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程朱理學相反的是被譽為后五百年唯一圣人的王陽明,。
對王陽明,,朱瞻基是很崇拜的,因為他就是一個明朝的孔子。
但是不得不說,,王陽明的學說,其實是海市蜃樓,。
王陽明的心學凝成四句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他認為格物便是立明本心,,為善去惡,,知行合一,。
他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所以說他是圣人,。
但是,,又有誰還能做到跟他一樣呢?
一個也沒有,!
因為他的學說,,他的思想,要求太高了,。除了他這個圣人,,其他人都做不到。
所以他的心學并不符合現實,,他死之后也就直接沒落了,。
以人的思想作為根基,是沒有現實基礎的,,因為一個人的思想永遠在變化,。
“但是……”
眾人聽了朱瞻基還在點頭,一聽但是立刻又覺得大事不妙,,太孫要放炮了,。
果然,朱瞻基又說道:“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仍然將格物的方向主要放在了人心上,,學術上,而不是更重要的物上面,。對學術的研究,,真的就比研究水利更高尚嗎?不,,我不這么認為,。明其學術之理,造福不過是一小部分人,,但是治理水利之功,,卻能造福千萬人?!?p> 這話如果是在其他場合說,,朱瞻基肯定會受到無數指責。
但是現在,,他面對的是工部官員,,所以大部分人只會感到感動。
那位一直在水利事業(yè)上貢獻了自己大部分人生的宋禮,聽到朱瞻基的如此評價,,先是震動,,再是感動。
雖然已經五十四歲了,,但是他依舊激動地老淚縱橫,,雙手長揖,躬身喊道:“臣得太孫如此之評,,雖愧不敢當,,但死而無憾!”
在這個人心淳樸,,士為知己者死的年代,。他一個五十多歲的二品大臣,以長揖相拜,,雖然口頭上話沒有說出來,,但是態(tài)度已經表明了一切。
對此,,朱瞻基是格外滿意的,。
他知道自己的學術不足以改變世界,他最多也就能跟他的曾祖,,跟他的祖父一樣,,利用武力征服這個世界。
想要改造世界,,需要的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前世他曾經捐助過多所大學,,對大學的出現,,他也做過一些研究。
東方的國子監(jiān)也好,,太學也罷,,不過都是為皇帝服務的專門機構。在這些學校里面學習的知識,,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為皇帝服務。
這跟西方的大學是完全不同的,。
西方跟東方一樣,,在開始的階段,技術的發(fā)展雖然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但是科學在其中并沒起什么作用,。
以造船為例,船帆和索具不好用,就改進,;炮舷窗不靈活,,就嘗試安裝靈活機動的炮車。技術是逐步改進完善的,,經驗是實踐積累的,。技術和工業(yè)仍同古羅馬時代一樣,與科學沒有聯系,,既沒向科學貢獻什么,,也沒從科學得到什么。
早期的大學沒有把科學和技術作為追求目標,,主要培養(yǎng)牧師,、醫(yī)生、律師,。
自然科學設在文學院,,主要課程是邏輯學。
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和分析方法是研究任何問題的工具,,這是跟東方有著根本性的區(qū)別的一點,。
邏輯學的研究和應用,是促進整個歐洲科學發(fā)展的基礎,。他們的神學雖然對科學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壓迫,,但是他們的神權大于王權,也讓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不是以皇室的利益為主要目的,。
最開始的科學當時仍屬哲學范疇?!蹲匀徽軐W的數學原理》充滿了哲學意蘊,,讀過此書的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個宇宙形象:一部神奇而完美有序機器,行星轉動如同鐘表的指針一樣,,由一些永恒而完美的定律支配,,機器后面隱約可見上帝的身影。
牛頓證明了科學原理的真實性,,證明了世界是按人類能夠發(fā)現的機理運行的,。把科學應用于社會的輿論開始出現,人們期待科學造福人類,。
甚至牛頓在論述流體力學時也輕描淡寫了一句“我想這個命題或許在造船時有用”,。視科學為有用知識的弗朗西斯培根對此作了理論提升,提出“知識就是力量”,。
但是科學在在科學革命的同時并未發(fā)生技術革命或工業(yè)革命,,印刷機、大炮、炮艦一類的發(fā)明未借助科學,。
除了繪圖學,,沒有任何一項科學的成果在近代早期的經濟、醫(yī)學,、軍事領域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所以,科學也只是工具,,不能盲目迷信,。
真正的科學促進社會發(fā)展,要到十八世紀以后了,。那個時代,,科學理論形成了完整的生態(tài)循環(huán)圈子,在邏輯的作用下,,科學技術的應用,,從實用性,適用性,,才開始逐漸走向應用性,。
但是一直到新世紀,仍然還有許多東西,,是科學解決不了的,。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最主要的就是——邏輯學,。
這是西方發(fā)展的基礎,,也是他們領先東方的基礎,朱瞻基只需要把這一套,,帶入東方的教育體系,,那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他想要在自己的農莊修建研究院,,就必須要依靠工部的人員。而想要讓這些人員按照他設定的方向發(fā)展,,除了行政命令,,技術推廣,獎懲措施,,這些方法,,更重要的就是建立符合大明實情和基礎的邏輯課程。
這個時候,,能獲得宋禮他們這些工部大佬的支持,,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聽到宋禮這樣的回答,朱瞻基滿意地說道:“小子才疏學淺,,對儒家研究有限,,對國家研究有限,但是也知道,,僅靠耍嘴皮子,,是不能改變國家,增強國力的,。所以小子現在愿意以身作則,,以一己之力來整合大明如今的格物之力,更好地為大明出力,。此事還望諸位能鼎力相助,。”
這個時候,,朱瞻基又是長揖一禮,,眾人也紛紛起身還禮。
宋禮朗聲說道:“此乃為人臣者本分,,臣定率眾同僚,,為殿下犬馬?!?p> 吳中這個時候開口說道:“殿下,,臣觀殿下之言有語焉不清之處,臣有三問,,請殿下釋疑,。”
除了宋禮,,也就吳中的資格最老,,官職最高,他一開口,,其他人都安靜了下來,。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孤向來不曾當眾述言,今日與諸大臣初次會晤,,想講的也太多,,言辭間自有紕漏。請吳尚書問,,孤定當答,。”
“請問殿下,,何為社會,?何為華夏社會,?”
朱瞻基回想了一下,說道:“所謂社會是共同生活的個體通過各種各樣關系聯合起來的集合,。這種關系叫做“社會關系”,。例,人類最主要的社會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共同文化以及傳統習俗,。社會關系包括個體之間的關系、個體與集體的關系,、個體與國家的關系,。還包括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群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群體的范疇,,小到民間組織,大到國家朝堂,。國家在實質上是以一方領土為界限的大社會,。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就是個體與大社會之間的關系,而個人與世界的關系就是個人與人類整體社會之間的關系,。
所謂華夏社會,,是指與我等共用一種文字,同遵循我華夏習俗,,并且愿意與我等同尊相同文化的所有人和種族,。例,朵顏三衛(wèi),,此族在洪武時期才歸順我等,,現在愿守我大明律,講我大明話,,學我大明書,,三代一過,當視我大明人,,準予科考,。另,大明海外各小國,,若愿學我大明書,,說我大明話,守我大明律,,當都可視為我大明一員,。而所有人組成的共同生活范圍,,統稱為社會,?!?p> 這番話只要一傳出去,朱瞻基這個太孫肯定會得到無數小國的支持,。如今的大明就是全世界最繁華的國家,,許多小國的國君來到大明,就不遠離開,,想要變成大明一員,。
但是如今的大明入籍條件是很苛刻的,那些小國遺民,,無不以成為大明人為榮,,做夢都想變成大明人。
哪怕他們即使入籍,,也只是低等人,,低于漢民族族裔的地位,他們也心甘情愿,。他們渴望的就是能與漢人結親,,成婚,這樣幾代下來,,才能被視為真正的大明人,。
朱瞻基的話其實就是對他們的支持,也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吳中點了點頭又問:“殿下提出了農學,,文學,理學,,七大概念,。卻只提出了根源,直接就略過不提,。如此這些實乃殿下所講社會的組成之基,,請問殿下個人有何之見?”
這個時候,,朱瞻基當然不會回答了,。他提出這些問題,目的就是為了讓所有人來思考,,來回答,。
他若是給出自己的答案,不管說的再對,,再好,,也能挑出無數的毛病。所以,,他只管挖坑不管埋,,絕對不會自己來回答,。
“吳尚書,小子才疏學淺,,只是想到了這些問題,,卻不知該如何綜述和闡釋,這些還是需要你們這些大儒來給小子答案,?!?p> 吳中似乎也早就知道朱瞻基不會正面回答,也不失望,,又問道:“因專利而引發(fā)殿下如此之說,,可是殿下似乎并沒有闡釋出社會,學術,,格物,,專利之間的關系,請殿下以教,?!?p>

搖搖-欲墜
感謝額吐你哦,大隋章德公,,小瘋子,,燈火見人家,鬼狐毒士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