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間越劇
九十年代的時候,,農(nóng)村里的娛樂活動不是很多,,所以對于大型的娛樂活動,大家參與的熱情都很高,。
其中,,每年一次的越劇團到訪演出,就是讓所有人都興奮異常的活動之一,。
那是走南闖北的民間越劇團,,他們借著一輛大卡車將舞臺、樂器,、服裝,、道具等一應事物全部裝載,然后按照前輩傳下來的既定路線,,在全國各地走訪演出,,演出的經(jīng)費會由當?shù)氐拇逦撠熤Ц丁?p> 卜易所在的小鎮(zhèn),,因為漁業(yè)發(fā)達、工業(yè)繁榮,,而受到這些民間越劇團的歡迎,。
他們中的各個團隊,每年都會光顧小鎮(zhèn)上的各個地方進行演出,,其中一個固定的場所,,就是外婆家不遠的一個廟宇前的廣場。
那應該是一個道教的廟宇,,當?shù)厝硕冀兴皸罡畯R”,,卜易到現(xiàn)在都不清楚里面供奉的是何方神圣,只知道當年的香火還算旺盛,,到了后來就漸漸沒有了人來上香,。
因為越劇演出的舞臺,需要的場地比較大,,所以楊府廟前的廣場,,就成了他們理想的所在。
每當大卡車載著一眾人員來到楊府廟前,,時間一般都會是每年的暑假,卜易這些小孩子們,,就會早早地飛奔而來,,觀看舞臺的搭設,以及享用隨著越劇團而來的各路小吃攤主制作的小吃,。
小吃攤主們的嗅覺非常靈敏,,一般他們到來的時間,跟越劇團都是前后腳,,再晚也不會晚于第一次的正式演出,,因為來晚了,可能就沒有多余的攤位了,。
小孩子們對于越劇其實根本不會欣賞,,只是聽著臺上熱鬧的鼓聲、琴聲,、越劇聲,,天生好熱鬧的他們,就會情不自禁地快樂起來,,加之種類繁多的各種小吃,,擺滿了舞臺周邊任其挑選,此中之樂就足以滿足孩子們的要求,。
當廣場周邊的男人們幫著劇團搭建舞臺時,,那些女越劇演員們,,就會開始按照傳統(tǒng)去借宿的主人家碰頭了。
民間越劇團一般收入都比較微薄,,所以不會選擇旅館,、酒店去住宿,而是跟演出地點附近的居民家達成友好的協(xié)議,,在演出期間借住在居民家,。
外婆家就是他們的落腳點之一。
越劇演員雖然不是匠人,,但是他們能夠吟唱越劇,,這是普通大眾所不能做的事情,所以,,她們也得到了老百姓的尊重,。
當越劇團到來的時候,外婆會將整個二樓空置出來,,再鋪上幾張簡易的木板床,,收拾干凈給演員們居住。
卜易有幸在這種便利下,,看到了不化妝的越劇演員,,感受到了臺上臺下的不同,但是他并沒有記住哪一張臉,。
越劇團的組成人員,,大致分為三類:唱主角的女演員、配角演員,、樂器演奏師,,總?cè)藬?shù)在二三十。
每當舞臺搭好的時候,,村里的干部就開始全村范圍內(nèi)募捐了,,有錢的人家?guī)装偕锨В瑳]錢的人家?guī)资话倩蛘呶鍓K十塊,,任意的數(shù)字都是被允許的,。
因為費用大頭,其實最終是村里的各個工廠出,,如果演出費用在募資后仍舊不夠,,村干部們也會讓這些工廠和村里的大戶把余額補足。
所以,,對于普通人家來說,,這種越劇團的演出,完全就是有錢人家給大家發(fā)福利的一種形式,每個人都樂在其中,。
越劇團的表演一般每天兩場,,分中午場和晚上場,中午場的人少,,晚上場的人多,。
每天早上,團里都會把今天將要表演的曲目,,寫在一塊小黑板上進行展示,,整個表演會持續(xù)五到七天。
演出結(jié)束后,,舞臺會被劇團拆走,,重新搬上卡車,駛往下一個目的地,。
越劇團的晚上場,,在那個年代,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人山人海,,一張張長條凳,,擺滿舞臺的前方空地上,每張凳子上可以坐三個人,,閑在家中無事的老人們,,會早早地來到廣場占座,有的甚至聽完下午場后根本不回家,,隨便吃點什么后,,就一直等到晚上場的開始。
江南地區(qū),,幾乎每一個人都多多少少會哼上幾句越劇,可見這種藝術(shù)形式,,在這里是多么地受歡迎,。
觀眾們喜歡看到化妝后的演員,她們穿著五彩繽紛的越劇演出服,,化著非常濃厚艷麗的妝容,,唱著浙北地區(qū)古代方言發(fā)音的越劇,將觀眾們帶入到一個個劇目中,。
卜易知道的劇目就有五女拜壽,、梁祝、天仙配等等,,老人們可能不會說,,甚至不會聽普通話,但是他們幾乎都聽得懂越劇。
反倒是小孩子們不知道臺上在唱著什么,,只看到華麗裝束的演員在臺上對唱,、舞蹈,他們等待的不是某一個曲目的高潮,,而是演出中間會有的拋糖,。
臺上的演員們會在適當時候,將演出所用的道具——糖果和水果,,向臺下的觀眾拋擲,,每一個搶到拋來東西的人,都會如中大獎一般開心,,尤其是小孩子,,搶的多與少能夠直接決定他在孩子們當中的地位。
有些膽子大的孩子,,會順著舞臺的架子,,爬上舞臺的邊緣,露出半截身子到臺上,,讓演員們能夠看到他,,然后大方地給他一大把糖果或好幾個桃子,引得那些膽小的孩子們一陣羨慕,。
卜易也是搶糖大軍中的一員,,但是他不敢攀爬到舞臺上,只能在臺下被動地接搶,,這種等著演員拋擲到自己所處位置的方式,,往往只能搶到數(shù)量極少的幾顆糖果。
不過這已經(jīng)夠吃了,,卜易也就不計較許多,,他知道這些糖果并不名貴,真正貴重的是這種臺上臺下的互動,,和互動下群情激昂的歡樂感,。
小孩子們的觀看行動,一般都持續(xù)不了多久,,搶完糖果后,,他們就三五成群地去小吃攤流連,或者去附近可以玩耍的地方玩了,。
家長們這個時候,,一般都在認真地看著演出,巴不得給幾塊錢讓孩子們自己去玩,,從而不打擾他們看戲的心情,。
舞臺周邊的小攤里,,最常見也是絕對不會缺少的,就是當?shù)赜忻囊粋€小吃“油鼓”,,正如全國各地基本都會有自己的特色小吃一樣,,卜易的這個小城,最出名的小吃就要屬這個油鼓,。
油鼓還有另一種稱呼叫“泡蝦”,,但是因為“泡蝦”無蝦,所以小鎮(zhèn)上并不稱呼它為“泡蝦”,,而是一直稱之為“油鼓”,。
這是一種將面粉糊裹上豬肉粒和蔥后,在滾油里炸制而成的一種小吃食,。
之所以現(xiàn)在慢慢都稱呼其為“泡蝦”了,,是因為城里頭的居民們都叫它這個名,而隨著城里發(fā)展越來越好,,人口慢慢從各鄉(xiāng)鎮(zhèn)流向了城里,,城里的各種習慣就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古老的鄉(xiāng)鎮(zhèn)習俗,各種鄉(xiāng)鎮(zhèn)的稱呼也就慢慢“城市化”,,“油鼓”就變成了“泡蝦”,。
很小的時候,卜易就開始吃油鼓了,。那時候的油鼓價格分五毛和一塊兩種,,配料都是一樣的,區(qū)別在一塊錢的油鼓里,,豬肉會多一些,。
卜易會拿著長輩給的五毛一塊,到油鼓攤前自行購買,。
攤主們的標配是一輛二輪的手推車,,一米左右高,成長方體形狀,,最上面分成左右兩個區(qū)域,,右邊是幾口大鋼碗,碗里盛著面粉糊,、豬肉粒、蔥粒三種原料,,還會有一口碗專門盛清水,。
左邊則是一口大鐵鍋,鍋里燒著熱油,,鍋沿上架著半圓形的粗鐵絲網(wǎng),,用來盛放炸好的油鼓,之所以用鐵絲網(wǎng),一是方便油鼓外殼上的殘油落回鍋里,,二是讓油鼓更容易降溫,。
每當接到顧客的訂單后,攤主就會拿出他特制的制作鏟,,那是個鋁制的長方形鏟,,形狀跟飯店廚師的大菜刀一樣,區(qū)別就在菜刀是豎著切,,而它是橫著用,,菜刀的刀柄在上方,它的鏟柄在中間,。
面粉糊會用特制的扁平木棍從碗里卷起,,然后涂膠水一般均勻涂到鏟子上。
豬肉會先被放到已經(jīng)涂好的面糊前端,,再然后是蔥,,它會灑在豬肉的上面。
第三步是用剛才卷面糊的木棍,,將鏟子后端干凈的面糊卷起,,完全蓋住前端的豬肉和蔥,像折紙一般把面糊,、豬肉,、蔥變成一個方盒子形狀的白色油鼓。
最后再由手法純熟的攤主,,用卷面糊的棍子,,將油鼓從鏟子上刮入鍋中進行油炸。
油鼓從被刮起到丟入鍋中的過程中,,面糊的黏性會將油鼓掛在棍子上,,這對于面糊的粘稠度要求很高,黏性太強不易掉落,,太弱了又不便粘掛,。
經(jīng)過一兩分鐘的炸制,油鼓的外殼就變成了金黃色,,那代表它內(nèi)部的豬肉已經(jīng)熟透,。
攤主會用漏網(wǎng)勺將炸好的油鼓撈起,放入鐵絲網(wǎng)中去油降溫,。
這種時候,,心急的客人,會直接拿一兩張裁剪好的粗紙片,,將油鼓夾起帶走或者直接食用,,耐心的客人,,則會等上一會兒再用紙片夾走。
紙片其實就是隔熱和隔油的工具,,并不是油鼓的包裝盒,,即便不用紙片,光用手指也照樣可以拿走已經(jīng)涼過的泡蝦,,經(jīng)過炸制的泡蝦外殼是酥脆的,,有一定的硬度,在被吃咬的過程中不會碎裂,。
油鼓的味道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咸鮮,,豬肉粒是用各種調(diào)味料腌制過的,混合著蔥香和炸制的油香,,一口咬下,,爽脆的泡蝦外殼內(nèi),是棉柔的內(nèi)殼,,飽含著軟嫩鮮美的熟肉,,既有嚼勁又有汁水,不僅美味又能果腹,,是小城人民的一大美食創(chuàng)造,。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油鼓慢慢發(fā)展出了更多的原料,,海蝦仁,、火腿腸、泡菜,、臘腸等等原料,,都可以被裹入油鼓中進行炸制。
卜易只喜歡在原有的豬肉和蔥上的基礎上,,在油鼓中加點泡菜,,這樣可以增加油鼓的酸味,其他的原料,,他一直不怎么加,,他一直是一個懷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