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心理效應(二)
8,,酸葡萄效應(心理平衡)
舉例:寓言故事《狐貍和葡萄》,,小說《阿q正傳》
當人們在追求某一目標失敗時,,為了沖淡自己內心的不安,,讓自己得到短暫的平衡,往往會將目標進行貶低聊以自慰,?;蛘哒f,當別人做得比自己成功的時候,,而自己卻怎么也達不到那個高度,,這時,自己會安慰自己,成功未必是好事,,現(xiàn)在的自己才是最好的狀態(tài),。這一現(xiàn)象被稱作酸葡萄效應。
“酸葡萄心理”用來合理化的解釋自我安慰,。它也是人類心理防衛(wèi)功能最為重要的一種,。
《阿q正傳》中,阿q被人打的時候,,心里總會默念“兒子打老子”,,于是就把皮肉之苦給忘了。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會采用“阿q精神”來緩解自己的壓力,,以此獲得心理上的平衡。
毋庸置疑,,它確實有著實際的意義和作用,,特別是當人們認為自己對所面臨的壓力,,已經(jīng)是無能為力的時候,,那么適當?shù)牟捎眠@種應對方式,可以避免走向極端,。當然,,我們也不能夠總停留在心理平衡上,而應該在事后采取積極措施,,盡快將問題解決掉,。
與“酸葡萄效應”相反的是“檸檬效應”。檸檬效應,,有人得不到葡萄,,但自己手里有檸檬,于是就對外宣稱,,自己的檸檬是甜的,。
運用酸葡萄效應和檸檬效應,都可有效的減緩心理壓力,。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用哪種效應,都必須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適當?shù)膽?,這樣才能減輕心理壓力。
9,,巴納姆效應(認識自我)
舉例:愛因斯坦從小是個調皮的孩子,,直到16歲那年才有所改變,原因是父親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父親和隔壁的保羅一起去清掃大煙囪,,爬上去的時候保羅在父親的前面,,等清理完之后下來保羅又在父親的前面。出了煙窗的時候,,發(fā)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保羅背后臉上全部被煙灰蹭黑,,而父親卻非常干凈。結果,,父親以為自己和保羅一樣,,于是去了河邊洗了又洗;保羅以為自己和父親一樣,,只是去洗了下手,,二人就上街了。街上的人都被保羅嚇到了,,以為他是個瘋子,。
愛因斯坦聽完之后捧腹大笑,可是父親卻十分嚴肅的說道:“其實別人是不能做你的鏡子的,,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有時候會鬧出很多笑話,?!?p> 人們經(jīng)常會認為,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可以非常準確的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之為“巴納姆效應”,。
一位心理學家對一群人做心理評估,他把兩份評估報告給了那一群人,,問他們哪一份是自己的,。其實,一份是他們自己的,,另一份是大多數(shù)人評估的平均結果,。結果,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后者,。
結果表明,,人們很容易相信籠統(tǒng)的,常見的人格適合自己,。即使這種描述比較空洞,,但是他們仍然認為該描述真實反映出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其實,這是一頂戴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在生活中,,這種效應的典型反應是在算命過程中。
古希臘人,,把“認識你自己”作為銘文,,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遺憾的是,,認識自己是很難達到的目標,。我們不可能每時每刻反省自己,更不可能總是跳出思維定律,,讓自己置身局外,。認識自我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容易迷失在環(huán)境當中,,有時會不由自主的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
正確避免巴納姆效應,客觀真實的認識自己的方法,。
首先,,正確面對自己。一個落水昏迷的女孩被救起后,,醒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一絲不掛,,這時候她第1個反應是,,我要住什么位置,?答案是一聲尖叫,然后雙手捂住自己的眼睛,。心理學上,,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不愿意面對自己的例子。因為一個人認識到自己有缺陷,,或者別人說自己有缺陷,,那么就會想方設法把它掩蓋起來,總是把自己的眼睛蒙上,,而不會采取其他措施,,所以要認識自己,首先要面對自己,。
其次,,培養(yǎng)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沒有相當?shù)男畔⑹占?,人們很難做出明智的判斷,。
最后,,從重大的成功和失敗中認識自己,因為重大的事件能夠獲得很豐富的經(jīng)驗和教訓,,這樣也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信息,,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與不足。
“成功時認識自己,,失敗時認識朋友”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歸根結底,我們最終需要認識的還是自己,,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應該堅持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問題。不忽視長處和優(yōu)點,,也要認清短處和不足,。
10,毛毛蟲效應(思維方式)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了一個“毛毛蟲實驗”,。首先,,把許多毛毛蟲放在花盆邊緣,并且使它們首尾相接形成一個圈,,然后在毛毛蟲附近撒上他們喜歡的食物,。毛毛蟲繞著花盆邊緣一個跟著一個一圈圈走。就這樣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但是毛毛蟲依然沒有改變行動軌跡。7天之后,,毛毛蟲夢最終因饑餓死去,。
起初,約翰以為,,毛毛蟲會厭倦單調且乏味的繞圈,,從而轉向他們愛吃的食物,但令人遺憾的是,,毛毛蟲們并沒有這么做,。原因在于毛毛蟲習慣于固定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jīng)驗,,才導致現(xiàn)在的悲劇。事實上,,假如在這群毛毛蟲當中,,有一個能夠破除尾隨的習慣,而轉向覓食,,那么就可以避免餓死的下場,。
心理學家把這種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也就是只喜歡跟著前面的路線而行走的習慣,然后,,又把因為跟隨著習慣而導致失敗的現(xiàn)象,,稱為毛毛蟲效應。
現(xiàn)實中的我們很難逃脫毛毛蟲效應的影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都會因循守舊,下意識的重復原有的思考過程和行為方式,。所以,,人們在思維上固有的慣性,也就慢慢形成,,今后在面對任何問題時,,這些人也都是按照原有的思路去思考,而不愿意換個角度轉個方向去思考,。
不可否認的是,,使用固有的思路和方法具有相對的成熟性和穩(wěn)定性,可以恰當?shù)目s短和簡化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更加方便和快速的解決某些問題,,這就是毛毛蟲效應帶給我們積極的一面。
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人們總是用老思路去解決新出現(xiàn)的情況,那無疑是沒有生命力的,,這時候我們需要跳出毛毛蟲效應的影響,,轉換思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這樣有可能更好的解決我們所面對的問題,。
舉例:去年大蒜的價格一路飆升,,漲到了天價,,于是今年就有人大面積種植大蒜,炒大蒜,,結果虧得一敗涂地,,血本無歸。股市上,,追漲不追跌是同樣的道理,。見一只股票一路飆升,于是盲目跟進,,最后的結果是只能在高崗上吹著涼風,。
面對不斷發(fā)展的新形勢,,我們要想不斷的跟隨時代,一起成長,,而不落在潮流的后面,,就應該解禁自己的思維,讓自己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這樣才能找到一條屬于我們自己的道路,。