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術(shù)資料
郭云深論形意拳
形意拳術(shù)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一、三層道理
1,、練精化氣,;2,、練氣化神,;3、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zhì),,復其本然之真也),。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練之以筑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zhì),,威嚴狀似泰山。
2,、易筋:練之以騰其膜,,以長其筋(俗云: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lián)絡,,生長而無窮也,。
3、洗髓:練之以清虛其內(nèi),,以輕松其體,,內(nèi)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zhuǎn),,其輕如羽(拳經(jīng)云:三回九轉(zhuǎn)是一式,,即此意義也)。
三,、三種練法
1,、明勁:練之總以規(guī)矩不可易,身體動轉(zhuǎn)要和順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齊而不可散亂,。拳經(jīng)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要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jīng)云:“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3,、化勁:練之周身四肢動轉(zhuǎn),,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以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guī)矩仍如前二種不可改移,。雖然周身動轉(zhuǎn)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拳經(jīng)云:“三回九轉(zhuǎn)是一式”即此意義也。
四,、詳論明勁,、暗勁、化勁
1,、明勁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不合,,體質(zhì)不堅,,故發(fā)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后,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后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后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jīng),,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生本來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擴充二經(jīng)之義,,作為三經(jīng):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jīng)又制成拳術(shù),發(fā)明此經(jīng)道理之用,。拳經(jīng)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shù)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cè)嵯せ?,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nèi)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道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jīng)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zhì),,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之內(nèi),,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guī)模鍛煉,,練至于六陽純?nèi)瑒偨≈?,即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nèi)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2,、暗勁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后練暗勁,,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后用力拉回(內(nèi)中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后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絲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里裹勁,?;蜃笫滞夥瓩M,右手往里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huán)拳之包裹拳。拳經(jīng)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根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后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jīng)云:“腳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后腳蹬”,,是后足;“馬有跡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則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3,、化勁
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jīng)云:“陰陽混成,,剛?cè)嵯せ^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于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jīng)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化勁,。練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瘎耪?,與練劃勁不同,。明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劃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墻抓去,往下一劃,,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劃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拳經(jīng)云:“三回九轉(zhuǎn)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即明勁、暗勁,、化勁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zhuǎn)者,,九轉(zhuǎn)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于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nèi)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nèi)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神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至足、采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工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矣,。以后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拳經(jīng)云:“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yǎng)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術(shù)與丹道合而為一者也,。
——————————————————————
練拳經(jīng)驗及三派之精意
出處:孫氏內(nèi)家拳網(wǎng)站作者:孫祿堂
余自幼練拳以來,,聞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聞之懷疑,。至練暗勁,剛?cè)岷弦?,動作靈妙,,一任心之自然,與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會,。惟練化勁之后,,內(nèi)中消息與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筆之于書,,以示同道,。倘有經(jīng)此景況者,可以互相研究,,以歸至善,。余練化勁所經(jīng)者,每日練一形之式,,到停式時,,立正,心中神氣一定,,每覺下部海底處(即陰橋穴處)如有物萌動,。初不甚著意。每日練之有動之時,,亦有不動之時,,日久亦有動之甚久之時,亦有不動之時,,漸漸練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書坐功,,有真陽發(fā)動之語,可以采取,。彼是靜中動,,練靜坐者,知者亦頗多,,乃彼是靜中求動也,。此是拳術(shù)動中求靜,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經(jīng)亦有“處處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總不間斷。以后練至一停式,,周身就有發(fā)空之景象,,真陽亦發(fā)動而欲泄。此情形似柳華陽先生所云:復覺真元之意思也,。自覺身子一毫亦不敢動,,動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術(shù)之法以化之,。內(nèi)中之意,,虛靈下沉,注于丹田,,下邊用虛靈之意,,提住谷道,,內(nèi)外之意思仍如練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時,,陽即收縮,,萌動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時周身融和,,綿綿不斷,。當時尚不知采取轉(zhuǎn)法輪之理,而丹田內(nèi),,如同兩物相爭之狀況,,四五小時,方漸漸安靜,,心想不動之理,,是余練拳術(shù)之時,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練之時,,雖言談呼吸,并不妨礙內(nèi)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無時不然也。莊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約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將此動物消化,,暢達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運用,仍提在丹田,,仍是練拳趟子,,內(nèi)外總是一氣,緩緩悠悠練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穩(wěn)處,,動作練時,內(nèi)中四肢融融,,綿綿虛空,,與前站著之景況無異。亦有練一趟而不動者,,亦有練二趟而不動者,,嗣后亦有動時,仍是提至丹田,而動練拳之內(nèi)呼吸,,轉(zhuǎn)法輪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轉(zhuǎn)息而轉(zhuǎn)之,,從尾閭至夾脊,,至玉枕,至天頂而下,,與靜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轉(zhuǎn)而不動者,,亦有三四轉(zhuǎn)而不動者,,所轉(zhuǎn)者與所練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練之時,,或坐立,,或行動,內(nèi)中仍以用練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內(nèi)中忽動,,動而即醒,,仍以用練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內(nèi)中不動,,內(nèi)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況,。睡時,亦有如此情形,,而夢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夢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練拳術(shù)睡熟時,,內(nèi)中即不動矣。后只有睡熟時,,內(nèi)外忽然有虛空之時,,白天行止坐臥,四肢亦有發(fā)空之時,,身中之情意,,異常舒暢。每逢晚上練過拳術(shù),,夜間睡熟時,,身中發(fā)虛空之時多,;晚上要不練拳術(shù),睡時發(fā)虛空之時較少,。以后知丹道有氣消之弊病,。自己體察內(nèi)外之情形,人道縮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無減,以后靜坐亦如此,,練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術(shù)與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練拳術(shù),,自己身體內(nèi)外之所經(jīng)驗也,,故書之以告同志。
拳術(shù)至練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不動之時,內(nèi)中寂然,,空虛無一動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測之事,雖不見不聞而能覺而避之,。中庸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誠之道者,,三派拳術(shù)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極拳楊露禪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見不聞之知覺,。其余諸先生,皆是見聞之知覺而已,。如外不有測之事,,只要眼見耳聞,無論來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閃,。因其功夫入于虛境而未到于至虛,不能有不見不聞之知覺也。其練他派拳術(shù)者,,亦常聞有此境界,,未能詳其姓氏,故未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卦掌
八卦掌又稱游身八卦掌﹑八卦連環(huán)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zhuǎn)為主的拳術(shù),。由于它運動時縱橫交錯﹐分為四正四隅八個方位﹐與“周易”八卦圖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有些八卦掌老拳譜常以卦理解釋拳理﹐以八個卦位代表基本八掌,。
八卦掌是我國流傳很廣的拳種,,是武當內(nèi)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養(yǎng)生,、健身、防身陰陽掌的一個體現(xiàn),。它以八大樁法為轉(zhuǎn)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體,下配一至八步的擺,、扣,、順步法為基礎(chǔ),以繞圈走轉(zhuǎn)為基本運動路線,,以掌法為核心,,在走轉(zhuǎn)中全身一至,步似行云流水,,身法要求:擰轉(zhuǎn),、旋翻協(xié)調(diào)完整,走如游龍,,翻轉(zhuǎn)似鷹,。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橫,、撞,、扣、翻,、托等,。
關(guān)于八卦掌的起源﹐據(jù)考證為清代河北文安縣人董海川(約1813~1882)在江南游歷時得到道家修煉的啟示﹐結(jié)合武術(shù)加以整理而成。董海川曾在清朝肅王府作拳師﹐故八卦掌首先在BJ一帶流傳開來﹐近百年來遍及全國﹐并傳播到國外(如東南亞地區(qū)),。
八卦掌的特點是身捷步靈﹐隨走隨變﹐與對方交手時身體起伏擰轉(zhuǎn)﹐敏捷多變,。拳諺說它“形如游龍﹐視若猿守﹐坐如虎踞﹐轉(zhuǎn)似鷹盤”。其基本功以樁步﹑行步為基礎(chǔ)。身型要求頂頭豎項﹐立腰溜臀﹐松肩垂肘﹐實腹暢胸﹐吸胯提襠,。步法要求起落平穩(wěn)﹐擺扣清楚﹐虛實分明﹐行步如蹚泥﹐前行如坐轎﹐出腳要摩脛(兩腳踝關(guān)節(jié)相貼而過),。走圈時﹐內(nèi)腳直進﹐外腳內(nèi)扣﹐兩膝相抱﹐不可敞襠。身法講究擰﹑旋﹑轉(zhuǎn)﹑翻﹐圓活不滯,。手型有龍爪掌﹑牛舌掌兩種,。主要手法有推﹑托﹑帶﹑領(lǐng)﹑搬﹑攔﹑截﹑扣﹑捉﹑拿﹑勾﹑打﹑封﹑閉﹑閃﹑展16法。要求能進能退﹐能化能生﹐虛實結(jié)合﹐變化無窮,。每掌發(fā)出﹐皆要以腰作軸﹐周身一體﹐內(nèi)外相合﹐外重手眼身法步﹐內(nèi)修心神意氣力,。
八卦掌的動作要求順頸提頂,松肩垂肘,,暢胸實腹,,立腰溜臀,縮胯合膝,,十趾抓地,。八卦掌以“滾鉆爭裹,奇正相生,,走轉(zhuǎn)擰翻,,身隨步走,掌隨身變,,行走如龍,,回轉(zhuǎn)若猴,換勢似鷹,,威猛如虎”,;以曲剎直,以動擾靜,,以靜剎動為修煉原則,。
八卦掌分為“定架子”﹑“活架子”﹑“變架子”3步功夫?!岸茏印笔腔A(chǔ)功夫﹐要求一招一式﹐規(guī)規(guī)矩矩﹐宜慢不宜快﹐以求姿勢正確﹐樁步牢固﹐行步平穩(wěn)﹔切實做到“入門九要”﹐即塌(塌腰)﹑扣(含胸)﹑提(尾閭上提﹑谷道內(nèi)提)﹑頂(頭上頂﹑舌上頂﹑手前頂)﹑裹(裹臂)﹑松(松肩﹑沉氣)﹑垂(垂肘)﹑縮(胯根﹑肩窩內(nèi)縮)﹑起鉆落翻(臂內(nèi)外旋)等要領(lǐng)﹔切忌挺胸提腹﹑努氣﹑拙力(稱為3大病)﹐“活架子”主要練習動作協(xié)調(diào)配合﹐使基本要領(lǐng)在走轉(zhuǎn)變換中運用嫻熟,。“變架子”要求內(nèi)外統(tǒng)一﹐意領(lǐng)身隨﹐變換自如﹐隨意穿插﹐不受拳套節(jié)序限制﹐做到輕如鴻毛﹐變?nèi)玳W電﹐穩(wěn)如磐石,。
八卦掌的基本內(nèi)容是八母掌﹐也稱老八掌﹐即單換掌﹑雙換掌﹑順勢掌﹑背身掌﹑翻身掌﹑磨身掌﹑三穿掌和回身掌﹐各地流傳內(nèi)容不完全相同﹐有以獅﹑鹿﹑蛇﹑鷂﹑龍﹑熊﹑鳳﹑猴八形代表的﹐也有用雙撞掌﹑搖身掌﹑穿掌﹑挑掌等作為基本八掌的內(nèi)容,。其中每一掌都可以衍化出很多掌法﹐素有一掌生八掌﹑八八六十四掌之說。
八卦掌有單練﹑對練和散打等形式,。根據(jù)老拳譜記載﹐八卦掌拳系尚有十八趟羅漢手﹑七十二暗腳﹑七十二截腿﹐但目前很少傳習﹐八卦系統(tǒng)所有器械﹐有刀﹑槍﹑劍﹑戟等﹐練法仍體現(xiàn)隨走隨變﹑械隨身走﹑身隨步換﹑勢勢相連的特點﹐另外﹐還有鴛鴦鉞﹑雞爪銳﹑風火輪﹑判官筆等短小的雙器械﹐這在其他拳種中較為少見,。八卦掌有利於訓練人的柔韌﹑速度﹑耐力﹐對下肢力量的培養(yǎng)尤為突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八卦掌被列為全國武術(shù)表演和比賽項目,。
[編輯本段]【歷史情況】
八卦掌起源于何時何地何人,,其說法不一,。
據(jù)《藍簃外史》“靖邊記”中記載:“嘉慶丁巳(嘉慶二年,即公元1797年),,有山東濟寧人王祥教馮克善拳法,,克善盡得其術(shù)。庚午春(嘉慶十五年,,即公元1810年),,牛亮臣見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爾步伐似合八卦,??松圃唬鹤雍我灾苛脸荚唬何宜暱藏???松圃唬何覟殡x卦。亮臣曰:爾為離,,我為坎,,我二人離坎交宮,,各習其所習可也,。”有人認為文中馮克善,,牛亮臣所習拳法是八卦掌的雛形,。(姜容樵《八卦掌》人民體育出版社1963年6月第一版)
清道光中葉以后至光緒六年,是八卦掌發(fā)展最盛的時期,。BJ一帶,,學習八卦掌的人頗多。而其中董海川又是八卦掌傳習過程中的重要人物,。
清朝咸豐年間,,董海川于BJ傳授“八卦連環(huán)掌”,簡稱“八卦掌".董海川生于清朝嘉慶三年(1797年10月13日),,卒于光緒八年(1882年),。原名繼德,后改為海川,,HEB省文安縣朱家塢人,。自幼好武,云游四方,。投名師,,訪高友,學習了多種拳術(shù),,取其精華,,整理了一套較完整的拳術(shù)套路練法——八卦掌,。董老先師因為鄉(xiāng)里打抱不平,涉嫌命案潛逃至京都肅王府為太監(jiān)聽差,。匿跡消聲,,不露鋒芒。府中人皆不知董公為技擊家,。當時有肅王府護院總管,,自薦演武獻技于演武庭前。肅王大悅,。來賓及府中多人圍觀,,人潮水泄不通。此時肅王喚董公獻茶,,由于觀眾擁擠,,董公難以進入。他于情急之下,,一手托盤,,一手提壺,縱身躍過人墻,,送茶至肅王面前,,為客獻茶。肅王大驚,,問道:“你也精通武藝,?”答曰:“略知一二”。肅王下令叫董老先師當場表演,。先師從容獻藝,,只見他左翻右轉(zhuǎn),步法敏捷,,掌法神出鬼沒而多變,。身體左旋右轉(zhuǎn),時高時低,,身起時高一丈,,身落時如鷂子鉆林,行云流水,,滔滔不絕,。觀眾見狀,目瞪口呆,,鴉雀無聲,。正在此時,先師提氣騰空,,躍起數(shù)尺之高,,旋轉(zhuǎn)而下,,落地無聲。王爺大驚,,問道:“此術(shù)何名”當時董老先師尋思,,此掌乃自己所創(chuàng),并未定名,,情急之下乃定名為“八卦掌”,。從此八卦掌開始見露頭角。后來他又根據(jù)八卦學說加以整理補充,,使之日臻完善,,這是后話。當時,,肅王又命董公與總管比武,,以分高低。不到兩個回合,,董公一掌將對手打翻在地,,對手含羞而走。后來肅王命董老先師為肅王府護院總管,。從此,,董老先師名聲大震,授徒日多,。最著名的弟子是尹福和程廷華,。董老先師去世后,,尹福,,程廷華二人對八卦掌加以發(fā)揚光大,承先啟后,。遂在清末慈禧年間盛于民間,。
另有一說,八卦掌是由明末清初四川峨嵋山一帶碧云,、靜云兩道士所傳,,至今九代。
再有李振清所傳八卦掌(又稱陰陽八盤掌)之說,。李振清于青年時期(1850年前后)帶藝投師,,學陰陽八盤掌于河南,1870年前后回鄉(xiāng)傳授此拳,。李振清之后有蕭海波,、任致誠等人繼承。任致誠并于1937年將此拳著成《陰陽八盤掌法》一書,,流傳于世,。
[編輯本段]【武功介紹】
“八卦”最早見于《周易》:“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個方位,,即北,、南、東,、西,、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八卦掌以掌法為主,,其基本內(nèi)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數(shù),;在行拳時,,要求以擺扣步走圓形,將八個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術(shù)那樣,,或來去一條線,,或走四角,,所以稱為“八卦掌”,。其實,八卦掌與八卦并無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又名“游身八卦掌”或“龍形八卦掌”,,為董海川(1796年-1882年)在BJ所傳,。八卦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zhuǎn)為主的拳術(shù),。它將武功與導引吐納溶為一體,,內(nèi)外兼修。不僅有強身健體之功用,,而且能夠鍛煉攻防搏擊的技能,,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享譽武林,。
八卦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zhuǎn)(走圈)為主的拳術(shù),。也就是,以自己的一個臂長的距離為半徑畫一個圓,,然后沿著這個圓走圈,。它將武功與導引吐納溶為一體,,內(nèi)外兼修??梢詮娚斫◇w,,而且能夠鍛煉攻防搏擊的技能,。也有一個例外,,有一套六十四式的掌法是在一條直線上打拳,。
傳統(tǒng)八卦掌經(jīng)許多名師的不斷研究,,以八卦為理論基礎(chǔ),,一圈八步八個掌勢,,以單換掌為基本掌勢,,套路非常靈活,并不固定,,習練者的不同,,套路也不相同,但是現(xiàn)在許多演練的八卦掌已不完全按照這個傳統(tǒng)了,。
八卦掌注重身法的靈活性,要求練者在不斷走圈中,,改變敵我之間的距離及方向,,避正擊斜,伺機進攻,;出手講究隨機應變,,發(fā)揮掌比拳和勾靈活多變的特性。其手法有推,、托,、蓋、劈,、撞,、搬、截、拿等,。
八卦掌的運動特點是:一走,、二視、三坐,、四翻,。這些特點為發(fā)展身手的捷徑,、靈活,,特別是下肢的力量提供了必要的鍛煉條件,。八卦掌以“行樁”,、“蹚泥步”內(nèi)功功法為入門基礎(chǔ),以擰翻走轉(zhuǎn)為基本運動形式,,以掌法的變化為主要技擊手段,。內(nèi)外兼修,,強調(diào)身心合練,,身捷步靈如龍游空,,擰翻走轉(zhuǎn)掌法幻變無窮,。出手成招,,剛?cè)嵯酀?,踢打摔拿溶為一體,。擰裹鉆翻,,避正打斜,,圍圓打點,,循循相生無有窮盡,。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圓形,突破了以拳為主,、步走直線的傳統(tǒng)拳法,,為中國武術(shù)開辟了一方新天地,。其步法以提,、踩、擺,、扣為主,,左右旋轉(zhuǎn),,綿綿不斷。八卦掌以走為上,,要求意如飄旗,,氣似云行,滾鉆爭裹,,動靜圓撐,,剛?cè)嵯酀嬲嗌?。好手行拳,,真?zhèn)€是行如游龍,見首不見尾,;疾若飄風,,見影不見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常常能使對手感到頭暈眼花。以此應敵,,則避實擊虛,,手打肩撞,皆可以意為之,。
八卦掌技法以實戰(zhàn)為主,,同時在強身健體,卻病延年上有獨特的功效,。
八卦掌另有對練和散手,,器械有刀、劍,、棍,、鴛鴦鉞等,其步法要求與掌法相同,。八卦刀又名“八盤刀”,,長1.4米,重2公斤,,其長度和重量都超過一般的單刀,。
八卦掌的器械主要有:
春秋刀,、戰(zhàn)身槍、連環(huán)劍,、連環(huán)純陽劍,、連環(huán)蟠龍棍,、五行棒,、昆侖鏟、八卦刀等,。
[編輯本段]【功理要求】
八卦掌的功理很多,,主要講究:
▲(一)八要:
1.三形三勢:三形即“行走如龍,動轉(zhuǎn)若猴,,換勢似鷹”,。三勢即“步如蹚泥,臂如擰繩,,轉(zhuǎn)如磨磨”,。
2.三空三合:三空即:“手心涵空,腳心涵空,,胸心涵空”,。三合即:“意與氣合,氣上力合,,力與意合”,。
3.三圓三頂:三圓即“脊背要圓,兩膀抱圓,,虎口張圓,。”三頂即“舌頂腭,,頭頂天,,掌頂前”。
4.三裹三敏:三裹即“氣要裹,,肩要裹,,兩肘要裹”。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
▲(二)九論
"九論"是:論身,、論肩,、論臂、論指,、論手肘,、論股論足,、論谷道、論腿,。
1.論身:頭正身直,,虛靈頂勁,以腰為軸,,跨為先鋒,。
2.論肩:肩宜松,松則肩穴開,,氣貫全身,。
3.論臂:前臂圓則內(nèi)勁伸出,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曲如弓形其力無窮。
4.論指:食指勾眉,,中指上指,,無名、小指并攏,,大指微扣,。
5.論手肘:前手向外推,后手向下墜,,前肘對準腳跟,,后肘對準后腳尖。
6.論股:前股領(lǐng)路,,后股坐勁,。
7.論足:里足直出,外足微扣,,足扣要小,,足擺要大,足如趟泥,,平起平走,。
8.論谷道:股道上提氣通督脈,接至任脈,,氣如丹田,,此所謂提肛實腹。
9.論腿:上腿帶動跨部,,小腿后膝帶動踝部,。
歌日:十要九論理要明,生花變化妙無窮,。
若能悟出此中妙,,周身渾圓任意行,。
▲(三)八卦掌的技法主要講究:
1.掌型掌法:
掌型有仰掌、俯掌,、豎掌,、抱掌、穿掌,、劈掌,、撩掌、挑掌,、塌掌,、撞掌、掖掌等,。
掌法主要有:推托帶領(lǐng),搬扣劈進,。穿閃截攔,,沾連粘隨。削砸劈挎,,纏挑刁鉆,。撩塌掖撞,片探切翻,。
2.步型步法:
步型:掰步,、扣步、仆步,、半馬步等,。
步法:起落擺扣,進退跟撤,,開掰插閃等等,。
3.腿型腿法:
兩腿形似剪,行步如蹚泥,。腿法:擺扣踢曲,,兜崩翻踹,劈蹬截切,。八卦掌有明腿,、暗腿之用,但以腿掌齊至,,暗腿為主,。
4.身型身法:
八卦掌身形似游龍,腰如軸立,,身法講究擰裹鉆翻,,圓活不滯,,身隨步動,掌隨身變,,步隨掌轉(zhuǎn),,上下協(xié)調(diào)。
周身一動無有不動,,擰旋走轉(zhuǎn)似流水,,上下翻動如驕龍。
[編輯本段]【技擊原則】
以掌為法,,以走為用,,溶踢打摔拿為一體,循循相生無有窮盡,。避正就斜,,順勢順勁,虛實莫測,,脫身化影,。柔則綿里藏針,沾粘隨化,;剛則冷彈崩炸,,迅如閃電驚雷。
八卦練功者從行步入手,,內(nèi)功為基,,正形、通氣,、懂勁,、熟技、明變,。以八大掌為母掌,,演化出不同風格的實用掌法和套路。八卦掌的器械種類很多,,尤以八卦刀最為著名,。
八卦掌不但是我國著名的三大內(nèi)家拳之一,在國內(nèi)各地廣為流傳,,而且更為國際友人所喜愛而廣為傳播,。
[編輯本段]【程式總訣】
八卦掌,走為先,,收即放,,去即還,變轉(zhuǎn)虛實步中參,。
走如風,,站如釘,,扣擺轉(zhuǎn)換步法清。腰為纛,,氣為旗,,眼觀六路手足先。
行如龍,,坐如虎,,動似江河靜如山。陰陽手,,上下翻,,沉肩墜肘氣歸丹。
抱六合,,勿散亂,,氣遍身軀得自然??蹟[步,,仔細盤,轉(zhuǎn)換進退在腰間,。
腳打七,手打三,,手腳齊進莫遲緩,。胯打走,,肩打撞,,委身擠靠暗頂膝。
高不扼,,低不攔,,迎風接進最為先。數(shù)語妙訣掌中要,,不用純功亦枉然,。
[編輯本段]【人物介紹】
■董海川
八卦掌為HEB省文安縣人董海川所創(chuàng)。董海川生于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緒九年(公元1882年),。清光緒九年春二月諸弟子于東直門外小牛坊村的墳前立碑紀念,,先后建有碑文四座。因*中遭受破壞,,經(jīng)李子鳴先生等人倡議,,八卦掌門人共同努力于1980年遷至BJ萬安公墓,并立碑為記,。
“董先師墓志”
先生姓董諱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務,。少任豪俠,不治生產(chǎn),。法郭解之為,,濟困扶危,不遺余力,。性好田獵,,日騁于茂林之間,群獸為之辟易,。及長,,遍游四方,所過吳越巴蜀,,舉凡名山大川,,無不歷險搜奇,以壯其襟懷,。后遇黃冠,,授以武術(shù),遂精拳勇,。不意中年蹈司馬公之故轍,,意充宦官。先生嫉惡如仇,,時露英氣,,同人即起猜嫌,改隸肅邸,。因老氣骸,,始得寓外舍。請藝者,,自通顯以至工賈與達官等幾及千人,,各授一藝。嘗游塞外,,命數(shù)人各持利器,,環(huán)而擊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風,。觀者群雄,無不稱為神勇憚其豐采,。及至彌留之際,,從者啟其手足,誠如鐵漢,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為羽化。都中門人服縞素者百余人,,因營葬于東直門外,,距城里許,哀痛難忘,,議立表識,,以伸響往之忱。
光緒九年春二月立石
此碑文為董海川親傳弟子五十六人所立,,是有關(guān)董海川生平最早的文字記述,,具有權(quán)威性,為八卦掌的早期傳播和董海川的生平考證,,提供了最重要的史料依據(jù),。眾弟子中尤以尹福、馬維棋,、史計棟,、程廷華、宋長榮,、樊志涌,、梁振圃、劉鳳春等最為馳名,。八卦掌主要有兩個流派:一個是以程廷華的龍爪掌為代表的程派,,一個是以尹福的牛舌掌為代表的尹派。其他流派基本都和這兩個流派有關(guān),。
董海川先師的一生,在武術(shù)上是卓有貢獻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留名千古的一生,他所創(chuàng)的八卦掌恩澤后人,,造福人類,。融養(yǎng)生與技擊于一爐的八卦掌將永葆青春!董海川先師將永垂不朽
董海川“仙逝”后,,在弟子們的努力推動下,,八卦掌傳人輩出,傳播甚廣,。在其發(fā)源地BJ,,八卦掌成為很有影響力的武術(shù)流派。第二代弟子以后,八卦掌開始向河北,、山東,、天津等周邊地區(qū)發(fā)展,經(jīng)過幾代的努力,,現(xiàn)在八卦掌已經(jīng)流傳到世界各地,,成為很多人選擇的武術(shù)。
八卦神掌落神州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其后學深研其理,,充實其技。尤其是第二代宗師,,尹福,、程廷華、樊志涌,、宋長榮,、宋永祥、劉鳳春,、梁振普,、史繼棟、劉寶貞等,,充實完善八卦掌技藝,,自然貫通,形成不同風格,,使八卦掌在神州大地上更加豐富多彩,。
由于董海川的各個弟子都是帶藝投師的,董海川因材施教,,因此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八卦掌流派,。八卦掌各個流派支系既有共性特征,又有突出的個性特色,。
現(xiàn)已形成的主要流派有:尹福所傳的尹氏八卦掌,,程廷華所傳的程氏八卦掌,史繼棟所傳的史氏八卦掌,,樊志涌所傳的樊氏八卦掌,,梁振圃所傳的梁氏八卦掌,宋長榮,、宋永祥所傳的宋氏八卦掌,,劉寶珍所傳的劉氏八卦掌,還有劉鳳春秘傳的劉氏八卦掌及張占魁所傳的形意八卦掌等,。
■尹福
尹福(1840-1909)字德安,,號壽鵬,,因身長體瘦,人稱“瘦尹”,。HEB省冀縣人,,幼年來京,居朝陽門(齊化門)吉市口,,以賣燒餅油條為業(yè),。尹派八卦掌其掌法特點是屈腿蹚泥,以自然步走轉(zhuǎn),,步子小,,趨于急行,橫開斜進,,擰翻走轉(zhuǎn),,進退直接,多穿點,,動作剛猛,,以冷、彈,、脆,、快、硬見長,。重腿法,、步眼和腰身,出掌形似牛舌,,故名“牛舌掌”,。四指并攏,拇指內(nèi)扣,。出手冷脆快,,富彈抖力,掌的運用軌跡接近直線,,走自然步,,趨于急行,以足碾地橫開斜進,,擰翻走轉(zhuǎn),進退直接,,身行變化簡捷明快,。
■程廷華
程廷華,(1848-1900)字應芳,,HEB省深縣程村人,。自幼入京學徒,藝成后在京崇文門(哈德門)外花市上四條,以制鏡為業(yè),,江湖人稱“眼鏡程”投師董公門下,,深得八卦掌之精奧。程派八卦掌其掌法的特點是屈腿淌泥,,橫開直入,,擰翻走轉(zhuǎn),舒展穩(wěn)健,,勁力沉實,,剛?cè)嵯酀茢[扣步,,以推,、托、帶,、領(lǐng),、搬、扣,、劈,、進見長,螺旋力層出不窮,,擰裹勁變化萬千,。程氏八卦掌以“龍形掌”為基本掌型,該掌形虎口撐圓,,拇指外張,,四指內(nèi)抱,食指上頂,。掌式的運轉(zhuǎn)曲線圓活,,弧度較大,千回百折,,形成螺旋,,步行屈腿如蹚泥,用擺扣步進行身形轉(zhuǎn)換,,多雙擺雙扣,,運作舒展大方,其風格為大開大合,。走轉(zhuǎn)擰翻,,行云流水,連綿不斷,,圈中有圈,,層層不斷,,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游身八卦掌”。
■史計棟:史派八卦掌創(chuàng)始人
先生姓史諱計棟,,字振邦,,行六,人皆以史六稱之,,河北冀縣小寨村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一八三七年),卒于宣統(tǒng)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享年七十三歲,。性廉而善辭令,與人無爭,,里人有糾紛,,得一言輒解。在京師經(jīng)營木業(yè),,開設(shè)義和木廠于東城,,同業(yè)中勞資有爭議,常被邀請為調(diào)解人,,由先生居間仲裁,,雙方咸感滿意,而爭議息,。
先生幼拜譚腿名家,、當時人稱鐵腿秦鳳儀學武術(shù),鍛煉刻苦勤奮,,家離師寓約十里,,來去途中踢腿不停,凡數(shù)年盡得師傳,。后尹福亦從秦學,,二人切磋鉆研,相處頗為投機,。秦歿后,,尹重拜八卦掌大師董公海川門下,后史先生知其事,,亦投入董公門墻,。尹因先入董門為大弟子,馬維祺次之,,先生添列第三,,藝名史立卿。當時董公以拳勇顯名于京師,。號稱“八卦派”,,其術(shù)變化多端,尤以步法轉(zhuǎn)換莫測奇妙,,譽満九城,。京師內(nèi)外,及各地武術(shù)專家慕名來訪者實繁有徒,,然卒未有能出其右者,。肅王曾賜匾,題為“大清一人”,。
先生在董公門下,,學習益勤奮,苦心鉆研,,行走時步型臀低于膝,,不間寒暑,常練至汗出如滲,,滴下粘稠如球狀,,技益精進,尤擅腿法,,發(fā)腿擊人,,常出人意外,防不勝防,。武林人士緘以“賊腿史六”譽之,,師兄弟輩皆折服贊賞,董公深愛之,,并其妻為義女,。史先生謹請董公迎養(yǎng)到家,躬親侍奉,,殷勤熱忱,,情逾親婿,董公感其義,,傾藝悉授之,。董公逝世,先生為之處理后事,,營喪葬,,立碑志記。
先生每晨至東城腳下,,以身向城壁撞擊,。數(shù)十年不間斷,家藏彈弓一張,,懸諸梁上,,用時身取下,,以彈丸擊物,發(fā)無不中,。京師附近某地,,強盜據(jù)山為寨,掠奪行旅,,劫財害命,,地方官無法緝獲,先生應邀協(xié)助緝捕,,擒獲其魁首十一人,,蕩平山寨,為民除害,,清政府賞授六品頂戴,,聲名大震,一日有砂手名家來訪,,先生率眾弟子迎候于門,,導之入室,門旁有極碑,,某故眩其技,,以掌撫碑,行于后者趨前亟視之,,磚盡碎裂,。既之,互通問候,,某請較技,,先生命學生楊榮本出場,楊應聲出,,恭手致敬,,各立門戶,某以拳進,,楊稍撤避其鋒,,某再進,楊擺步旋轉(zhuǎn)俯身以后蹬腿應之,。某踉蹌跌出丈余,,仆倒于地。先生急命人扶起,,某羞慚而去,。事后見者告先生以極碑事。先生曰,砂掌等功,,學以增重打擊力,,以及自身可以抗痛,有其作用,,若不仗技藝經(jīng)用之以取勝,,未必盡能如意。先生與人角賽事甚多,,不勝心述。
宣統(tǒng)元年生生突患急癥,,病危時弟子伴送乘火車回原籍,,當時醫(yī)藥不及現(xiàn)代,未能挽救逝世,。無子,,以兄子為嗣,葬之日,,來吊唁者數(shù)千人,,盛極一時,當其未病時,,國人懲于外侮,,武術(shù)界人士擬于天津等創(chuàng)武術(shù)會,以增強人民體質(zhì),,挽救民族衰弱,,先生為發(fā)起人之一,參與其事,,介紹其友人及門徒入會,,雖因種種關(guān)系未能成立,其愛國熱忱,,令人敬佩,。
先生授藝,首重武德,,一再諄諄教誨,,要求極嚴,所傳技藝,,有:八卦六十四拳掌法,、腿法多種與各種器械,BJ弟子中,,著名者有:韓福順,、張德修(善亭)、于慶進,、楊榮本,。壽山等,。因先生當時住在東城,被稱為八卦掌東城派,。
史氏八卦掌出掌為“鉤鐮手”,,食指、中指二指并攏,,虎口撐開,,其余二指內(nèi)抱微屈。步法有蹚泥步和雞形步兩種,。講究五形五勢,,八字八法,尤善腿法,,因此其八卦掌步法和腿法更加快捷,、巧妙。
■宮寶田
宮寶田,,字少灤,,于清同治十年(1871)十二月,生于現(xiàn)乳山市馬石店鎮(zhèn)青山村,。十三歲時去BJ元亨利堆房(米行)學徒,,堆房老板正黃旗龍票,將米專供各王府食用,。宮寶田經(jīng)常往王府送米,,得以認識正在王府護院的董海川得意弟子尹福。尹福經(jīng)多次觀察考究,,認定寶田是習練八卦掌的難得之才,,遂領(lǐng)寶田去拜見老師董海川。這是宮寶田第一次拜見師祖董海川,,董海川握住他的手上下端詳,,連聲說:“難得,難得,!”再三叮囑尹福著意培養(yǎng),。從此,宮寶田便辭去米行差事,,行了拜師禮,,做了尹福的徒弟。
尹福對宮寶田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在練功上則要求他扎扎實實從基本功練起,,一招一式都是尹師手把手的教,反復糾正,千次演練,。據(jù)說尹師每天要發(fā)給寶田一個木碗,,汗水滴不滿木碗,練功不能停止,。寶田的師叔很多,,他們被小伙子的聰靈和毅力所感動,都愿意向他傳授自己的絕招,。五年后,,師祖董海川又親授秘宗和八卦拳譜。就這樣,,二十三歲那年,,寶田便已登堂入室,練就了一身過硬的功夫,,特別是輕功,堪稱精妙,,人稱“宮猴子”,。
后來,董海川推薦宮寶田去某王府護院,,臨別時叮囑他切記“天外有天,,功夫無邊,讓人三分,,武林走遍,。”寶田牢牢記住了這句話,。
一天深夜,,寶田忽聽有人翻墻,就手提花槍走出門外,,忽覺眼前人影一晃,,一槍刺去,哪知花槍竟被對方牢牢抓住,。情急之下,,寶田撒手撇槍躍出丈外,同時拔劍在手封住門戶,。那人輕嘆:“好利落的身手,,不愧名師之徒?!闭f罷拋槍掠墻而去,,這件事印證了董師祖的話,寶田晚年常向家人和弟子們談起此事,用來教育后人要謙虛謹慎,,嚴守師訓,。
1897年,宮寶田被召入皇宮當了侍衛(wèi),,庚子年間,,八國聯(lián)軍入侵BJ,寶田護駕逃往西安,,由于辦事得力,,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賞識,欽賜“黃馬褂”一領(lǐng),。1905年,,看清楚了清廷的腐敗無能,對功名利祿心灰意冷的宮寶田,,稱病辭差,,回到了闊別二十多年的故鄉(xiāng)。
宮寶田回鄉(xiāng)后,,從未向人言及宮廷內(nèi)幕,,更不肯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功夫。1911年冬,,由東北竄到他家鄉(xiāng)的一股土匪,,搶掠民財,宮寶田親闖匪窩,,通過與匪首比武,,使這股土匪知難而退,自此鄉(xiāng)親們始知寶田武功高強,。
1913年秋,,當時牟海縣的西南鄉(xiāng),,一伙鄉(xiāng)民向煙臺販運粉條,,與道平一帶一伙兒強人發(fā)生沖突,雙方大打了一場,,這還不算,,又各自組織人馬,準備刀槍見報紅,,此事有人告知了宮寶田,。面對這人命關(guān)天的大事,宮寶田二話沒說,,當即策馬趕到現(xiàn)場,。寶田還沒來得及下馬,,即被那伙強人圍住。此時,,房上有一群麻雀在吱吱亂叫,,寶田腳蹬馬鞍,飛身手捉麻雀輕輕落地,,口中念道:“小小麻雀,,竟敢無禮”。在場的人被這一手飛身捉雀之技,,驚得目瞪口呆,。后經(jīng)寶田調(diào)解,一場大動干戈的流血事件避免了,,宮寶田“身輕如燕,,能伸手捉飛鳥”的聲名也就傳遍了膠東半島,前來拜師求藝之人絡繹不絕,。
1922年,,東北軍閥張作霖慕名邀請宮寶田擔任奉軍武術(shù)教練。張作霖見他身材瘦小,,疑其徒有虛名,。宮寶田看出張作霖的心思,便請求見識見識張作霖的槍法,,自己甘愿做靶子。聽到寶田建議,,在座的人全驚呆了,,因為誰都知道,張作霖玩起槍來比吃飯用筷子還熟,,夜間打百步以外的香火頭,,百發(fā)百中,彈五虛發(fā),,何況一個大活人呢,?張作霖也心存疑慮,對寶田吼道:“你不要命了,!”后見寶田神態(tài)自若,,也就勉強答應。眾人來到花園里,,個個為寶田捏了一把汗,,寶田走到二十步開外,選好地形,,面對張作霖站定,,張作霖拔槍在手,,說道:“打你左肩”,槍隨聲發(fā),,只見寶田站在原地,,只是身子轉(zhuǎn)了轉(zhuǎn),毫毛未傷,。張作霖又道:“打你右肩”,。槍響后,寶田仍在原地不動(實際上張在開槍之際,,寶田的眼一直盯著張的手,,在張扣動槍機之際,寶田閃身躲過子彈),,張作霖有點心急了,,大聲喊道:“你小子是寸存心出我的丑哇”!說完,,又舉槍欲射,,可眼前不見了宮寶田,正在楞神之際,,寶田在張作霖的背后發(fā)話:“謝謝大帥槍下留情,!”張作霖回身擲槍于地,哈哈大笑說:“真有兩下子,,本帥折服了,!”以后,張作霖實際上讓宮寶田做了自己的保鏢,。
在張作霖帳下,,宮寶田著實為張作霖的人身安全做了許多化險為夷的事。1928年月,,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未隨同行的宮寶田聞訊后甚是悲傷,后在張學良撤并西進時,,他辭職二次返回故鄉(xiāng),。
宮寶田回鄉(xiāng)后,深感國難當頭,,但由于自己年事已高,,無能為國效力,終日長嘆難眠,。后決心將自己有生之年習武育人,,報效國家。所以便在家鄉(xiāng),、煙臺,、黃縣等整個膠東半島,,廣傳八卦武技。成名的弟子有上海的王壯飛,、廣西的姜勝伍,、臺灣的劉云樵等。
1943年農(nóng)歷5月25日,,宮寶田與世長辭,,終年72歲,遺體安葬在本村,。
■楊榮本八卦掌第三代傳人楊榮本(法號:福源上人)
福源上人,,俗姓楊,名榮本,,山東掖縣海興莊人氏,,生于1873年4月,他誕生于武術(shù)世家,,祖父,、伯父及父親均擅長武術(shù),以勇名聞于鄉(xiāng)里,。福源幼年隨伯父學武,。后入襲太和殿當侍衛(wèi),又經(jīng)人介紹,,拜董海川先生的干女婿史計棟為師,,苦練八卦掌,藝益精進,。并在京都俄語學校習俄語,,辛亥革命后,福源解職,,先去東北,在哈爾濱郵電局當俄文郵務員,、當過俄文翻譯,,到過蘇聯(lián),并定居在哈爾濱開設(shè)過電料商店,,同于經(jīng)營有方,,頗有盈余。又與人合資創(chuàng)辦電影院,,自任經(jīng)理,。影院除開放電影外,并演雜技拳擊,,時或邀請日,、俄大力士及拳擊家到院里表演獻技,。福源常逗拳擊家與之友誼角技。日人狡猾,,再三邀請,,決不就范。俄人則一邀即見,。福源先與交斗幾合,,出掌擊其隙以為戲,常使對方無法招架而捧腹下蹲認輸,。哈爾濱當時是俄國租借地,,十月革命后,白俄人云集,,彼輩喜酒,,醉后動軋在馬路上侮辱中國婦女,受害者累累,。一日,,數(shù)俄人醉戲一婦女,該女人呼叫救命,。群眾敢怒不敢言,,福源道經(jīng)該地,見狀上前解化,。俄人不聽,,以為多事,反以拳擊子,,福源被迫還手,,一揮手擊者跌出數(shù)尺,眾俄人一擁而上,,冀以多為勝,。不料福源一伸手一抬腿,那些俄人被拳打腳踢得落花流水,,狼狽竄去,。翌日哈市報紙紛紛報導其事,因未留名,,譽為無名義俠,。國人閱者人心大快,一時傳為佳話,。
“9.18”事變后,,日本人侵占東北,關(guān)東四省淪亡,,福源毅然參加游擊隊,,后在部隊當過營長,,抗戰(zhàn)失敗,他只身逃避進關(guān),,因看破社會,,半路出家,削發(fā)為僧,,在宜興海會寺受戒,,于JS省宜興縣(今改為市)張渚龍地山等處任廟內(nèi)書記職。常州徐哲東先生聞其名特來拜會,,敘談數(shù)日,,歡其技,深為拜服,,在所著“國技論略”中曾記其事,。
“8.13”事變后,上海淪陷,,接著日軍又攻陷南京,。寺院被日本人燒掉。福源后到了江西南昌南海行宮寺院,,1948年國事緊張,。福源就云游他去,不知所終,。
福源所傳東城派八卦掌,,八卦母掌、八八六十四掌,、八卦散推,、空手對練、三角步,、又有劍,、刀、槍,、戟,、鉤、銳等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