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徐州二三事【2】
三天的休沐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
這三天對于征戰(zhàn)許久的將士有一個很好的休整,。
子見父,夫見妻,,豐厚的賞賜再加上授予的榮耀無疑是增加了許多想參加的人的興趣,。
有掛紅綢者,自然有掛白帆的家庭,。
當然,,對于那些陣亡的家庭,安東將軍府自然不會吝嗇撫恤,。
早在劉備入主徐州,,徐州之亂后,在糜良的提議下,,陣亡將士的福利待遇就擺在了案桌上,。
也幸虧陶謙留給劉備的家底足夠厚,后來糜郎茶的火爆,,讓劉備多了許多轉圜的余地,。
但是因為去歲事務繁多,,只足額發(fā)了撫恤,,剩余的標準以及后續(xù)的一些規(guī)則還在商榷中,他們就領軍出發(fā)了,,這項事務也就擱置下去了,。
在劉備他們休息的日子里,陳群也只是派官吏按照往日的規(guī)則發(fā)了撫恤金,。
因為涉及的人口較多,,三日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將事情全部弄完。
等劉備看到陳群時,,陳群連忙帶著幽怨的眼神說道,“主公,,你可算是來了,。”
劉備笑了,,“長文,,你接下來可以好好休息了,。后面事情就由備與子能處理吧,。”
陳群與劉備也了解劉備的脾性,就沒有客氣,,“那群就先告退了,?!?p> 陳群告退之前,,將留守徐州期間發(fā)生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事分門別類,供劉備查閱,。
劉備翻閱徐州的這些文件,,對于他離徐州的這段時間徐州的發(fā)展有了大致的了解。
徐州的海軍以及各項貿易,,城市的發(fā)展并沒有因為劉備的離開而停滯,,一切都按照當初預定的方向如火如荼的進行,。
比較有爭議,,不能立刻解決的事情,陳群特殊標記起來,,放在案桌最上面,。
劉備知道既然陳群特別標注起來,那便不是能夠一言而抉的事情,,需要眾人的討論,。還需要聽取眾人的意見才能做出決定,。
數月的事情繁多蕪雜,,但幸虧陳群分類了出來,再加上每次與徐州的通信也大致能夠對于一些事情有所了解,。
繁越雜的小事陳群都做了批復,,劉備大致掃了一眼,沒有問題,,就看下一本,,故而劉備是越看到后面也就越快。
但這些并不是一天能夠看完的,,正好這段時間分批休沐,再加上袁紹退兵,,外部壓力驟然減小,,這段時間還是很輕松的。
但有一件事情該辦了,。
陣亡將士以及家屬的榮譽問題,。
劉備特別贊同糜良的一句話:給傷亡的將士一個歸處,可以激勵活著的人奮勇前進。
劉備回到徐州開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士的身后事,。
由糜良領頭,,郭嘉,陳群等輔助,,在離開徐州已經有了雛形的方案漸漸成型,。
無非是提高軍人的榮譽感。
現(xiàn)在已經開始有一種這樣的風氣,,崇文抑武,,開始講究士家風流,尚武之風終歸是沒有以前濃烈,。
糜良特別推崇這樣的一句話:
故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
第一步,足額的撫恤金是必要的,,給死亡的將士以“烈士”的稱號,。但第一步阻力就非常大,關鍵在于烈士這個稱號,。士的稱號對于這時的大部分人來說是很尊貴的,。在這時的社會思潮里,士往往只有那些讀書人才能稱為士,。
兵只是兇器,,怎么能與他們相提并論呢?
糜良也沒有辦法以一己之力抵抗這種思潮,,就連陳群也不贊同,。
劉備也明白這樣的事情對于提升軍隊的戰(zhàn)斗力是好處,但是他也不能一意孤行,。
妥協(xié)之下,,糜良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陣亡的士卒統(tǒng)一稱為“烈卒”,,而屢建戰(zhàn)功,最后英雄而亡的將卒稱為“烈士”,。
而不管是烈卒還是烈士他們的直系親屬統(tǒng)一稱為“烈屬”,。
妥協(xié)的方案最終還是有驚無險的通過了。
第二步,,則是對烈屬而言,,每月可以從官府領取一定的錢糧補助,,原本糜良的想法是將烈屬的孩子統(tǒng)一入學。
但是第一步阻力甚大,,做出妥協(xié),,那第二步也做出了相應的改變。
被評為“烈士”的兵卒每個家庭有一個可以免費讀書的名額,。
讀書,,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奢望,也是一件無比神圣的事,。
光是這一點就已經是激勵了很多人,。
當然,讀書事就涉及徐州的下一步的計劃,,而“烈士”的評選是相當嚴格的,。
這次評出的烈士家屬有一個當劉備衛(wèi)從的名額。
書院畢竟還是沒有辦起來,。
第三步,,就是對傷殘人員而言,對于不能上戰(zhàn)場的,,有戰(zhàn)功的士卒,,可以給予衙役,亭長,,游繳等基層官吏,,這一點可以讓劉備的觸手下移,將底層牢固,。
而軍功有限的傷殘每月只僅僅發(fā)送一批錢糧,。
第四步,加大宣傳,,將當兵光榮的口號,,宣傳于全徐州。
等等...
所有政策的最終目的永遠維護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目的,。
通過這一系列的動作最終是幫助劉備將軍隊牢牢掌控在手里,,塑造出一支鋼鐵雄獅,掃平天下,。
當然,,這也是后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