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以人為鏡/貞觀之治
?。牐犚匀藶殓R:
由于唐太宗鼓勵進諫,,并且能夠虛心納諫,因此貞觀年間出現(xiàn)了一批敢于直諫的大臣,,如王珪,、魏徵、劉洎,、褚遂良等,,形成了以進諫為忠的風氣。在眾多的諫臣中,,最著名的是魏徵,。
魏徵字玄城,鉅鹿曲城人,,隋末參加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曾任竇建德的起居舍人,竇建德兵敗之后,,入唐任太子洗馬,。玄武門之變前,魏徵曾建議李建成盡量培植自己的力量,,及早除掉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后,有人向李世民告發(fā)了魏徵策劃殺他的事,。李世民便把他找來,,板著臉問道:“你為什么在我們兄弟之間挑撥是非?”魏徵神色自如地回答說:“要是皇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發(fā)生今天的事了,!”左右大臣都替魏徵捏了把汗,沒想李世民竟然轉怒為喜,。他覺得魏徵很正直,,就任命他做了諫議大夫。于是魏徵開始參與朝政的一些重大決策,,后一度拜相任侍中,,封鄭國公,成為唐太宗的得力助手,。魏徵不但有卓越的文治武功,,而且還有一套系統(tǒng)的政治思想,。他總結了歷代治國安邦之道,,其功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不可比擬的,。
魏徵以諷諫出名,被譽為“前代諍臣一人而已”,。他曾多次諫止太宗意氣用事,,有時甚至令太宗下不了臺。魏徵還注重提醒太宗要防微杜漸,,善始善終,。魏徵前后陳諫200余事,曾有“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著名的政治諫言。
公元626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大臣建議說:有些16歲以上男孩,雖然不滿18歲,,可長得身材高大,,也應該讓他們當兵打仗。唐太宗同意了,。但是魏徵扣住詔書不發(fā),。唐太宗催了幾次魏徵就是不發(fā)。唐太宗氣得火冒三丈,,對魏徵說道:“你好大的膽子,!竟然敢扣住我的詔書不發(fā)?”魏徵不慌不忙地說:“我不贊成您這樣做,!軍隊強大不強大,,不在于人多人少,而在于用兵得法,。好比湖里的魚和水,,您把水弄干了,可以捉到很多魚,,但是到明年湖中就無魚可撈了,。如果把那些不到18歲的男子都征來當兵,以后還到哪里征兵呢,?”唐太宗雖覺得有理,,可就是不服氣。魏徵也生氣了,,不顧一切地說:“陛下,,您已經好幾次說話不算數(shù),、失信于民了!”魏徵一席話,,說得唐太宗啞口無言,。他別扭了好半天,才老老實實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詔書,,免征不到18歲的男子。
公元628年,,通事舍人鄭仁基的女兒年滿16歲,,花容月貌,長孫皇后得知后,,請求太宗召此女入宮,,聘為九華。當時詔書已經發(fā)出,,只是還未派出冊封的使者,,魏徵得知此女已許給了陸氏,于是忙向太宗進諫,。太宗聽后,,立即以手詔回答魏徵,并表示自責,,下令將鄭氏女歸還舊夫,。
由于魏徵敢于犯顏直諫,所以太宗在魏徵面前非常注意約束自己的言行,。有一次,,唐太宗要去南山巡游,車馬都已準備了,,卻又改變主意不去了,,魏徵問唐太宗何故,唐太宗笑著回答說:“本來是打算去,,后來怕你不高興,,所以就不去了?!边€有一次,,唐太宗在御花園中玩弄一只新得的鷂鷹,正玩得盡興,,看見魏徵遠遠走來,,太宗忙把鷂鷹藏在懷里。其實魏徵早就看見了,于是故意把匯報時間拖長,。等魏徵走后,,唐太宗發(fā)現(xiàn)鷂鷹已經悶死了。還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陽巡視,中途在昭仁宮(今河南壽安)休息,,他對用膳安排不周大發(fā)脾氣,。魏徵當面批評唐太宗說:“隋煬帝就是因為常常為百姓不獻食物而發(fā)火,或者嫌進獻的食物不精美,,使百姓背上沉重的負擔而滅亡了,,陛下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如能知足,,今天這樣的食物陛下就應該滿意了,;如果貪得無厭,即使食物再好一萬倍,,也不會滿足,。”唐太宗聽后不覺一驚,,說:“若不是你提醒,,恐怕我就難得聽到這樣中肯的話了?!?p>公元643年,,63歲的魏徵得了重病。唐太宗不斷派人前去探視他的病情,。這一天,,唐太宗聽說魏徵兵危,急忙領著皇太子,,親自到他府里去看望,。唐太宗難過地問魏徵:“您還有什么話要說么?”魏徵用微弱的聲音說:“我最擔心的就是國家的危亡?。ㄎ难允蔷影菜嘉#?!”唐太宗邊聽邊點頭,,表示一定記住他的話,。幾天以后,,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十分悲痛,,親自為他撰寫了墓碑的碑文,。此后,,他還時常懷念魏徵,。有一次,,唐太宗在朝堂上對大臣們說:“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衣帽,;用歷史做鏡子,可以知道興亡的道理,;用人做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過失。我常常拿這三面鏡子來檢察自己的得失,。如今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鏡子啊,!”
魏徵的忠言直諫和唐太宗的虛心納諫,,使唐朝出現(xiàn)了繁榮的局面,形成了后世歷史學家稱贊的“貞觀之治”的局面,。
————————————————————————————————
貞觀之治:
從公元627年~649年,,這段時間是唐太宗統(tǒng)治的時期。在這期間,,封建統(tǒng)治較為開明,,經濟發(fā)展迅速,社會秩序穩(wěn)定,,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經歷了隋末農民戰(zhàn)爭,,目睹了強大的隋朝怎樣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中分崩離析,因此他時時注意以隋朝的滅亡為教訓,,十分重視人民的力量,。他常常說:“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币驗橛辛诉@種認識,,唐統(tǒng)治者為了實現(xiàn)長治久安,不得不對人民作出一些讓步,。
在經濟上,,唐太宗繼續(xù)實行均田制。均田制規(guī)定:凡18歲以上的男子,,分給口分田80畝,,永業(yè)田20畝??诜痔镌谵r民死后要歸還國家,,由國家另行分配;永業(yè)田則歸農民所有,可以買賣或傳給子孫,。與均田制相適應的賦役制度是租庸調制,。租是指每年納粟二石;庸指每年服役20天,,可以讓農民納絹代役,;調是指每年納絹二丈、棉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唐太宗對租庸調制沒有進行重大改革,但是在即位后實行了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負擔,。他盡量減少徭役的征發(fā),,即使非征不可的徭役也多在農閑時征發(fā),。如公元631年,皇太子承乾年滿13歲,,需要舉行加冠典禮,,這樣要征發(fā)各地的府兵作為儀仗隊。唐太宗認為當時正是農忙的季節(jié),,不應該影響正常農事,,于是下詔將冠禮改在秋后農閑時舉行。
唐太宗還有重視興修水利,,朝廷設有專門的官員以“掌天下川瀆陂池之政令”,,另外還命各地興修水利。他還經常派使者到各地考察官吏,,勸課農桑,。
在政治上,唐太宗總結了前代的經驗教訓,,對三省六部制進行了適當變革,。唐代時的三省是指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是執(zhí)行政令的最高行政機關,尚書省下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省的早高長官是尚書令,因為李世民曾任尚書令,。為了避諱,,便以左右仆射作為尚書省的最高長官。中書省主要管理軍國大事的審議和決定,,負責進奏章表,、草擬治敕等,因而有“中書出詔令”之說,,其最高長官是中書令,。門下省的職責是對中書省的決議進行審查,不同意的可以駁回,,其長官是侍中,。三省六部制的實行鞏固了中央集權,行政效率明顯提高,。也正是因為依靠三省六部制,,唐太宗的政令才能暢通。
在地方上,,唐實行州縣制,,設刺史和令為州、縣長官,。唐太宗十分注重地方官吏的選拔,,常把刺史的名字寫在寢宮的屏風上,并在每個人的名字下記錄他的政績,,以決定獎懲,。唐太宗規(guī)定,縣令須有五品以上的中央官員保舉,,各州刺史必須由皇帝選拔任命,。
為了選拔人才,他還確立了完整的科舉制度,??婆e制度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提供了機會。唐代科舉制已實行分科,,其中以進士科最重要,。有一次,唐太宗在金殿端門俯視新科進士魚貫而入的盛況,,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p>在文化教育上,,唐太宗尊崇儒學,。從貞觀二年開始以孔子為先圣,在國學中設置廟堂,,以備祀典,,并下令各州縣都置孔子廟。為培養(yǎng)更多通曉儒學的士人,,唐太宗大力興辦學校,。在朝廷設國子監(jiān)、弘文館,、崇文館,,在地方設京都學及府、州,、縣學,。國子監(jiān)規(guī)模很大,曾有8000多學生,。
唐太宗還十分重視歷史的借鑒作用,,他曾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币虼?,在貞觀年間,,史書編纂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編了晉,、梁,、陳、北齊,、北周,、隋等朝的史書。除此之外,,還開始編修國史,。
在個人方面,唐太宗提倡節(jié)儉,,并以身作則,。唐太宗即位后,沒有大興土木建造新的宮殿,,而是住在隋朝時建造的已破舊的宮殿里,。公元628年秋天,大臣們想為唐太宗造一座樓閣,,但是當年發(fā)生了天災,,于是唐太宗便把這件事阻止了,。在建造自己的陵寢時,唐太宗親自制定規(guī)格:以山為陵,,能放得下棺材即可,。
經過唐太宗的勵精圖治,唐朝出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的局面,。犯罪的人也大大減少了,,有一年,全國僅有29人被判死刑,。天下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風淳樸,,呈現(xiàn)了太平盛世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