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童是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英語老師。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能當上一名英語老師,,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改革開放后,,西方文化如潮水一般涌進中國大地,,英語更是一個熱得不能再熱的熱門,。
那個時候,,英語老師奇缺,,好多老師經過短暫進修后,就成了英語老師,,邱童就是這樣的老師,。
邱童本來是教體育的,短跑和跳高是他的拿手項目,??蓪W校體育老師過剩,他又比較年輕,,所以學校就安排他進修了幾個月的英語,,回來后就成了一名英語老師。
體育老師的共同特點就是文化課都不怎么好,,邱童也不例外,。而且文化課當中,又以英語為最差,。
學校安排他去進修的時候,,他是不想去的。后來同事勸他,,說以后英語肯定吃香,,他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了。
既然做出了決定,,就得好好學,就得學出點名堂出來,??烧l知他這個流著黃種人血的中國人,天生就與白種人格格不入似的,,怎么學也不得要領,。畢業(yè)考試的時候,一篇三百字的英語作文,,腦細胞都用沒了也沒寫出來,。最后不得不靠寫短句,用標點符號來湊夠剩余的斤兩,。
盡管如此,,也絲毫不影響他回來后當英語老師,。因為那個時候大家的英語水平都差不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人對英語的重視程度已經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邱童也成了學校里的香餑餑,。
以前,,他只是個不受重視的體育老師,現(xiàn)在不同了,,他可是學校里為數(shù)不多的英語老師,。那派頭,,儼然是學校里的一顆明星一樣,就連走路,,都是抬頭挺胸器宇軒昂的,。
不僅如此,他還給自己起了英文名字,,叫“mary”。
他覺得在這洋氣撲鼻的年代,,若沒有一個英文名字,,就不夠洋氣,就“out”了,,就沒法跟世界接軌。好比別人都穿著西服走在大街上,,而自己卻還穿著一件中山裝。
通常情況下,,中國人給自己起個英文名字,,大都有涉外需求或者是英文拿得出手,??汕裢墓ぷ骷炔簧嫱庥⑽囊材貌怀鍪?。他工作的地方是一個鎮(zhèn)的小學,,一輩子也見不到一個外國人那種,??蛇@一點不影響他給自己起了個英文名字。
這還不算,,為了讓別人知道他是英語老師,總想在別人面前露一手,,或者在別人面前顯擺顯擺,說中文的時候,,總喜歡在中間夾帶個八的英文單詞。給人的感覺就好比是中餐桌上突然上了道西餐的菜,;仿佛排隊買票的隊伍里突然有人加了個塞兒;或者全運會的賽場上突然冒出個外援,。
如此這般以后,,邱童自以為披上了件西裝,,殊不知給人的感覺如同在中山裝外面套了件西服,更像是在中山裝上系了一條不倫不類的領帶,。
有人說他這是職業(yè)使然,也有人說他是跟電視上學的,,因為電視上一些訪談節(jié)目里,經常有嘉賓說著說著就冒出幾個英文單詞,。例如把漏洞說成“bug”,把理解說成“get”,,把偶像說成“idol”,,把落伍說成“out”,,把我的天啊說成“omg”等等等等。
其實這些話完全可以用中文表達,。曾有人說過,,“只有英文翻譯不了的中文,,而沒有中文翻譯不了的英文?!贝巳诉€拿唐詩宋詞舉例,說英文翻譯后的唐詩宋詞簡直就不叫唐詩宋詞,,而像“搪瓷”。
也有人說,,多數(shù)人中文里夾帶幾句英文,賣弄成分大于實用價值,,要的就是一張嘴就露出兩顆金牙的效果。
他們誤以為嵌入的英文有大于中文價值的效果,,像蛤蜊里的肉,、蚌里的珠,,或者是陜西人愛吃的“肉夾饃”和外國人愛吃的“三明治”,。殊不知在聽眾看來,只好比一只鸚鵡學了幾聲其它的鳥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