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說到形式主義,,大家可能會聯(lián)想到社會大勢和一些為人詬病的熱點時事問題,。
再說到“強迫癥”,,大眾又可能認為這是一個個人問題,而非社會問題,。
純粹是個人心理的毛病,,與社會無關。
要不然為什么別的人怎么沒得病,,偏偏你得了,?
這是一個很常識化的理解。
但即便從常識角度去看,,現(xiàn)代人也并非比“強迫癥”者好太多,。
各種壓力和緊張充斥于現(xiàn)代生活,似乎讓人無處可逃,。
我想說的是:強迫癥并非完全獨立于社會問題之外,。
當然,他們的確是人格先有問題,,才會受社會影響,。
但只能說“健康人”在無形中轉移了自己內心的陰暗,,形成一種社會不良因素,;“心理疾患者”由于過于妥協(xié),、過份善良,才會吸收社會不良因素,,并受其影響,。
就形式主義來說,它和“強迫癥”之間并非互不相干,,而是有著共同的特質,。
因為“強迫癥”大多有一些儀式化、形式化的癥狀,,而無實際意義,。
比如說“強迫洗手”、“強迫檢查”,、“強迫關門”……
明明已經(jīng)做好的事,,也不得不重新去做、去檢查,。
還有諸如:只有送花才是浪漫,、只有和朋友出去打球才是快樂……刻板的樂趣。
這就好比社會上的“形式主義”,,明明實際已經(jīng)做得很好的事,,一定要刻意來一個“考核”或“考試”。
而且這種“考核”異??量毯蛧绤?。
“考核”不通過,即使平時做得再好,,也不會得到權威的認可,。
“考核”中人為制造的“如履薄冰”,細微差錯導致平時優(yōu)秀技術的前功盡棄,。
與“強迫癥”中看到刀,,害怕失手;看到高處,,害怕跳下……的“步步心驚”是同一種性質,。
“我的強迫到底什么時候好?我下次還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強迫罪惡,?”
“我的抑郁這么嚴重,,到底還能撐多久……?”
這些都是強迫抑郁者的絕望與焦慮情緒,。
不為人知的是:這些絕望情緒與“我到底能不能通過考試,?”的極致焦慮和“不確定”完全是一種性質,。
換句話說:解決了“我到底能不能通過考試?”這個問題,,強迫和抑郁就不復存在,。
……
過于苛刻與形式化的“考核”、“考試”,,導致大量原本十分優(yōu)秀,、而心理有陰影的學生“考試緊張”、“發(fā)揮失誤”,,甚至前途渺茫,。
所以,大家如果經(jīng)常聽到“高分低能”,、“制度好,、執(zhí)行難”……言論,也不要困惑,。
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些擠過“獨木橋”的優(yōu)秀人才,,帶有一定的僥幸、運氣和敷衍,。
所以,,不能對他們日后的能力抱有太高期望。
好的制度,,如果只是追求一種形式化,,忽略實質,以“證”取人,,以”試“取人,,也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僥幸性和應付性。
先應付“考試”,,拿到“證”再說,,以后再講實際。
這樣看似非常合理有序,,但人的心理并非如此,。在你應付的那一刻,人格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微妙地變化,,以后想扭轉過來,,已經(jīng)很難了。
所以,,實際執(zhí)行起來,,自然不會很有力度。
就“考駕照”這一例來說,,幾乎有90%的學員都是特別緊張的,。
這種緊張不是一種欣喜地緊張,,而一種令人難受的緊張。
甚至有些學員必須依靠藥物來緩解緊張情緒,。
他們會呈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表情:有拍著胸口禱告的,、有相互鼓勵不要緊張的、有考過后異常慶幸地,、自鳴得意地,、沒考過后異常失落的……
但幾乎可以肯定:沒有人因不堪忍受緊張,,甘心決定中途退出,、放棄考試的。
換句話說:沒有人質疑考試的意義,,只會集中關注怎樣通過這次考試,。
我在前面說過:如果一件事令人太過緊張,并非人們常識中的不自信,,而是潛意識抗拒做這件事,。
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緊張”是十分合理的,,也就是相信自己不應該去做這種事,。
這或許是一種“離經(jīng)判道”。
但當人們?yōu)槿粘I钪械男睦韱栴}困惑無力的時候,,這種“離經(jīng)判道”就是十分合理的,。
我在前面S男的例子中說過:他以后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大起大落地情緒,,都是因為曾經(jīng)在學校受到意外驚嚇,,本能產(chǎn)生正常地抗拒;而日后父親用權威逼迫他進校,,導致他正常地抗拒被壓制,,轉而變得對老師過分妥協(xié),情緒完全被成績所控,。
他只需記憶起最初母親陪他進校,,被驚嚇之前那種最獨立地、最美妙的快樂,。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放棄考試,,遠比忍受緊張,、應付考試要好。
這不是一種委曲求全,,而是在捍衛(wèi)自己健康,、獨立的人格,。
只有母親教與自己的技能,比如吃飯,、走路……才是最親切美妙的,。
不言而喻的、無條件相信一定行的,!
也從來不會去“考核”孩子這些技能,,令他們萬分緊張。
因為這是一種“無條件”的“血緣”與“母愛”,。
絕不容忍一絲一毫地質疑,,而去追求刻板的“考核”。
可以這樣理解:“強迫癥”就是因為對“母愛”的刻板“考驗”,。
那些“僥幸”通過考試的經(jīng)歷,,確實給S男帶來過許多興奮,但考試失敗后的“失落”,,也曾令他崩潰,。
尤其是那種“同學通過、唯獨自己沒過”的嫉妒,,足以令他萬念俱灰,。
這種嫉妒之心異常強大,幾乎不可克服,。
但只需經(jīng)過深層了解,,追溯源頭,便可迎刃而解,。
和“S”男類似的一個例子“U”
“U”的朦朧記憶中:有一次媽媽帶著他去參加一個什么活動,。
剛開始也是朦朧與愜意的心情。
在活動中,,因為某個意外,,所有小朋友都順利通過,唯獨他倒下來了,。
就是這個極其微妙地轉折,,令他最初最美妙的情緒不復存在,最美妙地“母愛”,,在無形中轉移到那些小朋友身上,,慢慢向他們妥協(xié)。
日后極力模仿他們,,他們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要做到;如果沒有做到,嫉妒之心足以令他崩潰,。
他似乎忘記了自己的獨特性,。因為獨特的“倒下”,使得他連同專屬于“母親”的最健康地“獨特性”都忘卻了,。
在“獨特”的時候,,他的心情是最快樂的、最美妙的,。唯一能夠超越因“僥幸”考過后的慶幸感和興奮感,。
所以,當一個人嫉妒某些人的成就,,通常假裝“無所謂”,,但和他們“匹配”的誘惑實在太過強大。(實際是母愛的轉移)
所有的“無所謂”都顯得如此蒼白無力,,不過是自欺欺人,。
只有回憶到最初產(chǎn)生“嫉妒”之前的美妙心情,才能取代這種不良誘惑,。
回到“考駕照”上來。
那些緊張的人,,何嘗不是為了和現(xiàn)代中的朋友“匹配”,、模仿他們,想要買輛車炫一下,?
緊張不過是在提醒他:追求的這些都是形式化的,、模仿的快樂,并非最真實的快樂,。
模仿是有危險的,。因為把“母愛”轉移到這些沒有“血緣”的人身上,自己的“根”便會搖搖欲墜,。
因為外人的想法總是不斷變化的,。
如果不明白“緊張”的合理性。
所有放下考試的想法都是一種假裝的“無所謂”,。
你也許會說:“駕照有什么了不起,?又不要命,考不過拉倒,!你們考到了也沒用,,以后不一定開得好!”
但那些堅持的人可能會說:“管他那么多,,先拿到證再說,!拿到證了,怎么開車就好說,拿不到證,,什么都白搭,。”
他們不會因為你的“無所謂”和“淡然”而放棄一絲一毫的積極性,。
但從深層的角度看:那些一門心思只想取得駕照這個形式,,而忽視開車實質的人,人格(深層來說是‘母愛’)已在那一瞬間不可避免地轉移到“考驗”他的人身上,。
不存在什么——只需要跳過考試這一關,,以后再追求實質的可能。
人格轉移的后果就是——快樂與能力已被別人掌控,,自己難以把持,。
所以,想通過苛刻制度來訓練人的能力素質,,以此降低交通事故的數(shù)量,,并不一定會成功。
這其實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焦慮,。
為了抑制交通事故,,急于追求一種嚴格的考試形式,然后想像通過形式后,,實效就會到來,。
有些真正有實質能力的人,因為心理上的陰影或意外經(jīng)歷,,而沒能通過“考試”,。
從深層來說:他們絕不容忍外人對“母愛”的任何形式的“質疑”和“考驗”。因此潛意識不配合“考試”,,而導致緊張,。
放棄考試,就是意識和潛意識的統(tǒng)一,。
在明白這個含義之前,,他對“駕考”的預期始終處于一種膠著和僵持的狀態(tài)。
形象化描述:就仿佛一根無形而堅韌無比的“線”,,把他的生活和“駕考”緊緊牽連起來,;導致他無法銘記當下的生活和快樂,造成一種“記憶空洞”,,成為心理疾病形成的基礎條件,。
這在前面“記憶的倒流與填充”章中詳細描述過。
通俗來說就是——他的心中只有“駕考”,,似乎必須要去完成,;無法排除對未知不確定的焦慮,;無法安心享受當下的快樂。
現(xiàn)在,,他必須要斬斷這根“強大的線”——放棄駕考,。不管是什么結果:教練的愕然、關注他的人的失望,、駕考制度的嚴肅……
最后,,他會把這些因素與“死亡”聯(lián)系起來。
那些人的震驚,,注意力全部聚焦到他身上,,會觸發(fā)他遙遠記憶中的“死亡危脅”經(jīng)歷。
他必須用“保護母親”,、“反抗死亡危脅”的本能,,才能斬斷那根“線”。
也就是說:不管駕照再普遍不過,,他必須要有做那個“例外”的心理,。
即使全世界都關注他這個“例外”,有排除他的“危脅”,,他依然要堅定捍衛(wèi)自己的內心,。
至于能不能考到駕照,那已是不重要的后話了,。
如果大家能舉一反三,。
“駕考”和“治好心理疾病”的期待,就是一個本質,。
也許,大家會認為“駕考”僅是萬千生活中的一件瑣事而已,,不能代表所有心理疾病,。
但大家如果了解了前面的內容,就會明白:心理疾病是一個“自然生長”的過程,,所有復雜繁瑣的癥狀,,會有可能集中在一件事、一個點上,。
平時的憂傷和抑郁,,不過是“緊張”的一個極端形式——麻木。
處理好了“緊張”,,“憂郁”也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