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裙買夢,千古之奇,。
寶姬以為妹子文姬發(fā)懵犯癡,當即同意,,搶過錦裙便走,猶恐反悔,。
過后數(shù)日,,時為新羅王外孫之金春秋,在金庾信家門外與其蹴鞠玩耍,;金春秋在奔跑之間,,衣紐被墻角粗石刮破。
金庾信便請金春秋進府,,入內室脫下外衣,,命長妹寶姬為王孫縫補衣紐,自己聲言有事,先自出府去了,。借故抽身,,只留胞妹與金春秋同處一室,欲施新羅版之美人計也,。
鏡頭閃回,,話說金庾信由來,。
金氏家族,,世代皆是新羅國大將重臣,更兼是金官伽倻(駕洛國)王室后裔,,實為本國第一豪門,。
金庾信曾祖父金官伽倻,就是駕洛國末代國王金仇衡,,于一百五十年前被新羅征服,。金官伽倻投降后,新羅將其王室納入真骨王族,,史稱新金氏(今朝鮮國金海金氏),。
于是自金庾信祖父金武力始,就為新羅王室效力,,并在公元554年管山城之戰(zhàn)中大破百濟,,俘殺百濟圣王。
金庾信父名金舒玄,,與新羅立宗葛文王之女萬明夫人野合,,懷孕二十個月后方生出金庾信,可謂亦非凡俗之種,。之所以取名庾信,,是因金舒玄在庚辰之夜,夢見熒惑與鎮(zhèn)星同時降于己身,,庚字通庾,;又仰慕當時中國大文豪庾信,故此命名其子,。
金庾信十五歲即為花郎徒,,掌握新羅國兵權。因其出色軍事組織能力,,便為其他花郎徒折服,,皆號其為“龍華香徒”。
因新羅時被百濟,、高句麗交相入侵,,金庾信獨自進入山洞,向天發(fā)誓,要滅此二敵,。據說還在洞中巧遇仙人,,得其傳授用兵秘法。
其實所遇者并非仙人,,而是鬼谷掌門李靖,,來授兵法,命其助大唐消滅百濟及高麗,。
金庾信學會鬼谷兵法,,隨父金舒玄攻打高句麗娘臂城,因在形勢不利,、士氣不振之際沖入敵陣,,就萬馬軍中直取敵將首級,從而扭轉戰(zhàn)局,,攻陷此城,。
其后百濟占領新羅西部門戶大耶城,新羅善德女王在位,,即命金庾信為押梁州軍主,,將百濟大軍阻于國門之外。
公元644年,,金庾信升任蘇判(第三等官階),,任期內屢破百濟入侵。三年之后,,發(fā)生毗曇之亂,,善德女王死去,金庾信鎮(zhèn)壓叛亂,,并與王子金春秋共同輔佐真德女王主理國政,,并大破百濟,因而晉升為伊湌(第二等官階),。
真德女王逝世,,金春秋即位為武烈王,金庾信更以大角干身份,,輔佐朝綱,,兼掌軍政大權于一身。公元660年,,金春秋任命金庾信為上大等,,便為新羅國最高官長。
同年唐軍應新羅之請,,渡海東征百濟,,金庾信率五萬新羅軍配合唐軍平滅百濟,。
據說唐軍主帥蘇定方因新羅督軍金文穎失期不至,欲將其問罪斬首之際,,金庾信求情不允,,由此大怒,便揚言要與唐朝決一死戰(zhàn),。
當時唐軍裨將董寶亮在側,,悄悄踩踢主帥蘇定方一腳,低語道:金庾信已盡得尊師衛(wèi)國公親傳,,若真來決戰(zhàn),,勝負未可知也。
蘇定方聞此,,這才放過金文穎一馬,。
閃回結束,書接前文,。
當時金庾信與金春秋俱在少年,皆未曾娶妻成家,。金庾信借補衣為由,,施此美人之計,實是欲與王室攀親,,以待金春秋日后繼位為王,,自己便是理所當然之皇親國戚。
凡事自有天定,,此話一些不假,。金庾信呼喚長妹來為王孫補衣,寶姬雖然口中答應,,但因當時有些小事不得抽身,,就使小妹文姬攜帶針線進入內室,代為春秋縫補衣紐,。
文姬應命入室縫衣,,因淡妝輕服,半遮半掩,,愈發(fā)光艷照人,。
金春秋一見鐘情,便以言語撩撥,,然后就于室中私合,,成其好事。其后未久,,金庾信發(fā)現(xiàn)文姬懷孕,,便責問道:未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私通懷孕,,不赦之罪也,。
便要依照家規(guī),燒死文姬,。
正當行刑之日,,恰逢新羅真平王游幸南山,眾臣隨駕,。真平王乃是新羅第二十六代君主,,亦即是善德女王之父,金春秋之外祖父,。
眾人正游玩之際,,忽發(fā)現(xiàn)山下金官伽倻府宅中煙火大舉,并夾雜呼喝之聲,。
真平王當時大奇,,便問左右:不年不節(jié),金官伽倻府中因何大張焰火,?
左右有早得金庾信囑咐者,,便即答道:臣稟陛下,此非是施放焰火,,是金庾信要燒死其妹文姬,,執(zhí)行家法。
真平王大吃一驚道:一個十幾歲少女,,能犯甚家法,?
侍臣答道:原因無他,是其無夫懷孕,。因無其夫,,故犯大罪。
真平王聞罷,,便將眼光向眾臣一掃,,問道:是誰所為者?我國中貴胄皆在此處,,若要自首,,還可商量;若是不然,,也要燒死,。
當時金春秋就侍奉在外公身側,聞言臉色大變,,低下頭去,。
真平王一眼看破,,便即說道:小子!男兒漢敢作也為,,亦敢擔當,。今你妻將被燒死,還不趕快去救,?
金春秋聞言,,如逢大赦,又驚又喜,,急騎馬下山,,去救文姬。
山上國王眾臣,,無不哄然大笑,。
金春秋便與文姬舉行婚禮,將天大丑事,,只一床錦被遮蓋,。婚后孕滿足月,,文姬即產一子,,便就是文武王金法敏也。
金春秋去世之后,,金法敏即位為文武王,金庾信便為國舅之尊,,真打實鑿,,如假包換。身為外甥,,文武王果然繼續(xù)倚重金庾信,,加封其為大將軍,執(zhí)掌全國兵權,。
金庾信此時既為保家護國,,又不負恩師李靖當年教誨,兼為大唐出力報效,。
因奉命深入高句麗境內,,給蘇定方部唐軍送糧,回軍時大破高句麗追兵,。又與文武王一起圍剿百濟殘余勢力,,聯(lián)合唐軍再滅高麗。
說其為新羅立下蓋世奇功,,絕不為過,。
平滅高句麗之后,,金庾信漸因年老,不能親臨戰(zhàn)場指揮作戰(zhàn),。
但新羅后起之秀為主將者,,金欽純乃是金庾信之弟、金仁問亦是金庾信外甥,,都受其親自傳授兵法,,可謂亦皆都是鬼谷門海外傳人,異國弟子,。
其二人雖得傾心傳授,,但每在出征之前,亦必登門請教金庾信,,請其面授機宜,。
高句麗滅亡之后,文武王論功行賞,,封金庾信為“太大角干”,,食邑五百戶,并賜以輿杖,,上殿不趨,,下殿不辭,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唐高宗聞此,亦下詔褒獎金庾信,,并欲召其入朝封官,,但未成行。
百濟,、高句麗相繼滅亡之后,,文武王問以應對唐朝之策。
金庾信道:犬畏其主,,而主踏其腳則咬之,。
意謂唐朝雖是宗主之國,但若威脅到新羅利益,,也要敢于反擊,。因此當唐羅戰(zhàn)爭爆發(fā)之際,金庾信命子金元述援助高句麗遺民反唐,。
然而新羅軍敗,,金元述逃跑,文武王復又問計,。
金庾信答道:唐人之謀深不可測,,宜使將卒各守要害,,不可正面與其交鋒。元述不惟有辱王命,,亦負家訓,,斬之可也。
其雖建議大義滅親,,然文武王不從,。
公元673年,七月一日,,金庾信病篤,,臨終向文武王遺言:臣愚不肖,豈能有益于國家,?所幸明上用之不疑,,任之勿貳,故得攀附王明,,成尺寸之功,,并三韓為一家,百姓無二心,。雖未至太平,,亦可謂小康。臣觀自古繼體之君,,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累世功績,,一朝隳廢,,甚可痛也。伏愿殿下知成功之不易,,念守成之亦難,疏遠小人,,親近君子,,使朝廷和于上,民物安于下,,禍亂不作,,基業(yè)無窮,則臣死且無憾,。
言訖而死,,壽止七十歲。文武王贈彩帛一千,、租二千石,、給鼓吹百人,,葬于金山原,立紀功碑,,指定民戶守墓,。
八年之后,文武王薨,。
傳說文武王臨死之前,,曾對國師智義道:朕百年后,愿為護國大龍,,非但崇奉佛法,,亦且守護邦家。
法師提醒道:龍雖為神物,,但無奈亦是入畜生報業(yè)也,!
文武王毫不在意道:我厭世間榮華久矣,若粗報為畜,,則雅合朕懷矣,。
神文王即位后,在東海邊為父親修建愿堂感恩寺,。
說也神奇,,感恩寺建成不久,東海中便有一座小山浮至感恩寺,,并繞寺隨波往來,。神文王大為驚異,即命日官金春質占卜休咎,。
金春質排卦已成,,便即奏道:恭喜陛下!圣考今為海龍,,鎮(zhèn)護三韓,。抑又金公庾信,乃是三十三天之子,,今降為我新羅大臣,。二圣同德,欲出守城之寶,。若陛下行幸過海,,必得無價大寶。
神文王信之,,乃泛海入山,,果有神龍出于水中,獻“萬波息笛”,。此笛若要吹動,,則天下和平,、兵退病愈,是為“二圣”賜給后世新羅國王護國之寶,。
鏡頭轉換,,按下朝鮮半島,復說大唐國事,。
儀鳳三年,,春正月辛酉,百官及諸部蠻夷酋長朝參武天后于光順門,。
高宗詔曰:自今而后,,《道德經》與儒經并為上經,貢舉人皆須兼通,。
劉仁軌鎮(zhèn)守洮河,,每有奏請,多為李敬玄所壓抑,,不得及時上達,,由是深自怨憤。因知李敬玄非將帥之才,,欲借吐蕃之手除之,,于上具表上奏:西邊鎮(zhèn)守,非李敬玄莫可,。
李敬玄聞說出京戍邊,,大為驚懼,一力固辭,。
天子怒道:守邊御敵,,乃是當前最為緊要之事。休說是劉仁軌一力舉薦賢卿,,便是須朕前去,,朕亦當自往,卿安得固辭,!
便即下詔,,以李敬玄代劉仁軌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仍檢校鄯州都督。又命宗室名將李神通之子,、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李孝逸,,發(fā)劍南、山南之兵以赴之,。
字幕:李敬玄,,亳州譙縣人,,谷州長史李孝卿之子。
年輕時博覽群書,,精通禮制,,后得馬周推薦,進入崇賢館,,成為皇太子李治侍讀,。
李敬玄生性冷峻,研究學問勤勉,,受到許敬宗等贊譽,,歷任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右肅機,、檢校太子右中護。
永徽年間,,候補官員增多,,主持選官之人少有稱職者。李敬玄記憶過人,,主持選官,,每年參選官員萬余,只要在街上遇到,,都能叫出名字,。
若官員未被選用前來投訴,也能當場口述其書判中錯誤,,毫無差錯,。因此時謂:敬玄選官,天下皆贊,。
時有杭州官員張惠貪賄應死,,參軍徐太玄因張惠母老,便到府衙自首,,稱己與張惠一同貪贓,,且為主犯。張惠得以免死,,徐太玄也被免官,,十數(shù)年不得升遷。
李敬玄得知此事,,非常贊賞,,擢其為鄭州司功參軍。徐太玄后來官至秘書少監(jiān)、申王之師,,并因德行高尚,,受到時人推崇,李敬玄卻并不居功,。
總章二年,,李敬玄升任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兼任檢校司列少常伯,,成為宰相。遂將司列吏部事務委托給員外郎張仁祎,。
李敬玄主掌吏部多年,,又與趙郡李氏聯(lián)宗,前后三任妻子都出身山東士族,,因此在朝中勢力極大,。唐高宗對此大為不悅,但未公開批評其過,。
儀鳳元年,,李敬玄升任中書令,封趙國公,。因與劉仁軌同僚時有隙,,故逢其每有奏請,李敬玄都持不同意見,,從中阻撓,,二人因此交惡。
此番劉仁軌便借吐蕃入寇,,舉李敬玄為帥,,意欲借刀殺人,至少害其兵敗罷職,。
由是高宗便上劉仁軌之當,,任命李敬玄為洮河道大總管兼鎮(zhèn)撫大使,檢校鄯州都督,,率軍抵御吐蕃,。
李敬玄只得奉命赴任,接替劉仁軌為帥,,與吐蕃大將論欽陵在青海交戰(zhàn),。
于是命劉審禮為先鋒,聽其率軍與吐番交鋒,,自己率領大軍后繼,,卻故意逗撓不前,。致使劉審禮孤軍深入,中敵埋伏,,終于兵敗被俘。李敬玄聞說劉審禮兵敗被擒,,愈加不敢進前與敵對壘,,即率大軍狼狽而逃,退至承風嶺,,命挖壕溝防御,。
幸有偏將黑齒常之,率死士夜襲吐蕃軍營,,導致吐蕃敗退,,李敬玄這敢返回鄯州,后又在湟川被吐蕃擊敗,。
及至永隆元年,,李敬玄上表稱病,請求回京,,得到批準,。然其回京之后,并未引咎請罪,,便直接到中書省辦公,。
唐高宗知其并未生病,便將其貶為衡州刺史,,后又改任揚州長史,。
此后又過兩年,李敬玄郁悶去世,,終年六十八歲,,追贈兗州都督,賜謚“文憲”,。
李敬玄被罷黜之后,,劉審禮諸子自縛詣闕,請入吐蕃以贖其父,。高宗李治恨李敬玄見死不救,,遂敕聽劉審禮次子劉易從前往吐蕃省父,談判贖人條件,。
比及劉易從到至吐蕃軍營,,聞說父親劉審禮已經病卒,于是晝夜號哭不絕,。吐蕃人哀其至孝,,便還其尸,,劉易從徒跣負之以歸。
高宗對劉易從甚為褒慰,,命將劉審禮以國公之禮厚葬,;又嘉獎黑齒常之退敵解圍之功,擢拜其為左武衛(wèi)將軍,,并充河源軍副指揮使,。
監(jiān)察御史婁師德應天子之詔,征募河南,、河北及關中猛士從軍,;及李敬玄敗逃,婁師德便在其后收集散亡將士,,軍威復振,。又奉命出使吐蕃,吐蕃將論贊婆迎至赤嶺,。
婁師德宣導天子旨意,,諭以禍福,贊婆甚悅,,數(shù)年不再犯邊,。婁師德因遷殿中侍御史,充河源軍司馬,,兼知營田事,。
論贊婆雖然應允議和,不再與唐朝為敵,,但唐高宗畢竟深以吐蕃為憂,,于是悉召侍臣謀之,計議綏御之策,。
天子先開言道:往者滅高麗,、百濟,比歲用兵,,糜費中國,,朕至今悔之。今吐蕃侵邊,,事不得已,,須善謀之。吐蕃驕狠,,未識恩威,,卿等有何善策高見,可盡情述之,。
中書舍人郭正一奏道:宜少發(fā)兵募,,且遣備邊,,明立烽候,勿令侵掠,,待國用豐足,,一舉而滅之。
給事中劉齊賢,、皇甫文亮皆言:郭公所言是也,,守備為宜,征伐不妥,。
中書侍郎薛元超道:縱敵則生患,防邊則卒老,。不如料揀士卒,,一舉滅之。
嘩議終日,,竟不能決,。高宗只得就此罷議,賜食眾臣,,然后散朝,。
時有宋城人魏元忠,正在長安太學之中就讀,,并無職事,,只是一介書生,自負胸懷經綸,,聞說朝廷計議針對吐蕃之策,,乃上封事密奏。天子觀其書曰:
理國之要,,在文與武,。今言文者則以辭華為首而不及經綸,言武者則以騎射為先而不知方略,,是皆何益于理亂哉,!故陸機著《辨亡》之論,無救河橋之??;養(yǎng)由基射穿七札,不濟鄢陵之師,,此已然之明效也,。古語云:人無常俗,政有理亂,;兵無強弱,,將有巧拙,。故選將當以智略為本,勇力為末,。今朝廷用人,,類取將門子弟及死事之家,彼皆庸人,,豈足當閫外之任,!李左車、陳湯,、呂蒙,、孟觀,皆出貧賤而立殊功,,未聞其家代為將也,。夫賞罰者,軍國之切務,,茍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堯,、舜不能以致理,。議者皆云:近日征伐,虛有賞格而無事實,。蓋由小才之吏不知大體,,徒惜勛庸,恐虛倉庫,。不知士不用命,,所損幾何!黔首雖微,,不可欺罔,。豈得懸不信之令,設虛賞之科,,而望其立功乎,!自蘇定方征遼東,李勣破平壤,,賞絕不行,,勛仍淹滯,不聞斬一臺郎,,戮一令史,,以謝勛人。大非川之敗,,薛仁貴,、郭待封等不即重誅,;向使早誅仁貴等,則自馀諸將豈敢失利于后哉,!臣恐葉蕃之平,,非旦夕可冀也。又出師之要,,全資馬力,。臣請開畜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馬,;若官軍大舉,,委州縣長吏以官錢增價市之,則皆為官有,。彼胡虜恃馬力以為強,,若聽人間市而畜之,乃是損彼之強,,更為中國之利也。
天子觀覽其書,,深以為善,,乃于輪臺召見,即令聽直于中書省,,著食以內府供奉,。
是年冬十月丙午,徐州刺史密貞王李元曉薨逝,;十一月壬子,,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來恒辭世,。
當年四月,,大赦天下,詔命次年改元調露,。
調露元年春正月,,天子駕幸東都。司農卿韋弘機奉命督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制度十分壯麗,。上陽宮前臨洛水,,為長廊橫亙一里,請高宗移駕居之,。
侍御史狄仁杰見此,,上書劾奏道:韋弘機誘導皇上為奢泰,,是與許敬宗擅改國史曲阿先帝同罪也。
韋弘機無可辯駁,,因此坐罪免官,。
當時又有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天子恩寵用事,朝廷上下皆都畏之,。狄仁杰凜然無懼,,又上書劾奏其奸,請付法司勘問,。法司勘問屬實,,回奏罪狀,高宗欲下特詔寬宥庇護,。
狄仁杰遂于朝堂奏道:國家雖乏英才,,豈少王本立等奸佞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王本立,則請棄臣于無人之境,,為忠貞之臣將來之誡,!
群臣聞罷皆驚。天子啞口無言,,只得詔將王本立罷廢本官,,貶為勝州都督。
由是朝廷肅然,,皆知狄仁杰雖然來頭不大,,但卻膽略驚人,輕易得罪不得,。
調露元年正月,,右仆射、太子賓客道恭公戴至德薨逝,,朝中又少一位耿直宰相,。
二月壬戌,吐蕃贊普病卒,,長子器弩悉弄即立,,年僅八歲。當贊普臨終之際,,器弩悉弄正與其舅麴薩若前往羊同(今西藏革吉)發(fā)兵,;其弟六歲,在論欽陵軍中。
吐蕃國人畏懼欽陵之強,,欲立弟為贊普,,欽陵以為不可,便與麴薩若共立器弩悉弄為主,,軍政大事仍皆委付于論欽陵,。
唐高宗聞報吐蕃贊普已死,即驚且喜,,便詔命吏部侍郎裴行儉為西域安撫使,,乘間經略吐谷渾故地。
裴行儉諫道:吐蕃贊普雖死,,其二子皆都年幼,,但既以論欽陵為政,又大臣之間輯睦,,未有間隙,,此時切切不可圖也。
高宗聞其所言有理,,由是廢然長嘆而止,。
直至十月六日,文成公主遣吐蕃大臣論塞調傍前來長安告喪,,并請再次和親,,高宗才遣郎將宋令文為使,前往吐蕃參加贊普葬禮,。
夏四月辛酉,升郝處俊為侍中,,后遷太子少保,,以代張文瓘職位。便在此時,,京師中發(fā)生明崇儼案,,竟然牽連到太子李賢,從而引發(fā)朝廷動蕩,。
字幕:明崇儼本名明敬,,字崇儼,洛州偃師人,,南朝梁國子祭酒明山賓五世孫,,豫州刺史明恪之子。
明崇儼年少時,,父明恪任安喜縣令,,時有縣中小吏善會道法,能召鬼神,,便將此術全部授予明崇儼,,頗得其術妙境,。
乾封初年,明崇儼應封泰山之舉,,由此入仕,,初授黃安縣丞。適逢州刺史有女病重,,明崇儼用偏方殊物療之,,一治而愈。
唐高宗因此聽聞其名,,想到自己苦于風疾,,長年不愈,于是便將明崇儼召入京師,。一席面談,,高宗大悅其道術,當場擢授為冀王府文學掾,。
為試驗其能,,乃命宮人在窟室里面奏樂,召明崇儼問道:此地常聞管弦,,是何祥邪,?卿試為我止之。
明崇儼即畫桃木為二符,,掛在屋上,,音樂即止。
高宗大奇,,便命人將窟內宮人喚出,,問其未得詔旨,何敢擅自停止奏樂,。
宮女奏道:我等正奏樂間,,忽見怪龍盤于窟頂,于是眾人恐怖而止,。
當盛夏之季,,皇帝苦于酷熱難耐,便將明崇儼喚至,,問道:當此酷暑難耐,,朕思飲冰水,未知可得之否,?
明崇儼道:這事容易,,請容臣往陰山北麓走上一遭。
于是拜辭出宮,未經三刻而回,,獻巨冰一塊,,帝命化水而飲,沁涼滿腹,。
逾數(shù)日,,高宗忽然又思吃秋瓜,不可遏止,,眾內侍束手無策,,便來向明崇儼討教方略。明崇儼聞之,,便向內侍索討一百錢,,懷揣而出,須臾轉回,,獻瓜一枚,,甘美異常。
高宗驚喜不置,,召明崇儼問道:當此初夏時節(jié),,瓜果未實,卿自何處得來此物,?
明崇儼奏道:得之于數(shù)百里外,,緱氏縣老人果園中。
唐高宗使人去問果農,,老人答道:園中所埋一瓜,,忽然失之,但自土中卻得百錢,。
時有蜀縣令劉靜之妻患疾,,遍請名醫(yī),久治不愈,。適聞正諫大夫明崇儼入蜀視察地方政務,因久聞其大名,,遂請入內室為妻診治,。
明崇儼只略望其妻氣色,便即說道:此癥非凡間之疾,,須得生龍肝,,食之必愈。
劉靜驚怪道:天上神物,,不能見其首尾,,如何可得?
明崇儼笑道:對凡人來說自不可得,但就有道之士而言,,易如反掌之事耳,。
乃索黃裱紙一張,畫成符箓,,乘風放之上天,,飄向東南。須臾之間,,只見天上陰云四合,,果有小白龍自空中而下,鉆入庭院水甕之中,。
明崇儼便命仆人就甕中撈出,,剔取骨肉烹熟,奉于夫人食之,,其病遂瘥,。公事已罷,明崇儼返回京師,,又值盛夏,。
高宗聽其奏報蜀中之事,雖有四個內侍輪流揮扇,,兀自汗下如雨,。
明崇儼道:待臣以天山之雪,冰鎮(zhèn)嶺南枇杷,、龍眼,,奉與陛下解暑。
于是辭帝出宮,,瞬息不見,。天子坐未頃刻之間,明崇儼已回,,果然取來天山冰雪,,及取嶺南諸果并至,冰鎮(zhèn)食之,,絕無差別,。
類似神異之事,不可勝計,。明崇儼由此便得高宗寵愛,,任其自由出入宮禁。
至儀鳳二年,,明崇儼累遷為正諫大夫,,特令入閣供奉,,與諸宰相同列。明崇儼每次通過謁見,,俱都假以神道,,評論時政得失,而唐高宗非常贊同,,皆都采納,。
明崇儼自言潤州棲霞寺,乃是其五代祖處士明山賓故宅,,唐高宗便特為親制碑文,,勒書于石,知者皆以其為榮,。
據說明崇儼因得自由出入宮禁內苑,,故與天后武媚關系曖昧。有一日,,天后將明崇儼喚至內宮,,私下問道:你實告我,卿之法術不類中土道家,,到底習自何人,?
明崇儼答道:實是習自家父手下縣中小吏。
天后又問:小吏何名何姓,,家住哪里,,今是生是死?
明崇儼結舌不能回答,,逾良久方道:此乃天機,,且?guī)煾赶蛴袊绹冢也豢奢p易透露,。既天后追問,,臣不敢不答。實是摩尼教主陳碩真所授,,尚請師姊保密,,休使外人知道。
這一聲“師姊”出口,,天后便即大悟,,原來此人竟是自己同門師弟。又恐被其所騙,,于是問道:我?guī)焸髂愫涡g,?若有欺哄,,定不相饒,。
明崇儼答道:師父文佳皇帝當年到洛陽投其舅父,,商議起義東南之事,一邊在中州之地遍招徒眾,,延攬江湖豪杰,。因到偃師之時見到小弟,彼時我只十六七歲,,聞其有道術,,便請入教,拜其為師,。師尊見我頗有根基,,甚是喜歡,以為天賜之緣,,遂收我入摩尼教,,并授小弟以白日見鬼諸方,兼各種役使鬼神之法,,皆乃電光佛驅鬼之術,。又遺天書兩卷,書中皆是諸路鬼神職銜姓名,。師父授我天書以畢,,就此離去,再未相見,。小弟因疑其術不靈,,便常于夜半至野外獨處,按其職名呼之,,皆應聲如響,,得見當年姜子牙所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及其座下廝役,。于是其后每須役使,,則呼其名,無不立至,。
天后忽厲聲道:當年在感業(yè)寺時,,師父與我盤桓半載,將摩尼教經義傾囊相授,,嘗云電光佛可化身十二童女,,未聞有識鬼驅神之術。你自何處學來此等邪術,,以誣我教,?
明崇儼笑道:師姊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那摩尼經教義,,是曰電光佛化身十二童女,,轉世投生人間,以驅黑暗雄魔,,喚回光明者,,并不能為此驅神使鬼末技也。彼十二佛所化女身,,乃是戰(zhàn)國時秦昭王母宣太后,,漢高后呂雉,漢和帝皇后鄧綏,,晉康帝皇后褚蒜子,,北魏文成帝馮皇后,宣武帝胡氏靈皇后,,此乃前六代電光佛化身,。至若第七代電光佛,便是出在當代唐朝,,弟卻不敢妄言,。
天后驚喜不置,溫言道:你可直說,,我不怪你,。
明崇儼道:第七代電光佛,便是師姊,,當今大唐天后,。將來非但可以垂簾聽政,且可身登九五,,南面稱帝,;是除我?guī)熚募鸦实壑猓Ч盼┮慌凼且病?p> 武后聞至此處,,只覺天眩地轉,,腦中轟轟作響。半晌方才平靜下來,,佯作半信不信道:倒也好個杜撰,。若依你適才所言,歷代電光佛皆都職名垂于青史,,歷歷可考,。則師姊我之職名謂何,可叫武媚,?
明崇儼答道:豈有此理,!請師姊恕罪,陛下將來名諱,,應是單字名曌,,字則天,,是謂武周則天大帝者。
武后問道:武曌,,武曌。是光照千秋之‘照’乎,?
明崇儼道:非也,。是日月當空,普照天下之意,。世間本無此字,,乃明尊預言賜之。
畫外音:武后雖然早有奪權攬政野心,,但從未想過要面南背北,,稱皇稱帝,身為一代女皇,。只因明崇儼此番密室對答,,便即激發(fā)雄心萬丈,自此立下沖天之志,。(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