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罡神算,,無不神驗(yàn)。
大業(yè)末年,竇軌游歷德陽郡,,曾找袁天罡看相,。袁天罡說道:公額上骨骼隆起,玉枕骨如同伏犀,,橫貫至腦后,,地閣尤奇,定會在梁,、益二州建立功業(yè),。
武德初年,竇軌任益州行臺仆射,,召袁天罡至其幕府,,特別禮遇。
袁天罡又對竇軌說道:明公骨法已然成就,,與我往日預(yù)言并無差異,。但眼中赤脈凸起,橫穿瞳子,,說話時面容赤氣浮現(xiàn),。此謂殺機(jī)顯露,公為將軍,,當(dāng)時刻戒殺,。
武德九年,竇軌果因?yàn)E殺被撤職,,并被召回長安,,面見天子。竇軌大為驚慌,,便問袁天罡:我此去吉兇如何,?
袁天罡道:公之面相不移,地閣右側(cè)光澤,,且有喜色,,到京城定受皇恩,。
竇軌入京,,果被復(fù)命為益州都督。
袁天罡與利州都督武士彟相善,,曾至其家,,相其夫人,說必生貴子,。
夫人大喜,,便令遍相諸子。見武元爽、武元慶,,說可位居三品,;見長女韓國夫人,說其將大貴,,但不利丈夫,;又見襁褓中身著男裝之次女武則天,則大驚道:此郎君龍睛鳳頸,,是極致貴人,。若是女孩,實(shí)在是不可窺測,,后定為天下之主,。
唐朝代隋之后,蜀道使詹俊用赤牒授任袁天罡為火井(今四川邛崍西南)令,。
貞觀八年,,唐太宗征召袁天罡入朝覲見,當(dāng)面問道:卿自謂比漢代嚴(yán)君平如何,?
袁天罡答道:嚴(yán)君平生不逢時,,臣逢明君,勝其多矣,。
太宗聞言大喜,。中書舍人岑文本請其看相,袁天罡說道:舍人學(xué)堂寬闊,,眉蓋雙睛,,文才震動海內(nèi)。但頭頂復(fù)又生骨,,還未成形,,若至三品官以上,恐要減壽,。
十年之后,,岑文本升任中書令,官居正三品,。次年跟隨太宗出征遼東,,卒于軍中。
侍御史張行成,、馬周亦請?jiān)祛缚聪?。袁天罡道:馬侍御伏犀貫?zāi)X,兼有玉枕,,且如背負(fù)重物,,富貴之相。但面色發(fā)赤,左右命門色暗,,耳后其骨不隆,,是無山根,恐非長壽之相,。張御史五官面相已成,,江耳淮鼻河目溝口,下庭豐滿,,得官雖晚,,終將處宰相之位。
其后馬周壽至四十八歲而薨,;張行成官至尚書右仆射,,果至宰相高位。
申國公高士廉曾問袁天罡:公既相人無不神驗(yàn),,則可相自己官爵壽算乎,?
袁天罡答道:我自知相命,當(dāng)然能測,。今年四月,,即是我壽命耗盡之時也。
畫外音:果然到至四月,,袁天罡便就去世,。無論正史野聞,都未明說其年份,。但據(jù)史載,,高士廉死于貞觀二十一年,則袁天罡必是死于此年之前,。袁天罡相面之準(zhǔn),,大抵如此。其與李淳風(fēng)相比,,當(dāng)是相法及占卜較高于彼,;則天文歷算及對天下大勢掌握,卻遠(yuǎn)為不如,。
貞觀二十二年,,司空梁公房玄齡留守京師,疾篤不起,。唐太宗微服來至玉華宮,,使人以肩輿抬梁公入殿,,至御座之側(cè)方下,,相對流涕。因命留于宮中,使御醫(yī)專門醫(yī)治,。
房玄齡私謂其諸子道:為父受主上厚恩,,今天下無事,唯東征未已,,群臣莫敢諫,,吾知而不言,死有馀責(zé),。
乃就病榻上修疏,,上表諫道: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開疆亦可止矣,。且陛下每決一重囚,,必令三覆五奏,進(jìn)素膳,,止音樂者,,重人命也。今驅(qū)無罪之士卒,,委之鋒刃之下,,使肝腦涂地,獨(dú)不足愍乎,!向使高麗違失臣節(jié),,誅之可也;侵?jǐn)_百姓,,滅之可也,;他日能為中國患,除之可也,。今無此三條而坐煩中國,,內(nèi)為前代雪恥,外為新羅報(bào)仇,,豈非所存者小,所損者太乎,!愿陛下許高麗自新,,焚陵波之船,罷應(yīng)募之眾,,自然華夷慶賴,,遠(yuǎn)肅邇安,。臣旦夕入地,儻蒙錄此哀鳴,,死且不朽,!
太宗覽表泣下,謂高陽公主道:乃翁病篤如此,,尚憂國家,!
親自臨榻視疾,握手與訣,,房玄齡遂薨,。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京師,,再說益川,。
司農(nóng)少卿強(qiáng)偉奉旨往巴蜀,伐木征夫造船,,以備東征高現(xiàn),。役及山獠之眾,雅,、邛,、眉三州獠民不堪其擾,遂起而造反,。
太宗聞報(bào)大怒,,乃遣茂州都督張士貴為將,右衛(wèi)將軍梁建方為副,,薛仁貴為前部先鋒,,發(fā)隴右、峽中兵馬二萬余人擊之,。
薛仁貴隨主將張士貴南征,,憑其掌中大戟,仗萬夫不當(dāng)之勇,,兵至巴郡,,連連得勝,很快便平定叛亂,,奏凱而歸,。
蜀人依舊大苦造船之役,便求愿輸貢錢帛,,以雇傭潭州人造船,,天子許之。
因州縣督迫嚴(yán)急,,蜀民至有賣其田宅,、鬻其子女者,,猶不能供其代傭之費(fèi);以至谷價(jià)踴貴,,劍外騷然,,頗具隋末三征高麗時之狀,。
其事聞于朝廷,,太宗失驚,遣司農(nóng)少卿長孫知人馳往劍南視察,。
長孫知人往蜀中巡視,,飛報(bào)長安:蜀人脆弱,不耐勞劇,。大船一艘,,庸絹二千二百三十六匹。山谷已伐之木,,挽曳未畢,,復(fù)征船庸,二事并集,,民不能堪,,宜加存養(yǎng)。
天子聞報(bào),,乃敕命潭州船庸皆從官給,,勿需蜀人出錢。
字幕:唐太宗貞觀二十年,,西突厥所屬回紇部落降唐,。
回紇部落首領(lǐng)名喚吐迷度,稱胡祿俟利發(fā),。統(tǒng)率仆固,、同羅、阿跌諸部助唐軍討伐薛延陀汗國,,大敗多彌可汗之兵,。滅亡薛延陀汗國之后,乃率諸部酋長,,遣使歸唐,。
吐迷度兄子烏紇好色亂倫,蒸其叔母,。烏紇與俱陸莫賀達(dá)官俱羅勃交厚,,復(fù)因皆系突厥車鼻可汗之婿,故此相與密謀,,欲殺吐迷度,,以歸車鼻,。
計(jì)議已定,烏紇乃夜引十余騎突襲吐迷度寢帳,,于睡夢中將吐迷度殺之,。
唐朝燕然副都護(hù)元禮臣聞回紇大變,遂使人往誘烏紇,,許諾奏封其為瀚海都督,。
烏紇信以為真,率輕騎數(shù)十人前往都護(hù)府謁見,,即被元禮臣執(zhí)而斬之,,然后奏聞天子。唐太宗聞報(bào),,恐回紇部落就此離散,,遂遣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往安撫。
俱羅勃應(yīng)詔到長安拜見,,太宗留之不遣,,軟禁在京師,使吐迷度之子翊左郎將婆閏還歸回紇,,拜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大俟利發(fā)、瀚海都督,。
字幕: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冬十一月。
契丹部族首領(lǐng)窟哥及奚族渠帥可度者共同計(jì)議,,并率所部要求內(nèi)屬唐朝,。
唐太宗許之,遂在契丹部落設(shè)置松漠府,,以窟哥為都督,;又以其別帥達(dá)稽等部為九州,各以其辱紇主為刺史,。在奚族部落設(shè)置饒樂府,,以可度者為都督;又以其別帥阿會等部為五州,,亦各以其辱紇主為刺史,。又置東夷校尉官于營州。
十二月戊寅日,,以昆丘道行軍總管,、左驍衛(wèi)將軍阿史那賀魯為泥伏沙缽羅葉護(hù),賜以旗鼓大纛,,使其招討西突厥諸部之未降服者,。
癸未日,,新羅女王金真德之弟,新羅相金春秋及其子文王入見,。
唐太宗便以金春秋為特進(jìn),,金文王為左武衛(wèi)將軍,并命內(nèi)官以漢服賜之,。
當(dāng)年臘月,,太子李治為生母文德皇后長孫氏所建大慈恩寺落成。乃度僧人三百,,請五十名高僧入住寺中,。更別建翻經(jīng)院,,請玄奘法師專司翻譯佛經(jīng),,并任番經(jīng)院上座。
玄奘法師移居翻經(jīng)院之日,,太宗及皇太子,、后妃盡出,于安福門樓親執(zhí)香爐臨送,,長安城中群出觀禮者數(shù)萬人,。玄奘請于慈恩寺內(nèi)建大雁塔,安置自西域所帶回經(jīng)像舍利,。
轉(zhuǎn)過年來,,乃是貞觀二十三年。春正月辛亥日,,阿史那杜爾將龜茲王白訶黎布失畢,、大將羯獵顛,及國相那利等人送至京師,。
太宗責(zé)其反抗唐軍之罪,,然后釋之,以布失畢為左武衛(wèi)中郎將,,將其君臣留在長安,。
因按舊規(guī),每年初萬國來拜,。太宗接待諸國使臣,,惟不見突厥車鼻可汗入朝,遂遣右驍衛(wèi)郎將高侃發(fā)回紇,、仆骨等兵襲之,。
兵入其境,拔悉密吐屯肥羅察自請歸降,,諸部落相繼來附,,乃以其地設(shè)置新黎州,。至次年六月,車鼻可汗阿史那斛勃在金山被俘,,九月解送長安,。
更有西南徒莫祗諸蠻內(nèi)附,太宗以其地置傍,、望,、覽、丘四州,,隸屬朗州都督府,。
夏四月乙亥,太宗李世民行幸翠微宮,,自覺來日無多,,乃將太子李治召至榻前,囑道:李世勣才智有余,,可謂國士無雙,。然其乃開國勛臣,你與之并無恩惠,,恐我死后,,其不能懷服。我今借故罷黜,,置其于邊遠(yuǎn)之地,,觀其態(tài)度。若其奉詔即行,,則說明其忠義不改,,俟我死后,你即位后可親任其為仆射,。若李世勣彼時心懷徘徊顧望,,其執(zhí)掌鬼谷門多年,手下徒眾極多,,且皆為大能之士,,為害不淺。當(dāng)即殺之,,不可手軟,。
李治聞言既驚且懼,俯首聽命,。
五月戊午日,,太宗以同中書門下三品官爵,詔命李世勣出為疊州都督。李世勣受詔,,早知其中奧妙,,于是并不還家告別妻子,直接領(lǐng)命而去,,太宗由是放心,。
李世勣既離京而去,太宗心頭還有一人不能釋懷,,便是衛(wèi)國公李靖,。卻也湊巧,只四天之后,,英國公之子李德謇便呈哀書入朝,,報(bào)說父親李靖薨逝,終年七十九歲,。
太宗既驚且喜,,故作難過之狀問道:卿父何病,我怎不知,?
李德謇答道:今日辰時,,我父正在內(nèi)廳觀看兵書,,忽聞空中細(xì)樂鼓奏,,香風(fēng)滿庭。有人自空中叫道:“托塔天王,,塵間俗事已了,,何不歸位天宮?”我父乃向空中一揖,,還內(nèi)沐浴更衣,,于榻上端正坐化。因是無疾而終,,故此前未曾奏聞陛下,。
太宗聽罷,沉吟良久問道:你果然聽清,,那空中神使,,呼你父為“托塔天王”乎?
李德謇再拜答道:臣知此乃僭越大罪,,但豈敢欺哄陛下,!
太宗大喜,乃命厚葬,,重加賞賜,,使太子李治代己親自臨祭。冊贈司徒、并州都督,,謚號“景武”,,并命陪葬昭陵。
畫外音:李靖之事,,后世愈傳愈奇,。唐肅宗時,尊姜子牙為武成王,,命舉國設(shè)立武廟,,將唐太宗之前歷代名將十人分坐左右,號為“武廟十哲”,。左列五將,,乃是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仆射衛(wèi)國公李靖、唐司空英國公李勣,;右列五將,,乃是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大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唐肅宗評定“十哲”之時,,卻不知此內(nèi)便有四個乃是鬼谷門歷代掌門。
到晚唐時期,,李靖逐漸被神化,。
后唐明宗李嗣源特贈李靖為太保;后晉高祖石敬瑭追封李靖為靈顯王,;宋太祖趙匡胤為李靖專門設(shè)置守冢之吏,;宋室為古代名將設(shè)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靖,。唐宋之世,,并有不少道家方術(shù)著作,亦假借李靖名義刊行,,謂其精于道術(shù)故也,。明太祖朱元璋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就有李靖,;至清代,,李靖塑像還被請到太廟,成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與歷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李靖長子李德謇,因卷入太子李承乾謀反案被流徙吳郡,,李靖死后,,承襲衛(wèi)國公爵位。次子李德獎,,生平事跡未祥,。
又有胞弟李客師,參加玄武門之變,,屢建戰(zhàn)功,,受封丹陽郡公,后以年老致仕,。
歷史真相:李靖臨死之時,,非要兒子編造一個“托塔天王”故事,以欺騙千古明君李世民,,亦是無可奈何,,為保鬼谷門一干弟子,尤其李世勣,、李淳風(fēng),、薛仁貴等人性命。其深知李世民乃為明君,,料其必然以開國勛臣是否臣服太子為慮,。自張亮、侯君集,、李君羨、薛萬徹等眾弟子身上,,便看到太宗心內(nèi)殺機(jī),,欲沖功臣動手。于是編造“托塔天王”故事,,暗示鬼谷門弟子皆有通天之能,,不可輕易谫除也。
字幕:托塔天王神祗由來,,其源有三,。
其一源自于大唐衛(wèi)國公李靖,因其戰(zhàn)功顯赫,,并以此號嚇唬唐太宗李世民,,故被后世哄傳,以假作真,故被神化,。
其二源于佛教毗沙門支系傳說,,謂托塔天王乃系那咤之父,名曰北方毗沙門天王,。
唐代之時,,西域諸國大都信奉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管轄絲綢之路,,保佑來往商旅安全及西域眾生禍福,;復(fù)又被唐天子封為靈感天王,于是在漢民中亦便大有信眾,。
毗沙門天王是為佛教護(hù)法天神,,又兼賜福天神要職,管領(lǐng)羅剎,、夜叉,,掌擎舍利寶塔,故俗稱為托塔天王,。唐宋之時,,朝廷官方敕令諸府州軍各建天王堂祀之。
傳說毗沙門天王妻為吉祥天女,,眾姊妹也是天女,,是屬佛門中豪門之家。生有五子,,大太子稱為最勝,,二太子名喚獨(dú)健,三太子哪吒,,四太子及五太子不傳其名,。
那咤在漢文中被寫為哪吒,本人亦是佛教護(hù)法神,。五位太子俱都神通廣大,,隨父親毗沙門天王專門負(fù)責(zé)保護(hù)北方,亦即突厥及敕勒各部,,絲綢之路地帶,。
李靖一生功績,有大半是為平定突厥及西域諸國,,保衛(wèi)此方百姓安全,,故此佛都信徒皆謂李靖便是毗沙門天王化身,由此托塔天王形象逐漸成型,。
尤其吳承恩《西游記》中明確稱為“托塔天王李靖”,,于是更加不容置疑,。
其三源于歷代話本,以及志怪小說加工而成,。
其實(shí)早在唐代本朝,,便有李復(fù)言所著《續(xù)玄怪錄·李衛(wèi)公靖》,曾敘李靖行雨故事,,是為唐傳奇話本中有名代表作品,,以神話衛(wèi)國公李靖,為其大唱贊歌,。
其書中記載,,李靖曾經(jīng)在霍山中打獵,由于天晚,,投宿大戶人家,。至夜半之時,忽聽有人敲門,,并傳天帝敕命,,令其主人家之子上天行雨,以解隴西諸州旱情,。
但主人家諸子都不在家,,太夫人不敢有違天帝詔旨,遂請李靖至堂,,告曰:此非民戶,,實(shí)乃龍宮,貴人有緣,,誤入此地,。今逢玉皇大帝敕命降雨,以解河西之旱,。我二子皆外出未歸,,又不能稍違期限,故求衛(wèi)國公代去行雨,,請勿辭卻,。
李靖聞言驚道:此乃天神之責(zé),我乃凡人,,焉可行此?
太夫人道:衛(wèi)公若果是凡人,,焉能來得此地,,進(jìn)入龍宮?公本是托塔天王下凡,,以助李世民平定天下,,鼎興唐室,;大功告成,當(dāng)復(fù)還天宮,,仍為天王,。且公在天宮之時,與我拙夫西海龍王同殿稱臣,,交情至厚,,代為勞步,又何辭焉,?
李靖借住人家,,又聞?wù)f是故交老友遺孀,自是推辭不得,,于是答應(yīng),。
太夫人命人牽出一匹白馬,又取出一小瓶凈水,,系于馬鞍之前,,告誡李靖:公可乘此馬前去,毋須攬韁,,任其自行,。若馬嘶鳴,即取瓶中凈水一滴,,滴于馬鬃之上即可,。
衛(wèi)國公聞?wù)f如此簡單,滿口允諾,,并不為難,。剛要縱馬出門,太夫人忽又叫住,,珍重囑道:此非凡水,,甚是了得。衛(wèi)公記住,,切切不可多滴,。
李靖領(lǐng)諾,遂馳馬而行,。出府未遠(yuǎn),,那馬便四足騰空,立于云端,,卻是一匹龍馬,。一路西行,不一刻便有大風(fēng)四起,,伴以電閃雷鳴,。
于是每聞龍馬嘶鳴,,李靖便依太夫人所囑,取瓶中凈水滴于馬鬃之上,。
既而電掣云開,,李靖在云端往下一看,卻是自己扎營屯住之村,。于是想道:我打擾此村久矣,,無以為報(bào)。既今大旱,,田禾枯渴,,我掌行雨大權(quán),何不多下一點(diǎn),,以澤村民,?
想至此處,李靖自以為得意,,遂將瓶中凈水連下二十滴,。片刻行雨完畢,李靖騎馬回到龍宮,,兀自洋洋得意,。
未料剛進(jìn)庭院,便被太夫人扯住衣袖,,埋怨道:臨行時我是怎樣叮囑你來,?約好每聞馬嘶,只下一滴,;一滴凈水,,就是地上一尺雨也。公所扎營之村,,夜半平地水深二丈,,哪里還有生存者?你數(shù)千軍馬皆作溺死之鬼,,我兒亦因此受罰,,被天神杖打八十,好不苦也,!
于是喚出二子,,使李靖觀其后背,血痕滿身,,慘不忍睹,。李靖慚愧,半天無言以對,。
夫人又道:你不懂天宮規(guī)矩,,我也不能責(zé)怪。但恐天上再來懲罰于你,,公可早行,,不要羈留于此。公既代為行雨,,尚要報(bào)答,,我有二仆,公可偕行,;可擇其一,,亦可全部帶走。
于是喚出二仆,,東西侍立,,其位于東者溫柔謙和,位于西者金剛怒目,。
李靖暗道:我若拒之,,恐其發(fā)怒;設(shè)若都要,,受之有愧,。
于是向太夫人深施一禮道:某行事勇猛魯莽,承蒙夫人美意,,選其怒目者可也,。
太夫人笑道:任憑公意,休得后悔,。
李靖再行一禮,,遂帶怒目之仆告別。剛走出府門幾步,,回望其宅已經(jīng)不見,,化為密林。不由心下大驚,,欲回顧問那怒仆,,未料竟也不見,只得獨(dú)自一人尋路而回,。
還至軍營,,果見連同村子已成汪洋,大樹只露出樹梢,,看不到任何活人,。
畫外音:據(jù)后世好事者解讀此篇傳奇故事,說龍王夫人所贈二仆,,文東武西,。李靖終被封為武將之首,,并封衛(wèi)國公,但始終沒能拜相,,是因未選擇東側(cè)溫柔謙和之仆,,只選西側(cè)怒目金剛,故此最終只可為武將之首,,而不得文官班頭,。若是李靖當(dāng)時兩人皆選,則必位極人臣,,將相俱得,。其實(shí)解此傳奇者,實(shí)不知史,。因李靖曾為尚書右仆射,,正是宰相。
歷史真相:在中國神仙體系中,,成仙之路比較混亂者,,便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以及托塔天王李靖?!段饔斡洝烦蓵谇?,謂曰托塔李天王名為李靖;《封神演義》成書于后,,故書中許多神仙皆都取材于《西游記》,,只不過是將唐朝李靖,變?yōu)橐笊剃愄陵P(guān)總兵李靖而已,。而考證殷商官制,,根本便無“總兵”一說。直至明初洪武年間,,鎮(zhèn)守邊區(qū)統(tǒng)兵官方稱為總兵,,本為奉旨差遣名稱,亦無品級,。遇有戰(zhàn)事,,總兵掛印出戰(zhàn),結(jié)束繳還,,后漸成常駐武官,。因總兵之稱始于明朝,便可知陳塘關(guān)總兵李靖乃為臆造,實(shí)是天大漏洞,。
首先將李靖神話者,,始自唐代劉餗所著筆記小說《隋唐嘉話》,其文略云:衛(wèi)公李靖,,始困于貧賤,,因過華山廟,訴于神,,且請告以位宦所至。辭色抗厲,,觀者異之,。佇立良久乃去。出廟門百許步,,聞后有大聲曰:“李仆射好去,。”顧不見人,。后竟至端揆,。
此篇傳奇雖未明說李靖有甚神通,但其能與神仙對話,,且被華山廟神稱為李仆射,,已可證明其非凡人,乃是上天星官下凡者,。自此之后,,方有李復(fù)言所著《續(xù)玄怪錄·李衛(wèi)公靖》,卻將華山之神變?yōu)辇埻踔?,又增加代為行雨之事,,稀奇古怪,引人入勝?p> 亦只因《隋唐嘉話》始作其踴,,于是后世各種傳說都附會到李靖身上,,造神運(yùn)動就此開始。時至宋朝,,造神運(yùn)動達(dá)到高峰,,玉皇大帝及托塔天王同時產(chǎn)生。宋徽宗封李靖為惠武侯,,孝宗升為忠惠景武公,,不久封忠烈王,至于民間建祠祭祀,,更是不計(jì)其數(shù),。
神話敘罷,復(fù)說正史。
大唐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太宗李世民疾病增劇,,漸不能起。太子李治晝夜不離榻側(cè),,或累日不食,,以至黑發(fā)有變白者。太宗執(zhí)太子之手泣道:汝能孝愛如此,,吾死何恨,!
因知疾篤,遂召長孫無忌及褚遂良入含風(fēng)殿,,托以后事,。太宗仰臥,謂其二人道:朕今以后事付公輩,。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dǎo)之,!
復(fù)又謂太子李治:有無忌,、遂良在,汝勿憂天下,!
又令長孫無忌先出,,留褚遂良囑道:長孫無忌盡忠于大唐,我有天下,,多賴其力,。我死之后,勿令讒人間之,。
其后有頃,,駕崩于含風(fēng)殿中。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謚號文皇帝,,后加謚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與文德皇后長孫氏合塋,。
畫外音:唐太宗昭陵共有一百八十座陪葬墓,,位于陜西咸陽禮泉縣煙霞鎮(zhèn)九嵕山主峰,號稱“唐十八陵”,,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guī)模最大,、陪葬墓最多者,,被譽(yù)為“天下名陵”。擇九嵕山為址,,因山建陵,,并詔令子孫永以為法,開創(chuàng)唐代帝王“因山為陵”先例,。
最為后世所津津樂道者,,乃是昭陵六駿浮雕,位于祭壇東西兩廡房內(nèi),。上有歐陽詢書太宗自撰馬贊,,后有殷仲容隸書刻于座上,原詩收入《全唐文》中,。昭陵六駿皆為太宗李世民坐騎,,分別名為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姿態(tài)神情各異,,線條簡潔有力,,威武雄壯,造型栩栩如生,。所有石刻都為寫實(shí),,乃為不同凡響之作。
另有昭陵十四國蕃君雕像,,建造于唐高宗永徽年間,,太宗李世民入葬昭陵一年之后,置于陵園北司馬門附近,。哪十四國蕃君,?排列如下:
其一東突厥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其二東突厥突利可汗阿史那什缽苾,,其三東突厥乙彌泥熟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其四東突厥答布可汗阿史那社爾,其五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其六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其七新羅女王金真德,其八吐谷渾烏地也拔勒豆可汗慕容諾曷缽,,其九印度婆羅門國王阿羅那順,,其十越南林邑國王范頭利,,十一高昌國王鞠智勇,十二焉耆國王龍突騎支,,十三龜茲國王訶黎布失畢,,十四于闐王尉遲伏阇信。
鏡頭閃回,,當(dāng)初唐太宗李世民派人選陵,,征求眾臣意見。
眾臣見問,,大都建議選在驪山,。惟鬼谷掌門李靖因知己妻紅拂乃是驪山老母,不愿此山再經(jīng)土木工程,,更不愿使唐太宗與秦始皇共爭其山上仙氣,,故此極力推薦九嵕山。
太宗當(dāng)時便問:卿非陰陽家,,因何如此肯定此處風(fēng)水勝過驪山,?
李靖答道:臣是鬼谷縱橫派掌門,所學(xué)遠(yuǎn)遠(yuǎn)高于陰陽家,,陛下所深知也,。九嵕山左有五峰山,右有嵯峨山,,北有黃土高原,,南臨渭河,與太白,、終南山諸峰遙相對應(yīng),,陰陽家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后有靠,、前有照,更有拜山,,無一不備,,誠是上佳風(fēng)水寶地也。
太宗:如卿所云,,大似有理,。但歷代帝王,因何皆都不選此山為陵,?
李靖:當(dāng)初漢武帝看中此地,,問于群臣,大都說好,。惟東方朔反對,,故而棄之,。
太宗:那東方朔因何反對?
李靖:東方朔云,,選陵址須考其三事,。其一曰龍,即地脈行止起伏走向,;其二曰砂,,看主山與周圍群山朝迎;其三曰水,,看水口及其流向,,并與山形映照。九嵕山是筆架之形,,要選陵址,,須選中間帝峰之下。但三峰高低不均,,不利于后代子孫,。且九嵕山后有涇水,割斷山脈,,意謂陛下身后,重者江山易手,,輕者國勢不興。漢武帝聞此,,故棄此山,。
太宗:既是如此,卿因何又讓我擇此為陵,?
李靖:時移事異,。九嵕山帝氣所在,,其勢明也。漢武帝欲選陵于山下,,故此不妥,;陛下若選在山上,依主峰為陵,,并取名為“昭陵”,,則萬年之基,無可動搖也,。
太宗大喜從之,,遂命于此處依山為陵。其后武則天即位,,正應(yīng)涇水割斷李家龍脈之說,,然復(fù)因“昭”字,又接續(xù)李氏江山社稷,,此乃后話,。
閃回結(jié)束,書歸正本,。
太宗李世民駕崩,,太子李治環(huán)擁舅父長孫無忌脖頸,號慟將絕,。無忌攬?zhí)?,請?zhí)熳又贡幏直娛乱园矁?nèi)外,。太子不聽,猶自哀號不已,。
長孫無忌喝斥道:主上以宗廟社稷付殿下,,豈得效匹夫愚婦,,唯知哭泣,!
因時在終南山翠微宮,恐京師及四夷震蕩,,故決定秘不發(fā)喪,。當(dāng)月庚午日,長孫無忌等眾臣請?zhí)酉冗€京師,,飛騎,、勁兵及舊將皆都隨從,以防京中生變,。
辛未日,,太子李治進(jìn)入京城,將大行皇帝御馬駕輿以載,,侍衛(wèi)如同平日,,繼太子還宮,置措靈柩于兩儀殿中,。乃以太宗名義下詔,,以太子左庶子于志寧為侍中,少詹事張行成兼侍中,,以檢校刑部尚書,、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輔兼中書令。
來日一早,,便于太極殿發(fā)喪,,宣布遺詔:太子李治即皇帝大位。軍國大事,,不可停闕,;平常細(xì)務(wù),委之有司,。諸王為都督及刺史在諸州者,,并聽回京奔喪。
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改次年為永徽。
高宗乃接受長孫無忌等輔政大臣之議,,罷遼東之役,,及于巴蜀造船等諸土木之功,于是天下稱慶,,如釋重負(fù),。又下令為太宗治喪,舉國掛孝,,大赦天下,。
當(dāng)時四夷之入仕于朝及來朝貢者數(shù)百人,聞喪皆都慟哭,,更有為之剪發(fā),、剺面、割耳,,流血灑地者,如喪考妣,。
六月丁丑,,高宗李治依照父皇生前囑咐,擢升疊州都督李世勣為特進(jìn),、檢校洛州刺史,、洛陽宮留守。因命改百官姓名干犯先帝名諱者,,命李世勣改名為李勣,。
徐茂功之名,再無人提,。
其后封賜輔國重臣:以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以李勣為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禮部尚書,、兼太子少師,、黎陽縣公于志寧為侍中;太子少詹事,、尚書左丞張行成為侍中,、檢校刑部尚書;太子右庶子,、吏部侍郎,、代理戶部尚書高季輔為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太子左庶子,、高陽縣男許敬宗兼禮部尚書。
太宗駕崩之時,,阿史那社爾大破龜茲,,行軍長史薛萬備請以兵勢威嚇,再遺使游說于闐王伏阇信入朝歸附,,社爾吸從其議,。
是年秋七月,于闐王伏阇信自動到唐營投誠,,并隨薛萬備入朝,。高宗李治大喜,詔其先入謁大行皇帝梓宮,,然后自己升殿接見,。
八月癸酉夜,關(guān)中地震,,晉州尤甚,,壓殺五千余人。
七日之后,,下葬文皇帝李世民于昭陵,,廟號太宗。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二將自請殺身殉葬先帝,,高宗遣使告諭,以先帝生前有旨不許。
喪事已畢,,復(fù)召李勣入朝,,升為左仆射,由此便為宰相,。是年冬十月,,在突厥諸部置舍利等五州,隸屬云中都督府,;又置蘇農(nóng)等六州,,隸屬定襄都督府。
九月十二日,,加授鄜州刺史,、荊王李元景為司徒,前安州都督,、吳王李恪為司空,,兼梁州刺史。二十四日,,贈梁國公房玄齡為太尉,,申國公高士廉為司徒,蔣國公屈突通為左仆射,,都在太宗廟庭配祭,。又賜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駙馬都尉名號,封為西??ね?。
贊普感激至甚,除上表謝恩,,并致書長孫無忌等輔國宰相:天子初即大位,,諸臣下若有不忠于大唐者,臣當(dāng)勒兵赴國討除之,。
并獻(xiàn)金琲十五種以薦昭陵,。高宗感其忠義,復(fù)進(jìn)封賨王,,賜餉蕃渥,。松贊干布又向唐室奏請蠶種、酒人,,與碾硙等諸工匠,高宗皆者復(fù)詔準(zhǔn)許,。
永徽元年,,松贊干布去世。子共日共贊早逝,,遂由孫芒松芒贊嗣位,。
高宗李治在位,,忽一日召左仆射李勣入內(nèi),摒退左右問道:公輔我父皇三十余年,,又曾為鬼谷掌門,,是知先帝之心最深者。當(dāng)年太子壞事之后,,先帝最喜者乃我四兄李泰,,三兄李恪,惟不喜我,。則公必以實(shí)告我,,究竟是何原因,使其終棄二兄,,立我為嗣子耶,?
李勣:此間并無甚深玄機(jī),實(shí)乃皆是國舅長孫無忌之功也,。
李治:到底真相如何,?卿勿諱言。
李勣見此,,只得如實(shí)作答:先帝共有十四子,,最喜者果是皇三子李恪,四子李泰,。李恪生母乃是隋煬帝之女楊妃,,深得先帝寵愛;又太宗常謂:“恪有文武之才,,其性類我,。”李恪因此在朝中人氣很高,,甚為物情所向。(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