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的開頭,,就直接以曰起頭,,“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說這遠古始初的情況,是由誰流傳下來的,?這開頭就是一種叛逆,,對一切都定為理所當(dāng)然的事,提出質(zhì)疑,,有很多人都說《天問》是對自然社會運行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討,,這一層意思是肯定有的,,但我認(rèn)為還是毛哲東說的那句話“沒有氣,他寫詩,?”這里面絕對有泄憤之意,,不然作者不會問這種當(dāng)時看起來是毫無道理的話,這種話,,真真是讓天也無言以對,。
在往下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地沒有形成之前的事情,,要如何才能探究清楚?這是繼續(xù)的質(zhì)疑,,都是說這都是捕風(fēng)捉影的事,,不可能說清楚的事,憑什么就流傳下來,,成為有板有眼的證據(jù),。我們知道屈原是個愛國詩人,他的政治理想被統(tǒng)治者不采納,,還聽信小人之言,,把他流放,這給他造成極大的痛苦,,楚國滅亡后,他又不愿意叛國,,于是選擇投泊羅江自盡,。屈子在所作的大量詩歌里都表達受小人陷害的憤慨,這句應(yīng)也是有這種前因下引發(fā)的感慨,。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天地蒙昧一片,,昏明不分,,誰能夠?qū)⑺疾烀靼祝窟@一句已經(jīng)很顯然就是直接指責(zé)了,,古代向來把天和帝王相并論,,這里的屈子悲傷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已經(jīng)把矛頭對準(zhǔn)了最高統(tǒng)治者,,這樣的詩就是不被小人中傷,,皇帝看了也會不高興。屈子的政治敏感是對的,,他預(yù)測秦國是不安好心,,提醒楚王,,秦國是“虎狼之地”,不可輕入,,得罪了令尹子蘭,,被頃襄王放逐于江南。他力主戰(zhàn),,可是當(dāng)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卻聽信小人誤國之言,,力主和,還把屈子流放到荒野,,屈子的心郁悶到了極致,。
后來還寫了“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這句說為什么羿力大善射,,卻被他們設(shè)計消滅了,這其實是接別人的酒澆自己心事,,屈子也是一個這樣有能力和魄力的人,,卻得不到重用,被小人陷害,,被流放,。
“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女艾為澆縫衣裳,,并同他一起住宿,,為什么少康卻砍下女艾的頭,親信之人反而遭殃,。
這些問題其實都和屈子本身有關(guān),,實在是一種自身情感的傾瀉,。
屈子很想拯救國土山河,可沒人聽他的,,甚至中傷他,,讓他和那時苦惱!他需要一個知音,,來理解他,,可是眾人皆濁,他看不見希望!
最后詩的結(jié)尾,,屈子說“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yán)不奉,,帝何求?伏匿穴處,,爰何云?荊勛作師,,夫何長,?悟過改更,我又何言,?吳光爭國,,久余是勝。何環(huán)穿自閭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長。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傍晚時分電閃雷鳴,回去又有什么可擔(dān)心的呢,?國家的尊嚴(yán)不保,,祈求上帝有什么用處?我幽居在洞穴中,,面對此景又能說些什么,?楚國不斷的大舉興兵,這樣的國運怎么長久,?如果君王能改過自新,,我又何必再說什么,?吳王闔閭與我國相爭,,多年來一直戰(zhàn)勝我們,子文的父母穿過村子到了山丘,,做出茍且淫穢的勾當(dāng),,又怎么會生出賢明的子文?我誰堵敖不會長久,,為何稱王弒兄自立,,他的忠誠名聲更加顯著。
這些詩文都告訴我們,,這是屈子久積之憤之作,,他不在與天的回答,,所以天也無從回答,他只是屈子一種心底情感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