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乱妇乱子视频网站_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_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网站_想看一级黄色片_亚洲乱亚洲乱妇67194老熟妇_免费看欧美一级特黄a大片一_国产视频第一页_国产又黄又刺激又爽视频黄_国产91精品看黄网站在线观看_免费看黄无码网站,AV网站免费线看精品,娇妻在办公室被C到娇喘,国产18禁黄网站禁片免费观看

首頁 現(xiàn)實

星辰故事在開始

帝52章人皇伏羲八卦宗早讀道教圣典《道德經(jīng)》人間解析47

星辰故事在開始 水火星辰海 9822 2021-02-05 08:21:57

  第38章處實去華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rǎng)臂而扔之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②,道之華,,而愚之始③是以大夫處其厚④,,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注釋】

 ?、偃粒恨燮鹨滦渎冻鍪直郏稳萜涿泊拄?。扔:用力拉扯的動作,。

  ②前識者:有預(yù)見的人,。道,、德,、仁、義,、禮都談到了,,這里的前識者即“智”。

 ?、廴A:即“花”,,指表面的東西。

 ?、艽笳煞颍翰皇墙裉煺f的有氣魄的男子,,指的是忠信守道的人,就如“圣人”,。

  【譯文】

  上德的人不表現(xiàn)為形式上的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的。下德的人表現(xiàn)為外在的不離失德,,所以實際上沒有達(dá)到德,。上德的人順應(yīng)自然無心作為,下德的人順應(yīng)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的人有所作為卻出于無意,,上義的人有所作為卻出于有意。上禮的人有所施為而得不到回應(yīng),,于是揚著胳膊,,強(qiáng)迫別人跟隨他去行動。所以,,我們從這個道理可以知道,,失去了道后才有德,失去德后才有仁,,失去仁后才有義,,失去義后才是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chǎn)物,,是道,、德,、仁、義變得淡薄時才出現(xiàn)的,,當(dāng)然就是社會動亂的禍?zhǔn)琢?。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表面,,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忠信守道的人立世,為人當(dāng)敦厚而不輕薄,,實在而不虛華,。所以,應(yīng)當(dāng)舍棄輕薄虛華而采取樸實敦厚,。

  【導(dǎo)讀】

  老子認(rèn)為“德”是有“上德”,、“下德”之分的,符合“道”的德才是上德,,不符合道,,而強(qiáng)力妄為的德都是下德。那些仁義禮智等東西都是因為不能遵守道才產(chǎn)生的,,人們應(yīng)保持樸實純潔,,反對浮華愚妄。

  【解析】

  這一章老子提出了人類的精神從道到德,、到仁,,再到禮,是一個退化的過程,。越往下,,人為的造作越多,離道越遠(yuǎn),。大丈夫不應(yīng)務(wù)虛,,而應(yīng)當(dāng)以返本歸源為要務(wù)。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北菊率抢献印兜赖陆?jīng)》的第二部分—一《德經(jīng)》的開篇。前面的章節(jié)是《道經(jīng)》部分,,《道經(jīng)》闡釋的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規(guī)律。而《德經(jīng)》闡釋的則是人德,,也就是人生的行為準(zhǔn)則,。在老子看來,“道”的屬性表現(xiàn)為“德”,,只要是合于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只要是不合于道的行為,,就是“失德”,。道與德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但是兩者也有區(qū)別:德可以分為上德和下德,只有上德才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類社會的具體體現(xiàn),。道指的是客觀規(guī)律,而德指的是人們把道運用于人類社會產(chǎn)生的功能,。天道和人道一起構(gòu)成了老子哲學(xué)的思想體系,。

  作為《德經(jīng)》的開篇,本章首先揭示了上德與下德的區(qū)別,。在老子看來,,得道之人是具有最大德行的人,他們的心里本來就沒有上德與下德的概念,,所以人們才會認(rèn)為他們的行為是合乎道德的,。換言之,大道與大德都是無言無名的,。如果一個人的心里有上德與下德的概念,,那么他就會進(jìn)入到后天的的分別之中。一具有了分別之心,,那么這個人便是凡夫俗子了,。因此.凡是具有下德的人,他們的心里都會有上德與下德的概念,。做任何事情都要那道德去衡量,,生怕自己的行為不合于道德。如此一來,,人們所做的事情也就沒有真正合于道德了,。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麗有以為?!崩嫌杷f的上德與儒家所說的德政不是一回事呢,?老予認(rèn)為,儒家的德政不合乎客觀規(guī)律,,不符合現(xiàn)實情況,,僅僅是憑著個人的主觀意志來推行的,所以不能稱為上德,,而是下德,;而上德則是無為,它合乎自然規(guī)律,,治國者心中沒有功利的觀念,,不是僅僅憑著主觀意志去辦事,這樣做的結(jié)果便是“無為而無不為”,,而道的精神便能充分體現(xiàn)于人間,。

  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為兩個類型和五個層次,。兩個類型即無為和有為,。無為的類型包括道和德;有為的類型包括仁,、義,、禮。五個層次即道,、德,、仁、義,、禮,,其中德(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和仁是這五個層次中最高的標(biāo)準(zhǔn),?!笆У蓝蟮隆闭f的是失道則淪為下德,那就與上仁相差無幾了:“失德而后仁”說的是離開了無為的類型才有了仁,。仁屬于有為的范疇,,而“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說的是在有為的范圍內(nèi)所顯示出來的不同層次,。統(tǒng)觀德,、仁、義,、禮這幾個層次,,只有上德屬于客觀行為,其他都屬于主觀行為,。而下德則包含了仁,、義、禮,。如果統(tǒng)治者不能明道,,總是以自我名利為中心,那么,,他所推行的仁,、義、禮,,目的都在于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

  在老子看來,大干世界中的一切生命都為道所主宰,它們的存在,,既無益于大自然,,也不能對大自然構(gòu)成危害:他們自以為豐富多彩的生命,在大自然中卻連一絲痕跡都不能留下,。因此,,一切生命都只有當(dāng)下的存在意義,而沒有原始的或終極的紀(jì)念意義,。面對這種情況,,人們不禁為生命的短暫和自身的渺小而感到嘆息。生命是短暫的,,人們應(yīng)當(dāng)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呢,?由于人們都具有思想和意識,都能夠區(qū)分善惡美丑,,所以才有了道德標(biāo)準(zhǔn),,當(dāng)然這種標(biāo)準(zhǔn)也是人為規(guī)定的。在老子看來,,真正的德(即上德)是不需要形式的,,這就為人們提供了足以參考的指標(biāo)。人們在參透這一思想的同時,,也就明白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了,,這樣才不會辜負(fù)自己的一生。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jīng),;有焉,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圣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fù)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睹也,。

  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yuǎn)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zhí)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

  德,是一種收獲,。經(jīng)常有收獲而不失去,,是有利的、沒有害處的,。所以以德字來命名,。怎樣能夠具備德呢?通過道,。怎樣能完全遵守,、體現(xiàn)德的影響呢?利用無為,。使自己無所作為,,則萬事萬物都能夠包容。對于事物,,無,,不存在,是萬物必然經(jīng)歷的階段,;存在了,,就會生長、變化直至死亡,。所以天地雖然廣闊,,它們的核心,、本質(zhì)卻是虛無的;圣明的君王雖然偉大,,可是他的心境通常是空虛無雜念的,,他的領(lǐng)導(dǎo)通常是無所作為的。所以觀察復(fù)卦并恢復(fù)我們的本性,,天地最核心的原則也就是虛無,,就可以顯現(xiàn)了;夏至的時候閉關(guān)思考,,就像先王所做的那樣,,我們就能了解先王的偉大卓越之處。

  所以沒有私欲,,不重視自身,,則四海都尊敬地仰視他,遠(yuǎn)近的都來歸附,。把自己看得很特殊而有為自己謀利的私心雜念,,就連自己的身體都難以保全,自己的肌肉和骨骼都會產(chǎn)生矛盾,。所以具有上等品德的人,,只遵循道的規(guī)則,不以自己的德為高尚,,不把持也不使用什么,,所以才能有德,做什么事都能成功,。

  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yīng)焉,。

  故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無以為者,,無所偏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jié)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

  不追求而得到,,不作為而完成,,雖然有德但是卻沒有具備品德的表現(xiàn)和名分。具備下等品德的人追求而有所得,,作為而有所成就,,然后確立善的事物和行為做人們的模范,所以他的德是能夠看出來的,、能夠言說的,。追求而獲得,,必然會有失去的時候,;作為而完成,必然會有失敗的時候,。有了善的名聲,,就會受到與之相對的不善的影響。

  所以具備下等品德的人用有目的的作為來影響萬物,。沒有目的,、沒有作為的人是沒有偏向的。凡是不能做到無所作為的人,,都是下等的品德,,那些仁義禮節(jié)就是這樣的。明白了德的高低層次,,就要提升下等的品德來與上等的品德相符合,。

  至于無以為,極下德之量,,上仁是也,。足及于無以為而猶為之焉。為之而無以為,,故有為為之患矣,。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舍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jì),;名雖美焉,,偽亦必生。

  不能不為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勉力作為,,但無私心意圖,,不求結(jié)果,已經(jīng)是下等品德中做得最好的了,,是上等的仁愛,。能夠認(rèn)識到應(yīng)當(dāng)無所作為而還是有所作為。勉力作為,,但無私心意圖,,不求結(jié)果,這樣還是有作為引起的禍患,。無為和無名是根本,。舍棄根本而趨向于由根本引發(fā)的表象,雖然可能取得偉大的功績,,但是必然是不完全的,。雖然有美好的名號,與之相對的不好的,、假的必然出現(xiàn),。

  做不到無所作為就取得成就、不去建設(shè)發(fā)展就能使國家繁榮穩(wěn)定,,就去作為,,所以有為大眾無私奉獻(xiàn)的人。這樣的人的愛是沒有偏向,、沒有自私的動機(jī)的,,所以說上等的仁愛是勉力作為,但無私心意圖,,不求結(jié)果,。

  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真而義理之者,。忿枉祐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為矣,。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直不能篤,,則有游飾修文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zé)往來,,則不對之間忿怒生焉。故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

  施與仁愛但不能普遍地兼容并包,就有了片面的認(rèn)同,、夸大正義真理的人,,進(jìn)而使之成為人們需要遵守的條文。這樣的人厭惡虛偽而護(hù)助正直,,幫助正直來消除虛偽,,沉溺于具體事務(wù)而有目的、有動機(jī),。所以說上等的正義是勉力施為,,目的明確。當(dāng)人們不能篤守正直,,就有靠裝飾,、寫文章或是制定禮儀來尊崇正直的。崇尚美好,、培養(yǎng)尊敬的態(tài)度,這過程中彼此修正和指責(zé)就會產(chǎn)生矛盾,,發(fā)生不愉快,。所以講禮法的人勉力施為而得不到回應(yīng),于是就揚著胳膊強(qiáng)迫人服從,。

  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德盛業(yè)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德,,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為載,,地不能為覆,,人不能為贍。

  萬物雖貴,,以無為用,,不能舍無以為體也,。舍無以為體,則失其為大矣,,所謂失道而后德也,。以無為用,則得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物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

  偉大的極致,,哪里只是道呢!而道之后的東西,,有值得尊崇的嗎,?雖然品德高尚,事業(yè)興隆,,極其富有,,仍然還是局限于自己而達(dá)不到完全。所以天不能像地一樣承載,,地不能像天一樣覆蓋,,人不能無私地幫助別人。

  萬物雖然尊貴,,各有各的用處,,還要以無為用,才能充分發(fā)揮萬物的特點和作用,,不能丟棄無的根本,。舍棄無為這個根本,損失就會很大,,所以說失了道才會強(qiáng)調(diào)德行,。以無為用,德行就得到了它的根本,,這樣才能自己不辛勞而萬物無不和諧而有調(diào)理,。舍棄道而追求它的低級衍生物,就是失去了發(fā)揮作用的根本,。

  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也。夫禮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篤,,通簡不陽,責(zé)備于表,,機(jī)微爭制,。夫仁義發(fā)于內(nèi),為之猶偽,,況務(wù)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不能做到無所作為,,就會重視給人施與和幫助;不能給人很多施與和幫助,,就會重視正直的品行,;不能具備正直的品行,就去重視禮節(jié)和表面的尊敬,。這就是老子說的失了德行才會強(qiáng)調(diào)仁愛,,失了仁愛才會強(qiáng)調(diào)正義,失了正義才會講求禮法,。禮儀,,開始于人們不能篤守忠信,有話不明說而互通書信,,在表面問題上相互責(zé)備,,細(xì)小的瑣事也要爭執(zhí)。仁愛正義雖然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但是做出來難免流于虛偽,何況外表裝樣子怎么能長久呢,?禮儀是忠信單薄而出現(xiàn)混亂的首要原因,。

  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即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得其情,,奸巧彌密,雖豐其譽,,愈喪篤實,。勞而事昏,,務(wù)而治穢,雖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則無為而泰,。守夫素樸,,則不順典制。

  前識,,是先于別人認(rèn)識,,是屬于下等的品德。發(fā)揮聰明來先于別人認(rèn)識,,耗費智力來處理日常事務(wù),,雖然了解了事情,但實際上還有許多奸詐,、虛偽夾雜其中,,雖然享有盛譽,但卻失去了更多真實,。越勞累事情就越?jīng)]有條理,,越繁忙治理卻越疏忽,竭盡了智謀,,人民卻受到更大損害,。舍棄自己的意圖和利益,任由事物自由發(fā)展,,雖然無所作為也可平安,。持守簡單、樸素,,就不必非按制度,、法條上寫的去做。

  耽彼所獲,,棄此所守,。識,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茍得其為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萬事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

  夫載之以大道,,鎮(zhèn)之以無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德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聰明,,仁則尚焉,義則競焉,,禮則爭焉,。

  耽溺于所獲得的,就會忽視了所應(yīng)持守的,。認(rèn)識,、智識,是道浮華表淺的表現(xiàn),,是造成愚蠢的主要因素,。如果得到了鑄就功績的真正根本,萬物自然發(fā)展,、創(chuàng)造而不推辭,、不懈怠,萬物得以保全而我卻毫不勞累,。不以形態(tài)來利用,,不以事物的名稱、特點來管理,,而尊重事物的自然本性,,所以仁義可以顯現(xiàn),禮儀尊敬也能夠自然表現(xiàn)出來了,。

  以大道來承載萬物,以無名來鎮(zhèn)住萬物,,沒有什么崇尚的事物,,沒有什么思慮的意圖。讓萬物各自處于合適的位置、從事擅長的事務(wù),,利用它們表現(xiàn)出的真實感情,,這樣就具備了深厚的仁德、正派的行為和高尚的禮儀,。舍棄承載萬物的道,,舍棄生成萬物的根本,只利用萬物的形體,,濫用膚淺的聰明才智,,仁愛就會被崇尚,人們就會爭相奪取正義這個好名聲,,而互相指責(zé)行為不合禮法,。

  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jì)也,。載之以道,統(tǒng)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

  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yuǎn),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必有患憂,。功在為之,豈足處也,。

  仁德的深厚是不能靠施與仁愛來達(dá)成的,;行為的端正不是用理義來約束就能形成的;禮儀的真誠得體也不是對禮儀規(guī)范的教導(dǎo)所能成就的,。以道承載,,以根本來統(tǒng)御,所以沒有什么要崇尚,、顯耀的,,自己反而能顯耀;不想同別人競爭,,反而能從群體中彰顯,。無名的,他的名才能令人信服,;無形的,,他的形態(tài)才能完全。

  以守住母體來保存母體所產(chǎn)生的事物,,以崇尚根本來提高其衍生物與次要部分的地位,,這樣形體和名稱都有了,而不正當(dāng)?shù)膮s不生成,,偉大的美好能夠與天相比卻不產(chǎn)生膚淺華麗的外在,。所以根本不能疏遠(yuǎn)、不能失去,。仁義是作為根本的道所生發(fā)的,,不可以把仁義作為根本,就像工匠做成的東西,,不可能等同于工匠,。舍棄根本而追求道所產(chǎn)生的末端產(chǎn)物,名字就會有所分別,、有所局限,,形態(tài)就會有邊界、有限制,。雖然能夠成就很大,,但是必然不夠周全,;雖然繁盛美好,但必然會有憂患,。功是用來努力鑄就的,不是用來居處而自鳴得意的,。

  蘇轍《老子解》

  圣人從心所欲不逾矩,,非有意于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貴,,勉強(qiáng)以求不失,蓋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無為而有以為之,則猶有為也,。唯無為而無以為者,,可謂無為矣。其下非為不成,,然猶有以為之,,非徒作而無術(shù)者也。

  圣人順從自己的內(nèi)心而不逾越規(guī)矩,,并不是有意追求德,,而品德自然就具足了。層次低的人知道德的寶貴,,小心翼翼地害怕做錯失德,,然而只是保全了自己,哪里是有德呢,?無所作為但是有想要作為的打算,,有目的、有動機(jī),,還是一種有為,。只有無所作為并且沒有任何作為的動機(jī)、沒有想要達(dá)到的目的,,才是真正的無為,。具備下等德的人,不作為就不能完成事情,,但是還有做成功的動機(jī),,不是只作為而不講究方法的人。

  仁義皆不免于為之矣,,其所以異者,,仁以無以為為勝,,義以有以為為功耳。德有上下,,而仁義有上無下,,何也?下德在仁義之間,,而仁義之下者,。不足復(fù)言故也。自德以降而至于禮,,圣人之所以齊民者極矣,,故為之而不應(yīng),則至于攘臂而強(qiáng)之,,強(qiáng)之而又不應(yīng),,于是刑罰興而兵甲起,則徒作而無術(shù)矣,。

  仁愛,、正義的人都不免努力作為,兩者的區(qū)別在于,,仁愛以它的無目的,、無私心、不求回報而勝于正義,,正義是有目的地追求功績的,。德是有上下之分的,而仁義只有比它更高的德而沒有相比更低層次的了,,為什么呢,?下等的德就在仁義這個水平,比仁義再低的就不算是德了,。德這個層次以下的禮儀,,是圣人拿來管理百姓的標(biāo)準(zhǔn),所以勉力施為而得不到回應(yīng),,就揚著胳膊強(qiáng)迫人服從,,如果還沒人服從,就使用刑罰和暴力的手段,,這才是一味忙著做而不講究方法,。

  忠信而無禮則忠信不見,禮立而忠信之美發(fā)越于外,。君臣父子之間,,夫婦朋友之際,其外燦然,,而中無余矣,。故順之則治,,違之則亂,治亂之相去,,其間不能以發(fā),,故曰“亂之首”也。圣人玄覽萬物,,是非得失畢陳于前,,如鑒之照形,無所不見,,而孰為前后?

  世人視止于目,,聽止于耳,,思止于心,冥行于萬物之間,,役智以求識,,而偶有見焉,雖自以為明,,而不知至愚之自始也,。世之鄙夫,樂其有得于下而忘其上,,故喜薄而遺厚,,采華而棄實,非大丈夫孰能去彼取此,?

  忠誠守信而不講禮節(jié),,別人就看不到忠誠守信的一面,有了禮儀,,忠誠守信的美好才能表現(xiàn)出來?,F(xiàn)在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之間,只有外在的端莊禮儀,,而沒有內(nèi)心的情感基礎(chǔ),。所以百姓之間關(guān)系調(diào)和彼此忍讓,社會就安定,;百姓之間一旦發(fā)生矛盾,,社會就會陷入混亂,安定與混亂相隔的時間短得容不下一根頭發(fā),,所以說禮儀是禍亂的開頭,。圣人通過道觀察萬物,,是非得失全都展現(xiàn)在眼前,就像照鏡子一樣,,什么都看得一清二楚,,哪里還分什么前后呢?

  世人看東西局限于肉眼所見,,聽聲音局限于耳朵所能聽見,,思考局限于心中所能想到的,稀里糊涂地行走于萬物之間,,用聰明來追求知識,,偶爾有新的發(fā)現(xiàn),自己以為明白了,,卻不知道自己從頭到尾一直是糊涂的,。世界上的粗陋可鄙的人,在低層次上有收獲就感到高興,,而不知道還有高層次,,所以喜歡薄的而丟棄厚的,追求表面的美好外表而拋棄內(nèi)在的本質(zhì),,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誰能夠取得真正的道呢,?

  【經(jīng)典解讀】

  老子認(rèn)為“道”是世間萬物的根本,包括“仁義禮智”等精神方面,,也應(yīng)該依從于“道”,。在第二十一章中他寫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二十八章說:“常德不離”,、“常德乃足”,,可見“道”是“德”之本。在本章中老子將傳統(tǒng)所說的道德,,分為“上德”,、“下德”,其中下德又包括“上仁”,、“上義”,、“上禮”等?!吧系隆笔呛嫌凇暗馈钡牡?,具備“上德”的人完全依道而行事,故他們不表現(xiàn)為外在的德行,,非仁非義,,無善無惡。他們治理天下,也不以仁義為標(biāo)榜,,只是順應(yīng)萬物的本性,。而具備“下德”的人,他們處處堅守仁義,,在實施“德政”的過程中,,反而違拗了事物的原本規(guī)律,加入了過分的個人主觀意志因素,,他們追隨“道德”,,實際上卻在這種對道德的過分追逐中偏離了“道”,看似有德,,實則失德,。

  而德之后又分為仁、義,、禮等不同的層次,。“仁”只是懷著仁和之心,,如“上下相親謂之仁”、“仁者愛人”等;“義”則內(nèi)容更加充實,,如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四心”等;“禮”則更加完備繁冗,,衣食住行、服飾宮墻,、車馬儀仗皆有嚴(yán)格規(guī)定,。可見在老子看來,,“規(guī)矩”越多,,偏離“道”也就越遠(yuǎn),也就越虛假,。所以,,上德的時候可以為天下谷,人們都向往他,,歸附于他,,而到了上禮的時候,就只能“攘臂而扔之”了,。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的東周時代,,這時周王朝的中央權(quán)力已經(jīng)衰落,諸侯相互征伐、爭霸,,天下干戈四起,,恃武而稱雄者不計其數(shù),僅史書上明載的戰(zhàn)爭就四百八十多起,,被滅亡的國家數(shù)十個,,被殺死的國君以百計。所有的思想家,、學(xué)者都目睹著這前所未有的混亂而思考著其中的原因,。孔子認(rèn)為混亂產(chǎn)生的原因是周禮逐漸被世人遺忘,,故而一生奔走呼吁“克己復(fù)禮”;一些法家改革者則認(rèn)為“惡”是人的本性,,必須通過制定嚴(yán)厲的法規(guī)才能警戒人民,防止人民作惡;而老子則認(rèn)為,,天下混亂的根源并非是禮儀,、法制的缺失,恰恰相反,,正是這種繁禮,、酷法違反了人的本性,違反了自然規(guī)律,,從而導(dǎo)致“上德”的淪落,。

  故而,老子提倡“無為而治”,,指出禮產(chǎn)生于忠信的缺失,,是世間禍亂的本源。只有去其浮華,,返璞歸真,,去其虛名,立足于實際,,才能真正地符合于“道”,,才能使混亂的世界回歸于平靜。

  【哲理引申】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钡拇_,個人的遭遇和發(fā)展與處世方式,、性格特征息息相關(guān),。有些人性格隨和,能根據(jù)周圍的環(huán)境和身邊人的感受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行為,,能很好地融入社會環(huán)境之中;而另外的一些人,則因為“個性十足”而失敗,被周圍的人所拋棄,、處處遇阻成為孤家寡人,。堅持原則很重要,但真正的智者并非是“頑固不化的”,,人們常說“順應(yīng)大流”,,“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就包含著這種思想,。所以說,,上者,能順應(yīng)大勢,,創(chuàng)建一番事業(yè);中者,,能隨時而變,不陷于困境;下者,,違背大道,,終嘗苦果。很多外部環(huán)境不是靠信心便可以改變的,,與其硬要對它們進(jìn)行改變,,不如暫時舍卻,順應(yīng)時局或更待佳時,。即便滿懷救世治國決心的孔老夫子,,有時也不得不發(fā)出“有道則仕,無道則隱”,、“道不行,乘r浮于?!钡母袊@,。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年輕之時恃才傲物,輕狂恣肆,。他反對老子無言,、無為的思想,并作了一首詩: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顯然,,在詩中白居易將老子所言的“無為”,、“無言”理解成了“完全不作為”、“閉口不言”,,這是不正確的,。但這也明顯地反映出了作者當(dāng)時的思想,他少年有為,聲名遠(yuǎn)揚,,身居高官,,志得意滿,不甘心無所作為,,以為憑借自己的才能和地位一定能實現(xiàn)中國讀書人夢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業(yè),。

  此時的唐朝,早已不復(fù)當(dāng)年盛況,,國政混亂,,軍閥割據(jù),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撰《策林》七十五篇,,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授縣尉,。元和二年(807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xué)士,次年任左拾遺,。元和五年(810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xué)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不畏權(quán)貴近臣,,直言上書論事,,的確做到了儒家要求的危言危行。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率先上書請急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觸怒權(quán)貴,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這在白居易的人生中是個重大轉(zhuǎn)折,,從他的詩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在貶為江州司馬之前,,他是激憤的,,他的詩是尖銳,、鋒芒畢露的,而此后他的人則開始變得低調(diào),,他的詩也開始漸漸變得含蓄而內(nèi)斂,。據(jù)傳,在沉重的打擊之下,,白居易曾沉心研究《道德經(jīng)》,,經(jīng)過冷靜的思考,他體會到,,在當(dāng)時,,激憤并不能拯救已經(jīng)沉淪的唐王朝,反而還會危及自身的安危,。于是他開始奉行老子的哲學(xué),,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很快,,白居易重新被啟用,擔(dān)當(dāng)了重要的官職,。在新的官職上,,白居易順勢而為,在政治斗爭激烈的時候,,急流勇退,,主動要求外調(diào)。

  當(dāng)然,,他此時并非一味地逃離,,而是順應(yīng)大勢,做自己能做的貢獻(xiàn),,而非頑固,、激憤地和權(quán)貴們抗?fàn)帯_@樣他既避免了被卷入嚴(yán)酷的權(quán)力斗爭,,保全了自身,又能為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xiàn),。比如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nóng)田經(jīng)常受到旱災(zāi)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fā)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shù)十萬畝農(nóng)田的灌溉問題,。他還組織群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歷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可以說此時的白居易真正掌握了“無為”,、“無言”的真諦。他不再關(guān)心政治斗爭,,朝廷上是宦官還是軍閥專權(quán),,對他來說都不重要了。他除了為治下的百姓解決民生問題以外,,就飲酒賞月,,吟詩作賦。白居易的生活歷來為后代文人們津津樂道,。他家釀美酒,,每次喝酒時必有絲竹伴奏,僮妓侍奉,,與他喝酒的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裴度、劉禹錫等,。

  每當(dāng)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來家,,先拂酒壇,,次開詩篋,后捧絲竹,。一面喝酒,,一面吟詩,一面操琴,。有時乘興到野外游玩,,車中放一琴一枕,車兩邊的竹竿懸兩只酒壺,,抱琴引酌,,興盡而返。據(jù)《窮幽記》記載,,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請賓客,,有時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裝有美酒佳肴,,隨船而行,,要吃喝時,,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為止,。北宋方勺《泊宅編》卷上說:白樂天多樂詩,二千八百首中,,飲酒者八百首,。唐孟肇《本事詩·事感》中記載:“白尚書(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姬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爆F(xiàn)代人形容美女說櫻桃嘴,、小蠻腰或楊柳腰,就是從白居易那里學(xué)過來的,。

  白居易此等治民,、處世的方式,不僅使他深受杭州百姓愛戴,,也使他最后官運亨通,,一直做到太子少傅,成為當(dāng)時難得的一位善始善終的高官,。他晚年,,總結(jié)自己的經(jīng)歷之時作詩:

  吉兇禍福有來由,但要深知不要憂,。

  只見火光燒潤屋,,不聞風(fēng)浪覆虛舟。

  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zāi)合少求,。

  雖異匏瓜難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魚能深入寧憂釣,,鳥解高飛豈觸羅。

  熱處先爭炙手去,,悔時其奈噬臍何,。

  尊前誘得猩猩血,幕上偷安燕燕窠,。

  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