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突至,揮刃狂殺,。
突厥搶糧軍只余六千疲眾,,且大都帶傷,如何抵?jǐn)??只半個時辰過后,,河畔累累皆是胡尸,,幾乎全軍覆沒,,片甲不回。
程務(wù)挺與李文暕合兵一處,,打掃戰(zhàn)場,,因得六千匹良馬,軍械糧草無算,。
自此戰(zhàn)之后,,唐軍糧道通行無阻,,再無突厥軍敢于走近糧車十里之內(nèi)。
復(fù)說裴行儉率領(lǐng)中軍,,至單于都護(hù)府之北,,與李思文、周道務(wù)大軍匯合,。
扎營已畢,,聚會眾將問道:突厥叛軍主力何在?
李思文答道:賊軍五萬,,皆都屯駐黑山,。聞我大軍將至,正欲要退軍遠(yuǎn)遁,。
裴行儉點頭,,贊其探事清楚,于是便在中軍大帳置酒,,與諸將痛飲,。
將至傍晚,裨將來報:已經(jīng)扎好營帳,,戰(zhàn)壕亦全部挖好,。
裴行儉率眾將出帳查看,忽仰面觀天,,便即臉色更變,,急下令道:速速拔營,移到左側(cè)高岡扎寨,!
李思文:十萬大軍剛?cè)话差D,,豈可自相擾亂?
裴行儉:休要啰嗦,,速速依令而行,。若再延挨,三軍休矣,。
眾將雖然糊里糊涂,,軍令如山,也只得依令移營,。大營遷移已畢,,正好三更,狂風(fēng)暴雨突至,,原扎營處便成澤國,,積水丈余。
直到此時,,諸將無不驚嘆,,皆問元帥:將軍怎知會有風(fēng)雨,?
裴行儉答道:為上將者,于萬馬軍中取敵首級,,下之下者也,。公等若未習(xí)天文地理,則自今以后只須按我指揮辦事,,休問原因,。
李思文、周道務(wù)聞之,,皆都面有愧色,。
來日暴雨止歇,晴空萬里,,裴行儉復(fù)命拔營向北,,驅(qū)軍以進(jìn)。到至黑山,,突厥軍據(jù)險以御,,但其后三路唐軍皆至,三面圍擊,,突厥便頻遭失敗,,漸漸不支。
裴行儉下令:我軍數(shù)倍于敵,,又糧道暢通無阻,,眾將士只管盡情廝殺,休慮后計,!
三軍聞令,,再無后顧之憂,于是前后數(shù)日,,殺敵無算,。
到第七日午后,突厥軍矢盡糧絕,,再也支撐不住,,遂棄黑山,全面往后潰敗,。
便在此時,,一支唐軍自突厥北面出現(xiàn),為首大將正是世襲盧國公程伯獻(xiàn),。
突厥可汗阿史那泥熟匐將牙帳安扎于黑山之北,,絲毫未防唐軍會在背后出現(xiàn),,于是稍觸即敗,,未及逃走,,便被部下殺死,將其首級向程伯獻(xiàn)投降,。
程伯獻(xiàn)率領(lǐng)八萬精兵,,便如虎入狼群,正遇上自黑山敗回突厥兵馬,,于是揮軍再戰(zhàn),,又獲大勝,并活擒阿史那奉職,,然后與裴行儉中軍會師,。
這一場好戰(zhàn)!突厥十余萬大軍傷損十之八九,,阿史那伏念只率不足二萬殘部,,逃往狼山,后同阿史那德溫傅會合,,方才立住腳跟,。
裴行儉整理得勝之軍,由此奏凱還師,。
永隆二年,,裴行儉駐扎代州陘口,派遣間諜展開離間,,勸說阿史那伏念,,使其與阿史那德溫傅互相猜疑。
阿史那伏念憂恐至極,,秘密送來降書,,許以生擒阿史那德溫傅來降,但請裴行儉保守秘密,,以免泄漏其謀,。
裴行儉從之,因不說與眾將,,只遣使密封奏表報告朝廷,。
數(shù)日之后,塵土沖天向南滾來,,探馬屢報,,諸將無不驚恐。
裴行儉道:諸公休要驚慌,,此是阿史那伏念押送德溫傅來降,,并無他事。不過受降如應(yīng)戰(zhàn),可嚴(yán)陣以待之,。
于是命令嚴(yán)加防備,,派使前去慰問勞軍,果是伏念率眾擒送德溫傅來降,。至此突厥殘部全被消滅,,漠南之地重復(fù)回歸平定。
高宗聞報大喜,,特派戶部尚書崔知悌至河北勞軍,。
裴行儉由是率軍班師,還于長安,,向天子獻(xiàn)俘,,并以曾向阿史那伏念許諾不殺為由,奏請赦免其罪,。
侍中裴炎妒忌裴行儉大功,,出班奏道:阿史那伏念乃屢叛之人,向與我大唐為敵,,不知天恩浩蕩,。此番反叛,其為禍?zhǔn)?,又因被程?wù)挺,、張虔勖威逼追趕,更遭磧北回紇逼迫,,走投無路方才詐降,,并先求特赦,降則非其本意也,。
高宗以為有理,,遂命將阿史那伏念及阿史那德溫傅并皆處死。又謂裴行儉不能明辨是非,,反受阿史那伏念所欺,,故此平定突厥之功也不予記載,只被封為聞喜縣公,。
裴行儉踉蹌下殿,,仰天嘆道:晉王渾忌妒王浚平定吳國大功,今人尚謂可恥,。今復(fù)有奸佞忌功殺降,,恐以后再無甘愿歸順之人也!
于是歸于府宅,,就此杜門謝客,,托病不出。
鏡頭速進(jìn),兩年之后,。
突厥十姓中車薄部落再次叛亂,,北邊告急。
高宗詔命重復(fù)起用裴行儉,,任為金牙道行軍大總管,,準(zhǔn)備領(lǐng)兵出征,。
但大軍未出,,裴行儉便于四月二十八日卒于長安延壽里家中,享年六十四歲,。
高宗聞言大為悲悼,,詔命追贈為幽州都督,謚號為“獻(xiàn)”,。又令皇太子挑選六品京官,,專門管理裴行儉家事,直到其子孫能夠自立方止,。
當(dāng)年十月,,裴行儉靈柩送還原籍,葬于聞喜縣東良原,。
鏡頭閃回,,補敘裴行儉生平軼事。
裴行儉師從于大唐戰(zhàn)神蘇定方,,是為鬼谷門親傳弟子,,武略天下無雙;兼且擅長草書,、隸書,,是位書法名家。
唐高宗曾賜裴行儉白絹,,命其書寫《昭明文選》,,愛其用筆法度,賞賜頗為豐厚,。
裴行儉不以武功兵法自夸,,卻常以文筆書法自矜道:若無精筆良墨,褚遂良不曾常寫,。不擇筆墨優(yōu)劣,,而皆能書寫機靈敏捷者,惟我與虞世南而已,。
因撰寫《選譜》,、《草字雜體》等書傳世,有數(shù)萬字之巨。
裴行儉不但文武雙全,,且又自本門師兄李淳風(fēng)處習(xí)學(xué)星占天文,,更精通陰陽歷法。由是每次行軍作戰(zhàn),,非但提前預(yù)知必勝,,且都能預(yù)知獲勝班師之期。
若預(yù)料其敗,,則必力諫天子罷戰(zhàn),,或不肯掛帥,使他人先行出兵對壘,。
至其晚年在家隱居之時,,曾撰寫裴氏兵法七篇,就安置軍營,、陣勢擺列,、預(yù)料勝負(fù)、識別人才等項用兵要素,,編寫出四十六條經(jīng)驗訣竅,。
及裴行儉死后,武則天后使其侄武承嗣上門將此書取走,,于是裴氏兵法就此失傳,。
裴行儉雖然官居高位,但待下極為寬厚,,雍容待人,。
唐高宗曾賞賜給裴行儉駿馬以及珍貴馬鞍,屬下令史私自騎馬奔馳,,致馬失前蹄摔壞馬鞍,,于是令史懼罪,嚇得逃跑,。
裴行儉使人尋找令史回來,,照舊任職帳下,若無其事,,并未追究,。
其因通曉陰陽,深解富貴無常之道,,于是從不貪財,,甚至視如糞土。
唐軍平定阿史那都支之后,,繳獲無數(shù)貴重珍寶,。各國首領(lǐng),、將士皆請開眼一觀,又恐大帥不肯,。未料大帥裴行儉一口答應(yīng),,并乘機設(shè)宴,于席間全部拿出,,供諸將傳看觀賞,。
傳寶軍吏因腳步踉蹌,將手中所捧直徑兩尺大瑪瑙盤摔碎,。小吏驚怕,,叩頭出血。
裴行儉于座中笑道:公非故意,,何懼如此,?
根本不看碎盤,,亦毫無不舍之色,。班師還京之后,高宗敘功,,賞賜給裴行儉金銀,、器皿三千多件。裴行儉全部分送給親戚朋友及部下,,自己一件不留,。
裴行儉有知人之鑒,初為吏部侍郎時,,見到前進(jìn)士王勮,、咸陽尉欒城蘇味道,當(dāng)時二人尚且籍籍無名,。便謂其二人道:二公后當(dāng)相次執(zhí)掌銓衡,,仆有后代弱息,愿以為托,。
王勮之弟便是王勃,,與華陰楊炯、范陽盧照鄰,、義烏駱賓王皆以文章享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對四人尤其看重,以為此后必然顯達(dá),。
裴行儉相過四人,,卻道:士之致遠(yuǎn)者,當(dāng)先器識而后才藝,。王勃等雖有文華,,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邪!楊子稍為沈靜,,應(yīng)至令長,;余者三人能得令終,便是萬幸矣,。
既而不久,,王勃渡海墮水而死;楊炯終于盈川令任上,;盧照鄰惡疾不愈,,赴水而死;駱賓王隨徐敬業(yè)造反被誅,。王勮及蘇味道皆掌典選,,悉如裴行儉之言。
裴行儉半生作為將帥治戎帶兵,,帳下所引偏裨諸將及弟子,,如程務(wù)挺、張虔勖,、王方翼,、劉敬同、李多祚,、黑齒常之等人,,皆是當(dāng)世名將,亦多為鬼谷門傳人,。
閃回結(jié)束,,按下裴行儉既死,復(fù)說朝中發(fā)生之事,。
調(diào)露元年,,朝廷命于靈州南界置魯、麗,、含,、塞、依,、契等六州,,安置突厥降戶。
此舉一則便于唐廷運送軍隊,、給養(yǎng),,鎮(zhèn)壓溫傅、奉職二部反叛,,二則加強對突厥降戶統(tǒng)治,,使之納稅服役,,可謂一舉兩得。
東突厥寇定州之時,,刺史霍王李元軌以空城計退敵,,州人李嘉運與虜通謀欲為內(nèi)應(yīng),其事便即泄漏,。天子聞報,,詔命李元軌窮究其黨。
李元軌上奏:當(dāng)時強寇在境,,人心不安,。若多所逮系攀咬,是驅(qū)之使叛也,。臣已獨殺嘉運,,余者皆無所問,請陛下治臣違旨之罪,。
高宗覽表大喜道:朕亦悔之,。向無霍王,失定州矣,。
自是朝廷大事,,多密敕問之,。
當(dāng)時唐高宗身體每況愈下,,便思長生。因皇叔李元軌入朝,,二人閑談,,高宗便問:聞?wù)f皇叔與道家處士劉玄平為布衣之交,此事有諸,?
李元軌:確實有之,。
唐高宗:我聞有道之士,皆善養(yǎng)生,。此劉玄平是何來歷,,今有多大年紀(jì)?
李元軌:劉玄平乃北齊劉珉之子,,因高蹈不仕,,被隋文帝楊堅封贈為貞范先生。臣委實不知其年歲,,但若依其父曾仕北齊而言,,劉玄平今當(dāng)一百二十歲矣。
高宗問:尚能請至長安,,使朕聆聽其教誨否,?
李元軌搖頭道:彼人猶如神龍見首而不見尾,,忽在淮南,忽現(xiàn)朔北,,只在云深之處,,實在無處覓其所蹤。
高宗嘆道:我雖貴為帝王,,直無此仙緣,!
調(diào)露二年二月十八日,高宗偶覽道家法藏,,讀到故玉清觀道士王遠(yuǎn)知事跡,,深加嗟訝贊嘆,遂親至玉清觀降香禮拜,,謚王遠(yuǎn)知曰升真先生,,贈太中大夫。
又親臨嵩山,,拜訪隱士田游巖之居,,更拜謁嵩陽觀,及田游巖母廟,,命立碑以贊其懿德,。次日再訪逍遙谷道士潘師正之居,表達(dá)對其尊崇之情,。
畫外音:唐高宗李治所拜此三位先賢,,俱都是有道之士,遠(yuǎn)離紅塵,,各具仙家之名,。王遠(yuǎn)知乃瑯邪人,初入茅山師事陶弘景,,得其道法,。又師事宗道先生臧兢,曾入陳,、隋之宮,,講論道學(xué)。唐太宗登極之時欲加其重位高官,,王遠(yuǎn)知固辭不就,,終請歸山。太宗敕潤州府為其修建太受觀于茅山,,王遠(yuǎn)知便在此隱居修道,,得長壽之法,并度道士二十七人,,由此道家茅山宗為之大盛,。于貞觀九年坐化,,終年一百二十六歲。
田游巖乃京兆三原人,,本是鬼谷派掌門李靖同鄉(xiāng),。永徽中補太學(xué)生,學(xué)成后卻自請罷歸,,與母妻同入太白山修道,,二十余年后入箕山,居許由廟之東,,自號“許由東鄰”,。高宗頻詔,田游巖不出,,于是便親至嵩山,,拜游巖為崇文館學(xué)士。后在田游巖宅居之側(cè)營建奉天宮,,高宗特令免毀其居,,并親題額曰:“隱士田游巖宅”,懸于門榜,。
復(fù)說潘師正,,隋大業(yè)中被王遠(yuǎn)知度為道士,盡得其道門隱訣道術(shù),。居嵩山逍遙谷二十余年,,食松葉飲山泉,清凈寡欲,。調(diào)露二年,,高宗訪其居,詔于其所居處建造崇唐觀,,又于嶺上為之另造精思觀。及營造奉天宮時,,又特令面向逍遙谷開一門,,號為“游仙門”;北面亦開一門,,號稱“尋真門”,,皆為潘師正立名。潘師正于永淳元年卒,,終年九十八歲,。高宗追思不已,贈太中大夫,,賜謚曰體玄先生,。
調(diào)露二年,,唐朝既平突厥之叛,高宗便命于劍南道募兵,,在茂州西南筑安戎城,,既壓吐蕃之境,兼斷吐蕃通蠻之路,。
吐蕃遂以羌人為向?qū)?,攻陷其城,以兵?jù)守,,自后西洱諸蠻皆降吐蕃,。
至調(diào)露二年夏,吐蕃已盡有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東接涼、松,、茂,、嶲等州,南鄰天竺,,北抵西突厥,。漢魏以來,西戎之盛,,以此為最,。
二年七月,吐蕃發(fā)兵三萬,,侵?jǐn)_河源,。唐左武衛(wèi)將軍黑齒常之率軍迎擊,并于河源之地廣置烽戍七十余所,,開屯田五千余頃,,戰(zhàn)守兩備。
字幕:黑齒常之,,字恒元,,原是百濟部民,初任百濟達(dá)率兼郡將,。
唐高宗滅亡百濟后,,曾率領(lǐng)民眾參與復(fù)國運動,抵抗唐軍,,于龍朔三年受劉仁軌招撫降唐,。麟德元年獲授折沖都尉,奉命鎮(zhèn)守熊津都督府,深受士卒擁戴,。
咸亨三年,,黑齒常之因功被加封忠武將軍,行帶方州長史,,旋又升遷為使持節(jié),、沙泮州刺史,授上柱國,。在任期間,,因公正無私深受唐高宗賞識,加封浮陽郡開國公,。
儀鳳二年,,黑齒常之調(diào)任洮河道經(jīng)略副使,由遼東轉(zhuǎn)守西北,,離家萬里之遙,。
儀鳳三年九月,吐蕃犯邊,,黑齒常之跟從洮河道行軍大總管李敬玄前往征討,。右衛(wèi)大將軍劉審禮前軍深入敵境,被吐蕃俘虜,。吐蕃屯兵高崗,,居高臨下威壓唐軍,黑齒常之率敢死隊五百人施行夜襲,,吐蕃軍潰散,,李敬玄方得返回鄯州。
唐高宗嘆服黑齒常之謀略才能,,升任為左武衛(wèi)將軍,,充任河源軍副使;并檢校左羽林軍,,賞賜黃金五百兩,、絹五百匹。
至此調(diào)露二年七月,,吐蕃論贊婆,、素和貴等率三萬士兵侵?jǐn)_河源,駐兵于良非川,。唐朝河源諸哨烽火傳訊,由是邊境緊張,,朝野俱震,。
黑齒常之謂其部將道:敵情緊急,若待朝廷發(fā)兵來伐,養(yǎng)成賊勢,,是坐以待斃之局也,。不如乘其立足示穩(wěn),主動襲劫其營,,冀可全勝退敵,!
遂簡選精銳騎兵三千,親自統(tǒng)領(lǐng)出城,,乘夜襲擊吐蕃軍營,。
論贊婆等果然不曾防備,于是大敗,。經(jīng)此一戰(zhàn),,吐蕃軍被黑齒常之?dāng)貧ⅰ⑶塬@兩千余人,,繳獲羊馬數(shù)萬頭,,贊婆與素和貴僅以身免,各自單騎逃走,。
捷報入京,,唐高宗大喜,命擢升黑齒常之為河源軍經(jīng)略大使,,又賞賜布帛四百匹,。
論贊婆與素和貴得以脫逃,遂于路收集敗軍,,駐扎青海,,思欲報仇雪恨。黑齒常之早已四面派出偵騎,,打探論贊婆下落動向,,因此其一舉一動,皆在常之掌握之中,。
聞報吐蕃軍聚于青海,,于是不待其喘息稍定,便復(fù)率領(lǐng)一萬精銳騎兵,,再次遠(yuǎn)程兼道包抄,,重施故伎趁夜突襲。
論贊婆哪里料到唐軍竟會如此拼命,,如同冤魂不散,,跟蹤吊打?于是再次大敗,,部軍四處逃散,。
黑齒常之命人燒毀吐蕃軍糧草儲備,復(fù)繳獲大量牛羊馬匹、兵械鎧甲,,班師而還,。
高宗聞?wù)f西北邊患漸平,不勝之喜,,遣使前往河源軍營,,犒賞三軍,對黑齒常之厚加賞賜,,深為褒獎,。黑齒常之共在西北七年,吐蕃深畏憚之,,不敢復(fù)為邊患,。
是年冬十月壬寅,武則天授意御史上奏,,告發(fā)蘇州刺史曹王李明,、沂州刺史嗣蔣王李煒兩位宗室皇子,皆是故太子李賢同黨,,謀反之心不死,。
高宗此時已全為天后控制,不得自專,,由是只得委曲求全,,詔命將李明降封為零陵郡王,遠(yuǎn)流黔州安置,;李煒罷爵除名,,流放至道州安置。
雖是下策,,但亦為先保二子性命,,留住宗室血脈,以為今后翻盤之本,。
此時正如當(dāng)年李淳風(fēng)與徐懋功所預(yù)言,,武則天已開始向李唐宗室子弟揮起屠刀,逐一剔除,;再回顧當(dāng)初褚遂良力諫“廢王立武”,,方知其為大唐忠臣。
調(diào)露二年八月丙午,,文成公主因患天花不治,,薨逝于吐蕃,終年五十六歲,,安葬于邏些,。吐蕃王朝為其舉行隆重葬禮,,唐高宗聞之,,亦遣使臣遠(yuǎn)赴吐蕃吊祭,。
史謂文成公主祖籍山東任城,但其名字及出身來歷卻無詳載,,后世據(jù)江夏王李道宗曾為任城王,,故而猜測應(yīng)是文成公主生父。
文成公主自貞觀十五年正月入藏,,當(dāng)時只有十七歲,,正當(dāng)韶華妙齡;至調(diào)露二年命終,,五十六年生命歷程,,為唐蕃和平大計,在萬里異域生活四十年之久,。
次年,,唐高宗詔命改元為永隆元年。是年暮秋,,沙門禪師智運于洛陽龍門山南部鑿成一萬五千佛像,。因是智運禪師親自督造,故其洞名曰智運洞,,又名萬佛洞,。
佛像鐫于洞窟南北兩壁,正壁為阿彌陀佛像,,端坐于八角形束腰蓮花座上,。阿彌陀佛背后雕刻五十四枝蓮花,分別坐有菩薩或供養(yǎng)人雕像,,布局生動別致,。
阿彌陀佛為西方凈土教主,唐高宗時期凈土宗遂在中原一帶風(fēng)行,。
永隆二年,,春正月庚辰。以初立太子之故,,高宗敕宴百官及命婦于宣政殿,,引九部伎及散樂自宣政門而入。
太常博士袁利貞諫道:天子正寢,,非命婦宴會之地,,路門亦非倡優(yōu)進(jìn)御之所。請命婦會于別殿,,九部伎自東西門入,,其散樂伏望停省,。
高宗深以為然,乃更命置宴于麟德殿,,賜袁利貞錦帛百段,。
同年春二月,天后為掩飾意欲鏟除李唐宗室圖謀,,表請以杞王李上金為沔州刺史,,鄱陽王李素節(jié)為岳州刺史。但仍不許二王參與朝會,,更禁止與天子相見,。
李顯既被冊立太子,詔命劉仁軌兼任太子太傅,。此后未久,,劉仁軌上疏請求致仕,高宗同意其辭去尚書左仆射之職,,仍以太子太傅之銜,,參知政事。
時有少府監(jiān)裴匪舒,,極善營利,,奏請售賣御馬苑中馬糞,以為京畿農(nóng)田肥料,,歲可得錢二十萬緡,。
高宗以此詢問眾臣,劉仁軌奏道:利則厚矣,,恐后代稱唐家賣馬糞,,非嘉名也。
高宗聞而失笑,,于是乃止,。
當(dāng)時玻璃乃為極其稀有之物,源自波斯,。裴匪舒又為天子監(jiān)造鏡殿,,以為諂媚。鏡殿造成,,請?zhí)熳优R視,,高宗便引劉仁軌前往同觀。
未料劉仁軌剛邁步入內(nèi),,便即轉(zhuǎn)身,,驚趨下殿。
高宗甚以為怪,,命內(nèi)侍將其追回,,問其緣故。劉仁軌猶不進(jìn)殿,,只在門外奏道:俗謂天無二日,,土無二王。臣適才見四壁各有數(shù)個天子,,不祥孰甚,,豈敢再入其殿!
高宗轉(zhuǎn)思其言有理,,遂遽令剔去壁上玻璃鏡面。
常州刺史來報,,說有本地神漢劉龍子,,袖中有龍,可吐神水治病,。
劉仁軌笑道:此是先作龍頭藏于袖中,,再以羊腸盛蜜水,繞系龍頭之上,,擠壓便可吐水,,以此惑眾也。
高宗亦笑,,便詔命刺史捕斬劉龍子,。
又說高宗之女太平公主,乃是武后所生,,特承恩寵,。
太平公主五歲時,常常往來外祖母榮國夫人家,,隨行宮女遭表兄賀蘭敏之逼奸,。
武則天大怒,加之此前賀蘭敏之曾奸污未來太子妃,,因此決定,,撤銷賀蘭敏之先父繼嗣身份,將其流放并中途處死,。
太平公主八歲時,,以替外祖母榮國夫人楊氏祈福為名,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平,,故世人皆稱太平公主。雖然號稱出家,,卻一直住在宮中,。
十?dāng)?shù)歲時,,太平公主穿武官服飾,在高宗及武后面前跳舞,。
唐高宗大笑問道:你又不做武官,,為何如此打扮?
公主答道:將其賜給駙馬可乎,?
唐高宗知其心意,,便命其挑選駙馬。其事未行,,文成公主代吐蕃贊普來求和親,,請尚太平公主。武后不愿太平公主遠(yuǎn)嫁,,乃命公主出家為道,,以拒和親。
永隆二年七月,,太平公主十六歲,,下嫁唐高宗嫡親外甥,太宗女城陽公主與光祿卿薛曜之子薛紹,。因不能在長安城中成婚,,便以萬年縣衙為婚館。
衙門隘窄,,不能容翟車駛進(jìn),,遂毀墻垣而入?;槎Y盛況空前,,燎炬相連,煙花盈天,,于是夾路兩側(cè)槐樹多被烤死,。
武則天因謂薛紹二嫂蕭氏、成氏皆非貴族,,便不悅道:吾女豈可與田舍女為妯娌,!
欲命薛紹之兄休妻,廢其二人轉(zhuǎn)回娘家另嫁,。
劉仁軌上奏道:蕭氏乃是前朝皇室,,亦乃我唐朝舊姻,何謂田舍婦耶,?
高宗以此轉(zhuǎn)告武后,,方止其議。薛紹長兄薛顗以公主寵盛,深為懷憂,,便向族祖戶部郎中薛克構(gòu)求問避禍之計,。
薛克構(gòu)道:皇帝外甥尚娶公主,向來是國家故事,,子茍以恭慎行之,,亦何傷乎!然而長安向有諺曰:“娶婦得公主,,無事取官府,。”身為公主親眷,,不得不懼,。
薛顗不得其要,只得杜門不出,,以避公主,。
劉仁軌既解仆射之職,乃擢升裴炎為侍中,,崔知溫、薛元超并守中書令,。又征田游巖為太子洗馬,,但在東宮無所規(guī)益。
夏四月,,甲子朔,,日有食之。
高宗時謂關(guān)中饑饉,,米斗三百,,將率群臣駕幸東都以就食;于是自京師出發(fā),,留太子李顯監(jiān)國,,使劉仁軌、裴炎,、薛元超三人輔之,。
只因出幸倉猝,中途糧草乏絕,,致扈從之士有餓死于中道者,。天子考慮道路多有草竊盜賊,使監(jiān)察御史魏元忠檢校車駕前后,。
魏元忠受詔,,閱視各處囚犯。至赤縣監(jiān)獄,,見其中一盜神采殊異于眾,,遂命釋其桎梏,,并襲冠帶以為隨從,請為防盜,,其人笑諾,。
比及東都,士馬萬數(shù),,不曾損亡一錢,。
魏元忠欲舉將那位奇盜怪俠納為麾下,薦其為官,,于是叩其姓名,。
那人笑道:我乃強盜世家,生來不愿為官,。因與明公有緣在赤縣監(jiān)獄相識,,故相陪一程而已。若非要問我出身根腳,,則我祖父大人,,便是當(dāng)年瓦崗山三寨主單雄信。
說罷將雙手一拱,,上馬揚長而去,,再不回顧。
魏元忠望其背影,,嗟嘆半晌,,再未向人提起此事。
四月辛未,,阿史那車薄率西突厥十姓諸部叛軍,,進(jìn)圍弓月城,賊勢猖獗,。
鬼谷門傳人,、安西都護(hù)王方翼引軍救之,行至葛水,,見江水暴漲,,軍不能渡。王方翼于是在江邊設(shè)壇以祭,,效當(dāng)年武侯諸葛亮渡瀘水時之法,,以饅首代替人頭三牲,沉入江中,,然后祝文祈禱,。于是風(fēng)平浪止,江水下降,軍隊得以平安渡過葛水,。
七月時到葉河,,苦于沒有船只,又不能渡,。當(dāng)夜宿營江畔,,只一夜大風(fēng),河面結(jié)冰盈尺之厚,,次日三軍盡得履冰涉河,。
王方翼對諸將道:天公相助,此戰(zhàn)必勝,!
于是三軍士氣大漲,,大破虜眾于伊麗水,斬首千余級,。
阿史那車薄不甘失敗,,又聯(lián)合咽面三姓之兵,卷土再來,,與王方翼與大戰(zhàn)于熱海,。兩軍對壘交鋒,王方翼身先士卒沖入敵陣,,雙方鼓角震天,,箭發(fā)如雨。
正激戰(zhàn)之間,,一支流矢飛來,貫穿王方翼左臂,。王方翼抽取佩刀截去箭桿,,繼續(xù)揮戰(zhàn),左右部將皆都不知,。直至得勝還營,,見血流如注,透濕征袍,。
當(dāng)時唐朝軍中亦有突厥部兵,,密謀擒執(zhí)王方翼以應(yīng)車薄,被人密報元帥,。
王方翼既知其謀,,乃思一計,悉召諸將會議,,說來日當(dāng)盡出軍資勞軍,,先自突厥部軍開始;其實是欲趁軍卒領(lǐng)獎之時,將密謀反叛者以次引出斬之,。
次日侵早,,王翼方命中軍在帳外排列,中間留出空地,;又多置旌旗猶如密林,,使突厥諸將入內(nèi)領(lǐng)授軍資。
適逢大風(fēng),,軍旗獵獵,,諸將高呼,與風(fēng)聲旗響相和,。王方翼令大振金鼓,,連誅密謀反叛之將七十余人,其外面黨徒竟毫無知覺,。
懲處叛徒已畢,,既分遣裨將,趁此大風(fēng)沙天氣,,分道奇襲車薄,、咽面二部。
突厥叛軍毫無防備,,咽面部眾驚慌逃散,,烏鶻可汗率先逃走;唐軍擒獲首領(lǐng)突騎施等三百人,,西域震服,。西突厥之亂平定,王方翼以功升任夏州都督,。后被征召入朝,,天子見其衣有血漬,問其緣故,,王方翼具言熱??鄳?zhàn)之狀。(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