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青云宴
棒鑼聲音停息,,聲勢壯大的游街隊伍停在青云閣外,。
他們的任務已經(jīng)完成。
李青打量著眼前的青云閣,,青云閣本就高達數(shù)十丈,矗立山頂之上,更是直聳入云,。
閣樓共有九層,,站在最上面可觀云霧美景,可觀涇江江景,,更可俯瞰整個盛京,。
閣樓前,是一個巨大的廣場,。
廣場中央,,擺放著一尊三足的青銅巨鼎。鼎座用漢白玉打造,,鼎高一丈三尺,。傳言此鼎是大周開國之時,從灌溉大半個大周疆土的涇江中浮起,。是上天對大周開國皇帝的認可,。
大周開國皇帝,為此特意建造青云閣,。
傳到后世,,青云閣慢慢成為皇帝設宴新科進士之所在,直到本朝,。
李青翻身下馬,,和孔德祥、王琰走入青云閣,。
一進青云閣,,視線豁然開朗。
里面空間十分大,,布置裝飾是經(jīng)典的大周建筑審美特點,。
墻壁四周,鑲嵌了不少聚光珠,,顯得更加明亮,。
一樓正堂,一百多位新科進士正坐在案桌前,。
“學生孔德祥,,見過朱大人,見過各位同僚,?!?p> “學生王琰,見過座師,,見過各位同僚,。”
入閣之后,,孔德祥和王琰紛紛向著主座上的文淵閣大學士朱九淵作揖行禮,。
兩人對朱九淵的稱呼,,也有所不同。
在大周,,座師的稱呼源于老師,,但比老師更加尊重。
因為座師不但要盡到老師的責任,,還有為門生在仕途上充當領路人的責任,。
王琰此前與朱九淵并無任何關系,稱朱九淵為座師,,意味著他有投靠的意思,。
這不是單純的要當朱九淵的門生,里面蘊含著一些功利的因素,。
因而通過科舉的確能選拔到更多人才,,卻也誕生了一個弊端、一個官場中的潛規(guī)則,。
每年科舉,,不少朝堂重臣都搶破腦袋想要當主考官。
最大的好處便在于他們能吸納大量的新科進士到自己的派系當中,。
當然,,考生也可以選擇不拜主考官為座師。
就如孔德祥,。
孔家在朝堂當中,,也是一股龐大的勢力,他沒有必要投入他人門下,。
所以二人同時入仕,,朱九淵會竭力幫扶投入自己派系的王琰,而不會幫扶孔德祥,。
每年科舉主考官都發(fā)生變化,,每一位主考官都有自己的派系。
隨著時間的沉淀,,朝堂當中派系之爭,,可謂是錯綜復雜。
尤其是不少世家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會出現(xiàn)一個家族的子弟,,分別投入不同派系,。
隨著世家的加入,,朝中派系愈加復雜,怎么理都理不清,。
大家為了各自的利益斗來斗去,,最后受益的只有皇帝,。
這也是為什么皇帝不會讓一個大臣同時擔任好幾次主考官的原因。
當然,,一旦涉及到世家的根本利益,,這種朝堂中的派系之爭將會被瞬間壓下去,大家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抗皇權,。
“嗯,。”
朱九淵點了點頭,,表示認可孔德祥和王琰兩人的選擇,。
此時所有新科進士,甚至朱九淵的目光,,都放在了李青身上,。
眾人都想知道,李青這個寒門士子,,將會作出什么樣的選擇,。
是投入這位極有可能繼任丞相的文淵閣大學士,還是其他,?
世家子弟,,家中有長輩在朝為官,大可在長輩的幫襯之下進入仕途,,不需要遞投名狀,。
但寒門士子只有一次遞投名狀投入某個朝廷重臣派系的機會。
錯過了這個機會,,失去了座師和門生的羈絆,,很難能夠加入其它派系。
“學生李青,,見過朱大人,,見過各位同僚?!?p> 李青彎腰作揖,,不卑不亢。
科舉中的這個潛規(guī)則他知道,,朱九淵權勢滔天甚至有望繼任丞相之位他也知道,。
但他還是不打算投靠任何派系。
大周官員做事,,先保自身,,再為所屬派系,最后才是天下百姓,。
李青踏上朝堂,,為官做事,,只為百姓。
二者之間的理念有極大的不同,。
沒必要同流,。
“狀元郎入座吧?!?p> 朱九淵的聲音蒼老卻非常厚重,,指著他右下方的一個案桌說道。
李青作為本次科舉的狀元,,沒有選擇拜他為座師加入他的派系,。
若李青是世家子弟倒也能夠理解,可他偏偏是寒門,,在朝堂沒有任何關系,。
這就是瞧不起主考官,是赤裸裸打朱九淵的臉,。
在座的世家子弟,,無論有沒有拜朱九淵為座師。
此時看向李青的眼神,,都跟看傻子一樣,。
憑借李青簡在帝心,又是狀元出身,,再加上朱九淵這位文淵閣大學士的幫襯,,仕途必將一片平坦。
可他竟然拒絕了,!
朱九淵盡管心中感到無比可惜,,但臉色如常。
若李青拜他為座師,,以他現(xiàn)在寒門狀元的身份,,日后必將有無數(shù)寒門追隨投靠。
那他朱九淵在朝堂上的影響力,,也將得到極大的提升,。
他日接任司馬眕丞相之位的幾率無疑也會大大提高。
“有意思,?!?p> 李青對面,坐在朱九淵左下方的宮裝女子饒有興致的打量著李青,。
她雖然不是人族,,又久在山上修行,卻也讀圣賢書,對大周朝堂的情況十分了解,。
站在她的角度上,很不理解李青的選擇,。
可要說李青蠢,,那肯定不是。
一個寒門要是蠢的話,,絕無可能三元及第,。
要說李青看不清形勢,那更加不可能,。
推恩令雖然還沒公諸于眾,,但她看過。
看完之后只感覺冷汗直冒,,感慨提出這條策論之人心機之深,、手段之高,對人心的把控簡直令人不寒而栗,。
能兵不血刃解決藩王問題之人,,絕對不蠢,更不可能看不清形勢,。
“今日陛下設宴,,命老夫宴請諸位新科進士??婆e之路艱難,,諸位能高中進士,可喜可賀,。今日諸位且盡興,!”
朱九淵舉起酒杯,與在場的新科進士同飲,。
一杯酒過后,,看向李青,道:“陛下特意交代,,讓狀元郎跨馬游街之后,,即刻前去朝會,老夫便不久留你,。
但按照青云宴慣例,,歷屆狀元,都需在青云閣留下墨寶,,以供文人士子觀摩,,更可激勵后來考生。
來人,筆墨伺候,?!?p> 青云閣留下墨寶,并被裝裱掛起來供后人觀摩,。
這是一個青史留名的大好機會,,也是每一個文人的夢想。
一百三十多個新科進士,,全都滿臉羨慕的看著李青,,心中無比酸澀。
“是,?!?p> 李青答應一聲,看向那一幅幅裝裱精致,、掛在青云閣正堂的歷屆狀元墨寶,。
有詩、有詞,、有賦,、也有文章,諸多文體百花齊放,。
當下人將準備好的文房四寶擺放好之后,,朱九淵又開口了。
“狀元郎跨馬游街時所作《登科后》,,此前業(yè)已傳到青云閣,。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盛京花。此詩直抒胸臆,,情真意切,。可對天下讀書人起到極大激勵和鼓舞,。
詩詞雖是小道,,不比圣人道理。若是能對世人起到勸勉,、激勵之效果,,也是一樁功德。
狀元郎不妨再作一首勸勉詩,,鼓舞激勵天下讀書人,?”
李青頷首回道:“就如朱大人所言,。”
一首首來自華夏的詩詞,,在李青腦海中閃過,。
他以圣人德行標榜自己,行立德之事,。
早年剽竊了一篇愛蓮說換取銀兩供自己讀書,,心中尚有自責,認為這并非圣人行徑,。
后來慢慢想通,他將前世詩詞拿到這個世界,。只要目的不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是更好的行圣人之事,便可去做,。
正如《登科后》,,情真意切的描述出寒門困頓窘境,通過科舉高中狀元之后的意氣風發(fā),,這種人生大轉變,,能激勵無數(shù)寒門子弟勤勉奮進。
現(xiàn)在在青云閣寫下前世詩詞,,雖然于個人名聲將得到巨大好處,。
但李青本質目的并不在此,而是的的確確想要幫助寒門士子,,鼓舞天下讀書人,。
只要初心不變,雖屬剽竊,,也算行圣人之道,,也便不算剽竊。
念頭一轉,,李青決定了要寫的詩,。
他提筆落墨,在白紙上寫著:行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