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你還有什么想問的,?
“太棒了,,這樣的好事簡直前所未有!”
“我仿佛已經看到了張銘惱羞成怒的一幕,,哈哈,!”
……
越來越多外國佬激動起來,禁區(qū)內的眾人也都有些擔憂,。
張銘每次提起一段新的歷史時,出現(xiàn)爭議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唯有以最沉重的證據(jù),,力排爭議,才能徹底坐實這段歷史,!
可現(xiàn)在奧斯特里,,完全不像是要給張銘機會的樣子,一心把張銘往死路上逼,。
這讓眾人心底很是不悅,苗礫已經準備好了下蠱,。
可就在這時,。
“你的猜測不無道理?!?p> 張銘淡淡掃了他一眼,,目中回憶光芒閃爍,聲音依舊平靜:
“雖然當時唐王朝的強盛深入人心,,但畢竟已經走上了下坡路,況且,并非所有人都有唐宗宋祖之遠見,,因而,當初的有些政策,,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強敵即將臨近,,即便是山野牲畜,都知道尋找庇護之所,,南詔古國,同樣也自然而然的投靠了比自身更為強大的吐蕃,,得到庇護?!?p> 張銘頓了頓,,繼續(xù)解釋:
“得天下者得民心,楊忠國等主張攻伐南詔的舉動,,不論是在大唐內外,還是周邊各國中,,都引發(fā)了不滿,。”
“由于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使各國武將勢力增強.藩鎮(zhèn)割據(jù)情勢加劇,,地方勢力惡性膨脹,,唐王朝深陷危機之中?!?p> “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更是以討伐楊國忠為名,,乘機于天寶十四年,,即公元755年起兵,發(fā)動了長達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
“最終,,唐王朝依靠朔方、安西,、北庭、河西,、隴右等地的唐軍,才平定了安史之亂,?!?p> “自此,盛唐氣象,,越發(fā)式微,。”
說到這里,,張銘看向了奧斯特里,聲音緩慢:
“不知奧斯特里先生,,還有什么想問的,?”
“沒……沒有了……”
聽到張銘如此詳細的,,將那關系到南詔古國的天寶戰(zhàn)爭以及后續(xù)講述而出,即便是奧斯特里呆呆的愣在原地,。
隱約有些頭皮發(fā)麻。
這特么還是人嗎,?
這段歷史你們大夏都完全沒有挖掘出來,你就能說的這么完美,?!
一點邏輯毛病都沒有,?!
甚至在張銘的講述的東西中,,雖然奧斯特里仍舊有些不懂,但也從張銘語氣內聽出了些許不善,。
只怕是自己已經招了張銘的厭惡。
而張銘最后一句話,,雖然很慢,但卻讓奧斯特里感受到一股莫大的壓力,,再加上張銘雙眼透出的深邃,仿佛攝人心魄一般,。
更是讓奧斯特里感受到一股濃郁的生死危機!
其意思已經不言而喻,。
我救了你的命。
給你臺階你就下,。
不然,,我不保證你能活著回去!
這讓奧斯特里心底壓力倍增,,趕忙閉上了嘴,直接認慫,。
可一旁的苗礫卻是似乎有些遲疑,看上去,,張銘只是不喜奧斯特里這種耍陰招的手段,并非對于那片歷史了解不多,。
這讓苗礫遲疑之下,試探性問道:
“你說……當初的大唐即便只是強弩之末,,也必然依舊強悍,南詔古國的那位詔主,,難道真的沒有考慮他的子民生死?”
“畢竟,,投靠別的勢力,與大唐交惡,,并非上上之策?!?p> 苗礫的思考同樣也是不少大夏觀眾的想法。
一來,,張銘所說的事情根本沒有任何歷史證據(jù),二來,,為何南詔詔主不選擇一開始就向大唐臣服,?
“倒也不是?!?p> 面對苗礫的疑惑,,張銘面色緩和許多,,回應道:
“當初閣羅鳳叛唐,,完全是受到當時唐王朝內部政策影響,,實屬無奈,,但,,這并不能說明南詔已然鐵了心的背叛大唐,。”
“如我所料不錯,,當初的南詔古國,,也曾不止一次收到過唐王朝的恩惠,。
而在唐王朝扶持下,,幾乎完全統(tǒng)一了六詔的閣羅鳳,,雖然被逼叛唐,,但其子嗣,,卻是于當初南詔古國的都城——太和城中,,留下了一座石碑,?!?p> “石碑中刻畫著南詔對于大唐的復雜情感,,有懺悔,,同樣,,也有希望?!?p> “此碑名曰德化,,其中曾有記載:有朝一日如果唐朝使節(jié)到來,南詔可以指碑為證,,它“世世事唐”之心沒有改變?!?p> 說到這里,,張銘停了下來,,眾人則是面面相覷,,感覺有些離譜,。
“銘哥說的那石碑,,真的能找到么?”
“感覺有點玄乎……”
“我老家就是南疆的,,南詔,,應該是我祖先吧……其實我感覺,,這件事情應該是真的,?!?p> “我也覺得,畢竟,,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南詔大地本身便算不上大,,根本無法與大唐爭鋒,,所以,當初我們的祖先或許真的就像銘哥說的一樣,,是被逼無奈,。”
“唉……還真是代代有明君,代代有奸臣……”
……
不少大夏網友感到唏噓,,張銘所說的閣羅鳳叛唐,,似乎完全有機會證實,但關于石碑,,卻是很少有人相信。
畢竟,,天下之間稱孤道寡之人,,怎會沒有野心?
這到底是閣羅鳳的權宜之計,,還是其對于唐王朝真正的忠心,,便不得而知了。
但,,大多數(shù)生存在南疆的網友,,卻是十分愿意相信,當初的南詔古國,,并非是刻意,,而是被逼無奈。
畢竟,,以現(xiàn)代人的角度去看待當時時期的歷史,,必然會存在些許偏差,閣羅鳳的忠心或是權宜,,根本沒有了證據(jù)證明,。
不過,我華夏大地如今五十六個民族所形成的大一統(tǒng),,已然是曠古未有,。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了民族的團結而努力,并非去為了那段我們不曾經歷的歷史,,而因此質疑民族團結的真實性,。
現(xiàn)今的幸福得之不易,每個民族的子民,,都在為了我們華夏大地更好的明天努力,,但,不可避免的,,各地總會出現(xiàn)一些人渣,。
這并不是我們因此而生出偏見的理由。
任何時候,,看待事情一定要客觀,。
要知道,,在這個大數(shù)據(jù)推送你喜歡內容的時代,每個人似乎都生成了自己為中心的主觀意識,。
甚至意識不到,,其實自己的想法,在蕓蕓眾生之中,,僅僅只是占了一小部分人罷了,。
可愚,也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