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孟子(二)
片刻后,孟子將惠盎,、蒙仲二人請到正屋,,身邊僅留下萬章、公孫丑這兩位最得意的弟子,。
此時,,惠盎代蒙仲向孟子道歉道:“夫子,舍弟年輕氣盛,,還請夫子莫要責怪他,。”
孟子聞言笑道:“令弟所言,,句句在理,,何來責怪之說?”
聽聞此言,,惠盎眨眨眼睛笑道:“秀木在前,,夫子何不與此子辯之一二呢?世人皆知夫子善于雄辯,,喜好雄辯,,常人不能及?!?p> 孟子聞言哈哈一笑,,擺擺手說道:“算了吧,老夫豈是喜好辯論,,不過是不得已而為之,。若換做三十年前,老夫或許會與此子試辯一二,,可老夫如今一大把年紀,,贏了勝之不武,若輸了,,則我儒家顏面無存……老夫豈會做這樣的傻事,?”
在說話時,他笑呵呵地看著蒙仲,,神色中并無絲毫惱意,。
見孟子態(tài)度如此和藹,蒙仲心中驚訝之余,,亦生好感,,便遵從惠盎的暗示,向孟子以及萬章,、公孫丑二人道了歉,。
對此,,孟子自然是好言寬慰。
孟子對蒙仲,,其實并無惡感,,因為前者在一開始,就從蒙仲那句“巧偽”之詞,,以及蒙仲那維護莊子的舉動,,就猜到了蒙仲「或乃莊子弟子」的事實,此后他靜坐旁觀,,就是想試試莊子的這名弟子究竟從其師那邊學到了幾分本領,。
而事實證明,莊子的這名弟子,,比他想象的更為優(yōu)秀,,以至于他座下的這些得意弟子,竟無人能辯得過此子,,這讓孟子大感意外之余,,亦對其弟子稍稍有些失望。
可能是注意到恩師的目光不經(jīng)意地掃了自己二人一眼,,萬章,、公孫丑二人不覺有些慚愧。
但他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確辯不過蒙仲這位集道,、名兩家學術之長的道家弟子,確切地說,,在方才那長達半個時辰的辯論中,他二人與其他的師兄弟,,在蒙仲面前一次也沒有占得上風,,雖然他們的質(zhì)問其實也相當犀利,但對方每每能輕描淡寫地將其化解,。
這份辯才,,實在是天下少有。
“那可真是遺憾啊,?!被莅恍χf道。
他倒是很傾向于看到孟子親自出面與他義弟蒙仲來一場辯論,。
待彼此于屋內(nèi)坐下之后,,孟子和善地詢問蒙仲道:“小家伙,你在莊夫子身邊,,都看過那些書呀,?”
蒙仲恭敬地回答道:“除我道家的經(jīng)典外,,后輩還看過《法經(jīng)》、《太公兵書》,、《堅白論》,、《合同異論》、《孫子》,、《吳子》……”
聽到這些書名,,萬章與公孫丑吃驚地瞪大了眼睛,他們此時才意識到,,眼前這名少年其實并不局限于道,、名兩家的學術,竟然還涉及到法家,、兵家,。
而對此,孟子亦贊許地點點頭,,旋即又問道:“老夫聽你方才與諸子辯論,,似乎對我儒家思想亦甚為了解,你也看過我儒家的書么,?”
蒙仲回答道:“后輩的啟蒙書物,,即是族學內(nèi)長輩所教授的《論語》?!?p> 聽聞此言,,孟子雙眉一挑,臉上的笑容就更甚了,,連連點頭道:“《論語》好,,《論語》好啊?!?p> 說著,,他拋出了幾個《論語》中的提問,詢問蒙仲,,但蒙仲卻能對答如流,。
萬章、公孫丑二人微微一愣,,旋即他們看向蒙仲時眼中的敵意,,亦再次消退了幾分。
因為在拋開門戶之見后,,蒙仲簡直跟一名儒家弟子沒有什么區(qū)別,,畢竟此子對《論語》實在是太了解了。
而這,亦讓孟子感到很寬慰,,他略帶驚訝地問惠盎道:“宋人都讀《論語》嗎,?”
惠盎聞言便解釋道:“此子乃景亳蒙氏子弟出身,宋國的世族,,一般都以《論語》為族子啟蒙,。”
“好好,?!泵献蛹刃牢坑指吲d地點點頭。
不得不說,,在楊朱思想與墨家思想充斥的當世,,宋國國內(nèi)的家族還能用《論語》作為給族內(nèi)子弟的啟蒙讀物,這就足以讓孟子對宋國的印象改善幾分,。
其實仔細想想,,這倒也不奇怪,畢竟儒家的影響力,,主要就體現(xiàn)在魯國,、宋國、齊國這幾個國家,,不過自從齊國誕生了稷下學宮后,,儒家對齊國的影響力就逐漸小了。
就當前的世俗來看,,楊朱思想主要傳播于秦,、魏、趙,、韓這幾個國家,;而墨家思想,則主要傳播于齊,、楚,、秦這幾個國家;至于宋國,,則主要還是以道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為主——這里所說的道家,指的是老子,、列子,、宋銒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蒙仲的恩師莊子雖然被譽為老子,、列子,、宋銒之后的道家傳人,但世人并不是很接受莊子的思想,就連莊子的摯友惠子也曾笑話為是“無用的學術”,。
聊著聊著,,話題便逐漸轉到了惠盎此番的來意上。
對于惠盎的來意,,孟子看得很清楚,,無非就是前一陣子他兒子「孟仲」與孫支「孟睪」亦跟隨諸儒家弟子前往彭城勸阻宋王,這讓宋王偃與惠盎等人感到了幾許危機,,是故,,惠盎特地前來向他解釋。
“宋王欲行王政么,?”孟子用帶著幾分嚴肅的口吻問惠盎道,。
聽聞此言,惠盎亦嚴肅地回答:“是,,宋王欲行王政,。”
這里所說的王政,,跟孟子提倡的「王道」沒有任何關系,,只是說宋王要施行其作為君主的權利與責任,說白了就是要攻略其他國家,,使宋國變得更強,,甚至于挑戰(zhàn)齊國、楚國的地位,。
聽了惠盎的話,,孟子皺眉說道:“近幾年,時常有弟子詢問老夫有關于滕國的事,,滕國已故的君主滕元公,,他與老夫相識數(shù)十年,在當今世上,,滕元公是唯一一位遵循仁政的君主……”
說起此事,,孟子就忍不住為之感慨。
跟當年孔子周游列國一樣,,孟子在學有所成后,,亦周游諸國,向各國的君主闡述他的思想,,其中,,齊國是他最希望爭取的國家。
大約是在孟子四十五歲的時候,,孟子帶著學生,、隨從前往齊國,希望能說服齊王施行他所主張的仁政——當時的齊國君主乃是「齊威王(田因齊)」。
當時,,正值魏國與齊國「徐州相王」時期——即在魏國國相惠施的主張下,,魏國與齊國相互承認對方的王位,并以此促成「齊魏結盟」,,共同抗擊秦國,。
換而言之,齊國當時的風頭很猛,,孟子就是在這個時期,,帶著學生來到了齊國。
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前往齊國,,是被他的學生「匡章」邀請的。
匡章是齊國的名士,,此人文武雙全,,他作為齊國的將領,雖然統(tǒng)帥的戰(zhàn)役并不多,,但卻都是足以改變中原格局的戰(zhàn)爭,。
比如「桑丘之戰(zhàn)」,商鞅變法后的秦國,,以及鄒忌變法后的齊國,,這兩國分列東西的強國首次展開軍事上的沖突,匡章即是齊國軍隊的統(tǒng)帥,,他在這場戰(zhàn)爭中,,打得秦國俯首稱臣——秦國的君主惠文王,派出使者向齊國求和,,并自降身份,,稱秦國為齊國的“西藩之臣”。
此后,,秦齊兩國二十年未曾直接開戰(zhàn),。
再比如「滅燕之戰(zhàn)」,匡章率領齊國軍隊,,在短短五十日就攻占了燕國全境,,要不是趙國的君主趙雍請來諸國軍隊聯(lián)合討伐齊國,逼得齊威王只能叫匡章率領齊軍從燕國境內(nèi)撤回,,這世上已無燕國,。
再比如「垂沙之戰(zhàn)」,匡章率領齊,、魏、韓三國聯(lián)軍攻打楚國,大破楚軍,,殺楚國的令尹唐昧,,使楚國大片領土被聯(lián)軍所攻取。
再比如當前,,齊,、魏、韓三國正在進攻秦國的函谷關,,其聯(lián)軍的統(tǒng)帥也正是匡章,。
毫不夸張地說,匡章乃齊國的名將,。
然而,,孟子當初前往齊國的時候,匡章還未具有如今這般的地位與名聲,,甚至于,,還背負上了不孝的惡名。
這個“不孝”惡名,,說來也是無奈,,原因就在于匡章的母親生前曾得罪匡章的父親,因此死后被匡父埋在馬棚下,,后來匡父過世,,匡章沒有改葬其母,論其原因,,匡章便解釋道:“我沒有得到父親的允許,,若擅自改葬亡母,豈不是背棄了父親,?”
但齊人卻因此指責匡章不孝,。
對此,蒙仲的恩師莊子也曾指責匡章,,但孟子卻認為匡章做得沒錯,,于是并未責怪匡章,這導致孟子亦連帶著被齊人所厭惡,,所排擠,,最終,草草結束了第一次游說齊國的旅程,。
而待等到孟子第二次造訪齊國時,,正值「滅燕之戰(zhàn)」前夕。
當時的匡章已經(jīng)在「桑丘之戰(zhàn)」中證明了自己的才能,,已得到了齊人的認可,,因此匡章便再次邀請他的老師孟子前往齊國,。
當時齊威王已死,齊國國君乃是「齊宣王(田辟疆)」,,齊宣王并不在乎孟子的“仁政”主張,,僅僅將孟子視為一塊金字招牌。
就好比在「滅燕之戰(zhàn)」前,,齊宣王曾詢問孟子,,是否應當趁此機會吞并燕國。
孟子便委婉地勸說道:如果燕人都支持,,那你就吞并燕國吧,;如果燕人不支持,您還是放棄吧,。
但齊宣王并沒有聽從孟子的勸告,,命匡章率軍攻打燕國,結果,,非但燕國的國人都聯(lián)合起來抗拒齊國,,就連趙國的君主趙雍,亦糾集了諸國軍隊,,威脅齊國退兵,。
見此,孟子便放棄在齊國施展抱負了想法,,因為他已意識到,,齊宣王只是將他作為一塊“吸引人才赴齊”的招牌而已,就像齊宣王對孟子所說的:我愿意為您蓋一座宮殿,,助您招收成千上萬的弟子,。
于是,孟子最終放棄了高官厚祿,,帶著弟子又返回了自己出生的地方,,鄒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