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賤為貴本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①,;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②,;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③。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④;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jué)⑤。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⑥、寡⑦,、不榖(gǔ)⑧,。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碌碌(lù)如玉⑨,,珞珞(luò)如石⑩,。
【注釋】
①一:這里的幾個“一”,,指的是“道”,。
②以:因此,。以下幾個“以”都作“因此”解,。
③正:首領(lǐng),。
?、苄簻缤龅囊馑肌?p> ?、蒗辏旱?。
⑥孤:孤獨無助的人,。
?、吖眩汗丫又恕?p> ⑧不榖:兇惡不善的人,,與孤,、寡均是賤稱。
?、崧德担好蓝鴪缘臉幼?,形容玉的華麗。
?、忡箸螅簣杂泊至拥臉佑?,形容石塊的堅實。
【譯文】
從來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而清晰明亮;地得到一而安寧穩(wěn)定,;神得到一而靈驗有效,;山谷得到一而充盈有生機(jī);萬物得到一而生長發(fā)育世世不絕,;諸侯和君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推究其理,假若天不能保持清晰明亮,,恐怕就會崩裂,;如果地不能保持安寧穩(wěn)定,恐怕就要塌陷,;假若神不能保證靈驗有效,,恐怕就會消失;倘使山谷不能充盈有生機(jī),,恐怕就會枯竭,;要是萬物不能生長繁殖,恐怕就會滅絕,;若是諸侯,、君王無法保持清明恬靜,恐怕就會被推翻,。所以,,尊貴是以卑賤為根本,高是以低下為基礎(chǔ)的,。因此,,君王自稱為“孤”、“寡”,、“不轂”,,這不正是把低賤當(dāng)作根本嗎,?難道不是這樣嗎?所以最高的榮譽是無須去夸贊稱譽的,。所以有道的人君不應(yīng)追求美玉般的尊貴華麗,,而應(yīng)像石頭那樣樸質(zhì)堅忍、不張揚,。
【導(dǎo)讀】
天,、地、神,、人都因為“混而為一”才表現(xiàn)出了它們的特性,。物極必反,過于追求極端就會走向相反方向,。因此,,統(tǒng)治者必須懂得這個道理,能知榮守辱,,知黑守白,,不爭而爭,不治而治,。
【解析】
這一章講的是道的應(yīng)用,。“一”就是道的意思,。道是天下萬物的根本,,也是做任何事情,包括治理國家的根本,,因此,,“致之一”即按道的法則去行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痹诒菊轮校献又攸c強(qiáng)調(diào)了一的概念,,并反復(fù)使用了一,。究竟什么是一呢?從狹義上來看,,一就是唯一,、統(tǒng)一的意思;從廣義上來看,一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它既指物質(zhì)的唯一性,,也指認(rèn)識的統(tǒng)一性。老子認(rèn)為,,一是萬物的最早起源,,世間萬物全都是由一慢慢衍生出來的。所以,,這個一是萬物所共有的一,,任何事物都是從一開始的。
在本章中,,老子列舉天,、地、神,、谷,、萬物、王侯,,說天與道相合便會變得清明,,地與道相合便會變得寧靜,神與道相合便會靈驗,,川谷與道相合便會盈滿,,王侯與道相合便能使天下大治。老子通過以上所列舉的事物,,闡明了一是萬物存在的基礎(chǔ)及萬物始祖的道理,。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奔热灰皇侨f物的起源,是萬物存在的基礎(chǔ),,那么,,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將會是怎樣一種情景呢?這段中,。老子論述了世界在沒有一的情況下將會出現(xiàn)的情形:如果上天不能與道相合,,便會崩裂;如果大地不能與道結(jié)合,,便會廢止,;如果神靈不能與道相合,便會消失,;如果川谷不能與道相合,,便會枯竭;如果萬物不能與道相合,,便會遭到毀滅,;如果王侯不能與道相合,天下就會發(fā)生動亂,。
說到這里,,我們不禁要問:一究竟是什么呢?
其實,,一并不是一個實物的體,,而是…個抽象的理,它看不見,、摸不著,,無法用語言來描,而只能為人們所感知,。具體來說,,一是統(tǒng)一性和規(guī)律性,它無形無狀,、無聲無息,、無色無味,它存在于萬物萌發(fā)的開始,,是宇宙萬物得以生成的根源,。
在本章中,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這句話順承了“昔之得一者”一句,意思是說如果人們想得到這個玄妙而偉大的一,,就一定要摒棄私心雜念和分別之心,,達(dá)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何謂“物我兩忘”呢,?也就是外物與我沒有分別,,心巾也沒有美丑,、善惡和榮辱的界限。心中沒有了這些概念,,也就不會產(chǎn)生分別之心,;沒有了分別之心,也就不會有爭奪的想法,;沒有了爭奪的想法,,也就不會因為沒有達(dá)到目的而感到痛苦和煩惱。沒有善惡,、榮辱,、美丑的概念,沒有分別之心,,沒有爭利的念頭,,沒有痛苦和煩惱……這樣,人生就達(dá)到了無欲無求的境界,,這就是個人與大道的和諧統(tǒng)一,。
以上所說的,是如何摒棄私心雜念和分別之心,。沒有了私心雜念,,就等于說這個人沒有了妄想。只要我們做到了不妄想,,也就不可能去妄為了,,不妄為也就不會違背道德規(guī)范。如果違背道德規(guī)范,,便是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缺德行為,。
我們知道,大道和大德是無處不在,、無所不在的,,它們無欲無為,沒有分別,,萬物都是由它們衍生出來的,。它們無所謂追求和索取,所以也就沒有執(zhí)著之心,,,,我們必須要拋棄私心雜念,因為它會制約我們對幸福感的認(rèn)知,。
人生一世,,只有短短數(shù)十個春秋,如果我們把人生的意義儀僅定位在滿足自己的貪欲上面,,就會陷入痛苦的境地,。那樣,,我們也許會在欲望的驅(qū)使下,做出-些違背道德的事情來,。一旦做出這種行為,,就會傷害別人,還會使自己的幸福毀于一旦,,這種結(jié)局必然是痛苦的,。所以,人們只有保持心無雜念,,才會到達(dá)人生的最高境界,。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昔,始也,。一,,數(shù)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則失其母,,故皆裂、發(fā),、歇,、竭、滅,、蹶也,。各以其一,致此清,、寧,、靈、盈,、生,、貞。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則清不失,用清則恐裂也,。故為功之母不可舍也,。是以皆無用其功,恐喪其本也,。
昔,,是始的意思。一,,是最小的數(shù)字,,卻也是最大、最能包容的物質(zhì),。萬物都是由一所生,,所以一是萬物之主。事物都是得到這個一才能夠形成,,形成之后就舍棄了一而來執(zhí)著于它所形成的東西,,執(zhí)著于它所形成的就將失去原來的根本,就會導(dǎo)致崩裂,、塌陷,、消逝、涸竭,、絕滅,、顛覆等不好的結(jié)果。萬物各自都以一,,也就是遵從道來生存,、發(fā)展,就會出現(xiàn)清明,、安寧,、靈妙、盈滿,、生長等好的結(jié)果,。是用一來讓天清朗,而不是用清理的手段來使它清朗,。持守一,,天的清朗就不會失去,而動手去清理,,恐怕天就會崩裂了,。所以達(dá)成功績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舍棄的。不應(yīng)該拿功績來炫耀,、做資本,,不然就會喪失根本。
清不能為清,,盈不能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故清不足貴,,盈不足多,,貴在其母,而母無貴形,。貴乃以賤為本,,高乃以下為基,故致數(shù)輿乃無輿也,。玉石琭琭,、珞珞,體盡于形,,故不欲也,。
不是清理就能使天清朗,不是裝填就能使山谷盈滿,,一切都有它的根本,,然后才有相應(yīng)的形態(tài)。所以清理是不值得重視的,,裝填也不是越多越好,,需要重視的是事物的根本,而這根本是沒有華貴的外形的,。貴是與賤相對而言的,,高是與低相比較而形成的,所以數(shù)次受到贊譽也和沒有贊譽沒什么兩樣,。玉石堅硬的性質(zhì)都暴露在表面,,所以說不要像玉石這樣。
蘇轍《老子解》
一,,道也,,物之所以得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見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地知其寧而已,,神知其靈而已,,谷知其盈而已,萬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為天下貞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焉耳,。
致之言極也,,天不得一未遽裂也,地不得一未遽發(fā)也,神不得一未遽歇也,,谷不得一未遽竭也,,萬物不得一未遽滅也,侯王不得一未遽蹶也,。然其極必至此耳,。
一,,指的就是道,,事物之所以能夠形成,都是因為道,。天下的人見到具體事物就忽視了道,,只看到天的清明,只看到地的安寧,,只看到神的靈妙,,只看到川谷的盈滿,只看到萬物的生長,,只看到侯王要成為天下正統(tǒng)的楷模,。人們都不知道能夠如此的原因,是道的存在,。
上面說的是極端的情況,。天不清明不至于馬上崩裂,地不安寧不至于馬上塌陷,,神不靈妙不至于馬上消逝,,川谷不盈滿不至于馬上涸竭,萬物不生長不至于馬上絕滅,,侯王不能維持公正的權(quán)威不至于馬上被顛覆,。但是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到達(dá)一定程度,這些情況一定會發(fā)生,。
天地之大,,侯王之貴,皆一之致,。夫一果何物也,?視之不見,執(zhí)之不得,,則亦天地之至微也,。此所謂賤且下也。輪,、輻,、蓋、軫、衡,、軛,、轂、轊,,會而為車,,物物可數(shù),而車不可數(shù),,然后知無有之為車,。
所謂無之以為用者也。然則天地將以大為天地耶,?侯王將以貴為侯王耶,?大與貴之中有一存焉,此其所以為天地,、侯王者,,而莫或知之耳。故一處貴而非貴,,處賤而非賤,,非若玉之碌碌貴而不能賤,石之落落賤而不能貴也,。
天地的偉大,,侯王的尊貴都是由一形成的。那么一到底是什么一種東西呢,?看也看不到,,摸也摸不到,道也是天地間最渺小的了,。所以說道也體現(xiàn)為卑賤和低微的一面,。輪、輻,、蓋,、軫、衡,、軛,、轂、轊這些零件組合在一起就成了車,,這些東西都是能計數(shù)的,,而車是零件的組合,在零件的那個層面來說車是無法計數(shù)的,,然后知道車并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存在,,只是一種零件組合的狀態(tài),。
這就是并不實際存在的事物發(fā)揮作用的例子。天地因為廣闊就能成為天地嗎,?侯王因為尊貴就能成為侯王嗎,?廣闊與尊貴之中都有道的存在,道才是天地,、侯王能夠獲得偉大地位的真正原因,,而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一在高貴的事物中不體現(xiàn)高貴,,在卑賤的事物中也不體現(xiàn)卑賤,,不像玉那樣美麗華貴而沒有卑賤的表現(xiàn),也不像石頭那樣粗頑而毫無高貴的體現(xiàn),。
【經(jīng)典解讀】
很多書本將“一”解釋為“道”,。在老子眼中,“道”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它支配著世間萬物的生長衰亡,。世間萬物的形態(tài)和規(guī)律,,天清地濁、山高谷深,、神祇靈妙,、帝王尊崇都是由“道”來決定的。失去了“道”這一切都不能保持原來的樣子,。因此,,統(tǒng)治者也只能順應(yīng)“道”,回歸“道”才能不失敗,,保持統(tǒng)治地位,。這樣理解固然沒有什么錯誤,但在本章中將“一”解釋為萬物混然而同的特性似乎更好一些,。通過下文“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以及侯王“賤稱而守貴位”可知老子在這里主要想告訴大家的是,什么事都不要極端,,若果將這個道理歸結(jié)為“道”則顯得過于寬泛,。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們常說“天清地濁”,天給人的印象就是清明,,然而“清明”并非天的所有狀態(tài),,陰霾雨雪、雷電云雹都是通過天而呈現(xiàn)出來的,,在不同的氣候中天也不是永遠(yuǎn)都可以用“清明”來形容,。但正是將這些所有的元素混而為一,,天才顯現(xiàn)出了它的“清”。同樣,,地也不是永遠(yuǎn)寧靜的,,川谷也不是永遠(yuǎn)充盈的,動與靜,、空與盈互相變化,、相互混合,最后人們才對它們有了“靜”,、“盈”的印象,。世間的萬物都是如此,在不同的矛盾此消彼長,,相互轉(zhuǎn)化中體現(xiàn)出了最主要的特性,。相反,如果一件事物的某個特性過于極端,,那么不僅不會使這種特性愈加明顯,,反而將變得模糊,甚至消失,。沒有濁就不會顯出清,,沒有動就不會顯出寧,沒有空就不會顯出盈,,沒有愚就不會顯出靈,。
至譽無譽,上德不德,。武王伐紂,,在古代被描述為“至仁”伐“不仁“,但孟子卻對其產(chǎn)生懷疑,;《三國演義》中描述諸葛亮算無遺策,,無所不知,魯迅卻批判“狀諸葛多智而近妖”,。太仁義就會顯得虛假,,太自尊就會顯出自卑……物極必反,任何事物,、任何特征過于極端就會轉(zhuǎn)向它的反面,,這是矛盾存在的基本規(guī)律。正因為圣人之道這個道理,,所以他們不會走向極端,,所以他們貴而守賤,榮而守辱,,欲先而守后,,欲上而守下,,欲治民而以民為貴。真正的榮譽是不需要過分贊譽的,,而過分追求榮譽的人,,最后必將失去榮譽。太多的人居高位而不知退,,立大功而不知謙,,最后榮去辱來,落得身死名滅的下場,。
“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圣人知道矛盾的存在,,懂得混而為一的道理,,他們既不會像美玉那樣碌碌光潔,也不會像頑石那樣珞珞堅硬,,而是剛?cè)岵?,知雄守雌,知黑守白?p> 【哲理引申】
世界上那些偉大的事物能成為混而為一的整體,,是因為它們都遵守著寧和樸實的自然之道,。天高遠(yuǎn)廣大,卻能包容萬物;地厚重寬博,,卻能承載萬物;江海幽深綿長,卻能匯納百川;上古的君王處于高位之上,,卻能親近人民,,愛惜人民。正是它們這種高而不自高,、大而不自大,、出于眾人卻不拋棄眾人的品性,讓它們變得寬厚宏博,、受人敬仰,。老子認(rèn)為,世人都應(yīng)該向自然界,、向前代圣王學(xué)習(xí)這種博大的胸襟,、低調(diào)淡泊的處世方式。
自然萬物是不分貴賤的,,花鳥魚蟲雖然形態(tài)本性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是平等的,共同構(gòu)成了美麗的大自然;高山河流是沒有尊卑之別的,,它們不會因為自己的高大而張狂,,不會因為自己的廣博而自傲;日月星辰是沒有尊卑貴賤之別的,,無論是大是小,是明亮還是昏暗,,它們都每日平靜地出生,、降落,無論人類對它們是崇拜還是詛咒,,都絲毫改變不了它們的行程,、表現(xiàn)。真正的得道之人也應(yīng)該像這些大自然中的事物一樣,,博大,、寬厚、和光同塵,、定乎內(nèi)外分,、辯乎榮辱之境。
歷史上有很多居于尊位的人,,他們有的被世人銘記尊重,,有的被世人厭惡唾棄,有的早就被遺忘,,這是為什么呢?正如詩人臧克家所說的: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dāng)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yuǎn)記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fēng)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只有遵守平等,、仁慈的處世之道,,愛護(hù)人民,貢獻(xiàn)人民,,和人民“混而為一”的統(tǒng)治者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才能被后人所銘記、愛戴,。統(tǒng)治者得到人民認(rèn)可的最好方式,,不是建立什么豐功偉績、開拓多少疆土,、取得多少勝仗,,而是能夠讓百姓看到他是愛惜自己,、服務(wù)自己、接近自己,,而非高高在上,、剝削、統(tǒng)治自己的,。
“混而為一”的自然之道,,也是人人在社會中都應(yīng)遵守的處世原則,一種高超的處世智慧,。很多人認(rèn)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階層,,就有尊卑貴賤之分?!坝谑撬麄兊搅四睦锒剂?xí)慣于將人分為三六九等,,對自認(rèn)為尊貴的人就奉承、諂媚,,對自認(rèn)為卑賤的人就輕視,、欺凌。這不是君子的處世之道,。左思《詠史》詩中曾說:“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币粋€有德的君子,絕不會因地位不同而認(rèn)為世人有高低貴賤之分,,他們既不會巧言令色地去諂媚,,也不會盛氣凌人地拋棄別人。
《菜根譚》中說道:“好丑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士君子須是內(nèi)精明而外渾厚,,使好丑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世間萬物各不相同,,但絕不表示它們存在著尊貴和卑賤的區(qū)別,,心中有太多的選擇、歧視,,就無法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就無法匯集所有的力量開創(chuàng)一番偉業(yè),。“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一個人若總是自恃清高,自以為比別人優(yōu)秀,,那他一定活得很累,,而且少有支持者。
“歸于自然,,混而為一”,,保持平和淡泊的心態(tài),堅守謙卑自下的待人態(tài)度,,不僅是一個有德君子的處世原則,,更是世間最高的處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