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jié) 蒼水先生
順治八年(1651)二月,清軍由柳州南下,逼近永歷的大本營南寧,。永歷嚇得跳起來,要是南寧都丟了,,廣西就沒地方待了。
孫可望自封秦王后,,從云南出兵,,路過四川,到達了貴州?,F(xiàn)在永歷只有兩個選擇:去貴州,;不去貴州。
去,,就要被孫可望管著(這肯定的),,成為當年的漢獻帝。
不去,,就要成為孔有德的刀下魂,。永歷想了想,還是去吧,!
畢竟,,命才是最重要的。
永歷立即下詔,,要孫可望帶兵來救,,孫可望趁此機會和永歷談起了條件:正式封我為秦王!
孫可望的秦王是自封的,,沒有正規(guī)的法律程序,,名不正、言不順,。說服自己的那幫手下還可以,,但要得到天下人的認可,,還是需要永歷的冊封書,。孫可望這一招趁火打劫用得實在是時候,眼看孔有德即將舉起刀子,,永歷對孫可望說:“好,、好,我封,,我封還不行嗎,?”最終,永歷被迫封孫可望為“冀王”,。
跟秦王一樣,,也是一字親王,,除了叫法不一樣,別的都一樣,。很多人就納悶兒了,,冀王都封了,為什么就是不能封秦王,?永歷為什么這么在乎這個王位,?
其實,這里面是有學(xué)問的,。永歷打死不封孫可望為秦王的原因只有一個——朱樉的封號也是秦王,。這個朱樉,是朱元璋的第二個兒子,,朱棣的二哥,。他就是第一代秦王,朱元璋親封的,。
朱元璋的大兒子朱標是太子,,二兒子朱樉就成了眾藩之首,傳了兩百多年,。永歷不封孫可望,,是為了避免重復(fù),更重要的是出于對老祖宗的尊敬,。
冀王已經(jīng)是底線了,,孫兄,給點面子,。孫可望的回答只有一個:必須秦王,。冀王跟秦王除了一字之差,其他全部一樣,,孫可望依然是二把手,,依然可以管李定國和劉文秀。而他之所以這么執(zhí)著于這一個字,,有兩個原因,。
一、孫可望是陜西人,。
二,、不管是多么微小的政治斗爭,都只有一個目的——權(quán)力,。失敗了,,就是打工仔,勝出了,就是主宰者,。
所以面對談判,,孫可望一點兒也不妥協(xié),他的回答永遠不變:秦王,!永歷屈服了,。一個月后,永歷正式承認了孫可望秦王的合法性,。
十一月,,清軍打到南寧城下,永歷召開軍事會議,,討論一件事——何去何從,?討論的結(jié)果也是五花八門,你想到的,,想不到的,,當時的人都想到了!有人主張遷入越南避難(佩服),,有人主張駕船去廈門依附鄭成功(不現(xiàn)實),,馬吉翔主張依附孫可望(可行),首輔吳貞毓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
仔細分析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就算丟了廣西全省,,永歷控制的地區(qū)還有貴州,、四川、云南三省,,所以主張出國的,,該殺!去依附鄭成功,?鄭成功的地兒就廈門和金門兩座小島,,永歷去了就是吸引火力,失陷是遲早的事兒,。
所以當時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出路只有依附孫可望,死守西南三省,。當然,,馬吉翔之所以給出這條建議,,倒不是多么為國著想,,純粹是為了多混幾年。
首輔吳貞毓之所以拿不定主意,,是因為他是極力反對封孫可望為秦王的帶頭人,,現(xiàn)在去依附孫可望,,自然不好意思開口。但一切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四個字概括——形勢所迫,。
十二月初十,清軍占領(lǐng)南寧,,永歷出逃,。順治九年(1652),永歷跑到了云南,,孫可望接到消息,,感嘆了一聲:這哥們兒怎么這么能跑?孫可望將永歷接到了貴州,,穩(wěn)定前線軍心,。
南明出場了太多人物,史可法,、瞿式耜,、何騰蛟、堵胤錫,、鄭成功,、李定國,對于這些人,,可以把他們分為兩類——軍事家和政治家,。
南明最杰出的軍事家只有一個,毫無爭議——李定國,。政治家有很多,,排名也不好排,我自己排了個,,僅供參考,。瞿式耜——第三,堵胤錫——第二,。排第一的,,是張蒼水。
張蒼水者,,張煌言也,。
也該讓大家認識一下這位南明的最后一個大腕了,借此空閑時間,,就讓這位大腕兒露個面吧,。
張煌言,南明最杰出的政治家,沒有之一,,很多人沒聽過,,這很正常,因為真正厲害的,,一般都是不為人所知的,。
在南明,當個政治家是不容易的,,因為政治家也要打仗,。抱著書啃了幾十年,好不容易啃出了成績,,當了公務(wù)員,。然后有一天,你的上級告訴你,,外面沒人用了,,公務(wù)員都去參軍。
所以,,南明的政治家不僅要會讀書,,還要會殺人。史可法要參軍,,瞿式耜要參軍,,張煌言同樣也要參軍。
當然對于這類人,,如果參軍干出了名堂,,他們將獲得一個新的稱號——儒將。儒將,,按字面意思來解釋就是風(fēng)度儒雅的將軍,,我來解釋就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的超級牛人,。
張煌言就是這類人,。
國學(xué)大師章太炎曾這樣評價張煌言:“若公者,非獨超越史,、何諸將,,雖宋之文、李猶愧之矣,!”這是一個高得不能再高的評價,,“史”是指史可法,“何”是指何騰蛟,,“文”是指文天祥,,“李”是指李庭芝,,這句話就不翻譯了。
在美麗的西子湖畔,,葬了三個人,后世稱他們?yōu)椤拔骱堋?。宋朝一個,,叫岳飛。明朝兩個,,分別是于謙和張煌言,。三杰中,岳飛祠前香火鼎盛,,于謙墓前人煙稀少,,張公墓前無人問津!實在是悲哀,。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浙江寧波人,。萬歷四十八年,也就是萬歷皇帝駕崩的那一年,,張煌言出生了,。崇禎十五年,二十二歲的張煌言考中了舉人,。就在張煌言在家認真復(fù)習(xí),,準備考取進士的時候,接到一個消息——京師陷落了,!
也就是這個時候,,張煌言看清了一個事實,光讀書沒用,,現(xiàn)在國家缺的,,不是會握筆的文臣,而是能上戰(zhàn)場的將軍,。張煌言丟下四書五經(jīng),,開始研讀兵法,練習(xí)騎射,。從1642年到1645年,,舉人張煌言在家研習(xí)了三年兵法。
弘光元年(1645),,清軍南下,,接連攻克揚州,、南京、杭州等地,,張煌言知道,,不能再等了。這一年,,張煌言二十五歲,,他選擇了投筆從戎,參加了錢肅樂領(lǐng)導(dǎo)的抗清軍隊,。
張煌言是浙江人,,很巧,錢肅樂的上司是魯王朱以海,,所以張煌言奉的也是魯王,。在魯王麾下,張煌言開始嶄露頭角,,漸漸被人們所知,,成為南明十分重要的一股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