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微妙玄通
【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②,;豫兮若冬涉川③,;猶兮若畏四鄰④,;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釋】
?、偈浚憾谩暗馈?,行為符合道之法則的人。
②容:形容,,描述之意,。
③豫:獸名,,性多疑,,每有行動,踟躇不敢行,,這里用以形容行為之瞻前顧后,。
④猶:獸名,,其特點與“豫”相似,。
【譯文】
古時善于行“道”的人,見解微妙而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正因為他深藏不露無法了解,所以只好勉強用下面一些比喻來將他描述:他的小心謹(jǐn)慎啊,,就像冬天赤腳涉水過河時那樣逡巡不前,;他的警覺戒備啊,就好像居于強鄰的包圍之中,,不得不時時警惕萬分,;他的拘謹(jǐn)嚴(yán)肅啊,就像在做客一樣,;他的融合可親啊,,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他的醇厚質(zhì)樸啊,,就像沒有雕琢過的原木,;他的曠遠豁達啊,就像空曠的山谷一樣,;他的渾厚寬容啊,,就像渾渾濁濁的江河大流一樣。誰能在動蕩中靜止下來,,在安靜中慢慢變得澄清,?誰能在安定中變動起來,使其慢慢顯出生機,?保持上述道的要義的人,,不肯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導(dǎo)讀】
正如“道”淵兮、湛兮一樣,得道之人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他們掌握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自然也懂得如何順道來修身,、處事,,故而他們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和“道”本身的特征極為相似。他們謹(jǐn)慎又曠達,、嚴(yán)肅又灑脫,、警惕又渾厚、純樸又融和,。他們含而不露,、高深莫測、從不自滿,,故能去舊更新,,不斷進步。
【解析】
本章緊接前章,,對體道之士作了具體描寫。老子稱贊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事物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懂得運用普遍規(guī)律來處理現(xiàn)實存在的具體事物,。因得道之人具有良好的人格修養(yǎng)和心理素質(zhì),,有很強的靜定功夫。他們表面上清靜無為,,而實質(zhì)上蘊藏著極大的潛能,,他們極富創(chuàng)造性,只是不愿顯山露水,。他們靜謐幽深,,難以測識。因而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要遠遠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
在中國古代,為官者通常被稱為士,。如果說在中國古代社會,,世襲的貴族階層以及作為社會基石的貧民階層構(gòu)成了固定的整體框架,那么,,士人就構(gòu)成了這個固定框架中最為復(fù)雜,、活躍,并產(chǎn)生了深遠文化影響的階層。老子所描述“善為道者”,,能夠“濁以澄”而“不盈”,,因“不盈”而“能敝而新成”,因此其也成了老子實現(xiàn)政治理想的主要依托者,。
為了使人們能深刻領(lǐng)悟“道紀(jì)”之人的情貌特征,,老子就得道之人的特征作了概括,我們歸結(jié)為以下九點,,并逐一進行解析,。
一是“豫兮若冬涉川”。豫,,原是野獸的名稱,,性好疑慮。豫兮,,引申為遲疑慎重的意思,。涉川,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的每一步行動都是無比警惕、小心的,,就如同冬天赤腳過河一樣小心謹(jǐn)慎,。眾所周知,在冬天沿著冰面過河是十分危險的行為,,稍有不慎就會滑倒,,甚至掉進冰窟里丟掉性命。得道之人,,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情況都會表現(xiàn)出謹(jǐn)慎的態(tài)度,,就如同冬天涉河一般。
二是“猶兮若畏四鄰”,。猶,,小心、猶豫的樣子,。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好像畏懼自己的鄰居一樣,,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嚴(yán)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規(guī),;制止自己的行動使之不囂張放肆,,干擾鄰居的生活。人是群居動物,,得道之人也是人,,他們不可能脫離社會生活而存在,,他們要生存就必須與周圍的人建立密切的聯(lián)系,離群索居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當(dāng)他們和周同的人進行交流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矛盾,,,處理矛盾的過程最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觀和處世哲學(xué),,因而周圍的鄰居對其評價的高低是至關(guān)重要的,它最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水平,。
三是“儼兮其若客”,。儼,莊嚴(yán)肅穆的樣子,。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無論在什么場合,、什么情形之下,都會把自己擺在客人的位置上,,小心謹(jǐn)慎,、嚴(yán)肅認(rèn)真地對待人和事,而不會隨隨便便地對待日常生活問題,。從生命的本質(zhì)意義上來講,,每個人都是人生路途上的匆匆過客,都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和其他的生物一樣,,不能超越生和死,這是“大道”的必然規(guī)律,,得道之人和大道同步,他們以謙遜的心態(tài)做客人,,嚴(yán)肅認(rèn)真地對待日常生活瑣事,,這和世間的庸人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庸人總是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勢必以尊貴的態(tài)度來對待自己,,而以驕縱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庸俗之人以損害自然為代價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最后也必將以毀滅自己而結(jié)束,。老子主張以客人般的身份,來度過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以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妄為,。
四是“渙兮其若凌釋”。渙,,渙散,;釋,,消解,形容冰解凍的情形,,比喻得道之人從自己的欲望,、夢想、抱負(fù),、追求,、知識等重負(fù)中解脫出來,回復(fù)為本我,,就會有難以言表的輕松,。喻悅、悠然自得,。這種感覺就像是冰封了一個冬季的河水,,在春風(fēng)的吹拂下慢慢消融,是一種輕松愜意的感覺,。得道者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就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釋放自己,老子把得道者的覺悟恰當(dāng)?shù)乇扔鳛楸┤?,從而煥發(fā)出自然的勃勃生機,;從得道者自身而言,他們能沖破束縛完成自我解脫,,不執(zhí)著于一事一物,,了無牽掛,自然也就逍遙自在,。
五是“敦兮其若樸”,。敦,內(nèi)在端莊,、厚重,;外在樸素、自然,。整句話的意思是:得道之人能以其端莊厚實的本質(zhì),,輕易地抵御外界的干擾和誘惑,因而表現(xiàn)出返璞歸真的外在形象,。敦厚實在的品格是人類社會一直所提倡和贊頌的,,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也是人類社會所提倡的。人們常常用渾金璞玉來形容那些不炫耀,、敦厚樸實的人,,因而得道之人就如同渾金璞玉,既具有真材實料,,又默默無聞,。
六是“曠兮其若谷”,。曠,開闊,、寬廣,;谷,比喻像山谷一樣虛空,。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心胸遼闊,,就如同山谷一般空虛高深。他們能夠藏污納垢,、包容萬物,,無所謂仇恨,也無所謂感恩,,因為沒有親戚和仇敵的概念,,心中就自然充滿了友善,這一點和沒能體悟“大道”的人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沒領(lǐng)悟大道的人喜歡潔凈而厭惡污穢,,有分別就有煩惱和禍患。得道之人處污穢無所謂污穢,,處清潔無所謂清潔,,與外在世界渾然一體,他也就無所謂痛苦,、煩惱,、禍患和災(zāi)難了。沒有了這些分別,,他因而也就顯得自在無為,、隨心所欲了。
七是“混兮其若濁”,?;欤焱?;濁,混濁,。得道之人是清醒的——清醒的最高境界,,是使內(nèi)心明凈,與污濁的世界同為一體,。
八是“澹兮其若?!薄e?,淡泊,,寧靜,。得道之人心境淡泊,如江海一樣渾厚,。
九是“飂兮若無止”,。飂,高風(fēng),,形容形跡飄逸,。老子在這里希望人能在動蕩中靜止下來,這就是清靜無為的思想,。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四鄰合攻中央之主,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睹,德趣不可見,,亦猶此也,。凡此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靜,,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難也,。徐者,,詳慎也。
冬天走過結(jié)冰的水面,,小心翼翼像是要過去又不敢過去,,表現(xiàn)出讓人看不出他的意圖的樣子。四面的鄰人一起攻擊處于中間的人,,而中間的人正不知道要應(yīng)對哪個方向才好,。具有上等品德的人,他行動的前兆,、發(fā)端不表現(xiàn)出來,,他的想法打算,,別人也看不出來,就像上面說的樣子,。所有這些比喻,,都是說得道之人沒有什么能被觀察到的表現(xiàn)而供人解釋、認(rèn)識,。條理能使晦暗模糊的變得清晰明白,;靜止能使渾濁的變清;運動能使靜止的事物發(fā)生變化,、獲得生機,。這就是自然的道。老子以“誰能”提出疑問,,是為了表現(xiàn)完成上述之事的困難,。徐,是平穩(wěn)的意思,。
蘇轍《老子解》
粗盡而微,,微而妙,妙極而玄,,玄則無所不通而深不可識矣,。戒而后動曰豫,其所欲為,,猶迫而后應(yīng),。豫然若冬涉川,逡巡如不得已也,。疑而不行曰猶,,其所不欲,遲而難之,,猶然如畏四鄰之見之也,。儼兮其若客,無所不敬,,未嘗惰也,。渙兮若冰之將釋,知萬物之出于妄,,未嘗有所留也,。敦兮其若樸,,人偽已盡,,復(fù)其性也,。曠兮其若谷,,虛而無所不受也,。渾兮其若濁,,和其光,同其塵,,不與物異也,。
比粗大的小一些是微小的;比微小的再小一些是微妙的,;微妙到了極致就是玄,,玄對萬物都有作用和影響,因此深遠而不能被完全認(rèn)識,。警戒之后再行動叫做豫,,想做的事好像迫不得已才行動。小心翼翼地像冬天走過結(jié)冰的水面,,徘徊猶豫,,迫不得已才走過去。擔(dān)心而不前進叫做猶,,就像是做特別不想做的事,,拖延而為難,就像害怕被四鄰看到的樣子,。莊重,,像在別人家做客,是說對誰都尊敬,,從來不懈怠,。柔和灑脫,就仿佛正在消融的冰,,是說知道萬物本是虛妄,,所以什么也不保留,就像冰融化掉不留下一點殘余,。敦厚質(zhì)樸,,像未經(jīng)雕琢的原木,是說人的虛假做作都沒有了,,本性也就恢復(fù)了,。曠達開闊,像空曠的山谷,,空虛而什么都能包容,。混厚深沉,,像江河濁流,,與光調(diào)和、與塵混同,而不特立獨行于物質(zhì)之外,。
世俗之士,,以物汩性,則濁而不復(fù)清,;枯槁之士以定滅性,,則安而不復(fù)生。今知濁之亂性也則靜之,,靜之而徐自清矣,。知滅性之非道也,則動之,,動之而徐自生矣,。《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所謂動者,,亦若是耳,。盈生于極,濁而不能清,,安而不能生,,所以盈也。物未有不蔽者也,,夫惟不盈,,故其弊不待新成而自去。
世俗的人用物質(zhì)來引導(dǎo)本性,,本性就變得混濁而不再清澈了,;死板的人用一種一成不變的規(guī)則、固定的模式來束縛本性,,本性就變得呆板,,缺乏活力了。現(xiàn)在知道了混濁能使本性昏亂,,讓它寧靜,,它就慢慢清澈了;知道束縛本性是不合乎道的,,使它運轉(zhuǎn),、活潑,它就能有新的發(fā)展,?!兑捉?jīng)》說:“安靜不動,,排除雜念,通過感受就能通曉整個天下,?!爆F(xiàn)在我們所說的動也是這樣。事物發(fā)展到極端就像是水滿了一樣,,渾濁而不能再清澈,安穩(wěn)而沒有新的變化,,所以像滿了一樣,。事物沒有不會變舊的,只有不滿盈,、不極端,,舊的才能不等到新的來接替就自然去除。
【經(jīng)典解讀】
“道”本身是玄妙精深,、虛空無形的,,它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故而常人很難真正“得到”,只有那些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體悟到“道”,,才能掌握世間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用俗話說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而這些得道之士因為,,體悟了“道”的真諦,其為人處世思想行為自然和常人有所不同,,他們依從“道”來處世行事,。所以,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機淺”,,他們極其淺薄,,讓人一眼就能夠看穿;得道人士則靜密幽沉,、難以測識,。老子也說這些人只能“強為之容”。他們心理素質(zhì)極好,,人格修養(yǎng)極高,,智慧出眾,思慮縝密,淡泊名利,,樸質(zhì)無華;他們可動可靜,,可清可濁,不斷改變,,與時俱進,。
高超和玄秘是相連的。老子認(rèn)為可以“托天下”的圣人都是深不可識的,,申不害的“術(shù)”就是要君主刻意變成這樣,,最典型的就是“藏于無事,示天下無為”,,要求君主“去聽”,、“去視”、“去智”,,裝聽不見,,裝看不見,裝不知道事情真相,,避免暴露自己,,這使大臣摸不清君主的底細,沒辦法投其所好,,也就沒法掩蓋他們自己的缺陷,。而君主則可以看得明白,辨別出忠臣和奸佞小人,。雖然老子的得道之人是得道而后微妙玄通,,而申不害的術(shù)是故意營造一種這樣的氛圍,這是順應(yīng)“道”,,還是“故弄玄虛”暫且不論,。但古代君主的確是如此做的,他們喜歡藏在簾幕之后,,深宮之中,,人們不可以隨意看到他們的樣子,甚至抬頭直視他們都是殺頭的大罪,。就連武俠小說都深受其影響,,很多故事中往往都是有一個武功高強的人在幕后操縱,但人們卻不知道他的樣子,,不知道他的身份,。
再者,老子所說的得道之士的特點都對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極具啟發(fā)力,,都是人們應(yīng)當(dāng)仔細思考的,。什么時候該遲疑,、從容,什么時候該曠達,、灑脫;什么時候應(yīng)該清澈,、什么時候應(yīng)該渾濁;什么時候應(yīng)該小心、謹(jǐn)慎,,“若畏四鄰”,、“若客”,什么時候應(yīng)該“若凌釋”,、“若谷”....的確,,這些都很難說得清楚。只有在對自然萬物的不斷了解之中,,才能總結(jié)其中的規(guī)律,才能掌握其中的大道,,做到進退有據(jù),,才能無得失之患,無憂懼之傷,。
最后,,老子指出得道之人不會滿足,只有不滿足,,才能不斷前進,,不斷更新。這里老子所說的滿足,,并非是欲望上的滿足,、對聲色犬馬的追逐,而是在對道的探索,,在對自身品行的磨礪上,。正如儒家所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因為“道”是不斷變化的,故而得道之人也應(yīng)不斷根據(jù)“道”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處世方式,。
【哲理引申】
霍光是漢朝名臣,,漢武帝臨終之前,將漢昭帝托付于他,,他忠心輔佐昭帝,,昭帝英年早逝之后又廢棄了荒唐無道的昌邑王,,迎立漢宣帝,為西漢的中興奠定了基礎(chǔ),。而他做官中最值得后人稱道的就是端謹(jǐn),、慎重。
漢武帝時,,大臣經(jīng)常被降職,、遷謫,早上還冠冕堂皇,,晚上就身陷大獄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霍光看慣了這種血雨腥風(fēng),,變得十分謙謹(jǐn),。他從來不做任何可能出格的事兒,行事完全按照程序來辦,,甚至進門先邁哪個腿,,進門走幾步都有自己的一套,絕不會出現(xiàn)例外,?!稘h書》記載霍光:“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郎仆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其資性端正如此,?!被艄獠⒎且蝗諆扇杖绱耍谒谭顫h武帝的二十幾年間日日如此,。正因為這樣,,史書說霍光前后出入宮林二十多年,未曾犯一次錯誤,,連一代雄主漢武帝都夸他行為端正,。
巫蠱案之后,衛(wèi)太子被江充逼死,,漢武帝決定立鉤弋夫人之子劉弗陵為繼承人,,并計劃令霍光輔政。武帝將霍光招至官中,,令宮中畫師畫《周公輔成士朝諸侯圖》賜給霍光,。后元二年(前87年),漢武帝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他臨終之時明確指定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和金日碑,、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輔佐時年八歲的漢昭帝,。
霍光輔政后,,兢兢業(yè)業(yè),以國家社稷為重,。他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措施,,多次大赦天下,鼓勵農(nóng)業(yè);對外也注意緩和同匈奴的關(guān)系,,恢復(fù)和親政策,。這些措施使?jié)h朝逐漸走出漢武帝晚期窮兵黷武的陰影,國力逐漸恢復(fù),。后來,,漢昭帝英年早逝,霍光迎立了昌邑王劉賀為帝,,但劉賀荒唐無道,,只知道嬉戲享樂,霍光為了江山社稷,,同其他大臣商議決定廢除劉賀,,從民間迎接武帝曾孫劉病已繼承帝位,,即漢宣帝,。正是霍光的輔佐和正確的廢立使西漢實現(xiàn)了后來的中興,人們將其與商代賢相伊尹共稱為“伊霍”,。
霍光侍奉武帝之時端正謹(jǐn)慎,,輔佐昭帝之時,盡忠職守,,但到了漢宣帝之時,,事情卻發(fā)生了改變。此時,,霍光通過廢立之事,,完全掌握了政權(quán),其在朝廷之內(nèi)的權(quán)勢已經(jīng)無人能比,,他的地位也已經(jīng)沒有人能夠撼動了,,連漢宣帝和他在一起都會“如芒在背”。
漢宣帝在民間之時,,已經(jīng)有了妻子,。登上帝位以后,他打算立原配許氏為妻,,但霍光家族卻堅持漢宣帝立霍光的小女兒為妻,,被漢宣帝謝絕后,,霍光又以漢宣帝岳父許廣漢屬服刑人員為由,刑期中不得封,,排擠許氏,。后來為了達到目的,霍光妻子崔顯教唆御醫(yī)淳于衍,,利用許皇后妊娠時有病,,下毒將其害死。而后,,霍光小女兒霍成君進宮被立為皇后,。漢宣帝總于霍家的權(quán)勢,也不敢深究許皇后死因,。
漢宣帝十九歲即位,,聰明剛毅,又深知民間疾苦,,早該親政,,霍光卻一直把持著大權(quán)。其間雖然有過上表要求還政,,但漢宣帝知道這只是試探,,沒有同意,霍光果然也沒有堅持,,繼續(xù)輔政,。霍光其實也覺察到了自己家族聲勢顯赫,,卻發(fā)岌可危,,他曾問自己的兒子、侄孫們在自己死后,,有無安身之策,。可惜權(quán)力總是讓人迷惑,,他不僅沒能及時退卻,,反而極力培養(yǎng)自家的勢力,他的兒子,、侄孫,、女婿、孫女婿個個身居要職,,朋黨一氣,。
公元前68年三月,霍光病死,,謚封為“宣成候”,?;羰霞易宀粌H權(quán)力大、聲勢大,,而其極其器張,,行為不法,使“君主蓄積憤怒于上,,吏民蓄積怨氣于下”,。一次霍家的奴仆和御史府的奴仆爭斗,霍家的仆人們沖擊御史府,,要拆掉大門,,御史叩頭謝罪他們才離去。就連民間詩歌中都有這種記載,,如《酒家胡》中就有:“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diào)笑酒家胡....可見人們對霍家的不滿,。
漢宣帝掌握權(quán)力后不久,就開始了人事調(diào)整,,封霍光女婿范明友為平陵侯,,令其交出未央官衛(wèi)尉印綬;女婿任勝離開羽林監(jiān),轉(zhuǎn)任安定太守;女婿鄧廣漢交出長樂宮衛(wèi)尉印綬,,轉(zhuǎn)為少府;女婿張朔調(diào)任蜀郡太守;孫女婿王漢調(diào)任武威太守;收繳其女婿趙平騎都尉印綬.....
同時很多霍家曾經(jīng)的過錯被翻了出來,,上奏其不法的事越來越多,甚至當(dāng)初許皇后的死因也被重新提出來,?;艏壹瘓F人人惶恐不安,?;羯秸J(rèn)為:“事已至此,坐以待斃,,不如殊死一搏,。”于是霍家密謀發(fā)動政變,。但漢宣帝早有準(zhǔn)備,,他們剛剛計劃好,就有人向皇帝告了密,。漢宣帝立刻下令抓捕霍氏家族相關(guān)人物,。霍山,、霍云,、范明友自知無力反抗自殺身亡,。霍顯,、霍禹及霍家諸女婿,,盡數(shù)被抓捕斬首,棄尸于市,。因此案牽連被誅滅者數(shù)千家,。霍皇后也被廢,,關(guān)押于昭臺宮,,不久自殺。
《尚書,。大禹謨》中言:“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被艄庖簧t謹(jǐn)端正,能在漢武帝面前做到毫無差池,,可見其心思之縝密,。然而,他卻不能治齊其家,,使家人不知收斂,、謹(jǐn)慎,反而驕奢不法,,氣勢逼人,。結(jié)果,他身死不久,,家族便遭受屠戮,,徒令后人嘆息。其興在于不滿,,其敗在于過盈,,老子端謹(jǐn)、不滿之道,,真可謂安身避禍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