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設置的十三個省級行政區(qū),,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西、廣東,、云南,、貴州十三個布政使司。
每個省都有巡撫,,而且每個巡撫都掛都察院御史銜,,大明設置巡撫,就是為了監(jiān)察各省布政司,、都司,、按察司管理地方民政。
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北直隸順天府,,南直隸有應天府,北直隸管轄后世京城,、河北,、天津、以及河南,、山東小部分,。
南直隸管轄有后世江蘇、安徽,、上海等,,南京有六部、九卿,、都察院等,,成祖永樂時期政治中心北移,,南京作為陪都,一直保持行政職權(quán),,不過六部,、九卿、都察院的官員,,并不齊全,,南京的皇宮,也已經(jīng)很多年沒有修繕,。
十三省中,,如山東,此時管轄著遼東,,大明的陜西包括了后世甘肅和寧夏,,湖廣則是后世的湖南湖北兩個省,四川包括了重慶,。
如果不算羈縻,,漢、唐沒有大明實際統(tǒng)治面積大,,后世人們津津樂道的改土歸流,,則是太祖洪武時期推行,永樂時期達到巔峰,,宣德,、正統(tǒng)時期有所收縮,后世的雪區(qū),、黑,、吉屬大明羈縻,永樂時期設置奴兒干都司,,雪區(qū)設置烏斯藏都司,。
大明兩京、一十三省,、一百六十個府,、一百九十三個州、一千四百二十七個縣,,這只是民政部門,,還有九邊,、京師三大營,,以及無數(shù)的衛(wèi)所,另外還有漕運,、河道,、督糧道,、一百多個兵備道。
這么多官員,,就算再精干的皇帝,,也不能知道他們具體的成績,如果一個地區(qū)安靜無事,,稅收沒有太大虧空,,該地區(qū)的民風就是醇厚。
每個人都不是單獨的個體,,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何況廟堂之上,朝廷之上,?
官員出自同一個省,、同一個府、或者同一個縣,,這就是鄉(xiāng)誼,,這也是后來人們攻擊張居正是楚黨的原因,如工部尚書曾省吾,,他與張居正籍貫都是湖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湖廣乃楚國之地,這也是古人的地域攻擊,,楚黨也并非都是出自湖廣的,,因張居正當權(quán),朝中官員投靠之,,有共同的利益訴求,。
年誼,就是同一年考中舉人或進士,,他們的情誼就像學校里的同學,,主考官就是他們的老師,大多都互相觀照,。
還有一種就是姻誼,,如張四維與前內(nèi)閣輔臣馬自強,張四維的女兒嫁馬自強的兒子馬怡,,張四維的兒子張?zhí)┱魅畈┑膶O女,,楊博隆慶六年吏部尚書。
這些誼,,就是形成文官派系原因,,文官雖有各部院組織,又有各自的派系,,大明此時的官場就是這種公私陰陽的狀態(tài),,不止此時的大明,,后世各國都如是一樣。
朱翊鈞不是理想家,,他深知人類的弱點,,沒有派系的官場不可能,如何調(diào)和陰陽,,就看皇帝以及內(nèi)閣如何操作,。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讀書人想要擁有黃金屋,,就要參加科舉,目的就是當官,,如一分不拿,,一分不占的官員有,很少,,凡事都要有一個度,,人類社會就是人情社會,古今中外都一樣,,大明給官員的工資很少,,勉強溫飽尚可,官員要想體面,,要想活的瀟灑一些,,就要拿一些,占一些,,朱翊鈞也會理解他們,,如果有人貪得無厭,那么就要稍加懲治,,嚴重者他也會殺雞儆猴,。
想要擁有顏如玉,就要有功名,、有官位,、還要有銀錢,這些都有了,,顏如玉會主動送上門,。
此時大明不太重視法律,這也是朱翊鈞不能按照《大明律》處置官員的原因,,此時大明從朝廷到地方,,所有官員以倫理道德自居,凡事問跡不問心,現(xiàn)在倫理道德占據(jù)高地,,官員憑著良心做事,百姓苦不堪言,,朱翊鈞雖然反對張居正在北方推行一條鞭法,,不過他贊同張居正推行考成法。
朱翊鈞并不想成為一個因自己好惡懲罰官員的皇帝,,殺人容易,,讓眾人賓服很難,四書五經(jīng)提倡讀書人節(jié)儉,,可是每個人都有私欲,,大明又有幾個能做到海瑞這樣?
理想主義雖然很好,,也是百姓的福分,,如果大明有十幾個海瑞,每人管理一省,,那么大明百姓永遠不會推翻大明,,可是這現(xiàn)實嗎?
百官讓朱翊鈞節(jié)儉,,他已經(jīng)做到幾分,,裁撤宮里宦官和宮女,又減少宮內(nèi)一切用度,,百官是否像張居正一樣雙標,?讓皇帝做表率,自己鋪張浪費,,奢華無度,?
大明的官員任命,大部分由廷推決定,,內(nèi)閣,、吏部、都察院,、還有朱翊鈞本人,,決定山西官員人選的問題。
大明的廷推,,由文官和皇帝決定,,朱翊鈞也不能決定官員的人選,他想任命官員,,只能找他們商議,,官員不由廷推而進者,這是不合法的,朱翊鈞可以賞賜季伯常為錦衣衛(wèi)百戶,,這是因為錦衣衛(wèi)是皇帝的私人護衛(wèi),。
廷推由吏部尚書王國光主持,朱翊鈞坐在椅子上,,內(nèi)閣和都察院分左右而立,,廷推并不適用于內(nèi)閣大臣,因為內(nèi)閣在名義上,,屬于皇帝的秘書班子,,司禮監(jiān)是私人秘書班子,廷推也不能由內(nèi)閣和皇帝決定,,大明官員十分看重廷推,,由吏部會同都察院、九卿共同廷推,,沒有九卿也可以,。
不過皇帝不能中旨任命官員,內(nèi)閣也不能推用官員,,這樣會導致很多議論,,弊病也很嚴重,不由吏部而得職位,,往往會被排擠,,官員也會感覺羞恥。
吏部尚書王國光把廷推的名單公布出來,,一般一個職位,,會有兩三個人選,這些人選由皇帝勾選,,再由大臣們商議,,最后廷推出結(jié)果,公布出來,。
朱翊鈞對官員任命感興趣,,不過他要壓制自己的欲望,現(xiàn)在大明官員任命,,還是由張居正決定,。
張居正經(jīng)常以私人函件的形式,授意他親信的總督,、巡撫,,要他們?nèi)绱巳绱松献啵缓髲埦诱詢?nèi)閣大學士的身份,,票擬批準自己的建議,,為了鼓勵自己的親信,有時還會給親信的函件上暗示,這種做法確實有些不妥,,這些事在其他官員眼中,,就是上下其手,培植自己私人勢力,。
想要做事,,培養(yǎng)自己的私人勢力,朱翊鈞認為沒有什么,,大明幅員遼闊,想要做事就要有人去實施,,不過張居正這種強權(quán)做法,,對他與他的親信是良法,對整個大明官場,,有害無益,。
各省與各省的情況不一樣,推行政策不能一刀切,,各府,、各縣行政效率的增進,必然是緩慢的,,有些事五年可以做成,,利用強權(quán)一年完成,就會有很多弊病,,強求效率曾高,,就會造成各府、各,、州,、各縣的不安,造成整個文官集團的分裂,,最后搞來搞去,,還是轉(zhuǎn)到倫理道德問題。
張居正要求朱翊鈞節(jié)儉,,可是他本人奢華無度,,這些事官員都看在眼里,他有權(quán)力時,,很多官員就彈劾他,,鄒元標彈劾張居正,被打折一條腿,,發(fā)配到貴州,。
還有魏允貞也上疏彈劾張居正,這些人都在攻擊張居正的私德,而張居正的私德,,確實做的不好,,張居正要求其他官員節(jié)儉,但是他不能以身作則,,這當然會給人口實,,這也是張居正倒臺后,很多人都參與清算的原因,。
朱翊鈞并不想清算張居正,,如果他清算張居正,以后誰還會為朝廷做事,?
功勞是功勞,,過錯是過錯,有錯的地方要責罰,,有功勞的地方,,也會給他記上,趁著張居正活著時多打擊他,,這樣也能保全他的家人,,這也算朱翊鈞的良苦用心。
山西巡撫的人選,,共計三人:龐尚鵬,、辛應干、楊一魁,。
山西布政使人選兩人:侯于趙,、許守謙。
按察使,、都司,、以及各地知府。
各縣的知縣,,則有吏部直接任命,。
大明一千多個縣,皇帝天天廷推知縣,,其他事就不用做了,。
張居正還是尊重朱翊鈞的建議,把龐尚鵬列為候選名單,。
內(nèi)閣,、吏部、都察院商議,,朱翊鈞不插嘴,,也不打斷他們,。
辛應干是張居正看重的人,楊一魁應該是張四維看重的人,,現(xiàn)在張四維還不敢和張居正鬧翻,,他舉薦的人,就當一個陪襯,。
看到名單有龐尚鵬,,張四維就明白,今上想讓龐尚鵬出任山西巡撫,。
眾人都知道,,山西巡撫的任命,這是小皇帝和張居正才能決定的,,張居正夸獎一番辛應干,,看了看王國光。
“辛應干沒有管理地方經(jīng)驗,,他一直在六部以及都察院,,現(xiàn)在山西災情嚴重,,閣老們,,還有吏部,是否要重新考慮一下,?”
借口可以隨便找,,朱翊鈞把后世的說辭搬出來,何況現(xiàn)在山西有災情,,他說的這些,,非常有道理。
張居正也知道,,小皇帝想讓龐尚鵬去山西,,現(xiàn)在他反對辛應干出任山西巡撫,那么真沒有辦法反駁,,總不能說沒有經(jīng)驗,,就去鍛煉經(jīng)驗,平常年景可以,,現(xiàn)在山西有災情,,要是這么說,就是不顧百姓死活,。
“今上認為誰合適,?”張居正問。
朱翊鈞才不說誰合適,,名單上就三個人,,議論唄,,反正人選不滿意,他就一直反對,,直到選龐尚鵬為止,,這可是你們提出來的,不是朕強迫你們的,。
議論來,,議論去,最后還是王國光舉薦龐尚鵬出任山西巡撫,。
“朕認為合適,。”
好家伙,,還能這么玩,,內(nèi)閣和吏部長見識了,這朱皇帝真有耐心,,就這么坐著聽他們議論一個時辰,。
龐尚鵬出任山西巡撫,掛都察院右督御史銜,,賜王命棋牌,,四品以下官員可先斬后奏。
辛應干出任山西布政使,。
徐守謙出任山西按察使,。
太原知府、潞安知府都已經(jīng)選完,,最后選大同知府,。
“臣,王國光舉薦魏允貞出任大同知府,?!?p> 這個魏允貞是誰?
這是內(nèi)閣大臣們的疑惑,。
朱翊鈞并沒有把魏允貞彈劾張居正的奏疏拿出來,,而是詢問內(nèi)閣。
張居正當然知道魏允貞彈劾他,,現(xiàn)在王國光舉薦魏允貞,,他并不想白了王國光的面子,彈劾他的人很多,,要是把彈劾他的人都敢走,,那么朝中有十分之一的官員就會離京。
“臣,,認為合適,?!?p> 張居正同意,又有王國光舉薦,,其他人不會說什么,,大同知府就定魏允貞,不過最后朱翊鈞又補充:“魏允貞只是一個從六品的通判,,大同知府正五品,,這種人晉升太快有害無益,從五品大同知府兼任大同兵備道,,大同民政,、兵馬、錢糧和屯田都歸他管,,看這愣頭青,,能做的如何?”
這就是明降暗升,,文官武將一手挑,,管民又管兵,機會朱翊鈞已經(jīng)給他,,具體做的如何,,就看魏允貞自己。
眾人都是老狐貍,,朱皇帝怎么會認識魏允貞小小的通判,?肯定是這個魏允貞的奏疏,,入了小皇帝的法眼,,不然不會這么重視他。
這場廷推就這樣結(jié)束,,朱翊鈞也累的夠嗆,,人事任命、賑濟災民,、處理山西原官員,,他忙碌一天,要好好休息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