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且說李如柏率殘兵敗將回歸后,便有御史,。給事中紛紛上書彈劾他玩忽職守之罪,,令明兵一千余人死于自相踐踏。萬歷皇帝始終眷顧李氏家族,,對上書視若無睹,,還親自召見李如柏,遂令他先回去休息,,待勘察后再議不遲,。怎奈那些個言官們始終不予休止,這之中又?jǐn)?shù)給事中李奇珍最為竭力,,每日一份,,日日不斷。事情鬧的最后,,那李如柏心想老爹已故,,別無后盾,與其整日里提心吊膽,不如一走了之,,于是在言官們的一片罵聲之中,,于自家府中結(jié)果了自身性命。
李如柏既已自縊,,此刻有一個人也惶惶不可終日,。大明兵敗奏疏上到朝廷后京師大震,有御史楊鶴奏疏彈劾,,竟然不予上報,。緊接著,開原,、鐵嶺又相繼淪陷,。言官們終于按奈不住了,奏疏如鳳飛雪片般滿天亂飛,,萬歷皇帝也終于坐不住了,,遂下詔將楊鎬逮捕入獄。但此人在獄中又活了十年之久,,直到崇禎二年才伏法而亡,。
大明來時四路兵馬,浩浩蕩蕩,,去時只剩一路,,孤苦伶仃,三路兵馬皆被滿洲兵所滅,。這天,,努爾哈赤升殿便笑著對諸王大臣說道:“大明皇帝以二十萬兵馬,聲言四十七萬,,分四路來滅我國,,兵馬前來,也早有各國聞知,,如今我分兵破敵,,他們必私下議論我國兵眾,又加我軍奮然廝殺,,必認(rèn)為我軍強(qiáng)悍也,。總而言之,,一舉二得,,既打了勝仗,又得了名聲,。如今四方聞知,,豈有不懼之理,。
這年三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書寫了七大恨之事,,令朝鮮降將張應(yīng)京及官員三人,,通事一人,又遣二位滿洲使者一并前往朝鮮,。書中寫道:“先朝大金帝,,蒙古帝曾吞滅三四國。而后蒙古帝曾一統(tǒng)天下,,但雖如此,,也未得長久于世,,我也知曉,。如今大動干戈,并非是我愚昧,。實因大明欺凌至極,,無可奈何,故此興兵也,,我若向來有意與大國結(jié)怨,,可讓上蒼明鑒。今我敗大明幾路兵馬,,豈止是上天護(hù)佑眷顧,?我看只不過是對者對,錯者錯也,,有上蒼明斷是非,,故佑我而加罪與大明也。
你兵來助大明,,我想也是情有可原,,并非其本意也,因先前你國有倭寇大舉侵入,,大明皇帝遣兵相助,,救你國于危難之中,因此為報答前恩,,故不得不來也,。昔日,先朝大金大定帝時,,有朝鮮官趙惟忠,,愿獻(xiàn)四十余城叛附,然大定帝卻說:“我征伐大宋徽,、欽二帝時,,你朝鮮王既不助宋,。也不助金,做一個中立國,,恕我不能接納,。
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兩國素來無仇無怨,,今我于陣中擒你官員十人,,留而不還,實乃想聽聽你的意見(朝鮮國王),,自此往后,,這十人以及我兩國關(guān)系盡在你的一舉一動中。況且天地之大,,國與國也各不一樣,,豈有讓大國獨存,令小國盡滅亡也,?我也一直以為明朝大國,,必然會奉行天道,但如今卻違背天理,,欺辱外國,,橫加掠奪,這些個作為難道你朝鮮王不知,?
今聞大明使喚我等,,就像子、侄(兒子,,侄兒)般主宰我兩國,,真是欺人太甚,今王之意,,不知是否愿以我兩國前無仇隙,,同敵大明兵也?還是有先前恩情所在,,既已相助大明,,不忍背之?是敵是友請您細(xì)細(xì)斟酌吧,;
四月初三升殿,,努爾哈赤對諸王大臣說道:“戰(zhàn)馬強(qiáng)壯與瘦弱,關(guān)鍵在于吃何物,。如今正是冬去春來,,萬物復(fù)蘇之際,當(dāng)可乘春草茂盛之時,,用以喂之,。昨晚想了一宿,,我欲在界凡處筑城居住,屯兵防衛(wèi),,讓農(nóng)夫們耕田于境內(nèi),。退朝后努爾哈赤又親率諸王大臣西往卜基,在那里修筑城墻,,擇曠野之地牧養(yǎng)牛馬,,后又選一千騎兵于初九日潛入鐵嶺境地,掠得人畜一千乃還,。
五月二十八日,,朝鮮國君遣官一員,隨從三十人,,與先前使者一并前來,,修書一份與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聞得有了回音,,遂立即在南宮召見朝鮮使者:平安道觀察使樸化(外交官),。樸化行過禮儀,,遂將書交到厄兒得溺手中,,厄兒得溺張開黃絹默默念道:“你我兩國土地相連,大明為君,,你我為臣,,經(jīng)二百余載,一直以來,,毫無怨言,。今貴國與大明成為仇隙,為此興兵征戰(zhàn),,黎民涂炭,,如此不顧?quán)弴庖姡粽嬉愕么蠹叶紒韰?zhàn),,我想對貴國并無好事可言,。大明與我國情同父子,父之言,、豈敢拒,?其實我也不愿此次遣兵援助,但大明先前助我抗倭,,如此大義,,你說我能拒之不理嗎?
好了,,既然事情已經(jīng)過往,,今也不必多言,。你與大明之間的仇怨,我已從張應(yīng)京等四人來言中知曉,,誰是誰非,,我不想多說。然鄰國之間該自己有自己的交道,,你來書中寫道:“我若有心與大明皇帝結(jié)怨,,蒼穹可鑒,只這兩句,,方可看出你是誠心而言,,我想你也必可常蒙天佑,福壽無疆,,若往后真能合行大道,,我想大明皇帝聞知后必然大喜,善言也于不久便會而下也,。如今,,我兩國各守疆土,修復(fù)前好,,乃是眾望所歸也,;厄兒得溺念畢,一旁的努爾哈赤微微一笑說道:“幸苦各位了,,你等先下去休息吧,。
六月初八日,努爾哈赤遣大將木哈量前往東海胡兒胯部,,迎接降民千戶,、壯丁二千而回。努爾哈赤親迎于城外,,隨后大宴,,置辦了二百桌酒席,宰牛羊各二十只,。接著又賜于來降酋長婦女,、男子各十人,馬十匹,,牛十只,,衣物五件。次于酋長的頭領(lǐng)賜婦女,,男子各五人,,牛馬各五匹,衣物三件,,房屋,,耕田等皆一一給之,。
六月初十日,努爾哈赤起兵四萬直取開原,。時值天降大雨,,河水漲潮泛濫,大軍行進(jìn)三日,,一路泥濘不堪,,于是努爾哈赤便對諸王大臣說道:“天公不作美,我等是回兵呢,?還是繼續(xù)前進(jìn)?。咳袈吠鞠』?,河水難渡,,我等有何法可行之?諸王大臣有人反對,,有人支持,,隨后大家經(jīng)過一次軍事會議決定,大軍屯留幾日,,待潮落水干之后再行進(jìn)不遲,。
這幾日,努爾哈赤心想,,若此時有叛逃者趁機(jī)將行動告于大明,,該如何是好?為了智取開原,,免得打草驚蛇,他一邊故意遣兵一百去往遼陽地界,,在那里殺三十余人,,生擒二十來人而回。一邊令人去看開原路河水是否回落,,隨后,,努爾哈赤走至大帳內(nèi),靜靜躺在榻上閉目養(yǎng)神,。
過了幾時,,看路之人飛速回報道:“開原地并未下雨,道路一點兒也不濕,。努爾哈赤聞言立即一大跳,,遂令大軍集合出發(fā)。
開原守軍:總兵馬林,、副將于化龍,、監(jiān)軍道事推官(參謀)鄭之范,、參將高貞、游擊于守志,、備御何懋官等見滿洲兵奮然而至,。遂于城上布兵防守,城外四處大門也有重兵把守,。努爾哈赤見狀后令大軍備好戰(zhàn)車,、云梯。先令戰(zhàn)車沖向東門,,后令云梯豎起攻城,。誰料就在戰(zhàn)車攻東門之際,那大明兵士均無心戀戰(zhàn),,隨后皆棄門而奔,,攻城者云梯竟未來得及豎立,便有滿洲兵已沖入城內(nèi),。
此時開原城上四面兵皆潰散而亂,,城外三門士兵見城邑已破。遂沖突一番,,想奪路而逃,,結(jié)果被滿洲攻門之兵掩殺于壕溝內(nèi)。這一戰(zhàn),,總兵馬林,、副將于化龍、參將高貞,、游擊于守志,、備御何懋官等大小官員及城內(nèi)士兵盡皆被殺,只有鄭之范跑的夠快,,成了唯一的漏網(wǎng)之魚,。
開原城既已攻破,努爾哈赤便隨諸王登上城樓,,朝南面而坐,。(注意,南方是大明)努爾哈赤坐正身子目視南方,,良久未曾開口,,此時,忽一聲急促的情報聲打破了這里的沉默,。有哨探來報道:“大明聞開原已被攻破,,此刻有鐵嶺三千人馬來援。努爾哈赤被這一聲呼過神來,便對諸王說道:“你等可領(lǐng)兵前去迎戰(zhàn),。諸王領(lǐng)兵至城外,,大明兵見滿洲兵如此甚眾,皆懼怕不敢向前,。只得匆忙掉頭而走,。滿洲兵見狀更加肆無忌憚,遂有二十人沖上前去,,尾隨而后,,追殺明兵四十人而回。
大軍在開原城屯留駐扎,,有人畜,,財物等,整整收獲三日,,猶未盡,。就在眾人于一片喧囂中清點所獲之人畜,財物時,。有一著蒙古服飾的男子悄然而至,,領(lǐng)將看看他說道:“你有何事?那人顯得焦急不安,,遂拱手施禮道:“這位大哥,,我本是蒙古阿不兔把土魯,先前投奔大明居住于開原城,,后大明封我守備官職,,今見城邑已破,故前來尋找妻兒下落,。那將領(lǐng)一聽,,幾乎就要提刀殺之。
就在此時,,一聲“住手“大喝,。忽見大王隨聲而至,那頭領(lǐng)遂將大刀回鞘,,繼而說道:”大王,此人是蒙古人,,因先前投奔大明而得了官職,。說到這里,那阿不兔把土魯急忙搶過話題說道:“我是來投降的,,說著轉(zhuǎn)身指向身后,。大王看到阿不兔身后有二員千總,二百余來隨從。遂問其原因,,阿不兔躬下身子說道:“不瞞大王,,我此次前來,主要是為了投降,,其次是尋找我失散的妻兒,。“既然如此你隨我來“大王看著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