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竇后臨朝(上)
---------------------------------------------------------------------
三江榜下了,以后還是請大家多支持,爭取成牛書,,呵呵,這周分類封面推薦
最近的逼宮章節(jié),,采取的是插敘,倒敘,旁敘等寫法
呵呵,,所以會比較考驗大家耐心,,不過到此章應該就可以明了
---------------------------------------------------------------------
長樂之亂,因細微小事而起,,各種政治因素參雜其中,,又佐以田蚡的愚蠢狂妄,最終演變成一場大的動亂,。盡管劉徹仍然暫時保住了皇位,,經(jīng)此一役,剛剛培植起來的勢力也幾乎消滅殆盡,,唯一可以就近依托的北軍也已被程不識這個死忠于東宮之人接管,。竇太后雖然一時尚未言及廢立,但是劉徹也已頗有朝不保夕之感,。
不過,,若是當日沒有人去壞田蚡的事,此事最終怕也難見分曉,,究竟鹿死誰手,,還未能有定數(shù)。
壞事者,,劉平,,竇嬰也。
當晚一切變化的起因就在于劉平和竇嬰格殺王烈,,繼而挾威勢調(diào)集東三城門兵馬,,釋放九卿之首的竇彭祖,調(diào)集九卿所部,,殺赴長樂宮平亂,。
而這也都是拜田蚡所賜。若不是他不敢一開始就攻打東宮,,劉平和竇嬰恐怕也來不及救駕,。但凡要謀逆,又要瞻前顧后的,,幾乎都不會有好下場,。所謂非常事需非常人做,,沒有十足的狠辣果敢,,最好不要學人造反。優(yōu)柔寡斷,,思前想后,,最終只能進退失據(jù),功敗垂成。
卻說,,當晚劉平在哪里,?竇嬰率著甲胄之士趕赴霸城門的時候,他正混在這一群甲胄之士之中,。先前他所穿的乃是皇族服飾,,如果以這副模樣和竇嬰一塊趕去霸城門,只怕王烈當下就要起疑心,,從來天子宣詔也不會讓一個皇族隨行,。因此他只有穿上了士卒的甲胄,混在這幾十人中,,以掩人耳目,。
而他又是如何與竇嬰湊到一塊去的?
長樂宮被圍緊之后,,四周已是潑水不進,,他縱使飛天也恐難進入。因此,,自然,,他是在長樂被圍之前就進到了長樂宮。
春三月辛亥,,長樂之圍的當天,,酉時初。
劉平正在宮中閑步,,平抑自己不知為何而不寧的心緒,。宮內(nèi)守衛(wèi)看清楚他的皇室服儀之后,也紛紛行禮,,不加阻攔,。不知覺見,劉平已經(jīng)走到了兩宮之間的閣道處,。
未央長樂兩宮之間,,雖然分位長安東西,卻以閣道相連,,外砌高墻,。這樣即使宮內(nèi)人往來于兩宮之間,宮外的平民百姓也看不見,,也只有這樣才符合皇室的威儀,,不然就要天天看見宮里的人在大街上到處走動。
劉平踏步走在閣道上,,來來回回踱步,,正凝神靜思,,忽見未央宮方向跑來一列武士。武士到了跟前,,對著閣道的守衛(wèi)喝道:“皇上有令,,封閉閣道大門,任何人不許出入,。爾等撤防,,由皇上另派武士把守?!蹦切┦匦l(wèi)道了一聲喏,,皆都退了回去。
一些正在往未央宮方向走的宮女內(nèi)侍也盡數(shù)被喝退了回去,。士卒看劉平服飾乃是皇室規(guī)制,,倒也不敢怠慢,趕忙跑上前來,,請道:“君侯,,皇上有令,閣道即刻封閉,,您是哪宮中人,,屬下護衛(wèi)您回宮去?!?p> 劉平正要說是未央宮,,突然心下又覺得有異。
這些士卒為何如此匆忙地封閉未央長樂之間的閣道,,未央長樂兩宮之間的閣道每天晚上都要緊閉大門,,何至于今晚要特地宣旨,既嚴令任何人不得出入,,又要換上另外一群武士守衛(wèi),?這難道是在人為隔斷兩宮之間的聯(lián)系?
劉平再一細想,,加上今天一天都心緒不寧,,當下便有些留了個心眼。他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但他幾乎敢確定此事并不簡單,。如果說要將未央宮和長樂宮隔斷的話,那到底是什么目的,?是要不利于未央宮,,還是不利于長樂宮,還是另有他圖,。
當下,,劉平道:“太皇太后有事召見,我要往長樂而去,?!?p> 他之所以不打算回未央,而是去長樂,,乃是因為他擔心一旦回到未央,,只怕立刻就要坐困圍城。兩宮的衛(wèi)士,,只有未央宮衛(wèi)急急下令封閉閣道,,遠處長樂宮方向卻沒有什么動靜,相對正常,。
況且,,若是真的有事,未央宮內(nèi)實在也不是個好的去處,,劉平對劉徹以及王太后幾乎有一種天生的不信任,,他對那個赦了他的老太太倒還存有幾分好感。
并且劉平清楚知道,,西漢這個年代,,真正能管事的,是東宮那位老太太,,其余人,,即便有心怕都無力。他目前雖不知道此事究竟為何,,但是不管有什么事,,他先通報竇太后,都比通報別人要來得有用許多,。
因此,,當下,劉平抬步急往長樂而去,。長樂守衛(wèi)的士卒通報了一陣,,劉平等得心焦異常。等到竇太后召見他的時候,,程不識已經(jīng)急報竇太后,,而竇太后也已知道未央長樂之間閣道封閉的消息。
怪只怪那些頭腦遲鈍的士卒對未央宮方面匆匆關(guān)閉閣道一事沒有足夠的警惕與認識,。
事態(tài)緊急,,劉平趕忙告知了竇太后未央宮衛(wèi)的可疑之舉。竇太后此時仍是拿不準,,未央宮衛(wèi)為何這么做,,難道說未央宮衛(wèi)尉李廣參與了叛亂,?
若想不坐困圍城,任人宰割,,只有趁此時北軍還未完全合圍長樂宮之際,,派人急速出宮,前往城內(nèi)調(diào)兵,。
既然未央宮衛(wèi)舉動有異常,,竇太后自然也不能以虎符去調(diào)來這支離長樂最近的軍隊,況且竇太后此時仍然認為未央宮也被圍了,,也危在旦夕,。
除此之外,城內(nèi)最近的兵馬,,有北軍,,十二城門衛(wèi),以及各個衙署的兵丁,,以及所有官宦府中的家丁,。
北軍正是圍困長樂之軍,竇太后此時更是懷疑寧成謀反,,哪里還會去調(diào)北軍,,給寧成一個更好的借口逼宮。
因此只有十二城門衛(wèi),,衙署兵丁,,還有家丁可調(diào),也能在最短時間之內(nèi)趕到,,其余城外的兵馬都是遠水不救近火,。
在宮外,竇太后最能信任,,本身也能勝任救駕任務的,,便只有竇嬰一人。竇嬰無論怎么反對立梁王為太子,,他對竇太后,,都是忠誠的,這點竇太后也清楚,,只不過這些年竇太后總給他臉色看而已,。且竇嬰做過大將軍,統(tǒng)領(lǐng)過數(shù)十萬大軍鎮(zhèn)守滎陽,,對抗攻勢凌厲的七國叛軍,,因此由他來帶兵自是最為合適不過。
因此,,竇太后最先想到的就是派人去通知竇嬰,,憑借竇嬰大將軍的能力,,調(diào)遣城內(nèi)兵馬回護長樂宮。
然而派誰去通知竇嬰,,卻無疑又是個問題,。
竇太后正急切間,劉平道:“臣愿效命太皇太后駕前,。”竇太后聞言望向劉平,。她因為梁王一事對劉平有好感,,但是這并不足以讓竇太后信任劉平。
竇太后輕易不會信任他人,,這也與她多年身處宮闈有關(guān),,若非有這份提防心,她也恐怕活不到今天,。
但是,,竇太后轉(zhuǎn)念一想,這宮內(nèi),,除了程不識,,她還能相信誰?普通的兵士內(nèi)侍,,她幾乎連名字都還不知道,。難道要她派宮女去通知竇嬰?
況且,,去通知竇嬰之人,,身份必須要夠,不然,,只怕竇嬰也要生疑,。東宮怎么會派一個馬夫或者士卒來通報一個大將軍調(diào)兵殺赴長樂?
當下,,竇太后也只有拿出政治家的氣魄來,,此處的局勢已經(jīng)不能再糟,況且她畢竟也對劉平有些好感,。關(guān)鍵是,,她此時還認為此次叛亂是有人造反,根本不知道是未央在背后主使,。因此她也不相信,,身為皇族,父親又還在未央宮內(nèi)待著的劉平會是參與叛亂之人,。
況且,,劉平久居長沙國,,來長安也不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如何能在短時間內(nèi)串通謀反,?寧成恐怕連劉平是誰也還不知道,。
退一萬步講,即便劉平是叛亂之人,,那他跑來長樂干什么,?難道算準了竇太后要派他去通報竇嬰?即便竇太后派他去通報竇嬰了,,他又能干什么,?憑借手中的一支飛騎與整個大將軍府對抗?
竇太后腦中,,電光火石走了這么一圈,,當下也不再遲疑,下令劉平率領(lǐng)數(shù)百勇猛兵士,,由長樂宮的隱蔽處出宮,,急赴竇嬰府邸。另外交給劉平東宮印璽和詔書一份,,禁制北軍異動,。不過竇太后仍是留了一手,她并未交出虎符,,這樣即便劉平參與叛亂,,也不會有大礙。
她自然還是一切寄希望于竇嬰,。
劉平依令由兵士護衛(wèi)著,,由北軍合圍的缺口殺出長樂宮,一路飛奔大將軍府而去,。
劉平奔到竇嬰府邸,,事況緊急,二人當下議定,,先去調(diào)城門衛(wèi),。城門衛(wèi)人數(shù)眾多,軍力充足,,其余都是些散兵游勇,,不能立時安定住局勢。而十二城門,,以東南的霸城門,、復盎門離長樂宮與竇嬰府邸最近。而最后選定霸城門為突破口,就是因為王烈乃是竇嬰舊部一項,。
竇嬰決定,,若是王烈爽快交出兵權(quán),自然一切都好說,,若是王烈稍有猶豫,,左右便聽他號令,立即格殺,。那道上諭自然就是假的,,事急從權(quán),也顧不了那么多規(guī)矩了,。
不久,,皇帝調(diào)來軟禁竇嬰的軍隊已經(jīng)殺到了府門外。還好竇嬰已有所安排,,當下連忙和劉平率著剩下的衛(wèi)士從后門倉皇而出,。
這之后就是長樂之圍當夜的景況,??梢哉f,劉平是夜乃是不自覺地站到了與劉徹對立一面,,畢竟,,他也不知道此事是劉徹,田蚡,,田勝所為,。他剛開始的想法和竇太后幾乎也差不多,認為有人叛亂,。
不過,,劉平這一次無心的選邊站,卻可以說是完全正確,。
如果沒有他幫助竇太后平亂,,田蚡恐怕就要逼宮成功。到時候,,田蚡第一個要清算的恐怕就是去東宮告他狀的那三個藩王,。沒有那三藩告狀,田蚡怎么會被竇太后下旨處分,,如果沒有被處分,,他又何必狗急跳墻?
到那時,,田蚡挾逼宮成功的威勢,,統(tǒng)領(lǐng)北軍南軍,轄制三公九卿,,皇帝太后為他撐腰,,三王定然不會有好下場,。當年呂太后能夠逼殺三個趙王,王太后也未必不能逼殺長沙,,江都,,膠東三王。
冥冥之中,,自有天佑,,劉平事后不禁又有些感激那個老鬼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