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碌 憶變遷
出了草寮,穿過國道,,到了公路北側,,往西走——
有一間破舊瓦樓,其東面墻貼著一張大海報,上書“天地壹號”,。有一間廢棄餐廳,,窗上蒙了一層厚厚的灰,門上貼著一張毛主席畫像,。再往西,,汽修鋪,民生門診,,煤爐鋪,,紙扎鋪,摩托維修,,老醫(yī)師的家,,卡西發(fā)廊,圍來村……
村口立著一塊石碑,,“圍來新村”四字鮮明可見,。通往村內(nèi)的沙土大路已鋪上水泥,兩旁還設有花壇,。節(jié)日里,,村場子會有唱大戲、露天電影或者雜技表演,,一家人也是常去捧場,。何況,村里還住著父親的結誼兄弟,。每逢節(jié)日,,村里會熱情邀請親朋好友去戳大餐。
村內(nèi)大場子已建有一個水泥舞臺,,唱大戲的時候不用再費兩三天時間提前搭戲臺,。新了場蓋了房,高了樓更栽了樹,,有了乒乓臺還有籃球場,,對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這些可要比村門口的那棵老榕樹有價值多了,。幸好,,村后通往西邊巖廾村的小路還在。大人一再教育孩子:公路上都是車,,出去玩千萬不能靠近公路,。孩子謹記于心,不論到哪里,,存在小路的就一定要走小路,。當然,,孩子實際上只是貪圖冒險貪圖迅速!
沿公路繼續(xù)西行,,巖廾村,、咸菜廠、某旅館,、交警,、高速公路東橋段……
再遠且不說,,說回近處的公路南側,。圍來村的對面是勝初路,路口掛一牌子,,大寫“甌門中學”,,小寫“往內(nèi)200m處”。中學往東是西菜村和東菜村,,再往東是集市,,再再往東是甌船碼頭。
西菜村貼近公路的位置,,也住著一棵老榕樹,,樹下米店、糧油店,、雜貨店,、理發(fā)店。某天,,賣菜的途經(jīng)此處,,突然被叫買,接著,,賣豬肉的也被喊住,,再來,賣豆腐的也讓停下……在歲月的輾轉里,,這片聚集漸漸成了小鎮(zhèn)的早市,。
中學往西是一家小型手工廠。廠前沙石販賣,,一老阿伯守在那里,,等來運滿沙石的小貨車,又送走裝滿沙石的手扶車,。
再西行百米,,便是鎮(zhèn)上曾經(jīng)最為繁華的大酒樓。酒樓倒閉之后荒廢,,荒廢之后殘喘,,變換又變換,,改裝又改裝,成了現(xiàn)在的木材廠,。
繼續(xù)往西,,稽查局、各種飯店,、加油站,、交通指揮部、工廠廢址,、高速公路西橋段……
木材廠和稽查局之間,,是一條通往大海的寬闊道路。遙想當年,,這道路并不“美麗”,,可謂“坎坷”……垃圾遍野,惡臭熏天,,野草荊棘,,沙塵滾滾,人走過車路過都不好受,。然而孩子們還是愿意走上這條道,,因為這不只是奔大海的捷徑,也是上中學的捷徑,。
草上的牛兒,,灘邊的人們,碼頭的的漁船,,海上的鯊魚島,,遠方的雞心山,天邊的日出日落……海邊早年有兩座沙丘,,孩子嚼過沙丘底下藏著的草根……沙丘消失之后,,變成了停車場、新樓房,、沙石路,、高壓電纜……始終注視著這一切的只有大海。
海邊黃色泥墻圍起的地方就是甌門中學,。這是鎮(zhèn)上唯一的中學,,毗鄰大海,春暖花開,。大大的操場,,雜草之間盡是小路。操場某角落有一間小賣部,,某年那里的老板變成了父母親,。
藍檐白墻的教學樓漸漸走向年邁,,送走畢業(yè)生依然迎來新生。樓前那面紅旗迎風招展,,也許經(jīng)常偷偷地對大海哼唱那不盡的校園歌謠,。
放學鈴響,身著藍色校服的孩子抓起一沓書就往大海的方向跑,,跑過海堤,,跑過坎坷路,跑過公路,,直奔巖廾村,。
這一個小鎮(zhèn)在繼續(xù)鋪開,有一棟樓房在漸漸清晰……
遺一書
這一章碼得有點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