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自古帝王皆為賊
自古帝王皆賊也,,這句話有道理,,朱翊鈞這幾個月思考,他確實(shí)是大明最大的賊,。
先說田地,,這大明田地最多的就是他,,光能耕種的田,就一百四十萬畝,,大明所有藩王,,田地都沒有他的多,還美其名曰:皇莊,。
收入也是最多,,江南四省每年八十六萬兩子粒銀,加上各省進(jìn)獻(xiàn),,足足有一百多萬兩,,這些皆出自于民。
對于太祖朱元璋,,有人認(rèn)為他對百姓好,,實(shí)事求是說,他對自己的兒子最好,。
王府最大,,賜田最多,傭人最多,,每年還有祿米,,明初還有兵權(quán)。
當(dāng)然,,凡事多樣性,,明初要沒有這么多藩王,大明江山也不會穩(wěn)固,,自安史之亂到明初,,中原北方的百姓,沒有漢人政權(quán),幾百年的動蕩,,這讓華夏分為南北,。
要是沒有這些藩王,北方更沒有人去,,要是沒有永樂皇帝,,那么大明不能叫大明,而要叫南明,。
百姓中的農(nóng)民對開疆拓土是冷漠的,,農(nóng)民最關(guān)心的就是賦稅,所以輕徭薄役的政策,,受到農(nóng)民歡迎,。
開疆拓土就會有戰(zhàn)爭,當(dāng)兵打仗只是農(nóng)民不得不承擔(dān)的責(zé)任,,除了少部分可以升官發(fā)財,,大部分農(nóng)民都是有損失的,重者丟命,,輕者傷殘,,甚至回家后娶不到女人,斷子絕孫,。
在史書上人們會歌頌漢武帝,、唐太宗的開疆拓土,但是農(nóng)民很少出現(xiàn)在史書上,。
從孔子寫第一部史書開始,,《春秋》就很少記錄整個社會的最多者。
從商鞅變法到秦朝統(tǒng)一,,華夏這片大地上的農(nóng)民,,一直遵循著尊卑有序的觀念,他們祈求著風(fēng)調(diào)雨順,,可以繳納皇糧,,維持自己的溫飽,要是命好,,甚至渴望當(dāng)上小地主,,他們服從著,服從地主,、讀書人,、衙役,、縣令,、知府、布政使、巡撫,、六部,、內(nèi)閣,甚至當(dāng)今的萬歷皇帝,。
改朝換代對于農(nóng)民來說,,只不過是換了一個朝代,換了一個皇帝,,他們依舊繳納皇糧,,他們依舊服從官吏。
所有人都知道清朝是一個混蛋朝代,,可是農(nóng)民只求安穩(wěn),,這也是清朝滅亡后,很多農(nóng)民不愿意剪掉辮子的原因,。
自秦朝以后,,歷朝歷代農(nóng)民最幸福的朝代,就是大明,,這里中原大地很少有動亂,,也很少有戰(zhàn)爭。
可是現(xiàn)在百姓吃鹽很貴,。
到了衛(wèi)輝府,,萬歷皇帝朱翊鈞再次換上布衣,他和三位藩王,,還有張敬修等人,,到衛(wèi)輝府看看。
米價還可以,,平均價格一兩銀子兩石,,大明一石米一百五十三斤,大明一斤五百九十四克,,后世一百八十一斤,。
一兩銀子三百六十二斤米,當(dāng)然,,這是脫殼的米,,后世大米價格一斤三塊,一千零八十六元,。
衛(wèi)輝府這里一斤鹽要二錢銀子,,一兩白銀十六錢,八斤鹽就要一兩銀子,。
“嘉靖年一斤鹽才三十文,,這才多少年,,鹽價怎么這么高?”
掌柜是一個半大老頭,,他說:“你這后生一看就是不長出門,,這鹽價早就漲了,一兩銀子八百文,,這幾年鹽價年年漲,。”
“比嘉靖三十年,,漲了三倍,,現(xiàn)在銀子要買嘉靖年的鹽,能買三斤,?!?p> “咱大明鹽最便宜是什么時候?”
張敬修說:“正統(tǒng)年,,兩文錢一斤鹽,。”
這讓后人情何以堪,,人們嘲笑的堡宗,,百姓吃鹽最便宜。
“一戶五口人,,兩個大人三個孩子,,每年要吃三十五斤鹽?!?p> 朱翊鈞算了算:“那么吃鹽一年就要吃四兩銀子,,百姓能吃的起嗎?”
“吃不起能怎么辦,?”掌柜的沒好氣說:“我們賣鹽利薄多銷,,都讓鹽商老爺賺去了?!?p> 大明平均每人一年吃七斤鹽,,現(xiàn)在大明人口大約一億五千萬,這光賣鹽,,這大明一年就賣一億三千一百二十五萬兩白銀,。
大明鹽稅一年才收一百多萬兩,一百稅一左右,,這鹽商可真賺錢,。
“看看,咱們大明這鹽商,,比囯庫還有錢,?!?p> “也不能這么算,還有路上損耗,,歷來鹽都是暴利,不然也不會有這么多販賣私鹽的,?!敝飓瀳蛘f。
“朝廷的鹽稅,,一年一百多萬兩,,這可是事實(shí)吧,洪武,、永樂還能收千萬兩鹽稅,,現(xiàn)在開中法廢除,這百姓吃鹽越來越貴,?!?p> “一斤鹽能換四十五斤糧食,這就是損害百姓的利益,?!?p> “三爺要讓我們怎么做?”朱鼐鉉問,。
“開八個鹽場,,平息鹽價,咱還要給鹽商上一課,,以后買鹽要有牌照,,沒牌照的全部抓起來,百姓經(jīng)不起他們折騰,,吃鹽都吃不起了,,鹽價年年漲還行?!?p> “三爺,,你這樣做可是傷害鹽商的利益,誰不知朝中的張閣老家,,就是最大的鹽商,。”張敬修這句話,,就是故意在說張四維,。
朱翊鈞算了一筆賬,五口之家種四十畝地,,好年頭一畝地可以收一石糧食,,秋糧一斤一文五,,一年能收十三兩九錢銀子,繳納賦稅,、徭役,、攤派要六兩銀子,還剩七兩多,,吃鹽要四兩,,還生三兩多,購買來年的種子,,以及耕地租用的牛,,這一戶五口之家,不生病也剩不下錢,。
要是不好的年頭,,鹽都吃不起,賦稅都要欠著,,可是差役會讓他們欠嗎,?
這些差役都是吃人不吐骨頭的狼,而且還是大明養(yǎng)的,。
這就是谷賤傷農(nóng),,物價高。
不過在肉鋪看了豬肉,、羊肉,、牛肉,價格還可以,。
一斤豬肉十四文,,一斤牛肉十三文,一斤羊肉十五文,。
羊肉最貴,,牛肉便宜些,朱翊鈞沒想到牛肉居然比豬肉貴,。
吃的有了,,又去布店看看,普通一匹布三百文,,這只是普通的布,,一匹絹布兩百六十文,絲綢一匹六兩白銀,。
大明一匹三十三米,,半匹布一家五口就能做一件新衣服,穿的不算貴,。
此時大明百姓第一就是攤派高,,雖然一條鞭法取消雜稅,,不過增加了攤派,本質(zhì)增加朝廷稅收,,增加百姓賦稅,。
當(dāng)然,明朝滅亡,,一條鞭法有好處,,也有不好的地方,此時要沒有一條鞭法,,朝廷養(yǎng)不起兵,。
另外一點(diǎn)就是鹽價太高,,這吃鹽可是每個人都要吃的,,一年光吃鹽一戶就要吃四兩多銀子,都快趕上賦稅高,。
大明正稅才三十稅一,,一戶四十畝地,正稅才八錢銀子,,這徭役加上雜稅,,現(xiàn)在又有攤派,百姓要繳納四成收成,,這就很過分了,。
明末增加三餉,南邊還好,,北邊直接喘不上氣,,這山西、陜西,、四川,、廣西、云南,、貴州,、甘肅、河南,、山東,、北直隸等地的百姓,手中沒有白銀,。
當(dāng)然,,這火耗銀現(xiàn)在收的不過分,在山西,、河南朱翊鈞他們了解下,,現(xiàn)在火耗銀平均征收一成,,這有的地方官,刮地皮狠一些能征收到兩成,。
清朝火耗更狠,!
讀書人口稱盛世的康熙,火耗銀直接干到八成,,這也是清朝三兩白銀政策的開始,。
這三兩白銀政策,就是清朝百姓一戶一年收入二十兩白銀,,五口之家一年繳納賦稅加上花銷,,要用掉二十三兩,這每年都欠三兩白銀,。
如果遇到饑荒年景,,普通百姓就快活不下去,這時朝廷和地方開始賑災(zāi),,康熙,、乾隆開始蠲免賦稅,百姓口稱圣明,。
如果遇到年景好,,糧食豐收時,清朝的朝廷到地方增加稅收,,遇到大旱,、大災(zāi)之年,就蠲免賦稅,。
當(dāng)然,,這就是馭民之術(shù)。
為了這三兩欠債,,百姓就要不停的奔波,,農(nóng)民除非逼迫到走投無路,不然他們不會造反,,他們會對強(qiáng)盜起戒心,。
殊不知,這天下最大的強(qiáng)盜,,就是歷朝歷代的皇帝,。
大明毫不客氣的說,用一囯養(yǎng)一姓,,用一囯之力,,養(yǎng)天下有功名的讀書人,這大明最大的賊不在邊關(guān),就在紫禁城,,就是萬歷皇帝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