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安西都護(hù)府自唐太宗貞觀十四年起,,到唐憲宗元和三年止,,共存在約有一百七十年之久。管轄包括今新疆,、哈薩克斯坦東部和東南部,、吉爾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東部,、阿富汗大部,、伊朗東北部、土庫曼斯坦東半部,、烏茲別克斯坦大部等地,。
郭孝恪就任安西都護(hù)之時,西突厥乙毘咄陸可汗已殺沙缽羅葉護(hù),,吞并其眾,,又擊滅吐火羅部。由是自恃強(qiáng)大,,遂拘留唐使,,侵暴西域,,兵寇伊州。
于是上任伊始,,郭孝恪便率輕騎二千,,自烏骨邀擊西突厥叛匪。
鐵騎到處,,乙毘咄陸兵敗,,又遣處月、處密二部圍天山,,再被郭孝恪擊敗,。唐軍乘勝而進(jìn),三戰(zhàn)皆捷,,先攻拔處月俟斤所居城池,;繼又追奔至遏索山,盡降處密之眾而歸,。
乙毘咄陸數(shù)敗于郭孝恪,,在安西之地立腳不住,引其部眾西擊康居,,順道攻破米國,。乙毘咄陸將戰(zhàn)利品皆都擁為己有,不分與追隨部落首領(lǐng),,隨行諸部皆都大怨,。
部將泥孰啜性情粗暴,輒引本部兵奪取貲財戰(zhàn)利,。
乙毘咄陸大怒,,立命斬殺泥孰啜,眾將并皆怨憤,。泥孰啜部將胡祿屋聞?wù)f本主被殺,,引兵襲擊可汗牙帳。乙毘咄陸部眾大散,,只得走保白水胡城,。
于是弩失畢諸部及乙毘咄陸所部屋利啜皆反,復(fù)引眾東還,,并遣使前往長安,,詣闕歸降大唐,并請廢黜乙毘咄陸,,更立可汗,。
唐太宗遂遣使赍持玉璽丹書,立莫賀咄之子為西突厥之首,稱乙毘射匱可汗,。
乙毘射匱可汗既立,,釋放乙毘咄陸所留唐使者,并率諸部兵馬,,西擊乙毘咄陸于白水胡城,。未料乙毘咄陸早就有備待發(fā),出兵擊之,,乙毘射匱大敗東還,。
乙毘咄陸獲勝,遣使招其故部還歸,。
故部落首領(lǐng)皆都答復(fù)道:即使我千人戰(zhàn)死,,一人獨存,亦不汝從,!
乙毘咄陸自知不為眾人所附,,乃西奔塔里木北吐火羅城。
貞觀十六年,,冬十月,,丙申。殿中監(jiān)郢縱公宇文士及病卒,。
唐太宗聞報流涕不止,追贈左衛(wèi)大將軍,、涼州都督,,陪葬昭陵,謚號為恭,。
黃門侍郎劉洎奏道:士及生活奢侈,,不應(yīng)賜謚為恭。
太宗拗不過此公,,最終依照眾議,,謚號為縱。
宇文士及曾尚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竇建德在聊城殺死宇文化及時,,南陽公主所生之子宇文禪師一同遇難,公主出家為尼,。
竇建德兵敗之后,,南陽公主回轉(zhuǎn)長安,宇文士及請求復(fù)合,。公主道:我父被你兄所弒,,便與你家乃是仇敵。只因你未曾參與謀逆,,才不殺你而已,,焉能再做夫妻,!
宇文士及聞言大悲,只得放棄,。
唐太宗因從諫如流,,故身側(cè)如魏徵一般諍臣如云,惟宇文士及從不逆鱗上奏,,博其賢名,,只甘愿在天子身側(cè)默默相伴。
太宗曾在宮中后園觀賞景致,,宇文士及陪侍,,順便指著一棵樹道:此真乃嘉木也!
宇文士及聞聲稱是,,并且大加贊美,。
太宗正色道:魏徵常勸我遠(yuǎn)離佞人,我一直不知其所指,,今見卿諂佞如此,,我知之矣。
宇文士及急叩頭謝罪道:諸宰相固然皆是干國忠臣,,但亦常犯顏直諫,,使得陛下手足無措,毫無為君興味,。臣有幸忝在陛下身側(cè),,若不稍微將就,順?biāo)斓垡?,則陛下雖貴為天子,,又有何人生樂趣哉?
李世民細(xì)品其言中之意,,不由開懷大笑,,伸手扯起,后復(fù)大加賞賜,。
貞觀十七年正月,,太子太師魏徵病危。太宗派遣使者候問,,賜給藥餌,,又派中郎將李安儼值宿魏府,隨時稟報病情,。又與太子同到魏府問候,,并將衡山公主許嫁其子魏叔玉。
魏徵終于不治病故,壽止六十四歲,。
太宗李世民傷心非常,,廢朝五日。追贈魏徵為司空,,贈謚“文貞”,,下詔厚葬。
魏徵妻裴氏以丈夫生平簡樸,,豪葬不合亡者之志為由拒絕,,只以小車裝載靈柩下葬。太宗率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親刻書碑文,。
魏徵去世,妻裴氏將其一頁遺表上呈,,字體難以辨識,。其略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者國安,,用惡者國衰。公卿大臣,,有愛有憎,,憎者只見其惡,愛者惟見其善,。愛憎之間,,豈可不慎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除惡不豫,,任賢不忌,,國可興矣。
太宗覽表,,流淚不止道:魏公臨死,,尚憂國事如此!朕嘗聞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離我而去,是永失一明鑒矣,。滿朝文武皆說,,魏徵做人疏慢??晌矣^其為人態(tài)度,,只覺嫵媚。
眾侍聞言,,無不流涕贊嘆,。太宗感嘆舊臣漸漸零落,或者衰老,,亦覺自己身體不濟(jì),,恐后世子孫忘記眾臣開國大功,遂命刻畫二十四位功臣之像,,懸掛于長安宮城西內(nèi)三清殿側(cè)凌煙閣內(nèi),,稱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二十四臣畫像比例皆依真人大小,,均面北而立,,閣中分為三層:最內(nèi)一層所畫為功勛最高宰輔,中間一層為功高王侯,,最外一層則為其他功臣,。
二十四位功臣是為:趙國公長孫無忌,河間元王李孝恭,,萊國成公杜如晦,,鄭國文貞公魏徵,梁國公房玄齡,,申國公高士廉,,鄂國公尉遲敬德,衛(wèi)國公李靖,,宋國公蕭瑀,,褒忠壯公段志玄,夔國公劉弘基,,蔣忠公屈突通,,鄖節(jié)公殷開山,譙襄公柴紹,,邳襄公長孫順德,,鄖國公張亮,潞國公侯君集,,郯襄公張公謹(jǐn),,盧國公程知節(jié),,永興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劉政會,,莒國公唐儉,,英國公李勣,護(hù)國公秦瓊,。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并非按照功勞大小排名,,而是按照當(dāng)時官職排名。此前去世者因獲贈官,,遠(yuǎn)高于生前職務(wù),,因而排前。
凌煙閣功臣圖成,,太宗引眾臣登閣觀覽,,并評價當(dāng)下在職諸臣道: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yīng)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shù)明達(dá),,臨難不改節(jié),當(dāng)官無朋黨,。唐儉言辭辯捷,,善和解人;楊師道性行純和,,自無愆違,;岑文本性質(zhì)敦厚,文章華贍,;劉洎性最堅貞,,有利益;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稱意,。今名將惟李世勣,、李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勝,,亦不能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李靖可謂我大唐戰(zhàn)神,,今已賦閑,在家養(yǎng)老,,功勛蓋世,,豈可論哉。
李世勣常年帶兵在外,,早將鬼谷門掌門之位讓與房玄齡,,此處表過,列位看官須知,。
論功已罷,,太宗聞知左領(lǐng)軍將軍契苾何力母親姑臧夫人、弟蘭州都督沙門都還居住在涼州,,遂派契苾何力回涼州省親,,并安撫契苾部落。
契苾何力歸至涼州,,卻發(fā)現(xiàn)母弟皆都不在,,且本部諸首領(lǐng)都欲脫離大唐,歸附薛延陀,。契苾何力十分驚詫,,因而問道:大唐天子待我等如此厚恩,公等何故叛離,?
諸首領(lǐng)道:薛延陀勢大,,乃是涼州霸主;唐朝雖盛,,然鞭長莫及,,無力西顧。姑臧夫人及蘭州都督都已到薛延陀部,,大人何不前往,?
契苾何力:有沙門孝母足矣,我則可忠于大唐陛下,,堅決不去,。
契苾部諸首領(lǐng)聞此,便發(fā)動兵變,,捆綁何力,,送到薛延陀真珠可汗乙失夷男牙帳。
真珠可汗令釋其縛,,使其母弟勸降,。契苾何力箕坐帳中,,拔出佩刀,面向東方喊道:豈有大唐忠烈之士,,而屈虜庭者,?天地日月,以知我心,!
乃舉手中彎刀,,將左耳割掉,發(fā)誓不從,。真珠可汗欲殺何力,,其妻力勸作罷。
契苾何力隨從有逃回長安者,,向天子奏說主將叛逃薛延陀,。太宗說道:契苾何力對我大唐忠心耿耿,其歸薛延陀,,必非本意,。
侍臣奏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彼戎狄之族臭味相投,,契苾何力加盟薛延陀,如魚得水,,今得歸其本部,,緣何不叛?
唐太宗怒道:非也,!契苾心如鐵石,,肯定不會叛我。
恰有使者自薛延陀歸,,詳述何力截耳發(fā)誓真情,。太宗聞而落淚,對近侍道:契苾何力究竟是何等樣人,,汝今知之耶,?
近侍慚愧無地,伏地請罪,。
太宗當(dāng)即命兵部侍郎崔敦禮為使,,持節(jié)曉諭薛延陀,將新興公主嫁給真珠可汗為妻,,換回何力,。契苾何力因此得以還朝,官拜右驍衛(wèi)大將軍,。
新興公主將要出塞成親,,何力諫道:萬萬不可因為微臣之故,許與薛延陀通婚,。
唐太宗道:王者言出如綸,。朕已允婚于真珠可汗,身為天子,,豈可自食其言,?
契苾何力:臣非欲陛下立刻回絕,只希望暫且延緩此事,。臣聞自古有迎親禮儀,,陛下可敕令真珠可汗前來迎親,即使其不到長安,,也要到靈州,;真珠可汗必定不敢前來,則回絕有由也,。真珠性情剛直暴戾,,既然不能與大唐通婚,其部下亦各懷異心,;且以乙失夷男情狀,,不過一二年便會病死。其二子不和,,必然爭奪王位,,大打出手。屆時陛下只遣一旅之師,,便可輕易制服薛延陀全族也,。
唐太宗聽從其諫,于是征召真珠可汗,,命其前來迎親,。
真珠可汗恐其有詐,果然不敢前來迎親,。一年后亦果然病死,,二子突利失、拔酌爭位,,拔酌殺死突利失自立,,薛延陀因此大亂。
便在契苾何力出使西涼之際,,有雩尉游文芝狀告代州都督劉蘭謀反,。太宗令有司審查屬實,遂命將劉蘭坐腰斬,。
右武候?qū)④娗鹦泄c劉蘭向來有隙,,乃向行刑刀手索討其心肝食之,。
太宗聞而大怒,因派人嚴(yán)辭責(zé)備道:劉蘭謀反,,國有常刑,,卿有何恨,以至如此,!若以此為忠孝,,則太子諸王先食之矣,豈至卿邪,!
字幕:丘行恭本姓丘敦,,表字敬,原籍河南洛陽,,鮮卑族人,。西魏鎮(zhèn)東將軍丘壽之孫,稷州刺史丘和之子,。
丘行恭出身將門世家,,勇力非常,善于騎射,。隋朝大業(yè)末年,,與兄長丘師在岐州起義,聚集兵眾萬人,,居守郿城自保,,百姓大多前來依附。
平?jīng)雠\數(shù)萬人包圍扶風(fēng),,扶風(fēng)太守竇璡堅守城池,,賊軍數(shù)月未克,乏糧離散,。丘行恭率領(lǐng)五百人以送糧食為名,,赍牛酒到奴賊軍營,殺其賊首,,盡降其眾,。
李世民攻略關(guān)中,丘行恭便與兄長丘師在渭北謁見,,就此率眾歸順唐軍,。
此后,丘行恭一直跟隨秦王李世民征戰(zhàn),,先后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屢立戰(zhàn)功,,升任左一府驃騎,所受賞賜甚厚,。
與王世充軍在邙山?jīng)Q戰(zhàn)之時,,丘行恭帶領(lǐng)數(shù)十名騎兵沖進(jìn)敵陣,勢不可擋,,殺傷敵軍甚眾。敵軍十?dāng)?shù)騎追至,,射中唐太宗戰(zhàn)馬,。丘行恭連射數(shù)人落馬,余者不敢向前,。
丘行恭將自己所乘戰(zhàn)馬讓給秦王,,在前挺刀步行,又?jǐn)貧?shù)名敵軍,,保護(hù)李世民返回唐軍大營,,最終大敗王世充。
武德九年,,丘行恭參與玄武門之變,,因功升任左衛(wèi)將軍。貞觀十三年,,丘行恭跟隨侯君集攻打,,滅高昌國以歸,因功受封天水郡公,,升任右武候?qū)④姟?p> 畫外音:唐高宗李治繼位后,,丘行恭升任右武侯大將軍,兼冀,、陜二州刺史,,不久辭職退休。麟德二年去世,,時年八十歲,,追贈荊州刺史,謚號襄,,賜給溫明秘器,,陪葬于昭陵。丘行恭平生收緣結(jié)果如此,,結(jié)以小傳,,按下不提。
貞觀十七年,二月壬午,。
天子升朝,,問諫議大夫褚遂良:朕嘗讀史,因見帝舜曾造漆器,,諫止者十余人之眾,。造一漆器而已,何足眾人皆諫,?
褚遂良奏答:奢侈者,,危亡之本;漆器不已,,將以金玉為之,。忠臣愛君,必防其漸,,若禍亂已成,,無所復(fù)諫矣。
唐太宗贊道:誠然如此,。當(dāng)商紂王帝辛之時,,有南蠻國進(jìn)象牙之箸,比干引以為憂,,便是此理,。此后朕若有過,卿亦當(dāng)諫其始漸,。朕見前世帝王拒諫者,,多云業(yè)已為之,或云業(yè)已許之,,終不為改,。如此,欲無危亡,,得乎,!
來日,太宗詔以太子詹事,、鄖國公張亮為洛州都督,。
字幕:張亮,鄭州滎陽人,,出身貧寒,,隋末時參加瓦崗軍,隸屬于徐世勣部下,。因隨徐世績鎮(zhèn)守黎陽,,屢立戰(zhàn)功;終因李密兵敗,乃與徐茂功降唐,,被命為鄭州刺史,。
后因房玄齡推薦,張亮被秦王召入天策府,,擔(dān)任車騎將軍,。李世民賞識張亮武勇,視為心腹,;因張亮在玄武門之變中立功甚巨,,更為秦王器重。
唐太宗即位之后,,張亮被封為右衛(wèi)將軍,、懷州總管、長平郡公,,此后十余年來歷任要職,直做到太子詹事,,此番更受封洛州都督重任,。
張亮奉旨就職外任,剛要啟行,,潞國公侯君集在家中設(shè)宴,,與其話別。
唐太宗圖繪二十四位功臣于凌煙閣,,鄖國公張亮名列第十六位,,潞國公侯君集名列第十七位。侯君集自以為平滅高昌功高蓋世,,對此排位不滿,,便懷怨望之心,生有異志,。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侯君集以言語相激道:賢兄身為二十四功臣之一,,卻不能立身朝廷,,外派小小洛州,任都督微職,,可知是何人在背后相排擠乎,?
張亮早知侯君集懷有異志,本來對其懷有戒心,,此時酒已半酣,,遂順口答道:二十四臣譜序已定,公位列張亮之后;則若有人排擠于某,,非公而誰,!
侯君集反被張亮所激,攘袂離坐,,勃然大怒道:我平高昌,,功高蓋世,除恩師以外,,有何人能位居我上,?你我同門兄弟,某安能排擠賢兄,!今皇帝刻薄寡恩,,偶因揪我小錯,便轉(zhuǎn)面無情,,嗔如屋大,,某郁郁殊不聊生!公能反乎,?若能,,弟必隨兄后,愿為先鋒,!
當(dāng)日酒散,,張亮不敢隱瞞,便將侯君集席間之語密奏天子,。
太宗聞而大怒,,轉(zhuǎn)瞬便即平靜如常,因道:卿與君集皆為凌煙閣功臣,,此乃酒后狂語,,當(dāng)時又無旁人為證,對我來說乃屬風(fēng)聞,。若因此而將君集下于有司獄吏,,其必不服,且死不承認(rèn),。此事朕已知曉,,事未可知,卿且勿言,。
張亮聞言再拜,,辭別天子出京,上任去訖,。太宗于是故作不知,,亦待侯君集如故,。
是年鄂國公尉遲敬德五十九歲,上表乞骸骨還鄉(xiāng),,要求致仕退休,。太宗不許,乃將敬德調(diào)回京師長安,,命為開府議同三司,,許其不必每天上朝,可以五日一參,。
侯君集見尉遲恭受此寵遇,,自謂秦府舊臣,愈覺天子不公,,怨恨愈熾,。
適逢太子李承乾屢被父皇苛責(zé),且對四弟魏王李泰溺愛有加,,故亦心懷怨望,;由是暗地派人聯(lián)絡(luò)侯君集,求為外援,。二人一拍即合,,就此結(jié)黨。
太宗因分封諸王擔(dān)任各州刺史,,故在朝中挑選剛直大臣以輔佐眾位親王,,使至諸州做長史或司馬,,并起監(jiān)督作用,。因權(quán)萬紀(jì)為人正直,遂命其為齊州長史,。
權(quán)萬紀(jì)到任,,見齊王李祐不守法度,多次犯顏勸諫,,并斥退齊王寵臣昝君謨,、梁猛彪二人。但李祐又立即將之召回,,更加寵信,。
鏡頭閃回,敘述李祐來歷,。
字幕:李祐,,字為輔,太宗李世民第五子,,生母陰妃,。
李祐外祖父陰世師乃隋朝名將,,隋煬帝巡游江都之時,奉命與代王楊侑留守長安,。李淵太原起兵后,,代王聞知,便命陰世師擒殺李淵所留于長安幼子李智云,,年僅十四歲,。
陰世師不但殺害李智云,又命京兆郡發(fā)掘李淵家族五廟墓葬,。李淵兵入長安之后,,亦以陰世師抗拒義兵為由將其殺害。故此陰氏與李唐國仇家恨,,其深似海,。
李祐是為陰氏所生,故而既是李世民之子,,卻又是李家仇人之親,。
貞觀十年正月,李祐改封齊王,,因病滯留長安,。舅父陰弘智以太宗多子為由,勸其招募壯士自衛(wèi),,并推薦自己妻兄燕弘信為衛(wèi)隊長,。
李祐從之,厚待燕弘信,,命其招募死士,,自此離經(jīng)叛道,與父親太宗離心離德,。貞觀十五年,,李祐到任齊州,喜好游獵,,結(jié)交奸邪,。
太宗聽聞此事,認(rèn)為長史薛大鼎管教無方,,于是將其免職,,代以權(quán)萬紀(jì)為齊州長史。
閃回結(jié)束,,書歸正文,。
權(quán)萬紀(jì)就任,見齊王屢諫不改,,擔(dān)心一并獲罪,,遂請李祐上表謝罪,,自己攜表入朝,向天子表示,,李祐定會悔改,。
唐太宗覽表息怒,因而賞賜權(quán)萬紀(jì),,使歸齊州,;仍以李祐以前過錯,下詔責(zé)備,。
李祐聞?wù)f權(quán)萬紀(jì)得到賞賜,,而自己卻受責(zé)備,于是大怒道:長史賣我,!勸我改過,,自以為功,何其毒耶,?我必殺之,。
時隔未久,天子復(fù)以校尉韋文振謹(jǐn)慎正直,,命其前往齊州,,為李祐王府典軍。韋文振亦對齊王多次進(jìn)諫,,李祐亦深為厭惡,。
權(quán)萬紀(jì)雖懷忠貞,但生性心地狹隘,,又急功近利,,疾惡如仇,故對齊王李祐管教越發(fā)嚴(yán)厲,,令其解縱鷹犬,,此后不得出城圍獵,,并再次放逐昝君謨,、梁猛彪二人。
李祐卻將昝君謨二人藏在王府,,與其日夜謀劃,,欲圖殺死權(quán)萬紀(jì),以便為所欲為,。
忽一日,,夜間偶起大風(fēng),有石塊落于權(quán)萬紀(jì)宅中,,砸碎魚缸,。權(quán)萬紀(jì)聞而杯弓蛇影,,急命家人遍尋屋頂墻外,回報并無異狀,。
權(quán)萬紀(jì)道:此石來得奇怪,。夜風(fēng)雖大,豈有將偌大石塊吹入庭院之理,?此必是昝君謨與猛彪,,派遣刺客前來謀殺于我,以投石問路也,。
左思右想,,愈覺有理。遂坐待天明,,命韋文振帶兵闖入王府,,將昝君謨、梁猛二人搜出收系,,并發(fā)驛傳文書前往長安,,以齊王聚眾謀反罪奏聞天子。
太宗覽書大驚,,詔命齊王李祐與權(quán)萬紀(jì)一起入朝,,當(dāng)面質(zhì)對。
齊王收到父皇詔書,,對權(quán)萬紀(jì)既積忿已久,,便斷定是被其誣告定罪,此去兇多吉少,。遂與燕弘信之兄燕弘亮等密謀,,定要誅殺權(quán)萬紀(jì),方消胸中惡氣,。
來日一早,,權(quán)萬紀(jì)奉詔先行,離開齊州,,西赴京師長安,。
未料出城未遠(yuǎn),只有二十里許,,忽見前面林中沖出二十余騎,,俱以黑紗蒙面,將權(quán)萬紀(jì)及其隨從數(shù)人團(tuán)團(tuán)圍定,。
權(quán)萬紀(jì)大驚問道:此去州府未遠(yuǎn),,何處盜賊,敢于光天化日之下動掠朝廷命官,?
盜首冷笑:某亦曾為大隋朝廷命官,,今來是為恭帝陛下報仇耳,。
權(quán)萬紀(jì)聽出來人聲音,不由叫道:你不是燕弘亮耶,?
燕弘亮哼道:好耳力,!如此,愈加饒你不得,。
將手一招,,二十余騎同時發(fā)矢,將權(quán)萬紀(jì)及其隨從全部射殺,。
與此同時,,李祐又派其黨,共逼王府典軍韋文振同謀造反,。
韋文振聞言大驚,,先是虛與委蛇,假作答應(yīng),;后以上茅房出恭為由,,單騎出城而走,欲還長安告變,。未料馳走數(shù)里,,便被齊王派人追及殺之。
于是齊王升殿,,召集眾官,,私署上柱國、開府,,打開府庫行賞,,驅(qū)民入城,更繕甲兵樓堞,,并設(shè)置拓東王,、拓西王等官。
吏民不愿從叛,,各棄妻子夜縋出城逃亡,,齊王不能禁止。
鏡頭轉(zhuǎn)換,,都城長安,,皇宮之中,。
驛報飛傳,,黃門赍表入奏:齊王造反,長史權(quán)萬紀(jì),、典軍韋文振被殺,!
太宗聞變大怒,,立下詔旨:速命兵部尚書李世勣,大發(fā)懷,、洛,、汴、宋,、潞,、滑、濟(jì),、鄆,、海九州兵馬,前往討伐,。
齊王聞?wù)f戰(zhàn)神李世勣帶兵來伐,,驚怖異常。乃命燕弘亮兄弟二人,,率四名江湖高手,,值宿于寢臥之內(nèi)保護(hù)自己;使余黨分統(tǒng)士眾,,布于城內(nèi)各處及四個城門,,日夜巡城自守。
雖然如此戒備,,每當(dāng)入夜猶然不敢離開王宮,,只與燕弘亮、燕弘信等人及諸妃宴飲,,自以為如此方可萬無一失,。
燕弘亮于席間寬慰道:大王不須憂慮!以弘亮等五人本事,,天下無對,。若官軍敢來,則右手持酒卮,,左手為王揮刀殺之,,如拂幾上之塵而已!
齊王轉(zhuǎn)憂為喜,,信以為然,。于是傳檄齊州諸縣反唐,但各縣吏民皆莫肯從,。
英國公李世勣尚在途中,,主力大軍未至,青、淄等山東數(shù)州兵馬已集齊州境內(nèi),。
齊王府兵曹杜行敏聞?wù)f朝廷討伐軍將至,,遂聯(lián)絡(luò)同僚十?dāng)?shù)人,各集部下之兵,,得五百余人,,圖謀入宮擒執(zhí)齊王及燕弘亮等,以歸降官軍,。
庚申之夜,,杜行敏引眾四面鼓噪,來攻王府,,聲聞數(shù)十里,。齊王死黨有居于王宮之外者,皆被齊州軍民攢刃殺之,,自城頭直至宮門,,殺聲震天動地。
齊王李祐正在宮中與燕弘亮等聚飲,,問道:外面是何聲音,?
左右不敢出府探問,順口答道:是英國公李世勣統(tǒng)其部下飛騎,,已登墻入城矣,。
齊王聞言,大驚失色,。燕弘亮喝道:混蛋,,胡說!
話猶未了,,便聽庭院內(nèi)人聲聒耳,,瞬間火光沖天。
杜行敏分兵鑿開墻垣而入,,就院中高叫道:我等乃英國公麾下飛騎兵是也,!城墻雖高,宮苑雖固,,豈能當(dāng)我,?反賊李祐若自縛出降,佛眼相看,;若負(fù)隅頑抗,,立即誅殺!
畫外音:原來衛(wèi)國公李靖用兵半生,,所到之處,,皆仗以鬼谷門弟子為主,,訓(xùn)練出一支千人騎兵,號稱“飛騎”,,用作前鋒,。隋末諸路反王及西域各國聞之,,無不變色,,懼若天神。李靖告老退休之后,,飛騎即歸首徒李世勣率領(lǐng),,旗號到處,無論是何強(qiáng)敵,,皆都不敢與之交鋒,。暗夜之中,杜行敏故冒飛騎之名,,借以震嚇王宮之兵,。
齊王尚猶未信,與燕弘亮等被甲執(zhí)兵入室,,閉扉拒戰(zhàn),。
杜行敏等千余人圍之,自夜至旦,,又至日中,,始終不能攻克內(nèi)宮。
燕弘亮心下大定,,乃謂齊王道:外面并非英國公部下飛騎,,于此明矣。有我兄弟及四大高手在此,,誰能進(jìn)此門來,?
未料此時,杜行敏在門外廊下聽得一清二楚,,就口答言:我等雖非飛騎,,但亦有千余人在此。你等便有登天本事,,又能支持幾時,?大王休聽這幾個江湖無賴蠱惑,昔貴為帝子,,何等榮耀,?今一念之差,便為國賊,,若不速降,,立為煨燼矣。
因高聲喝令部眾:與我速積柴薪于廊,彼若不降,,立即舉火焚之,!
宮內(nèi)聞聽,無不驚駭,,更無一策,。齊王自牖間顫聲說道:孤可啟扉投降,未知可赦燕弘亮兄弟死罪乎,?
杜行敏亦恐夜長夢多,,順口答道:天子明詔,只要棄械投降,,赴京請罪,,一概不問。
燕弘信大為驚懼,,叫道:殿下休聽其放屁,,此乃杜行敏聚眾作亂,并非英國公兵馬也,。其一個小小兵曹,,有甚資格替皇帝傳旨,命赦我等,?
齊王未答,,杜行敏再次喝道:舉火!
奪過部眾手中火炬,,先將窗紙點著,。齊王大慌,急啟戶以出,。
燕弘信,、燕弘亮兄弟恐一旦遠(yuǎn)離齊王,自己必然無幸,,各持兵器跳出室外,,擋在齊王身前,叫道:天下六大高手在此,,哪個敢上前半步,?
話猶未落,早從廊下左右跳過兩個壯漢,,皆持短刀,,一奔弘信,一奔弘亮,。
眾人尚未明白過來,,只聽兩聲慘叫,,只見燕弘亮以手捂臉,雙目已盲,;燕弘喉間已多了一個窟窿,,汩汩血出,死尸倒地,。
只一瞬功夫,,便如電光石火,雙燕一死一傷,,滿院鴉雀無聲,,只聞燕弘亮一人怪叫,。
雙燕手下四大江湖高手見狀,,呆得一呆,但畢竟真是高手,,各摯長劍,,便欲上前爭斗。便在此時,,只見黑影閃動,,早從檐上跳下兩個人來,恰似燕子抄水,,落地?zé)o聲,。
二人亦皆手持短刀,與先前那兩個壯漢打個暗號,,不知使個甚么身法,,一個箭步,便搶入那四大江湖高手懷中,,讓過長劍,,以短刀抵住對方左胸,刀尖入肉盈寸,,鮮血滲出,。
四大高手未經(jīng)一合便被制住命門,這一驚非同小可,,同時問道:閣下何人,?
那四人一齊往后退步,已在丈余開外,,動作整齊劃一,。為首武士答道:若問我等,無名無姓,,便是英國公帳下效力,,千名飛騎中區(qū)區(qū)無名下卒是也,。奉英國公之命先期入城,護(hù)送齊王入京伏罪,。你四人習(xí)武不易,,且并無大惡,只要不與朝廷作對,,這便請罷,。
說罷將身一閃,讓開道路,。那四大高手面面相覷,,臉如死灰,又覺如此鎩羽而去,,未免太過丟人,,于是猶豫不覺。
為首武士微微冷笑,,自懷中掏出一枚令牌,,手掌大小,非金非銅,,烏黑發(fā)亮,,向那四大高手眼前一亮:公等在江湖上皆都赫赫有名,應(yīng)識此物,,尚有不服否,?
那四人見牌大駭,一齊棄劍叩拜,,顫聲道:定唐令現(xiàn)世,,我等焉敢不從!
然后起身倒退,,越墻而去,,轉(zhuǎn)眼不見。
杜行敏雖然不識那令牌何物,,但聞?wù)f來者是英國公部下飛騎,,于是大喜:既飛騎大人到此,那就好了,,我等以下犯上罪名,,可以洗涮矣。
遂上前執(zhí)縛齊王及燕弘信,,簇?fù)硭拿w騎出離內(nèi)宮,,來至殿前。外面尚有叛黨余眾,,正從四面趕來,,因見齊王受執(zhí),,便全部棄械投降,只一日一夜,,齊州叛亂即告平定,。
李世勣見齊州已平,具本上表,,馳奏長安,。唐太宗敕命李世勣罷兵,還至京師,,將齊王李祐賜死于內(nèi)侍省,,并誅同黨四十四人,余皆不問,。(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