襲志,內(nèi)外夾擊,,一舉擊潰擒殺曹武徹,。此時距其登基稱帝,才一個月而已,,可稱滿月天子,。
又說迦樓羅王朱粲,在終南山一帶郡縣劫掠,。因見李唐已經(jīng)統(tǒng)一關(guān)中,,立腳不住,只得率部逃竄至河南鄧州,。
唐朝宣州刺史周朝追擊交戰(zhàn),,但屢戰(zhàn)屢敗,不敵朱粲部下喜食人肉諸將,。馬元規(guī)此時已克南陽,,正屯兵鄧州,于是趁戰(zhàn)勝余威來戰(zhàn)朱粲,,一陣敗之,。
朱粲兵眾四散,向南逃遁,,至山林中招集散眾,,重整軍馬。
呂子臧見此,,進言于馬元規(guī)道:將軍神勇,,末將知之矣。今值朱粲新敗,,士氣正衰,,某愿率部下精騎數(shù)千,,與將軍合力攻滅之,以為進獻之禮,,未知若何,?若待其部下匯集,定來與我再爭南陽,。朱粲向以劫掠為生,,部下諸將皆為亡命之徒,因無存身之地,,再來時必當拼死以戰(zhàn),,是為南陽心腹大患也。
馬元規(guī)因其新降,,未知其心,故而不從,。呂子臧又請單獨出戰(zhàn),,馬元規(guī)復(fù)恐其率部投敵,更又不從,。此后不久,,朱粲部下大集,果然來爭鄧州,,馬元規(guī)只得退守南陽,。
呂子臧嘆道:公不納我言,以致于此,,我命休矣,!
朱粲率領(lǐng)大軍圍城,時逢大雨,,城墻崩壞,。
南陽舊將皆勸呂子臧投降,呂子臧怒道:我今為唐天子之將,,豈有向叛賊投降之理,!
因此率部出擊,激戰(zhàn)至死,。不久南陽城失守,,馬元規(guī)跨馬挺槍力戰(zhàn),最終不支被執(zhí),,乃被朱粲殺害,。臨死之前,因仰天嘆道:我不聽呂公良言,,理應(yīng)得此下場,。
唐武德元年六月戊寅日,,隋安陽令呂珉以相州來降,高祖李淵以其為相州刺史,。
庚辰日,,大封宗親諸王。冊立世子李建成為皇太子,,趙公李世民為秦王,,齊公李元吉為齊王,宗室黃瓜公李白駒為平原王,,蜀公李孝基為永安王,,柱國李道玄為淮陽王,長平公李叔良為長平王,,鄭公李神通為永康王,,安吉公李神符為襄邑王,柱國李德良為新興王,,上柱國李博叉為隴西王,,上柱國李奉慈為勃海王。孝基,、叔良,、神符、德良,,皆為高祖從父弟,;博叉、奉慈,,乃是弟子從侄,;李道玄者,從父兄之子也,。自此,,關(guān)中李氏宗族大興。
此時南陽兇報傳來,,說馬元規(guī)及呂子臧雙雙戰(zhàn)死,,南陽郡被朱粲所得。
唐高祖大怒,,便欲立即發(fā)兵南陽,,前往報仇。正當此時,,西邊豐州總管張長遜遣使來報:西秦霸王薛舉以大將宗羅睺為先鋒,,引十萬大軍,前來寇犯涇州,。
李淵聞言大驚道:若涇州有失,,則我關(guān)中危矣,!
只得暫且按下南陽報仇之事,全力應(yīng)對西邊,。乃命以秦王李世民為帥,,率領(lǐng)八大總管,引兵十五萬前往涇州,,以拒西秦兵馬,。(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